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拙政园造景手法

拙政园造景手法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主要包括水池、假山、廊亭和植物布局等。
水池是拙政园造景的核心之一。
在拙政园中,水面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对水墨画意境的追求。
水池通常呈现出曲折的形状,使人感觉水面广阔而开阔。
同时,在水池中设置了岛屿和倒影,进一步增加了水池的色彩层次感。
在水中种植荷花和莲藕等水生植物,使其更具生机和观赏价值。
水池的水质清澈,经过艺术处理,使其更具美感。
假山在拙政园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假山通常由天然的山石构成,经过艺术加工和布置,使其呈现出富有变化的形态。
假山的布局多样化,既有平整的假山,又有陡峭的假山。
假山上常常栽植着苍松翠柏,增添了山水间的层次感。
在拙政园中,假山经过巧妙的组合和分布,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拙政园中的廊亭是人们休憩和观赏风景的场所。
廊亭通常建于水边或者山脚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到园林中的景色。
廊亭采用木结构,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廊亭中,人们可以品味茶韵、赏花、阅读,感受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廊亭还起到了连接各个景点的作用,使整个园林景观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植物布局是拙政园造景手法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被巧妙地布置在园林的各个角落。
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树木和灌木等。
花草的种植增添了色彩与香气,树木的栽植增加了绿意与阴凉,而灌木的种植则提供了更多的景观层次。
通过对植物的精心选择和安排,拙政园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总体而言,拙政园的造景手法融合了水池、假山、廊亭和植物布局等元素,形成了一幅幅唯美的园林画卷。
这种独特的园林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卓越智慧和匠心独运。
无论是在设计、布局还是细节的处理上,拙政园都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因此,拙政园被广大游客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手法-植物配置

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手法-植物配置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
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以“适、漏、瘦、皱”的太湖石推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
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
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
石笋上悬葛垂萝,富有野趣。
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
沿着曲径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
两人同时进山分左右路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少顷明明相向而来...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
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
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
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东部假山区以古柏和白皮松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则以梅、竹、银杏为主。
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
更使山石、建筑、树木溶合一体,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山林”。
指柏轩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数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态苍劲,皆成画意。
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
更有文天样《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借梅咏怀,体现了文天样正气凛然的高尚情操。
山石间有六百年年银杏一株,粗干老木,盘根错节于石隙间,夏日浓荫庇日。
秋叶灿若织锦,成为狮子林中一景。
2006年05月25日,狮子林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相关赞誉】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
拙政园-园林植物配置分析-2018年0322

造园艺术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 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 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 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 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 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 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造园艺术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 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至今 ,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 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 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植物总体状况
• 虽有林木,花卉近千株,但多而不乱,经营的颇有章法,花木山水建筑紧密结合,形成了这个“树木参天, 有山村香冥之歌”的古典园林。
植物总体状况
• 在植物的利用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选择植物的题材上,采取了许多传统手法,总的来说,苏州古 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无非固定的模式,但总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做到“难有人作,宛自天开“。
植物总体状况
• 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 , 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 , 红叶迎 秋 , 经霜雪而傲冬 , 抗寒冬以迎春。
• 拙政园在文徵明的《拙政园卅一图》和《王氏拙政园记》等记述和绘有的园景共31处, 直接以植物命名的园景就有20处之多,说明明代王氏拙政园在造景上以植物为主,强调 植物的寓意。
拙政园
