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12树林与草原

合集下载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树林和草原这两种不同的生态系统。

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引入树林和草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树林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种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林的结构和功能,解释树林中的生物相互关系。

分析树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树林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第三章:草原生态系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种类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草原的生态特征,解释草原中的生物相互关系。

分析草原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草原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第四章:树林和草原的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4.2 教学内容讨论树林和草原面临的问题和威胁,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提出保护树林和草原的措施和方法。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保护树林和草原的策略。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草原修复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树林和草原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树林和草原的特点、作用和保护措施。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个人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和行动。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树林和草原这两种不同的生态系统。

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引入树林和草原的定义和特点。

讨论树林和草原的重要性和功能。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视觉辅助材料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树林和草原的了解和观察。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观察和想法,进行记录和反馈。

第二章:树林生态系统的探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

培养学生对树林生态系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如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物质循环等。

引导学生进行树林生态系统的观察和记录。

2.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地考察表现和观察记录。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假设,进行记录和反馈。

第三章:草原生态系统的探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

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如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物质循环等。

引导学生进行草原生态系统的观察和记录。

3.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地考察表现和观察记录。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假设,进行记录和反馈。

第四章:树林和草原的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保护意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讨论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如水源保护、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介绍树林和草原保护的方法,如植树造林、减少农药使用、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具体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树林和草原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四第2课《树林和草原》word导学案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四第2课《树林和草原》word导学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孙红梅审批人: 备课组长班:姓名: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一、自主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课时 1课时三、导学过程导前案:初步感知,夯实基础,整体了解(一)、课外预习:初步感知,夯实基础1、了解作者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杰出作家。

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选自《》。

《猎人日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他因此被放逐。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濡湿()铿锵()穹隆()清澈()朦胧()头晕目眩()榛树()蕴蓄()导中案:问题呈现,合作探究,活动推进(一)问题呈现3、文章描绘了什么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4、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5、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仔细品味语言及蕴含的情感。

(二)、活动预设:小组讨论、交流,朗读比赛导后案:展示成果,反馈梯度,点评提升小组展示,课堂交流,老师点拨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生成巩固文中在写景处用了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任选下面的描写片段,把想象的内容补充出来。

1、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

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2、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树林和草原》教案

《树林和草原》教案

《树林和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种类。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树林和草原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树林和草原的资料、图片。

(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树林和草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树林和草原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种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树林和草原的美丽之处。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总结树林和草原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林和草原的手抄报。

(2)学生代表展示手抄报,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写一篇关于保护树林和草原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分享意识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活动成果,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

(语文版)《树林和草原》学案.doc

(语文版)《树林和草原》学案.doc

(语文版)《树林和草原》学案本方案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潜力,力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摆正教师的位置: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3. 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4. 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 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导入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旬主学习的成果。

.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可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

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4. 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树林和草原》导学案语文版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树林和草原》导学案语文版

《树林和草原》学习目标:1、识记本课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写景顺序。

2、理解本文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知识超市作者屠格涅夫,俄国作家,这篇课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特写集《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树林和草原》。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

书中猎人的形象是贯穿全书各篇的第一形象,俄罗斯中部的大自然景色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第二形象。

屠格涅夫极擅长于描写自然风景。

托尔斯泰赞叹他的风景描写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

”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猎人笔记》的一些文章,体会优美之处。

预习导学(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各题)一、夯实基础正确掌握字音、字形、字义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濡.湿()铿锵..()贪婪.()穹.隆()蔓.草()头晕.()目眩.()榛.树()荞.麦()青苔.()镰.刀()清澈.()苦艾.()轧.轧()2.掌握词义:濡湿:穹隆:铿锵:轧轧:朦胧:贪婪:头晕目眩:蕴蓄: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作者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文章按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到的变化。

语言准确、清新、细腻,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2.文章脉络时间景物特点早晨阳光照耀太阳升高雷雨过后黄昏来临夜幕降临合作探究1、课文中的“你”指的是谁?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本文省略号在文中有何作用?3、文章抓住草原特点,描写富于变化,语言生动优美;根据景物特点,恰当运用比喻,并富于变化,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请揣摩下列语言,体会其中的妙处。

(1)、“晚霞如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染红了半边穹苍。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什么时间的景物?(2)“您拨开湿漉漉的灌木,聚积起来的温暖夜气一下子向您扑面而来;空气中到处洋溢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香甜;远处有密密的一片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红红的亮光;天气尚还凉爽,但已可觉出炎热的迫近。

“(3)“……不,这是月亮要升起来了。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树林和草原的自然风光。

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树林和草原的定义、特点和分布。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树林和草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树林和草原的特点和保护方法。

第二章:树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的结构、生态功能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树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林的结构:树种、树龄、树冠等。

讲解树林的生态功能:净化空气、保持水源、减缓气候变化等。

探讨树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供木材、旅游资源等。

2.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树林的结构和生态功能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案例分析:分析树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章:草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特点、物种多样性和保护意义。

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草原的生态特点:植被、土壤、气候等。

讲解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动植物种类和生态位。

探讨草原的保护意义:食物链、水源保护、碳汇等。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草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生态特点和物种多样性。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草原的保护方法和生态价值。

第四章:树林和草原的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面临的主要威胁和保护措施。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保护行动的意愿。

4.2 教学内容:分析树林和草原面临的主要威胁:砍伐、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

讲解保护树林和草原的措施: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法律法规等。

4.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讨论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和策略。

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保护树林和草原的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和行动。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树林和草原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特点。

学习树林和草原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观察力。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3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的定义和特点。

