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代食管胸内吻合
两切口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胸内吻合术

1 临床资料 11 一锻 资料 . 食 管癌患者 8 , 例 均为男性 , 年龄最 小者 5 5岁 , 最大 者 7 2
方 。结肠间吻合 、 结肠 吻合完成后 , 胃 留置腹腔引流管 2 , 条 关
部 位 , 顾游离肠 管有充分 的长度 、 应兼 结肠 间吻合 口接近无 张 力 。移植结肠 的长度要 略微有余而不可不足。 结肠移植段游离 和切断后其上断端可暂时缝合 ,保 留缝合线作为牵引线之用 ,
标 志游离结肠及其血管 弓的方位 , 将结肠上端置 于左侧膈肌下
为理想 的食管重建术。近年来 , 我们对既往接受过 胃部分切 除 术现在发生食管癌需要进行 食管部分切 除术 和食 管癌质 门癌
段结肠 的色泽和小动脉搏动情况 。若血运供应没有问题 , 即可
一
边继续观察 , 一边进行大 网膜 ( 横结肠 ) 和后腹膜 ( 降结肠 ) 的
图 2 食 冒 癌 切 除 结 肠 代 食 冒 术 之 一
游离 。 沿横结肠边缘 分断 胃结肠韧带、 脾结肠韧带 , 剪开降结肠 的后腹膜 , 将其充分游离至肠系膜根部 , 注意勿损伤血管 弓。 为
M F 7 e s C cr e ,9 9 1 11 2 :8 . C - l 叨. a e L f 19 ,4 ( — ) 17 cl n t
st e-soie o i( P ia l m 黜幽 e rgelx u p ia eas a d r e MR ) a m 硪n du-fu m sn e t p tn s ps -l p
肠各段的长度 , 了解结肠血管 的分布及血运情况 ( 见图 1, )决定
结肠代食管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的 围手术期护 理非常 重要 , 以及 时发现 并处理 术后并 发症 , 可 保证 手术成 功 , 降低 患 者的死亡 率 。
[ b t c] O j t e T neta h e oe t en  ̄ n e o re p ae e l e etwt cl ( R ) Me o A A s at r be i o i sgt t p r p r i u i m t d f s hga r a m n i o n E C . cv v i e e ] av g h o o l pc h o t d h
r to p ci e r ve wa o e o s t a ie t e n r i g e p re e i 8 ai n s u d r on er s e tv e i w s d n t ur rz h u sn x e nc n 1 2 p t t n e g i g ERC fo ma ] e r m 1 9 o 2 8 Re u t P so e ai e 9 8 t 00 . s ls o tp r tv c mp ia i n c u r d i 8 ai n s, i cu i c e f c r i a s ph g s c l n a a t mo i e k g o lc t s o c re n 2 p te t o n l d ng 1 a s o e v c l e o a u - o o n so t la a e, 6 a e f c r i a e o h g - o o 3 s c c s s o e c v l s p a us c l n a a tmo i e k g c mb n d wi n so te t n s s 3 c s s o e u r n a y g a n r e p r l ss; 2 a e f c r i a e o h g s c ln n o t l a a e o i e t a a tmo i se o i , s c h a e f r c re t lr n e l e a ay i c s o e c l s p a u — o o v s v
手术讲解模板: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手术步骤:
(4) 常规食管胃端侧吻合:①先在预计切断食管的平面上方1cm处由食管边缘 两侧分别用丝线穿过肌层与黏膜下层,与胃底部预计切开处的浆肌层缝合, 两针之间的距 离为食管的宽度(图5.6.6.1-10),图中食管 壁上的虚线为准备切断食管的平面;②在两根缝线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适应证:
3.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并非手术禁忌证。若 肿瘤范围不大,手术时可将锁骨上淋巴结 一并切除,术后再给以纵隔及颈部放疗, 一部分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手术禁忌: 1.有肝、脑、骨转移或肿瘤已累及喉返神 经,有声音嘶哑,或已有Horner综合征, 及已发生食管支气管瘘的患者。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手术禁忌: 6.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 未能得到满意的控制,或在3个月之内有 过心肌梗死病史者。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手术禁忌: 7.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晚期病例,在上腹 部能摸到明显的包块者。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术前准备:
1.加强营养,给予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由于有下咽困难,常常影响患者的全身状 况。少数患者在完成术前放疗使梗阻解除 之后,2周之内能增加体重2~3kg。
手术资料:胸骨前食管-小肠吻合术
手术讲解模板: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资料: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步骤: 游离过远,否则将影响食管远端的血运, 直接影响吻合口的愈合。
手术资料: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步骤:
(2)切开膈肌:以左侧膈神经在膈肌上的附着点为中心,由外侧5~6cm 处切开膈肌,弧形向两端扩大(图5.6.6.1-3)。出血点用缝扎法处理。在 距食管裂孔2~3cm处的膈肌腹面有膈下血管横行越过,将其结扎后切断。 用手指由食管裂孔穿过,将未切断的膈肌角用
手术步骤:
。 如肿瘤位置较高不能作弓下吻合,应作主动脉弓上吻合,需要将 食管继续向上游离。在主动脉弓下缘常有1~2支直接来源于主动脉的食管 固有动脉供应食管,要仔细分出,用丝线结扎后切断,不能贸然剪断,否 则将造成危险的 大出血(图5.6.6.1-21)。一旦固有
手术资料: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步骤:
动脉被损伤,切记不可用止血钳乱夹,术 者可用右手示指尖按压出血处(图 5.6.6.1-22)。然后用无损伤 针及2/0号涤纶线携带一个1cm×1.5cm大 的涤纶补片,由按压出血处的示指端右缘 进针,由指端左缘出针, 用缝线另一端的针由距离前一针0.6cm处 的下方再缝一针(图5.6.6.