•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 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只有60多亩,然而在这小小的 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奇迹来。
Contents
拙政园 简介 拙政园的 造园艺术 拙政园 植物总体状况 拙政园 植物选用原则 拙政园 植物配置
拙政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_谢兰曼

doi :10.13360/j.issn.1000-8101.2014.06.036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谢兰曼(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苏州215000)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形式典雅、手法多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地域韵味,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其植物选用、造景手法和造景原则等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规律和精髓,其造景手法巧妙、灵透,突出了文化内涵和深远意境的造景原则,旨在为现代园林的建设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植物造景;手法;原则收稿日期:2014-04-01修回日期:2014-06-19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C-C /2011/02/043)。
作者简介:谢兰曼(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
E-mail :xielanman519@163.com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底蕴深厚,其造园艺术、建筑布局、植物造景,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雨惊诗梦留蕉叶”是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是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意境最真的描述。
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善于运用植物特征和多样性,通过层次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其造景手法多样、形式典雅,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地域韵味,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一,具有浓重的历史气韵和民族风格,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1植物种类丰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自然条件优越,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植物种类丰富,生长良好,有大量温带常见的花草树木。
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植物的选用,主要依据植物的民族性、地域性,注重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造景时,充分考虑植物的“形、姿、色、香”,注重种类间的搭配,以“山水画”的美学原理,营造极其美好的视觉意境。
苏州常用乔木393种、灌木235种,草本和藤本植物63种,苏州古典大型园林景观植物都在100种以上,中微型古典园林约为20 70种,符合多样性的特征。
苏州园林介绍

枇 杷 琼火 园
枝树 日风 出来 晒翻 红绛 纱焰
香 洲
将采 以芳 遗洲 兮兮 下杜 女若
闻
佳奇 花石
木 樨
香尽 香
动含 轩
万千
山古
秋秀
海 棠 占雪 春 春绽 坞
颜霞 色铺 最锦 风水 流头
芙 蓉 两蕉 榭
家叶 秋半 雨黄 一荷 家叶 声碧
二、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 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 藤本在此均有种植。花木种类选择上大多体现了古 代造园家的思想意趣,例如认为栽植紫薇、榉树象 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谐音玉堂富贵,石榴取其 多子,萱草可以忘忧等。
苏州园林介绍
一、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其中植物作为不可或 缺的因素,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 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 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香洲、闻木樨香轩、海棠 春坞、芙蓉榭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 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 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 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 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 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草 本 及 水 生 植 物 类
三、配植方式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植师法自然,讲究入画,主要 配置方式有孤植、点种、丛植或群植等。
孤植,此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发挥个体的色香姿特点, 所选植物一般为姿态优美或有独特个性的植株,常 作为庭院植物的主题。
苏州园林拙政园植物配置介绍

3.2.2 花木與山石的配置
土山或“土包石”假山的花木配 置多採取複層混交方式,旨在形成山 林景觀,如東部“放眼亭”土山·中部 山島等。“石包土”假山,種植觀賞 價值高的花木,並注意不使之過分濃 密。靠駁岸或擋土牆一邊,為顯示假 山的陡峭峻拔,選擇枝幹彎曲的花木, 或將花木修剪成半懸崖形,使紙條斜 出假山之外,以與假山相呼應。
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 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 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荷花是園子主人喜愛的植物,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北宋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来自 3.2.3 花木与水体的配置
池邊若是土岸,則採取淺沼的處理方法,由池岸向池中做成斜坡,岸邊種植水菖 蒲·蘆葦·慈菇·茭白·水葫蘆等沼生植物,或者是草坡一直到水;池邊若是假山駁岸或條石 駁岸,則在駁岸以內種植一些不阻擋視線的花木,如迎春·探春等,垂掛於駁岸上,或在 假山石上爬植物更顯古樸。還可以在岸邊種植碧桃·梅花·梨花·杏花·玉蘭·海棠·夾竹桃·山 竹·松樹·垂柳·楓楊·榔榆·樸樹等花木,使枝條伸向水面,形成柔條拂水,低枝寫境的畫 面。
在配置中選擇一些當 地的吉祥植物
例如園中“梧竹 幽居”一景,種植梧 桐樹和竹子,民間把 梧桐樹看作鳳凰棲息 之樹“家有梧桐樹, 何愁鳳不至”,白居 易也有“棲鳳安於梧 ”的詩句,相信家種 植梧桐,引鳳來棲, 可以給家帶來吉祥, 而竹子象徵高風亮節 的品格,希望居者也 有此君的風範。
2.2 體現文人精神
植物的利用更是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選擇植物題材上,則採取了許多傳統的手法. 總的來說,蘇州古典園林的植物配置,並無固定 模式,但總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進行,做到"雖 有人作,宛自天開".