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树林和草原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树林生态环境2.1 教学目标了解树林的生态环境和特点。

学习树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树林的定义和特点。

树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树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草原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特点。

学习草原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草原的定义和特点。

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草原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树林中的动植物种类4.1 教学目标学习树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树林中的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树林中的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草原中的动植物种类5.1 教学目标学习草原中的动植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5.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5.3 教学内容草原中的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草原中的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树林和草原的protection6.1 教学目标了解树林和草原面临的主要威胁。

学习保护树林和草原的方法和措施。

6.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6.3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面临的主要威胁,如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等。

保护树林和草原的方法和措施,如植树造林、合理规划草原利用等。

第七章:树林和草原的可持续利用7.1 教学目标了解树林和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的基本要求:①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②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③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喜爱之情。
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
精读课文,分组讨论,深入探究,激情投入,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形成集体智慧,展现自我风采,享受成功的快乐。
【综合探究】
1、优美的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参考:(1)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参见【句段赏析】)
(2)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①视觉: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
②触觉: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2)我最喜欢黄昏来临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持续比较短,但景色的变化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太神奇了!先是“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消失;然后,星星是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③嗅觉: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
④听觉: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出;你后面传来镰刀的响亮的铿锵声。
2、课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用“我”或“他”行不行?
(二)字词积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朗读课文,字词积累
(1)注音
濡湿()苦艾()荞麦()轧轧()
铿锵()蔓草()榛树()清澈()
朦胧()青苔()穹隆()贪婪()
草垛()头晕目眩()
(2)解释下列词语
濡湿:
蕴蓄:
头晕目眩:
铿锵:
贪婪:
穹隆:
朦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体裁),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
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和分析,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④联系实际,激情参与,让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变化之景的写法。
难点
领略夏日俄罗斯乡间独特的风光,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笔记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变化之景的写法。
难点
领略夏日俄罗斯乡间独特的风光,接受美的熏陶。
学习程序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笔记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5、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号,你认为省略号的运用有何作用?
参考:(1)表示省略;(2)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3)舒缓语气。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指在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句段赏析】
1、可是眼看着黄昏来临了。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太阳就要落下去。附近的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远处笼罩着一片柔和的雾气,看上去是温暖的。
【拓展提高】
结合学过的《春》和《济南的冬天》,联系本文,总结一下写景状物常用的方法。
【本课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写下你学习后的感受吧!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左边字、词练习。
参考: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在这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因此“贪婪”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橡树的掌形枝叶由于天气炎热而渴望饮水的情形。“摇摇摆摆”十分生动地写出了水泡从水底涌出来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3、课文最后一句转到家中。这样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4、如此多的美景,让人沉醉其中。请说说,你最喜欢那个时间段的景色?
5、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号,你认为省略号的运用有何作用?
参考:(1)表示省略;(2)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3)舒缓语气。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指:
【句段赏析】
1、可是眼看着黄昏来临了。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太阳就要落下去。附近的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远处笼罩着一片柔和的雾气,看上去是温暖的。
时间
景物
特点
黎明时候
白露沾湿的草、濡湿的树枝
清新、湿润
在阳光底下
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发出闪闪的红光,(P84)
虽然凉爽
但炎热已经逼近
太阳越升越高
草立刻干了;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水底升起。(P85)对面的丛林……发黄了。(P86)暴风雨过去了,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烁着亮光。
参考:(1)轻松愉悦,自由自在。(2)猎人美好的心情不是来打猎,而是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产生的幸福愉悦。
2、第一段景物描写中为什么要写农夫的出现?
点拨: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思考。
参考:农夫的出现更能体现乡村景物的特点,而且在景物描写中加入人的活动,能够表现景物与人的和谐。
3、课文最后一句转到家中。这样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初读文章的感受。并请用一个词来形容猎人一大早在灌木丛林中漫步的感觉。
参考:欢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段,反复品味语言。
4、找出你喜爱的句段,反复品味,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5、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大自然。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称赞道:“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再次朗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其特点的语句,概括地填写下表。(完成课后练习二)
小沙江镇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写日期:2011年10月30日主备人:王修惠使用日期:年月日使用主人:审核人:
课题
第12课树林与草原
目标
①了解屠格涅夫及其相关文学常识。
②积累字词,感知内容,掌握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和分析,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④联系实际,激情参与,让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这段景物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
你能体味出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吗?
3、不,这是月亮正在升起。而那下面靠右边,已经闪耀着村子里的灯火……终于到达了你的屋子,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
(一)走近作者
屠格涅夫(1818--1883),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严谨,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品,《树林与草原》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严谨,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前夜》《猎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品,《树林与草原》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尽为己用,赶快行动吧。
反思
小沙江镇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案(教师使用)
编写日期:2011年10月30日主备人:王修惠使用日期:年月日使用主人:审核人:
课题
第12课树林与草原
目标
①了解屠格涅夫及其相关文学常识。
②积累字词,感知内容,掌握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4、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
【综合探究】
1、优美的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2、课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用“我”或“他”行不行?
点拨:课文中的“你”指读者。第一称和第三人称都和读者无关,读者只能感受别人的所见所闻,感情距离比较远。这里用第二人称“你”,让读者读文章时进入作者描述的境界——猎人的身边。这就拉近了读者和课文的距离,读者就好像和猎人一起回忆往事,有利于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自觉去想象作者笔下的美景,去感受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描写的境界中,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对文章和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了一种亲切感。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都达不到这种效果。
这段景物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赏析: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晚霞比喻成火焰,渲染出晚霞的热烈灿烂;将空气比喻成透明的玻璃,传神地表现出空气的清澈洁净。
2、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