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
文化视角下对爱伦·坡《黑猫》的解析

文化视角下对爱伦·坡《黑猫》的解析作者:龚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爱伦·坡的小说常常带着悬疑、怪诞和恐怖等特点,无论是小说中的场景渲染还是人物设定都带有浓厚的“哥特式”色彩。
小说《黑猫》也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从而一次又一次地将人内心深处的原始恐慌刻画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文化视角爱伦·坡《黑猫》引言爱伦·坡的一生可谓是历经坎坷,他的作品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重视,而是在他死后的20世纪才逐渐为人们所知,被视为是现代文学流派的一代宗师,短篇小说的创造者以及科幻小说的先驱等等荣誉。
其小说《黑猫》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和基础,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擅于运用第一人称的回顾式叙述,从而将小说的叙述视角进行多样化地呈现,使得作品在更多层面上呈现出情节的丰富和人物的多边性特点。
一、《黑猫》故事简介《黑猫》写于1842年,整篇小说运用的都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我”的视角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恐怖的短篇故事。
小说描绘的是一个主人饲养了一只叫做“普路托”的黑猫,这只猫和主人的感情非常好,是主人“最心爱的东西和玩伴”。
但是这种关系却在一次主人醉酒之后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主人的酗酒被黑猫咬了一口,为了泄愤,主人将黑猫的一颗眼珠子给挖了出来。
而主人看黑猫再也不复往日的亲和,甚至觉得那剩下的一颗眼珠格外可怕,在惧怕心理的驱使下,主人终于还是将黑猫套索吊死在树上。
但是自从黑猫死后便出现了一系列的恐怖事件,黑猫死后的当天晚上,主人的家里便发生了火灾,大火将家里的一切烧得消失殆尽,但是唯独在一面还没有来得及倒下的墙壁上出现了黑猫的图像,让人不寒而栗,也让主人觉得这是黑猫的报复。
后来主人又从酒馆里面带来了一只和“普路托”长相极为相似的黑猫,最开始也是表现得极为喜欢,但是几天以后他就开始厌恶这只猫,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他是对这只黑猫产生了恐惧。
阿尼玛缺失的悲剧——外倾死本能在《黑猫》中的具体体现

月1 9 E t 首 次出版于 《 星期六晚邮报 》。这篇关于犯罪 心理 研究 的小说 , 常常被用来与坡 的另一部作 品 《 泄密 的心 》 作 比较分析 。 在两部作品 中,凶手都仔细地掩 藏了他 的罪行 并相信 自己是无懈 可击的 ,但 由于某个挥之不去 的 “ 罪行提醒者”的驱使 ,最后他 们都情绪失控并且暴露 了 自己。正如 《 泄 密的心 》中的叙事者一
虐待并杀害 了黑猫 ,在讲到他剜去黑猫眼睛 的情节时 ,在叙述者 看来黑猫 的眼睛就像审视其 内心 的镜子 ,它 的存在令他惧怕。到 最后 ,叙述者一发不可收拾地杀死 了 自己的妻子 ,他的情绪 已经 完全改变 ,他 的目标 当然是那 只黑猫 ,但是他把怒火发泄到妻子
身上 ,因此他妻子 的死完全是无辜 的。同时 ,在杀人之后他的态 度达到 了邪恶 的顶点 ,我们再也无法看到他 的悔恨之情 ,只有对
一
普鲁托 ,但实际上不管它们有多像 ,这也是不可能 的。普鲁托
种驱动力和力量 ,其对于有机体 的生命是不必要的 ( 和生物的
在小说 开头 是一 个中性角色 ,但 当主人公酗酒成性之后 ,在他 眼 里它就具有 了敌对性 ,这只猫也就有 了一些生动 的变化 。
本能不同 );它倾 向于分解有机体或使其行为模式出现反直觉趋 向。内倾死本能体现在 自虐 自杀等一系列破坏 自我机体的反常行 为 中,外倾死本能表现为对外部世界 的仇视和具体的施虐过程。
样, 《 黑猫 》叙述者 的精神状态令人 质疑 ,他提 到 “ 若是指望人
要 的地位 , 其过度 的居 于主导地位 或者过多 的缺失都势必会造成
男性心理 的失衡 和行 为的怪异 。 《 黑猫 》里 的叙述者便经历 了这 转变 的过 程 : 童年 时阿尼玛情结 居多而导致其性格异常软弱善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摘要:哥特小说写作巨匠爱伦・坡,他的短篇小说《黑猫》从“恶”与“善”人的本性角度,从病态人格的角度,以及叙述方式等角度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坡的哥特式的写作擅长和坡较高水平的创作。
《黑猫》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哥特式创作的艺术水平,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社会和人类善与恶、美与丑、罪与罚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哥特式“善”与“恶” 病态人格侦探小说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屹立于美国十九世纪文坛,被冠以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多种荣誉。
坡一生写了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就。
JM罗伯逊等人认为, 爱伦・坡作为短篇小说家及评论家其成就特别值得注意, 他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
