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

合集下载

汉语类词缀“性”和“化”的兼类产生机制

汉语类词缀“性”和“化”的兼类产生机制

如“大陆性(气候)、战略性(资源)、细菌性(肺炎)、
一、“性”和“化”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表面性(文章)”等 ;2.[[X]V. 性 ]NPA.,X 为表示动作 行为的动词,派生后表示具备 X 特点的,往往与医学、
要研究“性”和“化”的兼类产生机制,首先需 经济、科技方面有关,共 25 个词,如“经营性(收入)、
项是表示某种静态的、抽象的状态或性质,当“性” 性质,也可以表示具备 X 特点的,共 113 个词。如 :
与不同类别的词基结合时,“X 性”的句法性质也有所 “创造性”既可以表示人们的思维或实践活动所具有
不同。
的创新特性,如“人的创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作
“X 性”可以是名词,根据可结合词基的句法、语 主语)、“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家的创造性”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出解释。首先尽最大可能掌
观性越强,其信息量越大”这一句子中,它充当主语 握“性”和“化”所构成的词,鉴于词典收词数量的 中心语 ;而“病毒性”则是区别词①,它不能单独充 限制,我们将直接在汉语语料库中收集二者的派生词。
当主语或宾语,只能用在名词前作定语,如“病毒性 综合考虑国内现有语料库的特点,笔者以国家语委现
能力不强,这属于边缘义项。2. 在原型义项和边缘义 分灵活,既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受形容
项内部,根据二者与不同词基的结合情况,这些义项 词修饰,也可以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用“非”否定 ; 又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变体(semantic variants)①, 另一方面,它们又不是典型的名词或区别词。这类派生
要对“性”“化”和不同词基的结合及兼类情况进行具 开发性(金融机构)、防御性(药物)、辅助性(服务)”等。
体分析。我们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共收集到“性”的 此外,还有 [[X]Q.P. 性 ]NPA.,X 为数量短语,在语料库 派生词 428 个、“化”的派生词 471 个。经过对这些派 中仅发现“一次性”一词。区别词性的“X 性”也具

现代汉语词缀化现象初探

现代汉语词缀化现象初探

现代汉语词缀化现象初探严筱雯摘要:词缀化是随着汉语词汇内部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缀。

判断词缀大致有位置的固定性、词义的类属性、构词的能产性、结构的粘附性、语音的弱化性这五个标准。

类词缀是类似于前缀或者后缀的成分,是人们对语言接触中形成的活跃的、结合面宽、构词能力强的一类语素的概括。

类推机制和经济原则是影响词缀产生的内因,社会发展、语言接触、语用心理等社会因素是其外因。

新兴的类词缀第一种走向是类词缀的意义完全虚化,第二种走向是有的类词缀可能会回归词根语素。

词缀化新词产生了诸多良好的语用效果,但也带来不佳的社会影响,应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发展的新词汇。

关键词:词缀;类词缀;特点;规范化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51-03作为缺乏形态变化(inflection)的语言,汉语在进行构词时,主要借助句法构词(即通过词汇的复合构词),辅以派生、重叠、儿化等形态构词。

随着社会发展,汉语的词汇不断增加,其构词能力也相应加强。

本文试从传统词缀着手,在分析其产生渊源、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新词缀的由来、特点以及新词语规范进行阐释。

一、现代汉语的词缀(一)词缀与典型词缀马庆株先生称:“在现代汉语各级语法单位中,认识分歧之大、术语分歧之大都莫过于词缀”[1],如何给词缀下定义且正确区分它,还存在难度。

布龙菲尔德提出“自由”和“粘着”说,把词缀定义为二次派生构词时附加在词干上的粘着形式[2]。

在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中,词缀是粘附于词根的语素,无实际词汇意义且位置固定,它一般用来给词根增加附加性的词汇意义,或者表达某种语法意义[3]。

根据对应词根的位置,词缀可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

前缀的位置在于词根的前部,如汉语词语“老师”“老爸”的“老”。

中缀是插在词根中间的语素,如的存在。

鲁米的诗,是在向众人倾诉一个觉悟者眼中的世界,宛如一个站在高山之巅的人,向山脚下的人叙述,他所见的太阳,是如何从未升起也未落下,而是昼夜不停地与月亮旋转舞蹈。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凌 剑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

ຫໍສະໝຸດ 汉语史上动态助词产生
在汉语语法的演变中还产生了黏附在词末 表示语法意义的专用动态助词:“了”表 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行为动作 的持续,“过”表示行为动作的曾经发生。 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成为这两个 词类的明显的标志。这种意义的 “了”“着”“过”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 出来的,如王力先生指出,这是“近代汉 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 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五四运动以后