(完整)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摘要: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巧妙地空间处理手法,以及富有神韵的山水情怀而独步世界。
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植物材料在园林中适宜的种植位置。
就是指植物与周围,或局部小环境的合宜配合,植物能长大形成景观。
受文化影响的苏州古典园林,适宜的植物配置,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内容,另一是适地适树。
现代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不一定适用于古典园林的配置,但是研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却可以给我们现代公园的建设以启迪。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分析其植物配置。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 文化,适地适树中国古典园林园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独到的意趣在世界园林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拥有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甲天下”, 不仅表现在其精湛的建筑工艺而且与其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密不可分。
1、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物造景中的重要作用.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的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在南者喜暖。
高山者宜燥,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非人力可强致也。
诚能顺其天,以致其性,斯得种植之法矣.”现代人将适地适树解释为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依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这一生物界的基本法则提出.1。
1.苏州古典园林的立地条件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端,太湖平原的东侧,地势平坦开阔.苏州平原属流水地貌,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而塑造成堆积平原。
其中散落着一些孤立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园林植物资源条件.苏州的土壤中的自然黄棕土类中的黄刚土属的各项理化性能,最适宜树木生长,太湖沿岸以自然黄棕土为主的丘陵,园林植物资源丰富[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摘要:不论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
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
“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
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1]。
文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配置原则,品种选择及具体配置方式等内容。
以便为保护或修复苏式古典园林和营建仿古园林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孤植,丛植
1.植物造景定义及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
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
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
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2]。
2.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
藤本在此均有种植,当地大型园林的植物都在百种之上,中小型园林植物种类少的有二三十种,多的有六七十种。
植物主要选用当地传统的观赏种类,一则可提高其成活率,二则体现地方特色。
2.1.观花类
花是植物中变化最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色艳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常绿和半常绿的有山茶、桂花、广玉兰、杜鹃、栀子、金丝桃、六月雪、瓶兰、含笑等;落叶的有牡丹、芍药、月季、白玉兰、紫玉兰、梅、桃、杏、李、海棠、紫薇、丁香、木槿、木芙蓉、蜡梅、紫荆、绣球、迎春、连翘、珍珠梅、棣棠等。
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是园中花台上主要品种;海棠、紫薇姿态花色都美,山上、水滨、庭院都可种植;山茶和桂花常绿且耐荫,茶花色艳花期长,桂花芬芳,种植也多;蜡梅、梅花傲雪开放,是冬季观赏的主要品种[3]。
另外,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迎合着"玉兰春富贵"之吉祥意义,更被广泛应用。
图2-1.观花类
2.2. 观果类
这类植物主要作为夏秋观赏用,或作为冬季点缀。
常绿的有枇杷、桔子、南天竹、构骨、火棘;落叶的有石榴、花红、柿、无花果、构杞、枣等,其中枇杷、桔子果实金黄,味美,园中常作为专类园布置;南天竹、构骨、火棘红果经冬不衰.
