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初步懂得赏析小说。
3、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一课时经典导读课教学重点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导入1、播放视频歌曲《送别》,说说歌曲给你什么感受?影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简介《城南旧事》作者。
活动一一读:读书名、封面1、齐读书名。
说说书中会写什么?2、看封面,说说看到了什么?好的封面设计会告诉我们什么信息?3、提示读书方法:一读。
活动二二读:读简介、目录、序言。
1、课件简介,指名读;2、出示目录,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故事?为什么?3、读序言。
快速浏览,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城南旧事》?(提示读书方法:读一读,想一想。
)为什么作者要详细描述冬阳下的骆驼队?跟写作缘由有什么关系?4、提示读书方法:二读。
活动三三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读人物片段:小英子2、小组任务:感情朗读喜欢的句段。
① 从文中看出小英子的什么特点,请做批注,并举例说明。
② 作者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描写小英子?做批注,并举例说明。
③ 小英子是怎样的人?画出概念图。
④ 你眼中的小英子是什么样子?请画出来。
3、读情节:《我们看海去》① 师讲故事,生猜结局。
两个男孩踢皮球,不小心踢到荒草园,皮球不见了。
小英子去帮他们找皮球。
找啊找,皮球没找着。
猜猜,她发现了什么?一个铜盘下扣着很漂亮的绸缎衣服。
听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几天过去了,小英子又去了荒草园。
拨开那丛草,哎呀,她吓了一跳,猜猜,她看到了什么?一个看起来很老实的人蹲在草丛里。
他在干什么呢?你认为他是在干什么?老实人要给她漂亮的玻璃球,小英子不肯要,只拿回了丢了的皮球。
老实人给小英子讲自己和弟弟的故事,告诉小英子弟弟在学校考第一名,他要一直供弟弟读书,出国留学。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范文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2. 通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
2. 人物形象分析: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
3. 故事情节概括:重点分析英子与宋妈的关系、英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等。
4. 主题思想探讨:童年记忆、成长烦恼、家庭亲情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课后主动阅读的情况。
2. 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达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以便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 相关评论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拓宽视野。
3. 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作品背景的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阅读《城南旧事》原著,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看法。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 小组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角色扮演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城南旧事》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课时:导读课教学目标:1、读封面、读封底、读目录,读扉页,交流收获。
2、通过交流,初步感知一些读书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五年级了,也学习过一些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回忆一下,拿到一本书我们先看什么呢?(看封面、看封底、看扉页)教师板书二、出示封面,激发猜读兴趣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
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题目是文章的凝炼。
或许我们手中的书封面不一样,通过比较、交流,我们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出示各种封面及问题:①通过看封面,我们看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②第一次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什么?板书:前言后记略读四、介绍背景,激发阅读兴趣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丰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林海音。
本书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作品极其丰富。
著有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等。
《城南旧事》指导课教案

《城南旧事》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使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概述:《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通过对老北京城南地区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 人物介绍: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如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了解的老北京的历史文化。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城南旧事》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七、课后作业:1. 完成对《城南旧事》的阅读,确保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有全面的了解。
2. 写一篇读后感,内容包括:对故事的概括、对人物的评价、对自己的启示等。
3. 选择一部其他有关北京历史或文化的小说进行阅读,作为对比和拓展。
八、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书籍或电子书。
2. 关于老北京历史文化的图片、视频资料。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城南旧事》的每章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利用好大阅读时间,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及时制作“读书小报”,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城南旧事》,学生重温童年的美好,感受人间真情,传递给他们温暖和力量,陪伴他们一路成长。
4、阅读时不仅欣赏原文,还要看看名家点评和赏析,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提炼作者写作技巧,简单写写读后感,全方位品读本书,提高文学素养。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师生共读《城南旧事》简介、前言。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阅读过程:第一课时:初次了解,激发阅读兴趣(一)激趣导入:1、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1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
同学们,两位著名作家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有益的书籍的确是一样好的东西!2、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并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地方。
(标明书籍的页数,写上欣赏的理由,留出装订的地方。