疑问代词做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做宾语,应该放在动词之前, 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 罕》),“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 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宾”的基本格式 取得一致。
汉语偏正结构的形式演变
汉语的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 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 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桑”“北京”为小名, “树”“市”为大名。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这可能反映史前汉语的一些特点。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 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 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 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 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基于语法化理论的现代汉语词缀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基于语法化理论的现代汉语词缀研究
the basic nature and the general nature of the affixes,holds that the affixes are orientation non.word.forming morphemes with hi曲ly functional lexical meaning in among compound words,and offers the criteria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affixes:lexical meaning
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词根’。”b!吕叔湘实际强调了词缀四个方面的特点:(1)意义虚; (2)作用是“帮着造词”:(3)不单用,位置固定;(4)结合面较宽。
王力先生说:“……中国语的大进化,乃是词类的记号的大量增 加。”规定“凡语法成分,附加于词或仂语或句子形式的前面或后面, 以表示它们的性质者,叫做记号”。并且解释说,“记号是粘附于语言 成分的,不是连接某一个语言成分于其他的语言成分的”:“我们所谓 记号是很容易辨认的,只需看它和实词或仂语粘附得紧不紧。”王力 实际指出了(1)记号的粘附性;(2)定位性:(3)意义虚;(4)隐 含着记号是不成词的成分的意思:(4)作用是标示词、词组的性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力袍
地年,2月,子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黄伯荣、廖序东:“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又叫词根。加在词根上

浅议现代汉语的词缀

浅议现代汉语的词缀

摘要 现代 汉语构词法以复合方式为主 . 附加构词法等 只是 占了很 少一部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语言间的频 繁接触以及语言自 身 的一些原 因 汉语 尹除 r一些典 型留缀外 又出J " L3一类语义部词 缀 语 法 化 现
第1 4期 总 52期 2
浅 议 现 代 汉 语 的 词 缀
苏 薇 ( 南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河 南 新 乡 4 3 0 ) 河 5 0 7
中 图 分 类号 : H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9 5 2 1 )4 0 6 一 2 1 0 — 2 X(0 10 — 1 8 O


的、 粘着 的、 定位 的准词缀 , 其使用范 畴也扩大到 了政治 、 社会 、 生 活等 各 个 领 域 。 从构词 的诃 性上来分 ,准词缀所构成词语 的词性 大概有三 种: 名词性 、 容词性 和动词性 。比如准后缀 “ 所构成的词语 形 者” 有两类 意思 . 第一个意思是表示有某种信 仰 、 从事 某种工作或有 某种特性 的人 , 准后缀“ ” 者 之前可以是名词 , 笔 者 、 如“ 马列 主义 者、 唯物 论者 、 修正主义者 、 医务工作者 ” , 等 也可 以是 动词或形 容词, “ 者、 者、 者、 如 老 弱 强 长者 、 记者 、 作者 ” ; 等 第二个是指代 事 物或人 .者 ” “ 之前可 以是方 位词 也可 以是数 字 , “ 如 前者 、 后 者、 二者 、 三者 ” 等。尽管“ ” 者 的意义有些 区别 , 前加词语 的词性 也有很大不 同 . 但是他们所构成 的词语都是名词性 的。这一类就 属 于 名 词性 的准 词 缀 。 二、 准词缀对现代汉语构词 的影响 随着 社会 的不 断进 展 , 言 的频 繁 接触 , 语 准词缀 的数 量在 逐渐增加 。 其数 量的递增必 然对整个 现代汉语 词汇系统 内居于 次要地位 的附加式构词法 ,以及整个汉 语词汇系统产生不小 的 影响。 程湘清先生在《 汉语史专书复音 词研 究》4 【中曾指 出 :先秦 】 “ 时 期 , 法 造 词 中运 用 虚 词 方 式 造 词 …… 虽 然 已经 出现 , 虚 词 语 但 造词 中的名词词头 ‘ ’ 阿 尚未产 生 , 词词尾 ‘ ’ 名 子 也才初具 雏形 ; 但是到 了《 论衡》 , 时 已经出现了形容词后缀 “ ” 然 和前缀 “ 、 可”数词前缀 “ ”名 词后缀 “ 等 , 第 、 子” 并且共 出现 6 3个运用虚 词 成分造词 的附加式 复音 词 , 占复音 词总数 的 2 4 占语 法造 . %, 7 词总数 的 29 %;世说 新语 》 . 3 《 中除 了大量 出现 “ 、 、 ” , 然 可 第 外 还 出现了 主要 用在人名 和称 谓前 的名词 前缀 “ , 阿” 共有 附加 式复 音词 9 8个 .占全书复 音词总数 的 46 %,占语法造 词数 的 5 .1 . 4 %;敦煌变文集》 , 9 《 中 名词前缀 “ 、 , 阿 老”代词前缀 “ , 阿” 动词后 缀 “ 、 、 、 、 地 、 ”名词后缀 “ 、 、 ” 得 着 取 却 当、 其 , 子 儿 头 被广泛应用 , 附加式 复音词共计 36个 , 1 占全书复 音词总数 的 7 7 占语 法 . %, 2 造 词 数 的 8 %(0 3 15 23 3 4 3 0 。汉 语 在 不 断 的 发 展 过 . 2 0 :6 ,4 ,3 ,5 ) 7 程 中, 运用附加式语法构词的数量 和比例都 在不断增加 , 向上 呈 发展的趋势 。 随着社会经济 、 文化 的不断深入交 流和发展 , 汉语 同其 它语 言 的交流也 E渐频繁 。 其是 同英语 的接触 , t 尤 准词 缀的产生 与语 言之间密切 的接触也不无关系 。但是 , 有一点是需要 明确的 , 汉 语 的自身语言特点决定 了词缀在汉语里 的构词方式不能与英语 里 的构 词 方 式 完 全 契 合 。虽 然 很 多 英 语 中 的词 缀 通 过 翻译 进 入 到 了汉语 里 . 是 , 但 它们不 能被称为词缀 , 只能以准词 缀的形式 出现。我们也知道 , 汉语 中的词缀也是由实语素经过长时间的发 展变化才形成 而来 的。而语 言之 间的大量接触 , 尤其是汉语 同形 态语言— —英语 的大量接触 ,也迅 速的加快 了汉语 的词缀化进