”[1] 这些小说主要特征是描写神秘、恐怖、死亡、暴力、悬疑等,让读者不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恐怖气氛,更从内心感到恐怖。
而这种致使整个作品从里到外透露着恐怖的写作手法则要归功于哥特式描写。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坡在写作中成功运用了这些元素,以现实背景为依托,展开神秘奇幻的叙述,使情节在紧张中层层深入,把故事的哥特环境氛围描摹的精细。
对事件的偶然性的拿捏与故事缘由的推理使爱伦・坡对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被认为是侦探小说之父。
《黑猫》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又坡自己评论最多的一篇小说,又以独特的凶杀案叙事方式体现着侦探小说的性质,这就更加重了《黑猫》的哥特色彩。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从“恶”与“善”人的本性角度,从病态人格的角度,以及叙述方式的哥特式特征的角度去解析哥特式特征是如何在小说《黑猫》中体现的。
一、《黑猫》中“恶”与“善”之间的人性冲突体现的哥特式特征与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对,西方基督教义讲述的是“人之初,性本恶”,原罪论与人性堕落说就体现了这一点。
浅谈爱伦·坡作品中哥特式创作手法体现

浅谈爱伦·坡作品中哥特式创作手法体现作者:李翠萍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摘要: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作为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十分娴熟地将怪诞、恐怖和离奇元素运用在作品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在美国文坛占据一席不朽之地。
爱伦·坡并不默守陈规,而是在传统写作基础上进行创新,“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说的艺术地位”。
[1]本文通过对其作品《黑猫》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分析探寻爱伦﹒坡小说哥特式的体现。
关键词:爱伦·坡;黑猫;哥特式《黑猫》中的意象在作者爱伦·坡的众多作品当中,动物大多都带有意象色彩。
在小说《黑猫》中,黑猫这个动物角色设计可以说是作者的独特匠心。
究其文化背景,黑猫在欧洲文化中被掺杂着神秘的色彩,大多数被看作是邪恶的女巫的宠物,认为黑猫会带来厄运和不幸。
因此,爱伦·坡利用此神秘而邪恶的意象增强作品的恐怖哥特效果,读者读前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恐怖的预期。
第一只黑猫名叫普路托,“普路托”是古希腊神话中地狱的统治者冥王的名字,是死亡之神,常常被后人用来指代神秘、阴森的形象 [2]。
但是,第一只黑猫普路托并不是完全“邪恶”的代表。
主人公原本和性格相似的妻子一起喂养了普路托,在此处主人公与普路托的关系是和谐的。
剧情随后进行变化主要是因为主人公染上酗酒的恶习,在一次酩酊大醉后因黑猫的反抗而挖掉它的一只眼睛。
“一天早晨,我心狠手辣,用根套索勒住猫脖子,把它吊在树枝上,眼泪汪汪,心里痛悔不已,就此把猫吊死了” [3]。
从开始将普路托眼睛挖掉到最终被吊死,可以观察到主人公害怕直视黑猫的眼睛,怕被其参透黑暗的内心,究其原因是恐惧。
而第二只黑猫象征着的意味不仅是黑猫的复仇,更是一种人性深处的自我审判意识。
在阅读《黑猫》的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极度的美和极度的恐怖相生相伴,极度的恐惧与极度的快感相辅相成。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精)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摘要:爱伦坡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坚持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美的整体效果,反对文学的说教功能和现实价值。
他的恐怖小说以独特的想象和深刻的洞察深入到人类心理隐秘的角落,名作《黑猫》是坡创作原则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爱伦坡;文学理论;恐怖魅力;黑猫一、与众不同的爱伦坡生前冷清寂寥,身后繁华喧嚣。
这大约是对爱伦坡最恰当的概括。
这位朱利安·西蒙斯笔下的“文坛怪杰”,因为其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与当时的文学主流相左,且笔锋犀利,树敌众多,生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甚至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仍饱受诟病。
如今,正是他这样的风格,这种迷一样的离经叛道,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强烈兴趣。
人们怀着充满敬意的惊叹,开始重新认识这位“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爱伦坡身处的美国文学第一次繁荣的浪漫主义时期巨匠辈出,可他和任何‘主义’都无关。