)(二)、实践阅读:1、师:同学们“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本节课,我们师生就一起开始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著作《城南旧事》。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她的《窃读记》,认识了一位热爱读书、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小女孩。
本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这本书的序言,让我们了解了骆驼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深深地留恋。
这本书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往事,展现了成人世界的北悲欢离合,满怀怀旧基调和眷念之情,在天真盎然中道尽了人世复杂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妞儿、兰姨娘、宋妈,还有那一片蓝蓝的大海……2、师:下面我们进行两分钟默读前言《美好的童年,淡淡的乡愁》,看看在两分钟内,自己能看几页课外书。
小学语文六年级群文阅读指导课《城南旧事》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六年级群文阅读指导课《城南旧事》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中的表述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
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
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二、案例描述《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课前准备:(一)回顾故事知作者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要读懂一本书,就要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请结合你的前置学习单,说说你了解的林海音。
学生交流、评议和补充,教师相机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师:林海音的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它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原型和背景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有六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故事。
请结合前置学习单,说说这五个故事的题目、主要人物和人物的命运。
学生交流、评议和补充,教师相机课件出示主要人物。
师:这些人,这些事串起了英子的童年,讲述了她成长的心路历程。
因为长大,所以怀旧;因为颠沛流离,所以怀念童年时母亲温暖的怀抱。
英子满脸童真,对美好有着超强的感受力,然而现实却不如人意,伴随她成长的是一连串的离别。
(二)回忆片段话离别师:让我们一起随着李叔同的《送别》,回忆书中那一幕幕离别的场景。
《城南旧事》戴丽冰阅读指导课1

阅读指导课《城南旧事》一、文学价值1、《城南旧事》的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2、《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城南旧事》指导课教案

《城南旧事》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使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北京这座城市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城南旧事》2.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分享:学生分组阅读《城南旧事》的不同章节,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主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主题展开讨论,如童年、家乡、变迁等。
4. 文化探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绘画、表演等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笔记、心得体的质量和数量。
2.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创作活动的成果及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城南旧事》2. 参考资料:关于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黑板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城南旧事》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搜集老北京文化相关资料。
2. 课堂导入:教师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老北京的风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南旧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
4. 分享交流: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主题演讲:学生围绕“我与家乡”的主题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感悟和热爱之情。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情感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导读课
教学目标:
1、在孩子初读《城南旧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故事,讲人物、悟情感,激发进一步阅
读的兴趣。
2、结合作品片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初步品位作者对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及对现实的
无奈所表现出来的谈谈的忧伤。
3、感受阅读整本书的意义及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引导能读出感情,读出感悟。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师: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
人谈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一本书——《城南旧事》。
2、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读完这本书曾说过:在22岁的今天,已经彻底
告别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却不可救药地迷恋起儿童文学,喜欢里面的单纯、质朴与干净。
今天看完这本《城南旧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何早先我不知道这是部如此精良的作品。
师:听完叶圣陶爷爷这样的评价,你觉得这本书你想读吗?
师: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本《城南旧事》。
板书:《城南旧事》
师:说说你对作者林海音的了解。
(幻灯片出示林海音简介)(齐读)
二、整体把握脉络梳理
1、出示图片,说说这是这本书的哪一节。
(学骆驼咀嚼的样子)
2、这个片段在这本书的什么位置。
(序言)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还写到了哪几个片段?
除了这几个片段,作者在序言的结尾处还像我们道明了她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呢?请你翻开书快速找到,画一画,读一读。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1)指名读。
说一说你对“永存”理解。
(永远存在)
(2)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做到了吗?(她用她的文字把自己的童年不仅留在了自己的心中,也流入了一代代读者的记忆中,她的
这段童年往事也必将一代代流传下去。
)(带着对林海音老师的崇敬之情读一
读她的初衷。
)
(3)由此可见这本书写的都是(作者童年时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朴实的文字,深深的情谊,让我们饱含深情读出这段朴实文字中林海音女士对童年的深深眷恋。
3、读“目录”
(1)能说一说你拿到书后是怎么读的吗?先读了哪一篇?为什么?