汉语词缀的形成及其特征

汉语词缀的形成及其特征

汉语词缀的形成及其特征杨贺摘要:汉语词缀是汉语词汇史、语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它涉及到词汇、语法两个层面,而且每个词缀各有特性,再加上时代的不同,所以词缀不断地更替,甚至成批地消亡、成批地新生。

但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说清楚,尤其是词缀的形成与特征等根本问题,更是众说纷纭。

从共时语言看是同一个词缀的,从历时语言探讨往往是不同的词缀并有不同的形成历史层次。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词缀具有独特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词缀;词缀的形成;词缀的特征;范畴意义汉语词缀是汉语词汇史、语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中国古代以/辞也0、/语助0对词缀进行泛虚词的研究,差不多有两千年;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差不多也有一百年。

但由于词缀涉及到词汇、语法两个层面,而且每个词缀各有特性,再加上时代的不同,所以词缀不断地更替,甚至成批地消亡、成批地新生。

这样,汉语词缀中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说清楚,尤其是词缀的形成及其特征等更是众说纷纭。

一、词缀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差异对同一种语言现象进行共时的研究与历时的研究,所得结论往往有所差别。

共时研究得出的是同一时段内的共同规律,带有普遍性;历时研究得到的是更长时间内的演变规律,带有个体特征。

凡是具有历史性的语言问题,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缺一不可。

汉语词缀的研究就是这样,既需要共时的研究,也需要历时的研究,而且两种研究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现代汉语共时研究中,一般认为/富于0、/难于0、/善于0、/长于0、/忙于0是附加式,是形容词加后缀/于0变成了动词,/于0是同一个词缀。

¹这基本上道出了/于0在共时平面上的特征,但如果进行历时的考察就会发现,这些共时特征未必确切。

它们不是附加而是仂语的凝固化,不是/于0使形容词变成了动词而是本来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几个/于0也不完全是同一个词缀。

如/富于0:(1)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

(5史记#曹相国世家6)(2)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5期2006年10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 f Heng yang N o rmal U niv ersit yN o.5V o l.27O ct.2006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唐艳(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1)摘要:实词演变为现代汉语词缀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有:句法机制、语义机制、语音机制和认知机制。

其中,句法机制包括句法结构变化、重新分析,语义机制包括泛化、分化,语音机制指的是汉语双音节化过程中为避免歧义而采用衍声的方法造成了大量词缀的产生,认知机制主要有隐喻。

关键词:词缀;语法化;机制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6)05)0094)04作者简介:唐艳(1974)),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词缀是语法化进程中虚化程度较高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