爱默生的《自然》乐观地认为精神至高无上,相信人本身的神圣性,相信人能超验感觉,被超验主义者奉为圭皋;梭罗的《瓦尔登湖》里,“天人合一”的神秘借着自然的鲜活清香扑面而来;霍桑的《红字》虽然也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阴暗面,但他的重点是为宗教道德所不容的“罪恶”,及“罪恶”对人的心理所带来的扭曲挣扎,意义仍在于道德教化;麦尔维尔《白鲸》里的莫比狄克,尽管象征着自然是模糊不清的矛盾对立,并不像超验主义主张的那样容易认识,但也暗示外部自然界能给人以正面的精神启迪。
只有坡,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不同,不是逃避现实去减轻精神的痛苦,而是去创造一个比现实更为痛苦可怕的世界。
他的作品,无论诗歌还是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全然陌生的,病态而且颓废,充斥着离奇的梦魇,超自然的恐怖,怪诞的情节,神秘的死亡。
二、爱伦坡的文学理论综述(一)爱伦坡的诗歌理论爱伦坡以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大胆创新为依据,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
他留存不多的文学评论条理清晰,分析透彻,不少评论家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足轻重的文论家。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作者:李曦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9期摘要:爱伦·坡是哥特小说著名的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黑猫》从人的本性角度善与恶用叙述的写作方式以及独特的写作特点为我们全面的展示了坡的哥特式得写作手法。
《黑猫》这一巨作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哥特式创作的较高艺术水平,同时也让我们对社会的人类善与恶,美与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哥特式;“善”与“恶”;病态人格;侦探小说一、短片小说《黑猫》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人性冲突是明显的哥特式小说特点,他与我们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对。
西方基督教主要讲述的是人之初,性本恶的理念,这是根据原罪论以及人性堕落说来解释说明的,当我们讲述到恶这一字时,我们通常会联想到的都是一些暴力血腥犯罪等非常恐怖的画面。
哥特式小说最主要和鲜明的特征就是恐怖。
在短篇小说《黑猫》中作者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由善变恶的主人公形象,在最一开始主人公给读者的形象其实是非常善良的,因为在书中所描述到:“还在婴儿时期,我就因生性温顺、富有爱心而闻名”。
通过这句话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其实是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而所生长的,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反而具有人最初的善良。
但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心性情温顺善人却因为酒精对影响从而慢慢的堕落成了一个疯狂的酒徒。
一个虐待者以及一个杀人犯。
而小说以黑猫作为标题,这是用象征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具有恐怖色彩的恶。
根据一些西方国老的传说一般迷信的人通常都会认为凡是黑猫都是由巫婆所变化来的。
当人们提到巫婆我们通常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些装神弄鬼手舞足蹈的可恶老太婆,而在西方的女巫,女巫的形象常常是以黑猫作伴然后骑一只会飞的扫把在城市里不停的穿梭。
因此在西方人的眼里黑猫就好像我们中国人眼中的乌鸦,都是一种不吉利的表现,所以也就被赋予了非常邪恶的意义[1]。
在小说故事中,主人公和主人公的妻子对一只叫普路托的黑猫非常喜爱,在主人公的眼中猫是一个头非常大,非常漂亮并且聪明绝顶的动物。
试析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现代性--以《黑猫》为例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文 学 品 析
试析爱伦 ・ 坡短篇小 说的现代性
黄雅芬 熊 美玲
( 南昌工学院 , 江西 南昌)
摘
以《 黑猫》 为例
要: 美国著名小说 家爱伦 ・ 坡 以其独特的创作素材和写作风格 , 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 他 的恐怖 小说 , 弥漫着现代 主
叙述视 角 , 叙述者 既是叙述者 , 又是故事 主人 公 , 因此叙述者 属
、
心 理 分 析
爱伦 ・ 坡 首先 把心理学 引进 文学创作 , 直 截 了当称 他的 “ 文 学命题 ” 为“ 心理学命题” 。 他把笔触深入人 的潜意识 的昏暗里层
于有限知情者 , 从而有利于作者制造 悬念 , 达到恐怖效果。 另外 ,
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把 自己的心理描述得直截 了当、 清清楚楚 , 使读者可以切身体会 到叙述者疯狂恐惧 的感受 。因此无 疑会 给