手术资料: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步骤:
必须注意此切线尽量与胃体纵轴垂直,使大弯侧的切缘两边尽量接近90°, 否则在胃端切口封闭后大弯侧将形成一个牛角形的管,直接影响血液供 应。胃端在缝合的外侧再用细丝线间断缝合一层。将胃底贲门连同肿瘤及 食管下端一并用纱垫包裹提至胸腔,在胃体上另作切口,在肿
手术资料: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资料: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手术步骤:
管侧断端用贯穿缝合封闭后用阴茎套保护之。将游离完毕的胃提至胸腔。
齐博 新医一附院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

① ② ③ ④ ⑤
手术方式
(1)颈部吻合降低了不可控感染的风险,但也同时增加了 发生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几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胸廓入口狭窄,当要把胃上提通过此处至颈部时,可能损 害吻合区的血供; 在一些病例中,为了完成吻合,胃体存在过度拉伸的现象,
可能增加吻合口张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un Y, Ding B, Zhou N. Stapled anastomosis in esophageal resections with Chinese stapler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965 consecutive cases. Chin Med J(Engl),1998,111(10):867-9.
造影检查
(1)有缺陷--60%浓度泛影葡胺黏度大,不容易
从较小的瘘口流出而发现吻合口瘘。
(2)有报道影像学仅可以发现41%的隐匿瘘--延 误治疗
Valverde A, Hay JM, Fingerhut A, Elhadad A and the French Associations for Surgical Research. Manual versus mechanical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sis after resection for carcinoma: a controlled trial . Surgery,1996, 120: 476–83
血供特点
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胃 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 在游离胃时,胃左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 偶尔胃右动脉被结扎,胃 的营养几乎全部依靠胃网 膜右动脉。
术中游离距离过长, 手术要点 影响吻合口区血供
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中的应用李在山

通讯作者:张铸,E-mail :zhangzhuxj@163.com 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中的应用李在山,张海平,张铸(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乌鲁木齐830054)摘要: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中的应用。
方法将经左侧开胸手术治疗的34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管状胃组(A 组)和全胃组(B 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胃小弯侧淋巴结的数量,以及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心律失常、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吻合口狭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的发生率比B 组低,清扫胃小弯侧淋巴结数目比B 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更符合生理解剖要求,扩大了淋巴结清扫范围,提高了肿瘤根治水平,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食管癌;管状胃;消化道重建中图分类号:R65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2-266X (2012)48-0082-02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方式,手术最核心的部分是食管癌切除后食管的重建。
食管重建常用的替代器官有胃、空肠和结肠,其中胃的使用率最高。
