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史有感

合集下载

从数学史中探寻数学智慧——读《数学思想史导论》有感

从数学史中探寻数学智慧——读《数学思想史导论》有感

4 苏 登 / 教育
师: 两种方法相 比, 无疑后 面的方法更为简洁 , 当数
} 多 时 . 样 做 的 优 越 性 就 更 为 突 出 。同 学 们 在 课 后 更 这 『 以设 不 同 的千 克 数 为 标 准 , 着 算 一 算 。好 , 课 ! 试 下
【 课后感怀 】
感 性 与 理 性 ,其 本 质 是 儿 童 与 数 学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 足 于 数学 来 说 , 学 需 要 从感 性 出发 , 步 提 升 为 数 学 教 逐 】 性 认 识 : 足 于 儿 童 来 说 , 学 需 要 从 理 性 出发 , 理 立 教 帮 9 童 寻找 合 适 的 感 性方 式 以支 撑所 学 。 两 个方 面 . 儿 这 对 : 个 小 学数 学 教 师 来说 都 是 基 本 功 。教 学 既 不 能 从 儿 一 t 的 生 活世 界 起 步 , 后 还停 留 于经 验 世 界 里 ; 不 能 4 H 最 也
着 能够从不 同角度对那些 习以为常 、 熟视无 睹的现象作
出 新 的 解 释 : 味 着 能 够 对 那 些 天 经 地 义 、 所 当 然 的 意 理
事物进行 审视 ; 意味着能 够对那 些似是 而非 、 目偏激 盲
的做 法 进 行 自觉 的反 思 。 样 , 阅读 与 斟 酌 中 , 就 可 这 在 你
《 字母表示数》 始的 , 用 开 而一旦 拿 起 了此 书 , 从 此 再 没 有 长 时 间地 放 手 过 。 便
数 学哲 学说 , 问题 不在 于教 学的最好方 式是 什 么 , 而在 于数 学到 底是什 么……如 果 不正视数 学的本质 问题 , 便解决 不了关于教 学上 的争议 。 《 备 用字母表 示数 》我 们首先琢 ,

中国数学史(钱金琛)读后感

中国数学史(钱金琛)读后感

中国数学史(钱金琛)读后感《数学史》一直是我最想读的一本书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数学史对我们有多少重要!于是我拜读了数学史。

我知道了,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

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

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

而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我知道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你知道根号2吗?你知道平时的一块钱两块糖之中是怎么迸溅出无理数的火花的吗?正是他——希帕苏斯,是他首先发现了无理数,是他开始质疑藏在有理数的背后的神奇数字。

从那时起无理数成为数字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

但是,希帕苏斯却被无情地抛进了大海。

不过,历史却绝对不会忘记他,纵然海浪早已淹没了他的身躯,我们今天还保留着他的名字——希帕苏斯!第二次数学危机——知道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曾经站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前面,用颤抖的嗓音述说者自己的观点,没有人相信他,没有人支持他,即便他的观点着实是今天的正解!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

第三次数学危机——我们听过这个名字——罗素,但是紧跟在他的身后的两个字却是那么刺眼——“悖论”。

“罗素悖论”的出现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

与此同时,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数学似乎是再也站不起来了。

是的,罗素的观点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危机产生后,数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ZF公理系统。

这一问题的解决到现在还在进行中。

罗素悖论的根源在于集合论里没有对集合的限制,以至于让罗素能构造一切集合的集合这样“过大”的集合,对集合的构造的限制至今仍然是数学界里一个巨大的难题!不过,我们不能蔑视“罗素悖论”,换种说法,不正是这个“悖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吗?不正是这个“悖论”使我们更有创造精神吗?我知道了,我们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也绝对不能忽视,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篇一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了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这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时空旅行,真的太震撼我啦!也许你会觉得,不就是一本关于数学史的书嘛,能有多精彩?但我告诉你,这里面的故事可精彩了!这一章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古老世界的大门。

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勇士。

可能你会问,这跟咱们现在的生活有啥关系?我觉得关系可大了!他们的探索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所需要的吗?书中描述的那些数学理论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比如某个定理的证明,数学家们可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我就在想,要是我,估计早就放弃了吧!但他们没有,这是为啥呢?也许这就是热爱和执着的力量吧!就像我们平时做数学题,稍微难一点就头疼,可看看这些前辈们,他们面对的可是整个未知的数学领域啊!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真的努力了吗?这一章还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它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不过,说实话,有些地方我读得还是有点吃力,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吧。