(2)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每本书都会有“目录”,为什么呢?(它能让我们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写了几个
故事?
(3)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每个故事的下面都附有这个故事中的几句话,不要小瞧这几句话,其中包含着许多线索。
自由读“目录”完成练习
《惠安馆》——()
《》——(小偷)
《》——(兰姨娘)
《》——(宋妈)
《爸爸的花落了》——()
提示:看标题猜不出的可以按照页码翻开书瞧一瞧里面的内容。
(4)生读,汇报。
小结:通过《序言》和《目录》,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整本书的脉络我们就清楚了。
这通常是我们阅读整本书的第一步——把握整体,理清脉络。
(5)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挑选着读或者从前往后读一读书中的故事了,那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三、注入情感读悟结合
师:每一部值得我们读的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所以只有读者也带着情感去体会,那这些文字在你心中才是鲜活的,有意义的,你才能读出更多的感受和体会。
1、例:《惠安馆》节选
P11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
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P11-P13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身绛紫色棉袄……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我跟在妈后面,一直看疯子,竟忘了走路。
这时疯子的眼光从洋槐上落下来,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动地盯着我,好像要在我的脸色找什么。
……忽然她的嘴唇动了,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招我过去呢。
不知怎么,我浑身大大地打一个寒战,跟着,我就随着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
——可是……
(1)师有感情地范读文本,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你的画面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动作、神态?
(英子经过“疯子”的时候被妈拽得紧紧的往前扯,妈紧张兮兮的,带着
英子挨着墙边走。
)
(看见“疯子”望着英子笑,向她招手,让她过去,英子也情不自禁地转
身,却被妈一把拉住了。
)
(2)通过你看到的画面,你能知道什么?能感受到什么?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大家对“疯子”的避而远之;而在作者英子看来,
她不过就是各梳着油松大辫子的普通姑娘,看着她望着自己笑,便想与她亲
近,全然忘了她是别人眼中的“疯子”。
这也就是作者天真可爱,与众不同
的地方。
)
(3)读到这你猜想接下来作者又会写到怎样的故事?或者你渴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读到哪些内容?
(英子与“疯子”的故事)
小结:带着感情,用心去读文字,它就是一幅幅画,自己也仿佛是画中的人物,心随文动,读着读着,越读越想读。
2、例:《惠安馆》节选
师:除了“疯子”,《惠安馆》这个故事中好有一个人物与英子一般大小,却似乎没
有英子那么幸运,她就是——妞儿。
我们俩搂在一堆笑,一边瞎说着心肝心肝的,也闹不清是什么意思。
我们真快乐,胡说胡唱胡玩,西厢房是我们的快乐窝,我连做梦都想着它……
“妞儿,为什么好多天没来找我?”“妞儿,是你爸爸很厉害不许你来吗?”“妞儿,昨天为什么不许我跟你说话?”“妞,你一定有什么难受的事吧?”真奇怪,
这些话都是我心里想的,并没有说出口,可是她怎么知道的,竟用眼泪来回答我?
她不说话,也不用袖子去抹眼,就让眼泪滴答滴答落在藤箱里,都被小油鸡和着小
米吃下去……
(1)带着感情用心地小声读一读这两段话,读完之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和疑问。
(2)生读汇报。
小结:“疯子”和“妞儿”这两个《惠安馆》里的主要人物都是英子颇
为亲近的人,那她们两个之间是否也有一定的联系呢?大家接着往下
读,一定就会有答案了,也会让你对这本《城南旧事》有新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读书不仅要读故事,读人物,还要能引发思考。
读着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样你既可以对文本有一个更透彻的认识,也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幻灯片展示学生的“阅读感受”)
五、读书笔记收获积累
在阅读的时候,如果碰到你欣赏的词句,如果引发你对生活的思考,请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你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助成长,坚持下去,它一定会是你一笔不小的财富。
六、总结
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大家继续阅读《城南旧事》,边读边发现,这部作品中每个故事的结束都有一个相似点,等你们读完成本书的时候我们再来交流。
《城南旧事》
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注入情感读悟结合联系生活引发思考读书笔记收获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