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说,都是学习汉语,获得汉语读写能力的基础。
因此,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人来说,汉字是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有些外国人甚至回避汉字的学习。
所以对外汉字教学既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了解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有利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
一、以教学为目的的汉字本体研究对外汉字教学领域的汉字本体研究包括字形研究、字音研究、字义研究,具体来说又主要集中在汉字构形研究和形声字研究两个方面上。
(一)字形研究字形研究是对外汉字教学本体研究的主要方面。
现代汉字学主张汉字有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结构层次。
受现代汉字学的影响,大部分学者对对外汉字教学任务的理解主要局限在教授汉字形体上,在汉字本体方面的研究上偏重字形结构研究,而尤为重视部件的研究。
1.部件研究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1990)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分析了1000个高频字的部件分布,提出了汉字“部件结构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该方法立足于现行汉字的特点,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其有效性不断地得到教学实践的证实;费锦昌《汉字部件研究》(1996)主要讨论了汉字部件切分的原则和方法;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1997)主要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两级词的基础部件进行了分析;万业馨《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1999)在讨论字符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汉字教学部件”;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2004)提出对外汉字教学应贯彻汉字系统性教学原则,联系汉字的理据性;邢红兵《汉字部件统计分析》(2005)在拆分《大纲》2905个汉字的基础上,建立了“等级汉字拆分数据库”和“等级汉字基础部件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相关信息进行了统计等等。
识字课程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案例分析、实践探索等方式,提升教师对识字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识字教学理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识字教学观。
2. 增强教师对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识字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4. 培养教师对识字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至9月17日四、活动地点XX小学多功能厅五、活动对象参加活动的教师:XX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六、活动内容(一)开班仪式(9月15日上午)1. 领导致辞,强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2. 教研活动方案解读,明确活动目标与流程。
3. 教师代表发言,分享识字教学经验。
(二)专题讲座(9月15日下午)1.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识字教学策略研究》2. 主讲人:XX教授3. 内容:- 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 识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识字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三)案例分析(9月16日上午)1. 分组讨论,每位教师选取一个识字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 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其他教师进行点评。
3. 教研组长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践探索(9月16日下午)1. 教师分组,根据案例分析结果,设计一节识字教学课。
2. 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并记录。
3.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五)经验分享(9月17日上午)1. 教师代表分享识字教学经验,包括成功案例、教学策略等。
2. 教研组长总结,提出识字教学改进方向。
(六)闭幕式(9月17日下午)1. 教研活动总结,回顾活动成果。
2. 教师代表发言,表达对今后识字教学工作的信心。
3. 颁发教研活动优秀个人奖。
七、活动要求1. 教师应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活动。
2. 教师应认真聆听讲座,做好笔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不高、汉字书写不规范、汉字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为了提高汉字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
二、研究背景1. 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汉字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汉字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 汉字教学面临的挑战(1)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汉字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汉字书写不规范: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出现笔画不规范、字形歪斜等问题。
(3)汉字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汉字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汉字教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研究法(1)设计实验方案:针对汉字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如分组实验、对比实验等。