传统使用全胃代食管的手术方法对患者的生理结构干扰较大,术后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将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9月 2011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左侧开胸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340例,按手术方式分成管状胃组(A 组)和全胃组(B 组)。
A 组185例,年龄(61.7ʃ5.7)岁,男、女分别为123、62例,肿瘤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22、104、51、8例,肿瘤位于食管中段、食管下段、食管中下段分别为132、31、22例,吻合部位为弓上、弓下分别为110、75例,肺功能MVV%、FEV 1%分别为91.1ʃ3.4、100.5ʃ4.3;B 组155例,年龄(62.1ʃ6.0)岁,男、女分别为103、52例,肿瘤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22、84、45、4例,肿瘤位于食管中段、食管下段、食管中下段分别为109、29、17例,吻合部位为弓上、弓下分别为93、62例,肺功能MVV%、FEV 1%分别为94.0ʃ3.8、101.1ʃ4.1。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

• 胃与食管吻合时,边距太宽使吻合口狭窄。
• 使用吻合器时,选择的吻合器型号不合适。
形成原因之二---吻合口病变
• 丝线或金属钉剌激吻合口组织形成瘢痕, 使管腔狭小或舒张功能降低。 • 长期反流性食管炎或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在 组织修复后形成瘢痕; • 术后放疗剂量偏大,引起吻合口周围组织 广泛纤维化,收缩造成口径缩小。 • 吻合口瘤复发造成恶性狭窄
• 若术前胃镜和钡餐提示狭窄区域较长,估计纵切横缝 后局部愈合不好则应考虑重建吻合口。 • 一般术后胸腔内粘连严重,重新游离胃、食管难度较 大,也不安全,故多采用旷置、结肠代食管术。 • 吻合口重建和结肠代食管术:手术分颈、腹两组进行: 颈组游离颈段食管并切断,远端封闭缝合后送入纵隔 内;腹组将已选择好的结肠经胸骨后送至颈部吻合。 优点是结肠耐酸性强, 另外非开胸手术相对安全。 吻合口复发引起狭窄的部分病人若全身情况允许也 可以切除病变后用结肠重建食管颈部吻合。
• 表面麻醉后插入胃镜,经胃镜活检孔送入导丝,导丝通 过吻合口后退出胃镜。 • 根据吻合口大小选择合适的探条,经导丝送入探条进行 扩张。 • 扩张应遵循由细到粗的原则,逐步更换探条,一般应扩 至12.8mm 以上,有的病人可达15mm, 一次扩张更换探 条不应超过3根,若第一次扩张不能达到预期要求则应 分次扩张。 • 扩张时及扩张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突发性胸闷、胸痛、 气紧、腹痛等表现,若有则要警惕食管、胃穿孔的可能。 • 一般扩张术后都有不同程度出血,量少可不予处理,量 多则应止血。若反应不重,术后2小时即可进食。
预 防 措 施
• 术中 吻合仔细,缝线不能过密,一般宜选择 细丝线;边距不宜太宽,粘膜要对合整齐。 切除应彻底,上下切缘距离病灶至少5cm。吻 合口直径不能太小;若食管偏小,可把食管残 端做成斜切口,增大口径后再与胃吻合。 • 改进吻合技术
食管癌患者的护理常规

食管癌患者的护理常规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肿,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发病率以河南省最高,此外江苏、山西、河北、福建、陕西、安徽、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均为高发区。
【病因】食管癌的病因尚不明确,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管癌与种族、地理、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营养状况、慢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等有一定关系。
1化学因素如长期进食亚硝胺含量较高的食物。
2.生物因素如某些真菌有致癌作用,能促使亚硝胺及其前体形成。
3,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铝、铁、锌、氟、硒等在粮食、蔬菜、饮水中含量偏低。
4.缺乏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动物蛋白、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是食管癌高发区的一个共同特点。
5.其他烟、酒、热食、热饮、口腔不洁等因素如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炎症、创伤或口腔不洁、踽齿等对局部黏膜的慢性刺激引起癌变。
6.遗传易感因素据统计,在食管癌高发区,家族史阳性者达27%~61%°【病理】临床上食管的解剖分段多分为:①颈段:自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的胸廓入口处。