但这也激发了我想要更加深入学习的欲望,谁知道后面还有多少惊喜等着我呢?总之,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收获满满,真心推荐大家也来读一读!篇二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哇塞!读完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哦不对,是整个人都好兴奋!你能想象吗?数学的历史居然这么有趣,这一章就像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我原本以为数学史就是一堆无聊的数字和公式的演变,谁知道这里面藏着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比如说,那些数学家为了一个小小的证明,可能要耗费好几年的时间,我就在想,他们难道不会崩溃吗?也许这就是他们对数学的痴迷吧,反正换做我,我觉得我可坚持不了。

这一章里提到的一些数学概念,一开始我是完全懵圈的,啥玩意啊这是?但读着读着,好像又有点开窍了。

《数学简史》心得体会(优秀模板6篇)

《数学简史》心得体会(优秀模板6篇)

《数学简史》心得体会(优秀模板6篇)《数学简史》心得体会第1篇读《数学简史》有感数学经历了历史的积淀,给我们的世界展现出来一个不一样的画卷,我看了一本书《数学简史》,书里讲的是数学的发展历史,并且对国内外的数学都进行了介绍。

我想在时间的慢慢长河里,这是多么传奇的历史啊!那么接下来我带大家走进我所见到的数学世界。

数学是有自己独特魅力的科学,《数学简史》一共有十四个大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凝聚了数学的“理”性思维脉络,让我们清楚的领略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首先谈谈数学早期的萌芽,事物的发展总是一步一步慢慢向前的,数学当然也不例外。

早期的数学主要是介绍数与形概念的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等早期数学的萌芽,不同的文明,数学的产生与演变也有很多区别和联系,数的概念产生于原始人的生活和生产,中国早期用结绳、刻划等方式计数,并产生抽象过程从“结绳”到“书契”;美索不达米亚则是由楔形文字对数学内容进行了记载,一是“表格课本”也就是古代的“应用数学”,二是“问题课本”也称“理论数学”;古埃及数学知识的象征是至今蔚为奇观的金字塔,金字塔大多呈正四棱锥形,据对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的测算,发现它基地是正方形,各边误差仅仅是1。

6厘米。

这些早期的数学象征物的出现,给数学带来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的数学的发展。

其次,我们不得不说的便是古希腊数学,数学的发展和我们历史发展的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它们都会经历兴盛和衰落,古希腊数学从雅典开始到亚历山大时期达到了全盛,但是物盛极必衰,在亚历山大后期就逐渐衰落,在此期间,数学史出现了几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论证数学开创者泰勒斯,他是古希腊“七贤之首”,据记载泰勒斯是第一个将埃及人的几何学带回到希腊。

据说他本人发现了许多几何命题,并创立了对几何命题的逻辑推理,因此泰勒斯是论证数学发端第一位代表人物。

有关几何的研究还出现了不少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等,这些学派活跃了数学世界。

以数学有关的书观后感

以数学有关的书观后感

以数学有关的书观后感(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数学有关的书观后感2.书籍内容分析3.个人观点与评价4.结论篇1正文一、数学有关的书观后感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让我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基础的数学知识,到复杂的数学理论,这些书籍都让我感到震撼。

它们不仅让我了解到数学的深奥和美妙,也让我意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书籍内容分析1.数学史:通过阅读数学史的书籍,我了解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数学家们所做出的贡献。

这让我更加热爱数学,并对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2.数学原理:这类书籍主要探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通过阅读,我掌握了更多数学理论,并对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应用数学:应用数学书籍主要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阅读这些书籍,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力量和实用性,比如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领域。

三、个人观点与评价我认为这些书籍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让人不断思考和创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遇到新的概念和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同时,这些书籍也让我意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四、结论总的来说,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它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门学科。

篇2 目录1.数学书观后感的简介2.数学书对个人的影响3.数学书的核心内容4.数学书的特点和优点5.总结篇2正文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数学之美》的书,它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数学读物。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数学原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让读者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对个人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数学并不只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包括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的历史和应用场景等。

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案例,将数学原理和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对数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王振红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

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

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

《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

《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

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

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

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读《数学简史》有感(7篇)

读《数学简史》有感(7篇)

读《数学简史》有感(7篇)读《数学简史》有感1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觉得数学很难。

它有着许多许多绕来绕去的公式。

有着许很多多连来连去的关系......这都让人很是“头疼”。

但当我读了《数学简史》这本书后,我发觉,其实数学并没有那么难懂。

它也是从很简洁的概念开头,然后再渐渐地延长开来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便有了数的概念。