进行探查 , “ 找到 了挖掘人类灵魂黑暗深处的办法 ” 。 《 黑猫 》 主要 探讨 了潜藏在人意识 中的残忍 、 邪恶的行为冲动。爱伦 ・ 坡认为 邪恶是人心里的原始冲动 。小说 中, “ 我” 本来心地善 良, 十分喜
身, “ 我” 的行为和思想不能等同于作 者的意志 , 这就实现 了“ 我”
与作 者的分离 , 即现代 主义文学所呼 吁的作者 的隐退。 采用第一
人称叙述 的爱伦 ・ 坡在十九世纪的文坛上就显得卓尔不群。
路托吊死。谁知当晚家里失火 , 一切都化为灰烬 , 可残缺 的墙壁
上竟然显现出套着绳索的黑猫的浮雕。 “ 我” 始终无法释怀 , 一次 偶 然中将一 只与普路 托极 相似的黑猫带 回家里照养 。令人 不安 的是 , 那只猫胸前 的白斑 日益显 出绞刑架 的轮廓 。终 于 , “ 我” 不 堪 其扰 , 对它挥斧相 向, 却 意外将妻子砍 死。“ 我” 把妻子砌 入地 窖 的墙壁 , 以为可 以瞒过前来调查的警察 。 谁知就在 警察 即将 离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艺术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艺术作者:向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2期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是短篇小说和哥特式风格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创作对后世的许多作家和读者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爱伦·坡擅长对场景进行渲染造成恐怖的气氛,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扭曲的心灵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本文以爱伦·坡的作品《黑猫》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哥特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艺术;《黑猫》[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前言:爱伦·坡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生中写过七十多篇短篇小说,擅长离奇恐怖的故事情节,以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和手法为主,在他的小说中,恐怖血腥的场面比比皆是,令人不寒而栗,印象深刻。
哥特本意指来自斯塔德纳维亚的游牧部落名称,后进过时代的发展和哥特式的建筑为人们所熟知。
哥特式小说主要包含了元素有恐怖、神秘、超自然、死亡、暴力等,爱伦·坡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些元素在其小说中,字里行间的恐怖让读者身临其境,从内心感到气氛的紧张。
小说《黑猫》是作者爱伦·坡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也是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代表之一。
一、哥特式的黑猫意象在小说《黑猫》中,黑猫的意象本身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传统的西方文化中,黑猫是邪神的化身,有着十分神秘的色彩。
黑猫的名字是“普路托”,这个名字原是希腊神话中冥王的名字,这样就更加加重了黑猫的可怕程度,对于这个角色的设计,作者可谓是费尽心思,独具匠心。
作者描写了虐杀黑猫普路托的全部过程,一步步地挖掘“我”邪恶的本性,“我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打开刀子,拽住那可怜畜生的喉咙,居心不安地把它眼珠剜了出来!”“有一天早晨,我心狠手辣,用根套索勒住猫脖子,把它吊在树枝上,眼泪汪汪,心里痛悔不已,就此把猫吊死了[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作者:杨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
摘 ;要:美国埃德加艾伦坡堪称文坛上一朵奇葩,对美国文学史有着深厚的影响。
特别是哥特式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荒诞的人物构造,独特的写作手法等等。
每个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都能使人神经紧绷,惊恐过后不禁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正是其特有的魅力所在。
《黑猫》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从主人公的人格,场景设置和超自然现象等方面展现爱伦坡对哥特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超自然;《黑猫》
指导教师:张艳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一、爱伦坡及其创作风格
爱伦坡是美国小说家,诗人以及文学评论家。
尤其恐怖小说和短篇是里程碑式的,后人无法企及更难以超越的。
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批判地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要素,在承袭的基础上,把一直以来人们利用氛围制造恐怖而内化为人心理的扭曲,让人从内而外的感到恐惧。
