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研究的本位
语法分析的五个本位观

评析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本位观“本位”的意义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
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本体”的地位。
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性,或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马建忠的“词本位”;2)黎锦熙的“句本位”;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4)徐通锵的“字本位”;5)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1.马建忠的“词本位”马建忠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第一人。
其《马氏文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开创中国语法学理论的意义。
但是,《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词本位的观念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产生,是相当自然的结果。
拉丁语的基本特征便是,词在形态上有严格的标记或变化标记。
首先所有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是否有形态变化分为两类,有形态变化的是实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是虚词;再在有形态变化的词类中将能够变格的分为一类,将能够变位的分为一类,既能变格又能变位分为一种。
在能够变格的词类中,又可以根据其句法功能,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所有的这些有形态变化的词都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它们的句法功能就是通过它自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
因此,在这些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只要了解词的形态变化规则,也就能了解它们的句法功能。
所以,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中,“词法”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

讨 论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施春宏一 规则本位存在的问题长时间里,我们的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主导意识就是“规则本位”,将静态的规则作为规范的标准,根据描写制定出的已有规则来对待语言运用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尤其是新出现的、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语言现象。
规则本位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匡谬正俗”。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匡谬正俗的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道路,对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它推荐了语言表达方式,普及了语言基础知识,提高了语言运用水平,强化了语言规范意识。
这是解放初期特定的社会需要和历史条件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我们的规范认识并没有大的发展,渐渐地将匡谬正俗当成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甚至是惟一的途径和方式。
语言的功能表达被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样,便将复杂的、生动活泼的语言生活简单化、整齐划一化了。
具体说来,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规范化简化为语用批评。
我们在回顾这半个世纪的现代汉语规范化时(参看施春宏1994),发现我们的规范化工作是以批评为主导的。
这必然容易导致对新现象的批评、对来自下层的用法的批评、对外来用法的批评、对非普通话语言社区(包括方言)用法的批评、对多样化的批评。
可以说,有时我们对不合乎我们制定的规则的“异己”成分和现象习惯于棒喝,缺少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
我们的规范化有时缺少辩证的逻辑思考,过分看重已知的语言规则的作用,何况有时我们描写的某些规则并没有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有时只是揭示了某一层面的规律,对别一层面或更大的层面考虑得不够。
如对程度副词修饰名词(主要是抽象名词)这一极具学术性的现象,我们始终很难认同,理由是汉语中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
而赞成的意见也要强调这里的名词是临时性的修辞用法,或者归结为词性活用、“名形化”,或者干脆承认这类名词已经成为兼类词了。
汉语语法“本位”观

• 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 《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 便说: “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麽?简单说, 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 并且在1951 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 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 成句子 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 “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 所谓的 “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新著国语文 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 行语 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 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 分, 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 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 此外,句子也不能作为基本单位,因为 • 1)句子不一定就是主谓句; • 2)小句和词组是重合的; • 3)汉语中句子和词组的界限不好划分,句子本 身的界限过于松散,句子没有语法上的形式标 志,确定句子也不容易(陆俭明,1993)。 • 马庆株认为,汉语中最小的单位和最大的单位: 语素和句子都不能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因此, 研究只能选择词和词组作为基本单位。