因而,考察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机制,揭示其演化的一般规律,对于从根本上弄清词缀的性质及特点,寻找词缀判别较为客观的规律是有益的(关于词缀的性质以及词缀的范围牵涉的问题多,拟另文讨论)。

/-语法化机制.在狭义上指语法化方式,广义上还包括语法化的诱因,,其成果可用以预测后一步的语法化方向0¹。

学界讨论的语法化机制理论,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解惠全指出,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

(2)孙朝奋认为,上下文诱发新解释、重新分析、词义自身特点是诱发语法化的因素。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提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四个因素是/重新分析、句法位置变化、语境影响、词义变化0。

沈家煊介绍了/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0五种虚化机制。

石毓智、李讷介绍并结合汉语论述了/类推、重新分析0这两个诱发语法化的机制。

综合以上机制,我们认为,诱发词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句法机制、语义机制、语音机制、认知机制四个方面。

一、句法机制句法位置的改变和结构关系的影响是词汇语法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词由表核心功能转变为表辅助性功能,词义也随之变得抽象空泛,从而导致实词的语法化,词义进一步虚化,形成词缀,主要有句法结构的变化和重新分析两个方面。

1.句法结构变化以动宾结构为例,这类结构的表义重点本来是在前面的动词上,随着表义重点后移现象的日趋普遍,动词逐渐虚化,具有了词缀化倾向。

吴亮以/见0为例,分析了这一结构是如何由/V+ O0结构演变为/R+见+V+O0(R为受事主语),继而发展为/见+V0结构的过程。

/见0的基本义是/看见0,常组成/V+O0结构。

(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5易经#系辞上6)(2)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5礼记#儒行6)(3)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

(5墨子#七患6)在一般情况下,/见0的宾语应该是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如例1)。

而例(2)、(3)中的宾语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

宾语性质改变必然对谓语性质有所影响,语法结收稿日期:2006)06)18构的改变导致语义结构发生变化。

后两例中的/见0词义开始弱化,带有/遭受0义。

随着宾语性质进一步变化, /见0的性质进一步改变。

/见0字实词义逐渐弱化,出现/R+见+V+O0结构。

如:(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庄子6)上例中,/见0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表示被动的意义和语法作用。

之后,这一结构继续演变,很快发展为/见1 +V0结构,如:(5)盆成括见杀。

(5孟子#尽心下6)/见10为助动词,作状语。

再进一步,/见0从助动词发展成指代副词,出现/见2+V0结构。

如:(6)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

(5论衡#知实6)/见0字产生指代性后,最初用于叙述语,指代第三人称;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可指代第一人称,常用于对话与书信之中;以后,逐渐扩展于叙述语中,指代自己:(7)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

(刘禹锡5有獭吟6)在现代汉语中,/见笑0、/见教0、/见谅0等词中/见+ V0=V,/见0在词中表谦称。

词缀/然0的形成,也是句法结构作用的结果。

/然0是/燃0的本字,指燃烧。

(8)若火之始然。

(5孟子#公孙上6)后来,/然0借用作指示代词,有/如此,这样0等义,重在强调和肯定。

(9)其然,岂其然乎?(5论语#宪问6)当/然0与/若0、/如0搭配,用于/若,,然0、/如,,然0句式时,就开始出现语法化的趋势。

(10)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也。

(5礼记#杂记6)(11)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5荀子#王霸6)(12)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

(5荀子#君道6)以上的/然0在句中指代性已经减弱,/这样,如此0义也不显著,已变成语气助词,重在肯定强调,这是在/若,,然0、/如,,然0语境下实现的。

先秦晚期,/然0迅猛发展,肯定和强调作用逐渐减弱,虚化为构词能力最强、最活跃的词缀。

(13)士大夫怅然失望。

(5汉书#陆贾传6)(14)朱解当时心大怪,愕然直得失精神。

(5敦煌变文校注#提季布传文6)(15)猛然见了把头低。

(5西厢记6)2.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导致新语法手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0(石毓智,李讷,2001)。

什么是/重新分析0?/根据对多种语言的考察结果,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重新分析是两个成分之间的融合。

这方面典型的例证是复合词化(compoun-ding),通常为两个或者多个成分融合成一个单位,结果会带来语义、形态和音韵方面的变化。

此外,融合也会导致边界的改变0(H opper和T raugo tt,1993)。

两个原本独立(或隶属于其它成分)的成分,经过重新分析,使得原来的边界消失,融合为一个成分。

这种情况同样符合一些词缀由实词演化词缀的过程。

下面以/几乎0为例来说明。

据考证,宋代以前的/几乎0都应该看作两个词。

/几0本是一个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乎0本是介词,相当于/于0,例:(16)始皇还,,,浮江,至湘山祠。

