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学教程 03第三章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0.3 绪论_水文学的性质、特点及与水资源的关系(2)

2). 空间上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相似性•特殊性例如,在同一地区,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的洪水过程便不相同。
又如,在相同气候状况下,岩溶地区河流与非岩溶地区河流的水文规律也很不相同。
3. 水文学与水资源的关系水文现象与水资源的分布、储量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如,河川径流量是一个重要的水文学变量,而一个地区的河川径流量常被用作该地区地表水资源量甚至水资源总量的度量指标。
又如,河川基流量是另一重要的水文学变量,其常被视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具备一定的水文学知识对于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水文⏹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Journal of Hydrology书籍:⏹ 1. 邓绶林主编. 普通水文学(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 胡方荣, 候宇光. 水文学原理(一).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5.⏹ 3. 黄锡荃主编. 水文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 A. K. Biswas, 1970. History of Hydrology,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5. W. Viessman JR, G.L. Lewis, J. W. Knapp, 1989. Introduction to Hydrology (Third Editi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6. T. Davie, 2002. Fundamentals of Hydrology, Routledge, New York。
《水资源》说课稿

《水资源》说课稿《水资源》说课稿1各位专家、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资源》。
我将按教材、教法、学法、过程、反思五个环节去说课。
(教师过渡: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资源》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既与前面所学的气候、河流等知识紧密联系,又是下面学习交通、农业等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我国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及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水资源的不足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节水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师过渡:为了能充分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其次我说说教法。
)二、说教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看图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师过渡: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接着我说说学法。
)三、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地图,让学生学会读图识图;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学会合作探究等。
(教师过渡:下面我重点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下面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生猜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碗,都要请他来。
同学们都说是水,这说明水对人类非常重要,从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多媒体出示图片:“地球上水体的比例”。
学生读图分析得出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0、3%。
2、接着提问: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通过上述分析学生知道了水是宝贵的资源。
3、接下来出示漫画:“水危机”。
1第一章水资源学概论

《水资源学教程》
4)技术方法进展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复杂的水资源系统
的数学模型提供数值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系统。 5)应用研究进展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 从单一性向系统性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社 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转变,从只重视当前发展向可持 续发展战略转变。
Zuo QiTing
《水资源学教程》
1.5水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1.5.1 水资源学与水文学的联系
水资源学
基础
发展过程 研究内容
水文学
重要应用
1.5.2 水资源学与系统科学的联系
水资源学
实践场所 系统科学
应用工具
Zuo QiTing
《水资源学教程》
1.5.3 水资源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支撑、保障
1.2.2 水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的基本认识
认识基础
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理论支撑
水资源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应用及实践
Zuo QiTing
《水资源学教程》
1.2.3 水资源学的发展过程
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兴起阶段
1.2.4 水资源学的研究进展
1)认识进展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保护 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所提出的实际要求 以及水资源本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法》的规定,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 护水资源,确定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 案,制定适应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的政策、法规以及合理的 水权制度与水价水市场。
Zuo QiTing
水资源学

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水资源是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水资源性质:水资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工程措施可以利用的水,且水质应符合人类利用的要求;水资源是大气降水补给的地表、地下产水量;水资源是可以通过水循环得到恢复和更新的资源。
对某一流域或局部地区而言:广义水资源就是大气降水。
地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是其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狭义水资源就是河川径流。
包括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世界水资源的概况: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世界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当前世界面临的三大水问题:干旱缺水(水少了);洪涝灾害(水多了);水环境恶化(水脏了)我国水问题出现的根源:自然因素(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人们对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我国面临的水问题: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为水立法;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节约用水整治污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控制人口数量;节约用水整治污染;3R原则——REDUCE、RECYCLE、REUSE(减污、循环、再用)水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水资源紧缺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水资源问题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水资源危机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水循环(water cycle),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整个过程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整个水循环过程既无开始也无结尾,是连续的、永无止境的。
水资源形成与转化

(二)降水的基本要素
1、降水量:时段内降落在单位面积上的总水量,用mm深度
表示。
根据时段可分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等。 2、降水持续的时间称为降水历时,单位为min、h或d。 3、降水强度为单位时间的降水量,以mm/min或mm/h计。 4、降水笼罩的平面面积为降水面积,以km2计。 5、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称为暴雨中心。
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
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 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水循环的机理和特点
整个水循环过程既无开始也无结尾,是连续的、永无止境的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
水资源主要是指某一地区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可以
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 产水量。 地表水是陆地表面的河流、冰川、湖泊、沼泽等水体的 总称。
地表水资源量通常用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河川径流量)
来表示。 降水、径流、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个要素。
美国气候学家A· H· Thiessen 提出了一种根据离散分布的
气象站的降雨量来计算平均降雨量的方法,适用于流域内地
形起伏不大、雨量站稠密且分布不均匀。(若区域内有高大 山脉,此法误差较大)。
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 水循环赋予水体可再生性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
联系的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 调节器
调节了的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
《水资源学教程》思考题