(2)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实践,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实验效果,为改进汉字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3.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4. 行动研究法(1)确定研究课题:针对汉字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行动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实施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进行教学实践,记录教学过程和效果。
(4)反思与改进: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5.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为改进汉字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6. 教学反思法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汉字教学水平。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

生在深入 了解文化 背景 的前提下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本 文结合近 几年讲授 《 新视 野大 学英语 》 的经历 来探 讨英语教 学 中的相 关文化导
关键 词:大英教 学;文化导入 ;新视野大学英语 中 图分 类 号 :G 2 6 文 献标 识 码 :A 中国学 生在经过初高 中的英语学习以后 ,大部分已具 备了英语语言 能力 ,即掌握 了语 言的三要素 ( 语音 、语法 、词汇 )方面 的基本知识 , 但很多学生的英语交 际能力相对缺乏。因为衡量 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 除了语言能力因素之外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能力。进入大学后在没 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便可投入更多时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 ,在 大学英语的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更 要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 ,提 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 。
一
文章 编 号 :1 0 0 6—0 6 (0 1 6— 0 0— 2 2 X 2 1 )0 0 0 0 国家 文 化 相 比 ,突 出英 语 国家 的 某 个 具 有代 表性 的 文化 现 象 。 比如 ,第 二册第一单元 的 Tme o si sAm r a s i —C nc u ei n ,这是一篇关 于美 国人 “ o c 时 间” 观念的文章,即:美 国人是 “ 钟表的奴隶” 。美国人认为 时间是 一 项有限的资源 ,所 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 。签 于是关于时 间 观念的文章 ,不妨 向学生介 绍一下其 它 国家人 民对对 待时 间的不 同 态 度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淡薄 ,关于世界名剧 《 沙恭达罗》 作者的出生年 代 ,在 印 度 有 两 种 意 见 ,这 两 种 意 见 之 间 ,相 差 了 10 0 0年 。在 他 们 心 目中,差个 10 0 0年又有什么关 系呢?法国人 不喜欢让生 活受钟 表的摆 布,他们有时会说某人行 为 “ 像钟表一样精 确”,实际 上是在 挤兑这 个 人太机械 ,不懂生活。法 国人虽然也知道 “ 时间就是金钱” 的说法 ,但 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 中似乎更喜欢 说 “ 把时 间还给时 间” 或者 “ 明 天天 还 会 亮 ” 德 国人 的遵 纪 守 时 是 世 界 上出 了 名 的 ,在 德 国 ,公 共 汽 。 车也是准时准点的 ,如果司机不按照时刻表行车 ,乘客有权投诉 。在 教 学中能通过对 比几种 文化 的差异来 导人文 化 ,使学 生在 习得语 言 的同 时 ,拓 宽 自己 的文 化 视 野 。 3 .道德情感类型文章 ,此类文 章大多涉及父 母与子 女的关 系 ,如 第一册第二单元的 D e ocr ,讲的是美 国家庭 中父母 与子女之 间的 epC nen “ 代沟 ”问题。在课 堂教学 时,可适 当向学生导 入一些 中西方父母 对待 孩子教育方 面差异性 的文化知识 ,如美 国父母看 中孩子 的独立性 ,从小 对孩子都是 比较 的放任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十八岁孩子就 可以离家 去闯 ;而中国父母 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心理 ,从小就关爱有加 ,对 子女从 不吝啬 ,这 和中国的儒家传 统思想有关 ;美 国孩子 自小就与父母 分住 . 容易产生孤独感 ;所 以说 ,在子女的独立性 L,美 国父母做 的要比中 国 的好 ,但也有其弊端 ,中国孩子更重视家庭成 员之间 的关 系 ,长大后也 更孝敬父母 。所以要学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英语教学 中应进行 双向文化 导人 ,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 目的语和母语 文化不断加深 理 解 和 认 同 的 过程 。 4 .信息技术类型文章 ,此类 文章更多 的是介绍计算 机科学 和通信 技术 。例如第 四册第 四单元 的 T eT l o u i tn eoui ,即 电 h ee mm nc i sR vltn c ao o 信革命 ,介绍了几个 国家 通信技 术 的发展情 况。这类 文章 内容更 新较 快 ,虽说信息技术与生活 息息相关但 又因为身在其 中常常被 我们忽略 , 所 以借课堂教学的机会 ,可就信 息技术发 展 的历 史 向学生进 行 文化导 人 :第一次信 息 技术 革 命 是 语言 的使 用。发 生 在 距今 约 30 0年 ~ 50 50 0年 前 。语 言 的使 用 一 从 猿 进 化 到 人 的重 要 标 志 ;第 二 次 信 息 技 术 00 革命是文字 的创造。大约在公元 前 3 0 5 0年 出现 了文字 ,文 字的创造一 这 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 、空 间的限制 ;第 三次信息 技术 的革命是 印 刷 的发 明。大约在公元 14 0 0年 ,我 国开始 使用活 字印刷技 术 ,欧洲 人 15 4 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 四次信息革命 是电报 、电话、广播和电视 的发 明和普及应 用。