瑰丽的场景,精确的逻辑,阴郁的气氛,缥缈的想象,摄人心魄的死亡气息,充满张力的惊悚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爱伦坡的作品。
爱伦坡的绝大多数小说迎合了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鼎盛发展的潮流。
加之他的小说又有别于其他的哥特式小说,树立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不仅当时广受追捧,在后辈作家的作品中,也能读出他的味道。
二、哥特式小说
哥特,大致可以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时期:罗马时期的哥特蛮族文化,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十八世纪的文学和思想风潮以及现代以哥特为核心的哥特次文化。
“哥特”起初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建筑风格,而后在17世纪英国人将其运用到文学上,从而催生哥特式小说。
贺拉斯·华尔普是哥特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奥特兰多城堡》开辟了哥特小说这条道路。
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哥特小说依然小众,但是乘着文学思潮的东风,以及出现了几位名家,还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这片沃土上开枝散叶,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勾勒出诡异的氛围,扣上主题,这是哥特小说最初的形态。
荒无人烟的古老建筑,无法告人的秘密,难以捉摸的人性,面目狰狞的鬼魅等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神
秘,恐怖气氛形成了哥特式小说独有的特点。
普遍以复仇,乱伦,凶杀,善恶之间的冲突为主要内容。
再加上离奇精妙的情节,恐惧感瞬间袭上心头。
哥特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性格癫狂变态,行为怪异,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因此能紧紧抓住读者一探究竟的心,游历其中,和里面的人性做斗争。
三、哥特式在《黑猫》中的体现
人物是哥特小说中的灵魂,尤其主人公,多是人格不健全,小说将人性阴暗面完全曝露出来。
在《黑猫》中,“我”起初并不是一个残暴的人。
“我”生性善良,喜爱小动物,因此家里喂养了一只黑猫,“我”给予它家人般的呵护,还有一个意气相投的妻子,直到这里,“我”还是个幸福的普通人。
然而酗酒使“我”完全丧失理智,“我”残忍的把普路托的一直眼睛挖掉,最后把它虐杀,即使亲爱的妻子也在“我”癫狂的状态下被砍杀。
在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对于残忍挖掉普路托眼睛也曾追悔莫及,对于自己的这种暴行也心生颤栗,但完全不妨碍“我”继续残害普路托——将其活生生的吊死在树枝上。
紧接着,在误杀妻子后已经没有痛苦悔恨,还冷静的分析如何藏尸,墙壁结构以及水泥的硬度。
这时候的理智完全就是一个是心病狂的杀人恶魔,这样心理的转换,完全展现了主人公的病态人格。
哥特小说十分追求营造氛围的效果,这种追求,似乎已经达到了极致。
就像把人扔到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感觉万念俱灰,就是这种极致的恐慌。
《黑猫》中不同于以往古堡的设定,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显然也符合哥特式场景的特点。
与其去想象古堡的神秘幽深带来的恐惧,不如自家地下室来的真实。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深深刺激着读者每个细胞和毛孔。
地下室空间密闭狭小,处于其中,不尽的恐慌侵袭着着心脏,犹如死亡般的窒息。
似乎只有幽灵才能在此出没。
湿冷的墙壁里嵌着的确实一具冰冷的尸体,警察没有发现,要离开时,“我”却大脑发热的主动敲打墙壁,里面呼应般的发出一声哀嚎。
冰冷的墙壁,暗黑的水泥,腐烂的尸体,黑猫张着的血口,这些使得我们似乎都能看到水泥上泣出血。
极致的描写仿佛空气都凝结,不敢稍作喘息。
爱伦坡惊为天人的想象力和跳脱的思维,借由超自然巧妙的展现出来。
故事中,“我”伸出魔爪,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把普路托的一只眼生生的抠出来,几天后又不费吹灰之力的把它吊死。
在吊死普路托的当天晚上,家里竟然意外失火了,而我床头靠近的那堵墙没被烧毁,上面还出现了一只惟妙惟肖的猫的浅浮雕,猫脖子上还套着一根绞索。
而后“我”在街上遇到了第二只猫,它和普路托长得一模一样,除了胸前那一撮类似绞刑架的白毛。
在现实中没有的事,却在文章中发生了,看似荒诞,却又是情有可原,像是因果报应,将“我”引入死亡。
超自然现象的运用,不仅仅是纯粹的感官刺激,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人内心的某种诉求。
四、总结
《黑猫》是爱伦坡最具代表性的恐怖小说之一,通篇小说,人物场景构造,无时无刻都流露出一种压抑感,渲染着一种哥特式恐怖诡异的气氛。
爱伦坡对哥特式小说恐怖的创作,不单单刺激着人的感官,更是对人内心的探究,对人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振武.爱伦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爱·伦坡.爱·伦坡精选集[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