《水资源学教程》思考题《水资源学教程》思考题使用教材:《水资源学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左其亭、窦明、马军霞合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第一章水资源学概论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介绍水资源特点时,既说水资源是可再生的,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二者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水资源学的概念与学科体系。
分析水资源学与水文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从中国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由于自然原因给人们用水带来的困难,并论证采取跨流域(或区域)调水、兴建水库的必要性。
人类主要面临哪些水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第三章水资源形成及转化关系叙述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
从水循环过程来分析水资源特点。
以一个你比较熟悉的地区为例,分析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关系。
简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为了避免这些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分析各用水部门间可能出现的矛盾,论述我们应该如何协调或解决这些矛盾?分析生态用水的重要性,论述如何保证生态用水?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分析,该如何做好水资源工作?第五章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例,搜索相关资料,建立该区域或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
简述一个闭合流域的水资源转化模型。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有哪些?试简要说明。
选择一个小河流,搜索相关资料,计算该河流的水环境容量。
简要介绍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水资源价值流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结合某地区实际情况,展开讨论。
简述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模型及应用。
综述基于“社会净福利函数”和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的可持续发展量化方法。
阐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模型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六章水资源评价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在区域径流系列计算时,讨论不同河川径流方法的应用范围。
某河道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如下:DO浓度为8.5mg/L;CODMn 浓度为6.38mg/L;氨氮浓度为1.13mg/L;镉浓度为0.005mg/L;氟化物浓度为 1.0mg/L;石油类浓度为0.02mg/L;总磷浓度为0.25mg/L。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课件 (共50张PPT)

以色列开源节流高效用水
以色列60%的国土面积被列为干旱地区,缺水状况严重制约了其农业发展。 水资源委员会根据用水量和水质来确定水价。
因为缺水… …
因为缺水… …
因为缺水… …
学可以不上 必须学会赶水车
他刚十岁,还
没有上学,但赶驴 打水的技术已经非 常熟练了
因为缺水… …
这是甘肃省杨家湾村的一位老人,她叫杨 平喜,今年74岁了,杨奶奶和其他的村民一样, 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到离村子五六里地,甚至 十多里地的地方去排队打水,由于年岁大了, 她每天都至少要花上五六个小时,才能打回身 边的这一小桶水,可以说,杨奶奶这一生当中 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了打水的路上。
3.水龙头上锁
甘肃襄南,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0毫升,极度缺 水。拥有1300多名学生的襄南职业中学本来有一眼 水窖,由于2008年修建教学楼时,水窖破裂,只剩 下一个能储存20立方米的储水池。水池杂物多,水 很浑浊,除非实在需要才会拿来饮用。校长说,为 节约用水,不得不制定规则:用水票限制用水、禁 止学校老师在住校期间洗衣服……就连饮水处的水 龙头也上着锁。
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变化
黄河兰州站汛期径流量变化规律
对策——兴建水库
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对策——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长江三峡
长江葛洲坝
黄河三门峡
黄河小浪底
还有这样的一些事实……
水资源是有限的
中国水资源
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居 世界第121位.
教学设计3:3.3水资源