1 9世纪 中叶 以后 ,随着 电报 、电话 的发 明,电磁 波的发现 ,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 的变革 ,实现了金属导线上 的电 脉冲来传递信息 以及通过 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第五次信息 技术革命 是始于 2 0世纪 6 O年代 ,其标志是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 机与现 代通信技术 的有机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 文化导 入,也 就是使整 个 语 言 教 学 过程 变 成 是 对 目的 语 和 母 语 文 化 不 断 加 深 理 解 和 认 同 的 过 程 ,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 5 .科学教育类型 的文 章 ,此 类大多 为科普性文章 , 目的是让 学生 掌握 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 ,学会科学方法 。如第 三册第六 单 元 的 H wt rpr o atq ae o Pe aef E r uk ,即 “ o r h 如何做好防震准 备” ,随着 自然 灾害的频繁发生 ,各国人民的防害减灾 的意识越来越强 ,符种宣传 资料 也很 多,可就某一方面向学生宣传些 自救的方法 , ( 上转第 20页) 7
汉字对外教学研究综述

汉字对外教学研究综述一、国内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1)学科发展概述中国的汉字教学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内的汉字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记忆法为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70年代以后,汉字教学逐渐重视理论研究,同时开始形成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80年代以后,国内汉字教学进入繁荣期。
教学研究已经日臻专业化、学科化。
国内出现了一批知名的教学专家,如珞珈山汉字研究所的沈自尹、王力卓教授等。
(2)主要研究内容国内的汉字教学研究重点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
其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识读、书写、用法等方面。
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从传统教学方法到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从基础识字教学到汉字文化教育的研究,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教学效果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学习者的识字量、识字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海外,中国文化的普及和汉语国际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
与此同时,大量的汉字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开始出现。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抢救传统汉字,到后来的新汉字运动,发现海外对汉字的关注和研究逐步升温。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教育机构在汉字教学方法、汉字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单纯记忆外,还提供了其他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如基于形式、形音代码等方面的研究。
二、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 主要问题(1)教材单一化:国内外很多教材大量重复、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深度,把汉字教学降低为信息传授,在口语教学中扮演了次要角色。
(2)教学模式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汉字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汉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难度高,汉字学习的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
学生容易出现记忆混淆,错写错读等等问题。
2. 展望与建议(1)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在教材编写上,应充分考虑同学们的学习水平,不仅要重视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汉字教学的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汉字教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创新探索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汉字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汉字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对汉字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汉字教学质量,为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意义。
2.汉字的结构与特点汉字的结构主要包括笔画、部首、偏旁等。
汉字的特点有:形声、会意、指事、转注等。
掌握汉字的结构与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别能力和书写水平。
3.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
汉字教学不仅要传授汉字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魅力。
三、汉字教学的实践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游戏等,使汉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汉字书写训练(1)规范书写姿势,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2)通过临摹、仿写、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3.强化汉字阅读训练(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
4.开展汉字文化教育(1)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2)举办汉字书法比赛、诗词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四、汉字教学的创新探索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汉字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汉字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国际汉语教学视域下的汉字教学探析的开题报告