在数量不多的食物或其他东西中间,增加几个或削减几个一样的东西,他们便能够辨别出这个东西的多和少。

渐渐地,当人类开头养羊或其他动物来维持生活,而不只是靠狩猎为生的时候,人们便懂得用新的方法来知道羊是不是一只没少,全都回来了。

早晨,当羊出去吃草的时候,每出去一只,便捡起一颗石头。

到了晚上,羊儿们都吃完草,活动完之后,回到羊圈里时,每进一只,便丢掉一颗石头。

每当石头都丢完了,便确信羊儿一只没少,都回来了。

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猎人们便知道,当把两只箭和三只箭放在一起时,便有了五只箭。

后来就渐渐消失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计数方式:石子计数、刻痕计数和结绳计数。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需要更多的东西来生活和推动人类的进步。

但假如还像以前那样一个一个的数,不免会觉得太麻烦、太费时间,这时,就需要拥有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

那就是十进制。

我们现在通常用的是十进制。

也就是逢十进一,借一当十。

但在古代,人们有时却用的是十六进制,如一斤就等于十六两,半斤就等于八两。

固然,除了十六进制和十进制,还有其他的进制。

比方五进制、十二进制、二进制等。

二进制的应用则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创造。

你看,数学其实并不难,它只是从一个简洁的数学概念开头,渐渐地进展,到后面的几何学......读《数学简史》有感2在很多人看来,数学就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甚至,我在教数学之前也是秉持着这样的认知:数学意味着简单的计算和没完没了的证明,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

接触数学学科之后,这样的感觉才渐渐淡去,也体会到数学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却是与文化、艺术、生活息息相关。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

说实话,一提到数学史,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定理和复杂的公式罗列,没想到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书中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深理论,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数学发展的历程。

它就像是一个亲切的朋友,拉着我穿越时空,去看看那些伟大数学家们的奇思妙想是如何一步步改变这个世界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部分。

以前我只知道欧几里得的很有名,但具体怎么个有名法,还真不太清楚。

这本书把欧几里得的故事讲得那叫一个生动有趣。

欧几里得生活的那个时代,数学可不像现在这样普及。

但他却有着一颗对数学无比热爱的心。

他整天就琢磨着怎么把那些复杂的几何问题给理清楚,然后教给大家。

据说,当时有个学生问他:“学几何有啥用啊?”欧几里得听了,立刻让仆人给他几个小钱,然后说道:“这位小哥,能从学问里得到的好处可不像这几个小钱这么直接,但它的价值可比这大多啦!”哈哈,你瞧,这欧几里得多有意思。

他写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和严谨。

每一个定理,每一个证明,都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就说那个著名的“勾股定理”吧,在欧几里得之前,很多人都知道,但表述得都不太清楚。

欧几里得硬是通过自己的方法,给出了一个清晰、无懈可击的证明。

而且他还把几何知识整理得有条有理,从最基本的公理、公设开始,一步步推导出后面的定理和结论。

这就像是盖房子,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一层一层往上盖,稳稳当当。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欧几里得坐在他的书房里,周围堆满了各种草图和笔记,他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奋笔疾书,为了一个证明能琢磨好几天。

这种对数学的专注和执着,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那个阿基米德,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简直太神奇了!据说他有一次洗澡的时候,发现自己进入浴缸后,水往外溢,突然就灵光一闪,想到了测量物体体积和密度的方法。

他兴奋得连衣服都没穿,就跑出去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这画面感简直太强了,一个赤身裸体的大数学家在街上狂奔,嘴里还喊着自己的重大发现,周围的人估计都看傻眼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数学史有感
读完简单的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

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添砖加瓦,当我们在学习以及发展数学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

通过这些资料,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

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它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

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变量数学时期(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近代数学时期( 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数学时期( 20世纪40年代以来)。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

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

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

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我们今天仍在使用,诸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上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数论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数学传统与数学史材料可以在现实的数学研究中获得发展。

许多著名的数学大师都具有深厚的数学史修养或者兼及数学史研究,并善于从历史素材中汲取养分,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科学史的现实性还表现在为我们今日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教训和历史借鉴,以使我们明确科学研究的方向以少走弯路或错路,为当今科技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也是我们预见科学未来的依据。

多了解一些数学史知识,也不会致使我们出现诸如解决三等分角作图等荒唐事,避免我们在这样的问题上白废时间和精力。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
现代化社会,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

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

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源远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
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

中国传统数学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

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远古以至宋、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

明代以后由于政治社会等种种原因,致使中国传统数学濒于灭绝,以后全为西方欧几里得传统所凌替以至垄断。

数千年的中国数学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大批有价值的史料。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

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 ,钩深致远 ,莫不用焉”。

《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

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

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

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近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

例如,数的理论演进就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在几何学中,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欧氏几何的拓广;溯源于初等代数的抽象代数并没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样现代分析中诸如涵数、导数、积分等概念的推广均包含乐古典定义作为特例。

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