• 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 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 解决汉语的 问题。“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 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 构简明、 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 或为读为句。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 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 “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 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 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 小句中枢说认为小句处于汉语语法系统的中枢 地位:小句所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 小句 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小句能控制和 约束其他语法实体,因而成为其他语法实 体所 从属所依托的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小句成活律、 小句包容律和小句联结律等“小句三律”。
语言学常见概念区分

语言学常见理论概念一、词本位&字本位&语素本位本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本位”是指在汉语教学中的基本教学结构。
词本位:教学中以“词”作为基本的教学结构。
字本位:教学中以“字”作为基本的教学结构。
语素本位:教学中以“语素”作为基本的教学结构。
字:汉语的书写符号。
通常情况下,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除多音字和儿化现象外)词: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
拆分至最小且能保证独立运用。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自由语素&黏着语素,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Loves:love+s两个语素;玛瑙:不可拆分,一个语素Going: go+ing其中go为自由语素,ing为黏着语素,自由语素go独立成词。
现代汉语中语素的鉴别方法:拆分法/替换法。
将词语拆分,拆分后的部分,有意义且与在词语中意义相同,则拆分后的单位为语素;若拆分后的部分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与在此种的意义不同,则拆分前的单位为语素。
Ex: 汉语:汉+语——汉族英语:汉、语都是语素。
鉴别:鉴+别——鉴定识别:鉴、别都是语素巧克力:拆分后词义发生变化——巧克力是一个语素。
字、词、语素的纠缠缘由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词,一个汉字记录一个单音词也即记录了一个语素。
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记录一个词。
而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双音词和多音词增加,多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或者一个词。
因此,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多音节语言单位,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多个词;同理,可能是一个语素,也可能是多个语素。
同时,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其中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即一个语素可能是一个词,可能不是一个词。
比如:人、山、水: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对应一个词语人民:两个汉字记录两个语素对应一个词语巧克力:三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对应一个词语字与词的纠缠:有时候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语;有时候多个汉字记录一个词语,由此词的划分存在困难。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作者:孟冬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11期语法研究的宗旨是探索语法形式与语法关系意义两者的条件联系,也就是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意义在哪种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语法形式呈现出来;反之,什么样的语法形式在哪种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意义呈现出来。
该条件联系在理论上表现出一种预测性。
优秀的语法理论必须以这些条件联系为基础建造出一个简洁且内部一致的统一框架,所以它可以对不同角度的语法现象和形式给出较为一致的答案。
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的语序归类于SVO型语言,其语法通常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通常是按主语在前,谓语紧随其后,宾语最后的顺序进行的,名词放在定语之后,状语处于动词与形容词之前,谓语置于补语以前。
平时的书面语里,“的”代表的是定语,“地”代表的是状语,而“得”代表的则是补语,三者全部都处于定语、状语以及补语之后,但是口语中是不分这三个de的。
现代汉语的补语不同于其它语言,它具体的刻画了一般谓语动词和谓语形容词,尤其是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等,补语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谓语主要想表现的行为都在事情发生之前。
语言学家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现代汉语原则的时序性,也就是现代汉语里所说的用来阐明谓词性定语、状语以及连谓句里面许多谓词先后排列所遵守的时间顺序的规则。
1.2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语言学家一般把语素、词、短语和句子作为平时用的四个基础单位,它在现代汉语的探究里有许多失误。
因为现代汉语里的音节一般是和语素相应的,因此在语言单位里,简单的词和词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然而合成词与单纯词却恰恰相反,汉语拼音中的词在写法上连接起来时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相对词的范畴,短语的范畴也很清晰,跟短语相比,比之稍大的单位句子的范畴比较模糊,所以现代汉语句子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具有较强的任意性特征。
2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2.1马建忠的“词本位”按严格意义来说,马建忠创办了汉语语法理论,是中国史上的创始人。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首先,现代汉语语法中存在着严格的词序规律。
汉语是以词序为主要特征的语言,一般采用主谓宾的顺序,即动词一般位于句子的谓语位置,而宾语则放在动词之后。
这种词序规律在汉语中十分严格,通常不允许改变。
此外,现代汉语语法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词序规律,如论元结构、反身结构、主题化结构等,都对汉语句子的词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现代汉语语法注重语义的准确传达。
汉语是一种主观性和暧昧性比较强的语言,意思往往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为了准确传达语义,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词语的搭配和修饰往往非常重要。