国际汉语教学视域下的汉字教学探析的开题报告目录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4三、研究方法 4四、研究内容 5五、预期成果 5六、研究计划 5七、参考文献 6一、研究背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
面对国际汉语学习者的不同母语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学习目的和需求,如何在汉字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文化特色,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是当前汉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从国际汉语教学的视角出发,探索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汉字水平和学习兴趣,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外交流与理解。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在文献研究方面,主要查阅与汉字教学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等资料,了解汉字教学的历史演变、理论基础、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调查问卷方面,将针对国际汉语学习者开展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习者在汉字教学中的需求和问题,进一步完善汉字教学策略。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汉字教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2. 国际汉语学习者汉字学习的特点和问题;3. 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4. 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5. 汉字文化的教育功能。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望达到以下成果:1. 对汉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较为完整的汉字教学理论体系;2. 探索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提高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3. 为汉字教学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历时两年完成,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年:1-3月:文献研究及汉字教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4-6月:海外汉语学习者汉字学习的特点和问题调查;7-12月: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探究。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初稿)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初稿)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安徽省阜阳市育新小学张军摘要:“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和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自2004年以来,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其中对于识字写字的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最为突出,但是也有一些领域和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加深。
关键词:识字写字;研究综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识字写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于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丰富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拓展了研究领域和思路方法,促进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践。
本文仅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文献为对象,不涉及特殊儿童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综述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对教材用字和教材文本的研究两个方面,这其中又侧重于文本的研究。
对于教材文本的研究,集中于我国传统蒙学教材的研究和古今中外汉语识字教材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用字的相关研究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用字情况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主要集中于字量确定、字种选择、字序编排、用字分布这几个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教材用字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不足,其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孙聪在《小学低段识字教材中生字教学用字分布的合理性研究》中,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静态识字与动态识字的实际情况的调查,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调查结果和人教版低段教材生字教学用字进行对比,分别剖析了字量、字种、字序这三个影响生字教学用字分布合理性的因素,指出现行的人教版低段识字教材的生字分布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