逢大风,几不得渡。

(5史记#秦始皇本纪6)(17)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

(5史记#乐书6)(18)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易#系辞上;孔颖达疏:/几,近也。

0)(19)近孝武之末,天下无事,,几乎家给人足。

(5宋书#孔琳之传6)/几0作谓语时,后面可以带介宾结构充当的补语,介词有时用/于0,有时用/乎0。

介宾结构的宾语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例17),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例18、19)。

由于/几0本来可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例16),当介词/乎0的宾语为谓词性成分时,/乎0在结构关系上发生重新分析,前附于/几0,变成/几乎0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

(20)某到此,见学者都无南轩鄉来所说一字,几乎断绝了!(5朱子语类6)(21)若只以下两句作效验说,却几乎闲了这两句。

(同上)(22)今教学者,说着便令/克己复礼0,几乎以颜子望之矣!(同上)以上各例中,/乎0已完全丧失了介词的功能,完成了副词词缀的演变。

二、语义机制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词的虚化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的。

句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词义的变化,导致词缀化的发生。

同样,词义的变化也会引起词的结构关系和句法功能的改变。

实词演变为词缀的语义机制主要有泛化、分化两个方面。

1.泛化泛化就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

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的。

词义的抽象泛化会引起词语结构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词缀的产生。

如/士0,古代是一个独立的指人的名词。

最早指已达结婚年龄的男子或最低级的贵族男子,有性别、职业的限定。

从性别上来看,指男子(例23);从职业来看,多指读书人(例25)、武士(例24)或指官吏(例26)。

(2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论语#泰伯6,皇侃义疏:/士,通谓丈夫也。

0)(24)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5楚辞#九歌#国殇6)(25)方今取士,强记博育而略通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

(5上皇帝万言书6)(26)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

(5国语#周语上6)后来,/士0的词义逐渐泛化,成为一个专指人的名词的词缀,对性别和职业也不再具有限定性。

如指医务人员, /护士0、/医士0、/助产士0;指知识分子,/学士0、/硕士0、/博士0;指传道者,/道士0、/修士0、/传教士0;指其他各种各样的人,/人士0、/谋士0、/女士0、/义士0等。

2.分化分化是指一些实词在其基本功能和基本意义仍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该词的某个义位通过词义的发展和引申,派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虚化的新义项,于是在此义位上,功能也发生了虚化。

例如/老0在保留形容词/年老或年长0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虚化为词缀;再如/子0,基本义是孩儿、小孩,如:(27)乃生男子。

(5诗经#小雅#斯干6)在原有语义和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子0又派生出小的块状物或粒状物之义,如:(28)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5孟子#离娄上6)(29)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5史记#高祖本纪6)在此义项上,/子0抽象虚化为名词词缀,如:(30)始皇元年,诏近侍宫人,皆服衫子;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手把云母扇子,宫人戴蝉冠子,手把五色罗扇子,又有钗子、帽子、鞋子等称。

(5中华古今注6)后来,/子0进一步泛化,/小0义逐渐扩展,词缀/子0就形成了。

如:(31)务须多种瓜菜、茄子等。

(5齐民要术#杂说6)(32)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

(5南史#刘之遴传6)再如形容词词缀/道0的形成,也是词义分化的结果。

/道0的本义是道路。

/道听而涂说0(5论语#阳货6)。

而/公道0、/霸道0等词原本是名词。

(33)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5荀子6)(34)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

(5管子6)(35)堪羡吴公存厚道。

(5话本选集26)以上各词中/道0的含义已不是平常的道路,而是引申为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为人处事的原则。

到了明清以后,随着/公道0、/霸道0、/厚道0等词转为形容词,/道0也完全丧失了实义,作为形容词词缀,遗留下来。

(36)这价钱也是公道了。

(5今古奇观(上)6)(37)话虽有理,但他们分的公道,便不开口。

(5今古奇观(下)6)(38)这马强强梁霸道,俱已招承。

(5七侠五义(下)6)(39)好霸道家伙,只管保是一百一包的。

(5侠女奇缘(上)6)三、语音机制古代汉语由于音系复杂,虽然以单音节词语为主,但不易造成歧义。

汉语在进化过程中,音系逐渐简化,造成大量歧义现象,为了交际的需要,只有扩充音节。

吕叔湘先生指出:/单音节活动受到限制,结果是倾向于扩充为双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