例如,名词前的形容词需要与之搭配,动词后的副词或者趋向补语需要与之修饰,等等。
这些规律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被广泛研究,并被视为汉语的基本语法特点之一再次,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注重语用功能的发挥。
语用是指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信息传递、言外之意、语体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不仅注重句子结构和词序规律的研究,还关注句子的功能和用途。
例如,现代汉语语法中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句子,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它们在语义和语用方面都有所区别。
同时,还研究了语气、语态、时态等语法现象,这些都与汉语句子的语用功能密切相关。
最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重视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法研究已经从分析观念和语言规则的角度转向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借助语料库、数据统计和实验等方法,实现了对大规模语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这些数据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更客观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变异性。
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是指研究者以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语法问题,并关注语言与人类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这种观点强调语法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即语法规则应该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从本位观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则的形成和变化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
汉语 字本位

汉语字本位
汉语的字本位是指每个字的基本形态、构造和组织方式。
汉字起源于象形字,逐渐演变成了由笔画构成的组合形态。
汉字的字本位分为六种:
1. 横:横线从左到右排列,如“一”、“二”等字。
2. 竖:竖线从上到下排列,如“丨”、“十”等字。
3. 竖弯钩:竖线带有向右方向的弯曲和勾状,如“九”、“天”等字。
4. 横竖弯钩:横线和竖线带有向左或向右的弯曲和勾状,如“入”、“几”等字。
5. 点:一个点作为构成字的基本单位,如“日”、“目”等字。
6. 撇捺:撇和捺是从上到下的斜线,如“人”、“力”等字。
这些字本位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汉字。
通过研究字本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书写和形态特点。
从汉语词汇演变看“字本位”理论

分为单音孳 生法和复合法 。古代汉语几乎是 单音节字组成 的, 随着印欧语 的撞 击与融合 , 汉语 不断演化 流变, 至今 多
为 双 音 节词 , 但 不 可 否认 , 汉 语 研 究 的根 本依 然是 汉 字 , 而非汉词。“ 字本 位 ” 理论 的提 出和 发 展 推 动 了汉 语 词 汇 的 演
语 的基 本结构 单位 是“ 字” , 研 究重 点 即有 理据性 的字 , 突 出语
义、 语音及其相互关系 的研究 。 4 . “ 字” 是汉语 中最基本 的结构单位 , 是语音 、 语义 、 语法 、 语 汇的交汇点 。汉字是 中华 文化 的纹路 , 烙印着中华 文化 的演变 。 汉语词汇不同于印欧语 的词汇 ,汉语 的词 汇系统依次为字
变研 究 。
关键词 : 字本 位 ; 汉语 研 究 ; 汉 字 中图分 类号 : H 1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0 6 - 0 0 9 1 - 0 1
一
、
“ 字本位” 理 论 阐 述
语这一拼音文 字来说 , 以“ 字 本位 ” 理论 为基础进行研究 则更为
汉字来源 和分 化产生新词是 有理据的 , 如“ 日” “ 水” 等字的创制 即根据物体本来 的面貌描绘而成 。 “ 熊猫” 又称 “ 猫熊 ” , 因属猫类 状似熊而得名 。“ 企 鹅” 由于“ 立 时昂首 如企望状 , 故名 。” ( 《 辞
海》 ) 这就是“ 熊猫” 、 “ 企鹅 ” 两个词 的理据 。 中国独有 的文化也使 得汉语中为避讳 “ 死” 而产生 了“ 去世 ” “ 捐躯 ” “ 牺牲 ” 以及“ 棺 材” 称为“ 寿木” , 由此 , 我们可知汉语词汇所代表 的汉语 是现实的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这种语言的语法表述系统或表述体系,不仅先后而且可以同时有好几个。
汉语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曾出现过不同的“本位”观,每一种本位观都是语法学家从不同的切入点总结出的研究汉语语法系统的表述体系。
对汉语语法和语法特点的不同认识,是出现这些不同本位观的根本原因。
“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
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
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的“本位”地位。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 马建忠的“词本位”; (2) 黎锦熙的“句本位”; (3) 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4) 徐通锵的“字本位”; (5) 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1.“词本位”
“词本位”中的“词”指“词类”。
1898 年的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著作,《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诞生。
《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
而西方的传统语法是在研究拉丁语的基础上为适应教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系统。
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
在马建忠眼里“词类”就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通过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
《马氏文通》总共十卷, 词法部分占八卷,“正名”一卷,“句读”一卷(句法)。
可见词本位在《马氏文通》中的地位。
他认为, 句子是由词组成的, 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能, 每个词必须能够和句法成分相配, 符合它的功能, 弄清楚了词的功能和身份,
才能讨论句法
2. “句本位”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之后第一位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的学者。
他在1924 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 简单说, 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1951 年重版序言中, 黎锦熙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 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新著国语文法》主要工作在于建立一套分析现代汉语句子的操作系统。