进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等理论,从宏观理论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由此提出要根据“最近发展区”、“汉字效用递减”等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来合理分布字量、字种、字序及编写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学教法和文字学与书法诸方面探讨文字学的教学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部规定在中文系本科开设文字学课程,这门课以古文字为主,学生在初期接触古文字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文主要谈谈古文字学融入新式教育的方法。
标签:文字学;古文字;新式教学方法汉语文字学是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课程。
虽然是门传统的专业课,但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受”都有薄弱之处。
古文字距今年代十分久远,字形繁复,不易识记,概念艰涩难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因此,本科阶段的文字学教学应该做一些适当改革,尝试把文化、民俗等背景联系在一起进行古文字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材现在各高校选择的教材有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和徐志奇的《汉语文字学概要》等。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选择的是徐志奇的教材。
这本教材较为浅显简单,便于自学。
教材中汉字的结构、形体、形音义的关系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本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总结了千百年来文字学和近代汉字的研究成果。
裘锡圭多年来经过潜心研究,在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方面有较深的心得体会,这本教材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形体演变、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表意字、假借字以及文字的分化与合并问题。
此书理论严谨,内涵丰富,内容比较深,不易理解。
但对于辅助性教材,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教授书目,以补充徐版教材的不足,如徐版教材上“三书”说讲得过于粗略,而裘版的“三书”说除了有细致的讲解,还列出了不能纳入“三书”说的汉字;徐版在讲会意字和形声字时有详略不当的地方,但是利用裘版教材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而且,裘版的形声字归纳细致入微,详略合适。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是以高明先生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讲授古文字学的《讲义》为基础改写而成的。
上编主要是古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形、音、义的专题研究,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涵盖全面;下编是古文学专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铜器铭文以及战国古文字的专题研究。
高明版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的亮点在于对汉字研究的历史概况有详尽描述,基本上全面介绍了汉字发展的历程,完善了徐版的绪论。
在讲解传统“六书”的问题上比徐版的详尽,比裘版的浅显易懂。
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实用性较强,适合作为教材供初学者学习,书中对古文字学领域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二、教学教法1.新式教学方法文字学的课堂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成为较好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记忆,识记成效为70%;通过听觉记忆,识记成效为60%;通过视听觉结合记忆,识记成效为86. 3%。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系统把接收的图像的、文字的、声音的信息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发展认知能力且对知识加深印象。
如汉字的起源,讲起来比较单调,比较枯燥,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做无用功。
无论采用多么著名的教材,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此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汉字起源的纪录片,会有很好的效果,可尝试放某个短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除此之外,甲骨文以及其他古文字的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如下图所示。
这两张图片很直观地告诉学生什么是龟腹甲、龟背甲、钻凿以及刻辞的分布,省去了传统教学法中老师一遍一遍的手绘和烦琐的讲解。
2.从认知的角度学习古文字(1)用传统”六书”来认知。
“六书”学说是许慎根据篆系文字而确立的关于汉字造字方式的理论,它涉及汉字的构造、孳乳、运用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
经许慎发凡六书,古老的汉字从此成为一门独特的科学体系。
在中华学术史上,这一学说一直支配并指导着学者对古今汉字的研究,所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传统六书说,也可以纠正从古至今类似王安石在文字学上犯下的很多错误。
《调虐编》有如下记载:“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义,公曰:‘坡者,土之皮。
’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诸如此类的字还有很多,这是王安石把形声字当成会意字来解释,采用的是拼合偏旁意义的方法,这些后人尤当警觉。
学好这些知识,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古文字的书写来理解,下面列举“六书”中象形、指事的讲解过程。
许慎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字,即是采用比较简约的线条来表现某种客观物像,或象征性、夸张性地突出某物像的特征。
“日” “月”是两个典型的象形字。
例字:車(车)商周战国《说文》汉————①②③④⑤①合集584/11449/11458 ;②大盂鼎/师同鼎/应公簋;③鄂君启车节/包山271;④小篆;⑤史晨碑/熹平·诗·崧高【说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十四车部:“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象形。