图2-2. 观果类
2.3. 观叶类
主要分为秋色叶类、彩色叶类和特色叶类树种。
观秋色叶的有枫香、乌桕、银杏、槭等,观彩色叶的有红叶李、山麻杆、洒金桃叶珊瑚、南天竹、红枫等,观特色叶的有八角金盘、棕榈、丝兰、瓜子黄杨等。
其中槭树种类很多,叶色姿态均不尽相同,独植或群植都很适宜。
图2-3.观叶类
2.4. 林木、荫木类
林木、荫木类是构成园中山林与绿荫的主要树种,常绿的有罗汉松、白皮松、黑松、马尾松、桧柏、柳杉、香樟等,落叶的有梧桐、银杏、榆、榔榆等
图2-4. 林木、荫木类
2.5. 藤蔓类
藤蔓类是园中依附于山石、墙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习性攀缘,有填补空白、增加园中生气的效果。
常用的有蔷薇、木香、薜荔、络石、常春藤、金银花、铺地柏、紫藤、凌霄、葡萄等,其中紫藤还可修剪成各种形态,木香花清香秀丽,园中较多运用。
图2-5. 藤蔓类
2.6.竹类
四季常绿、姿态挺秀、不择阴阳,池畔宅旁皆可种植,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与松、梅同喻为"岁寒三友"[4],在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紫竹、方竹、斑竹、罗汉竹、金镶碧玉竹、箬竹等。
其中象竹大且直,多成片种植,紫竹、方竹竿叶纤细,多植于墙角,箬竹低矮成丛,多植于山上、石间,增添山林野趣。
2.7.草本及水生植物
草本常用的有芭蕉、芍药、菊花、萱草、书带草、诸葛菜、鸢尾、玉簪、紫萼、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虎耳草等,常植于花台;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莲、芦苇等。
3.配植方式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植师法自然,讲究入画,主要配置方式有孤植、点种、丛植或群植等。
3.1.孤植
此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发挥个体的色香姿特点,所选植物一般为姿态优美或有独特个性的植株,常用于桥头、路口、水池转折处,尤其适合小空间的近距离观赏,常作为庭院植物的主题,如拙政园玉兰堂前的玉兰与桂花,网师园射鸭廊前的红叶李,小山丛桂轩侧的槭树等。
孤植作为树群的点缀也很多,主要作用是打破同一树种单调,丰富观赏内容,如留园东北部象竹林前的广玉兰,西部枫林前的银杏。
3.2.点植
对于稍大的庭院空间,孤植的树难以庇荫整个空间,为此还须以点种的方法在院内点种几株乔木,才能与环境协调。
厅堂前的庭院若植树两株,宜一大一小,忌完全对称,如拙政园玉兰堂庭院,共有乔木两株,一大一小,大者为玉兰,是院内主要观赏对象,小者为桂花,起烘托陪衬作用。
点种宜疏密有间并保持均衡,忌排成一直线或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此外,还须配置灌木花草,作为点种树的陪衬。
3.3.丛植
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仅点缀数株乔木依然不能使浓荫匝地,这时就须点种与丛植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才能形成枝繁叶茂的气氛。
点种与丛植本
身就包含有疏与密的对比,而乔木与灌木也自然有主从差异,因而只要配置适宜,便可自成天然之趣。
图3-1.丛植
3.4.群植
适用于面积大的空间,如山林等,大面积的群植,可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是布置方式也不宜整齐划一,形体重复,而应做到大小、前后、左右相互呼应,错落有致。
如怡园的梅林等,就是效果较好的实例。
4.具体植物配植详解
4.1.与建筑配合成景
建筑周边的绿化多起陪衬作用,选择树种应配合建筑的风格、形式,使其立面效果丰富,构图美观。
建筑前面布置花木,宜选色香姿兼备者,并应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影响通风与采光;向外眺望的窗前多栽植枝叶扶疏的花木;走廊、过厅或花厅等处的空窗或漏窗是为了沟通内外,扩大空间,窗外花木限于小枝横斜,一叶芭蕉或几竿修竹,若隐若现,富于画意[5]。
4.2.与山石配合成景
对于土多石少的假山,多半以较高的落叶树和较矮的常绿树错综配植,其下再配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花。
整个山林从远处看去,莽莽苍苍、青翠欲滴,山林内枝叶相接,浓荫蔽日。
对于以石为主的假山,主要针对于湖石假山,为了显示山石峭拔,一般树下少植灌木丛,树木数量和层次亦少,一般选择姿态古朴的个体。
与石峰石笋的配植力求自然、入画,以南天竹、迎春、芭蕉、竹子、红枫为
多。
4.3.与水体配合成景
水池旁的植物配植,对丰富水面构图起着重要作用。
池两岸配置的植物,形体、色调往往互相变换,产生有节奏的对比。
池岸路边的花木配植以稀疏为宜,常间植几株乔木或少许灌木,丰富景面的同时又不遮挡视线。
水面倒影也是园内的一个重要景观。
图4-1.与水体配合成景
5.结束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在植物造景上也是精益求精,匠心独运。
这些对今日园林设计与民族特色园林创作仍然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 苏州古典园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1.
[2] 吴小巧.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1990,5.
[3]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6
[4] 金卫平.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江苏绿化[J].1999, 1: 26~27
[5] 邵丽艳.王丽.漫谈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0,1(3):50~53
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