这一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系统、划分句子成分的操作系统、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关系系统(虽然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参考J. 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A. 里德等人的图解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是他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 黎锦熙的“句本位”实际上是指研究对象以句子为中心, 句子作为所有语法研究的核心, 对句子分析的结
果是能够得到一个句子的成分集, 这些句子成分分别和词类挂钩, 词类就是根据句子分析的结果“成分”得到的。
黎锦熙这样就把句子成分和词类挂起钩来, 这就是“以句辨品, 离句无品”。
因此可以说, 黎锦熙已经离开了西方传统语法原来的那种先有词类后有句法成分的传统。
此外,《新著国语文法》还没有将对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用到短语、词等其它单位上去, 作进一步的、深入地分析, 还没有将这一理论方法贯穿到语法的各个平面, 还没有用它来解释汉语的语法单位问题、短语的内部结构问题以及汉语在句子平面上的各种变化规则。
3“词组本位”
朱德熙1982 年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 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 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
同年, 朱德熙出版《语法讲义》, 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朱德熙“词组本位”观念的具体实践, 通过“词组本位”的枢纽核心作用, 建立起了一个朱氏语法系统。
朱德熙的思想在中国语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组本位将句子看作是词组的变化形式, 句子的句法核心结构都可以在词组的层面上
得到解释。
此外, 词组的结构规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合成词的内部结构, 后人在此基础上曾经有过不少研究, 在合成词的平面上对各种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作出了类似词组结构的解释。
这样, 词组本位在“词”“词组”“句子”三级单位之间建立起了结构规则上的联系。
词组本位还根据静态的词组结构确定构成词组的各个成分的聚合类性质, 在这一点上, 词组本位也接受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分布操作法。
这一方法克服了“句本位”中“词无定类”的缺陷, 也避免了过多的“词类转化”的牵强之说,建立了汉语词类和句法成之间“多对多”的交叉学说。
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等不少学者等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实践者。
4 “字本位”
“字本位”是由徐通锵提出来的。
“字本位”中的“字”并非指普通语言学上所谓的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指《文心雕龙》“因字而生句”的“字”及赵元任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的字”,也可以说,字就是言语中由一个音节表达的概念的那种结构单位。
徐通锵的“字本位”早在1991 年发表的《语义句法刍议》中已见端倪,但正式提出这个观点的则是1994 年连续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的《“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
他认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临摹性原则为编码基础、可以用“话题—说明”进行结构框架来分析或表述的语义型语言,与印欧语以
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的类型很不相同,因此,汉语没有和西方语言学中词(word)和句(sentence)相当的结构单位或概念,是以“字”为本位的语法体系———字、字组、语块、小句四级语法单位。
四级单位的关系是:因字而生字组,由字组而生语块,由语块而生句。
5“小句本位”
邢福义本人并没有提出“小句本位”的概念,1994 年邢福义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说”, 第二年发表了《小句中枢说》, 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 他在导言中说“本书的语法系统, 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
邢福义采取“小句本位”, 是因为他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这一点跟以往的词组作为中枢地位的观点不同。
他还认为在诸语法单位中, 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 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 是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
小句跟其它的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 并且也是其它语法实体所依托的核心, 通过它能够发现“短语常备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 邢福义提出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小句联结律。
小句本位的思想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李宇明认为, 小句中枢思想不仅符合汉语语法的特点, 而且也体现了语法研究从句法到超句法、从结构到话语的研究趋势。
6 本位”说除此之外,今年来的汉语语法本位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和理论。
“双本位”说,也叫“移动本位”说,或叫“复本位”说。
它有三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倡导“以词和词组为本位”,如马庆株的《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
马先生从语义功能出发,认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是词和词组,“在词法中抓词这个层级,在句法中抓词组这个层级,即抓住中间带两头;抓住词向语素推,抓住词组向句子推”,这样构建起来的汉语语法体系词法与句法平行,也更简化明了。
另一种观点倡导“字和短语”双本位,如王洪君的《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
王先生从语言的共性出发,认为任何语言的单位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备用单位和使用单位。
从备用单位看,汉语中的“字”最为重要———以字为基点研究词和简单短语;从使用单位来说,短语最为重要———以短语为基点研究零句和句子。
还有一种观点倡导“词组与句群”双本位,如周国光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论析》。
周先生认为语法应该区分微观与宏观两类,词组是微观语法的基点,句群是宏观语法的基点,以词组和句群构建起来的语法体系才是符合汉语语法特点的较为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