第三节《水资源》教学设计3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学习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分解细化如下: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4.运用实例,说出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或办法。
5.通过认识我国水资源国情以及探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树立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措施。
2.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难点:1.推测某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2.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身边说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示大量事实材料,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教师重在方法引领,点点拨评价和思维整理。
学生在学会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知识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一个思维发散游戏。
看了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师小结:水是生命的源泉,它用途广泛却数量有限。
如果缺少这种极其宝贵的资源,人类的生活、生产就不可能继续。
结合这些图片、资料,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时空分布不均图一: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状况按水资源总量大小排队,前几名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和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大国相比,中国人均水资源是巴西的1/16, 俄罗斯的1/10,加拿大的1/50,美国的1/5,印度尼西亚的1/7。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凝结降水 降水是水汽在大气层中微小颗粒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 滴,再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是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因 子,是一种水文要素,也是一种气象要素。 降水的特征常用几个基本要素来表示,如降水量、降水 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及暴雨中心等。 与降水有关的气象因素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蒸发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降水。 降雨量可采用器测法、雷达探测或利用气象卫星云图估 算。
⑤水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 变化的影响,从而引起水循环的形成及特征的变化。
3.1.4 水循环的作用及意义
形成可再生的水资源
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为生态系统提供生命支撑 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3.2 水资源转化关系
3.2.1自然水循环形成的水资源转化关系
3.1.3水循环的机理及特点
①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全球水资源量是不变的,服 从质量守恒定律。 ②太阳辐射能和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③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 ④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赋予水体再生性。其循环强度一般有 水体的更新周期来度量。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指水体 在参与水循下渗 下渗是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运动 过程。 按照水分所受的力和运动特征,下渗可分为三个阶段: 渗润、渗漏、渗透阶段。 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因素(包括土壤均质性、 土壤质地和孔隙率等)、土壤初始含水率、地表结皮(表 土结皮能减少入渗量)、降雨因素(包括雨型、降雨强度 等)和下垫面因素(包括植被、坡度、坡向、耕作措施等) 等。
径流过程是地球上水文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在水文循环 中,大陆上降水的34%转化为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海 洋。 径流过程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与人类同洪旱灾害 进行斗争,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等生产经 济活动密切相关。 影响径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流域气象条件(如降 水、蒸发、气温、湿度、风等)、地理位置、地形条件、 植被以及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开垦、城市建设等)。
流域某些单点 的下渗特性及 定量规律
反映流域的平均 下渗特性及定量 规律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可通过野外现场实验来确定。通常有 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测定法;二是分析法。 ⑤径流 径流又称为河川径流,亦即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壤中 流之和。 在大气降水降到地面以后,一部分水分通过蒸发返回到 大气;一部分通过下渗进入到土壤(包括植物吸收、壤中 流);一部分可能蓄积在地表低洼处;剩余的水量在一定 条件下可能会形成地表径流,当下渗的水量达到一定程度 后会形成地下径流。
2)水资源形成 水资源的形成可以看成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 降雨降落到地面后,一部分由于蒸发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一部分通过土壤下渗,一部分可能积蓄在低洼处,当降雨 量满足填洼量后开始形成地面径流;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 首先被土壤吸收,当达到田间持水量后,下渗趋于稳定。 继续下渗的雨水,一部分从侧面土壤流出,注入河槽形成 壤中流,继续下渗的雨水到达地下水面后,形成地下径流。
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转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大气水、地表水、 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称为“三水”转化。
大气降水 蒸发 植物截流 地表水 下渗
第三章 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
水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形成了一个 巨大的水圈,水资源在这个水圈中不断地循 环转化,不断地更新利用,但是水资源的形 成及转化过程极为复杂。 本章就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问题作出简单 的介绍,以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水资源 产生的影响作用。
3.1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形成
3.1.1 水循环的认识
大
气
降
水
水汽水平运动
蒸腾
内陆
海陆间
海上
地面 蒸发
滴落 地表径流
蒸腾
滴落 根系吸收 根系吸收 地下径流 根系吸收 海洋
水面蒸发
水循环示意图
从上面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水循环不断地发 生在陆地之间、海洋之间以及陆地与海洋之间,这就形成 所谓的内陆循环、海上循环以及海陆循环。有时也将海陆 循环称之为大循环或外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循环称之为 小循环或内循环,前者称为内陆小循环,后者称为海洋小 循环。 人们常常所说的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通过蒸发、水汽输 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形成的水循环,称为 自然水循环。通常把有人类活动影响或参与的部分水循环 过程称为社会水循环。
3.1.2自然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形成
1)自然水循环过程 自然水循环过程一般包括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 渗以及径流。 ①蒸发 蒸发是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或液态转换为气态的 过程,是水分从地球地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 陆地上年降水量的66%是通过蒸发(包括蒸腾)返回大气 的。
蒸发主要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发等。 各种蒸发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蒸发的影响 因素主要有:首先取决于热能的供应,其次还受到水温、 气温、风、气压及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目前,计算蒸发的主要方法有:器测法、间接计算法 (经验公式法、水量平衡法、水气输送法、热量平衡法 等)、微气象学方法(如能量平衡法,空气动力学法,能 量平衡—空气动力学法)和遥感法等。
② 水气输送 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 上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它揭示了一个地区上空水 汽输送的源地、水汽输送路径、水汽输送强度、水汽输送 场的结构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虽然只占全球水循环系统中总水量的 1.53%,但却是全球水循环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正是由于 大气中的水汽如此活跃的更新和输送,才实现了全球各水 体间的水量连续转换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