”甲骨文、像车的正面俯视之形;和为甲金文车字的侧面俯视之形,金文是截省原字形的局部为字,此为后世“車”(今简作车)字所本。
许慎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指事”或曰“象事”,它在一个表意符号之外加上示意性的笔画而成,通常表示较为抽象的名物。
“上” “下”是两个典型的指事字。
例字:曰商西周战国《说文》汉————①②③④⑤①合集3374;②邢侯簋;③睡虎地简24.27;④小篆;⑤孔龢碑/熹平石经【说明】《说文》卷五曰部:“曰,词也。
”曰字本从口、从一,一为指事符号,象征口部气流,表示言语。
后世上部用横笔或拉长封口,逐渐写作方整的扁日形。
(2)列专章讲述《说文》。
一般教材上不单独讲《说文》,本科期间也很少列专章讲解。
但是我们认为在本科期间有必要学习《说文》,并让学生能够把《说文》当成一般的工具书使用、查检。
《说文》收录字数共计9353个,有重文1163篇,全书将汉字分别归于540个部首之下。
部首与部首之间的排列采用“据形系联”的办法,每部字的编次,按照“共理相贯”的原则来编排。
《说文》所收字体以小篆为正,兼收籀文、古文、奇字、或体、俗体。
小篆:秦始皇书同文之后由李斯编撰的标准字体。
籀文:源于《史籀篇》,因结构与小篆有异而录以备考。
古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文字。
《说文》的释义偏重以字形为表征本义。
《说文》中的释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其一,以义同、义近的字为训,即同义相训。
如:禄,福也。
祉,福也。
祥,福也。
这种训释方式常常可以造成互训,是汉代较为流行的解释字义的方式,也是较为原始的方式。
其二,以意义相通的音同字或音近之双声、叠韵字为训,即同音相训,又称声训。
如:天,颠也。
门,闻也。
户,护也。
此方法属于语言学方法。
其三,在释义过程中指明字义之源,兼明构字之理。
如:禛,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
袛,地祗,提出万物者也。
从示氏声。
这两个字中的“真、提”都可以看作是二字的声训,但却暗含于释语之中,释语的特点在于著明字义的来源,兼明汉字构形的理据。
其四,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汉字所指对象的本质和特征,即标明义界。
如:薇,菜也。
松,木也。
吏,治人者也。
这些字都是用上位的概念解释下位的字。
注音主要有两种。
其一,用同音字直接注音,说明某“读若某”,或某“读与某同”,如:珣…读若宣。
其二,引用包含同音字的日常用语,通行经典甚至方言俗语等具体语言材料来注音。
如:,读若楚人名“多”“夥”。
教师应让学生在认知《说文》体例的基础上查阅生字。
初学者无法从根本上掌握文字学意义上的540个部首,在最初阶段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查询,然后再到《说文》中核实,同时,学生也不能放松对文字学意义上部首的学习,将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久而久之,逐渐掌握,这样至少在起初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也不会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三、文字拓展文字拓展是为了丰富课堂而特意设置的。
这一部分放在一堂大课的最后15分钟到20分钟之内。
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可极大提高学生们认识古文字的积极性。
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可只讲一到两个字。
先从字的形体入手,在黑板上将甲骨文到金文、篆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书写出来,使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
然后根据《说文》解释字的本义以及直接和间接引申义,并且让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出造字理据。
这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一定的锻炼,便会有一些成效。
然后讲解与该字相关的词语、成语、典故,历史、文学、戏曲等诸方面内容皆可谈,甚至可以与当代实事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一脉相承传下来的。
下面列出几个典型的汉字:熬“熬”下面的“灬”这个部首在简化的过程中主要是由“火”偏旁转化而来的,但是有个别的字是象形字简化而来,如:燕(甲骨文)和(篆书)这里的“燕”并非火烤燕子,而是象形字,燕子的尾巴;再如“鱼”字,繁体字“魚”,这个字并不是和“水”有关,而是象形字,可见它和“燕”字隶定的手法一样,都是由象形字的尾巴的样子隶定为“灬”。
有关部首的编排问题要弄清楚。
《说文》中熬的本义为“干煎也”。
熬的意思指在火上慢慢地把水煮干,这个过程就叫作“熬”。
如“熬盐”也叫作“熬波”,就是用海水煮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就写过“穴灶如蜂房,熬波消海水”。
元代画家陈椿还有一幅煮盐的画,叫做《熬波图》。
“熬”和“煎”是意思相近的词,但有细微的差别。
“熬”的重点在于将水分一点点蒸发掉,达到“干”的目的,不是放水,用干锅来烤熟,所以有“煎饼”的说法。
熬的过程很长,所以就引申为忍耐。
如“熬夜”,就是忍受长久不睡觉的痛苦。
《三国演义》中第十六回说道“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熬得痛,走得快。
”这里的“熬”就是忍受疼痛的意思。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民俗活动叫“熬鹰”。
这是第一种训练猎鹰的方式。
因鹰习性凶猛,“熬鹰”就是不让鹰睡觉,使之困乏,几天时间,鹰的性情就逐渐变得温顺。
熬鹰不是那么容易的,同时驯服它的主人也要熬夜,中途不能换主人,否则鹰依旧不受驯服。
四、文字学与书法艺术文字学是学问,而书法则是艺术,但二者天生关系密切。
书法应该是文字学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文字学是不讲书法的,这是文字学的缺失。
语言学的教学在整个中文系的教学中稍处弱势,毕竟语言学是一种很客观的学问,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动人的情节,不可能满足中文系学生浪漫的想象。
它有的只是严整且一丝不苟的理论体系和千百年来需要继承的客观事实。
需要后辈学士真心沉浸于这种“枯燥”的研究中。
但是其中的内涵一旦显露,那些埋藏千年的学识就会重见天日,令人慨叹。
文字和语言是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文字学可以不依附于语言学系统。
语言学内有自己的成系统的学科,文字学亦然。
文字学的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可以完美地展示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广泛地开拓思维,结合实践,发散思想,把文字学和我国古典文化结合起来并运用到生活和各领域当中,推陈出新,加入新的思维,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以借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走出象牙塔,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