②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自胸廓上口至气管分叉平面;胸中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度的上一半;胸下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度的下一半。
通常将食管腹段也包括在胸下段内。
食管癌以胸中段较多见,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多系鳞癌。
按病理形态,食管癌可分为四型:①髓质型:食管壁明显增厚并向腔外扩展,癌肿的上下缘呈坡状隆起,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全部或大部分。
②蕈伞型:瘤体呈卵圆形扁平肿块状,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
③溃疡型:瘤体的黏膜面呈深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
④缩窄型(即硬化型)瘤体部位形成明显的环状狭窄,累及食管全周,较早出现梗阻症状。
扩散及转移:癌肿最先向黏膜下层扩散,继而向上、下及全层浸润,很易穿过疏松的外膜侵入邻近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2(100%) 582(100%) 582(100%) 582(100%) 582(100%) 582(100%)
临床上常用的是: 1. 结肠左动脉为血供,切断结肠中动脉, 移植部分横降结肠,顺蠕动吻合。 2. 结肠中动脉为血供,切断结肠左动脉的 升支,移植部分降横结肠,逆蠕动吻合。
为何多选用中结肠动脉和左结肠动脉 根据42年22省市582例结肠移植的研究发现: 根据42年22省市582例结肠移植的研究发现: 一 1 . 左结肠动脉缺如0.7% 左结肠动脉缺如0.7% 2. 中结肠动脉缺如8.2% 中结肠动脉缺如8.2% 3. 右结肠动脉缺如9.8% 右结肠动脉缺如9.8%
食管结肠颈部吻合与胸内吻合比较
1.颈部吻合的最大优势是不怕吻合口漏,为 非致命性。2004年程帮昌报告颈部漏11.9% 非致命性。2004年程帮昌报告颈部漏11.9% (68/572)占并发症的49.3% (68/138)。 68/572)占并发症的49.3% 68/138)。 原因:(1 原因:(1)移植结肠管长,血运差。 (2)易发生结肠坏死 (12%) 12%) (3)胸廓入口处狭窄,压迫,影响血 运。
五. 边缘血管(Marginal Artery)从升结肠 边缘血管(Marginal Artery)从升结肠 至降结肠逐渐贴近肠管。 脾曲边缘血管紧贴横结肠,降结肠 约1.5厘米。 1.5厘米。 肝曲边缘血管弓远离升结肠,横结 肠约2.5--3 肠约2.5--3厘米。
结肠左动脉升支做血供,移植部分横、降结肠,顺蠕动吻合 结肠左动脉升支做血供,移植部分横、降结肠,
食管中段癌合并同期胃体癌 2例
食管中段癌合并同期胃窦癌 4例
食管中段癌合并同期贲门癌 3例
食管中段癌合并同期胃体癌 2例
食管中段癌合并同期胃窦癌 4例
贲门癌术后复发或狭窄, 贲门癌术后复发或狭窄,放置支架后再切除 2例
死亡率:1例,(2%),死于心脏意外, 死亡率:1例,(2%),死于心脏意外, 并发症:1.自动出院:3 并发症:1.自动出院:3例 2.脓胸:3例 .脓胸:3 3.晚期漏(>30天):3例 .晚期漏(>30天):3 4.结肠胃漏:1例 .结肠胃漏:1 5.结肠结肠漏:1例 .结肠结肠漏:1 6.呼吸衰竭:4例 .呼吸衰竭:4 7.内分泌功能低下:1例 .内分泌功能低下:1 8.心率失常紊乱:6例 .心率失常紊乱:6 9.排空障碍:2例 .排空障碍:2 10.不全梗阻:3例 10.不全梗阻:3 总结:27例次并发症 总结:27例次并发症 (54 %) %)
三 结肠
优点: 1.三支动脉可以选择,血供丰富。 1.三支动脉可以选择,血供丰富。 2.、下咽。 3.无胸胃综合症。 3.无胸胃综合症。 4.无反流,误吸。 4.无反流,误吸。 5.耐酸,极少反流性结肠炎及食管炎。 5.耐酸,极少反流性结肠炎及食管炎。 6.远期生活质量高。胃代食管130例, 6.远期生活质量高。胃代食管130例, 结肠代食管58例比较。胃代组进食 结肠代食管58例比较。胃代组进食 量、餐后胸闷、体重下降均高于ERC组。 量、餐后胸闷、体重下降均高于ERC组。 ERC92%获得满意效果。 ERC92%获得满意效果。
食管结肠胸内吻合术及其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胸外科 杨林
结肠代食管的历史
1911年Kelling、Vniliet首先报告结肠代食 1911年Kelling、Vniliet首先报告结肠代食 管手术ERC( 管手术ERC(Esophageal replacement with colon),但由于并发症高,死亡率高险遭 colon),但由于并发症高,死亡率高险遭 淘汰。由于技术的改进,动物实验的经验, 近年来才又有了提高。
结肠左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第一分支口 径粗大。主干分出后6cm处分为升支与降 径粗大。主干分出后6cm处分为升支与降 支。升支口径几乎与结肠中动脉口径相当, 血流量 大。与结肠中动脉左支吻合成粗大 的边缘血管(Riolan)弓且较为恒定很少缺 的边缘血管(Riolan)弓且较为恒定很少缺 如。由于此弓的粗大与恒定,奠定了以结 肠中动脉左支做血供,移植部分降、横结 肠逆蠕动行食管— 肠逆蠕动行食管—结肠吻合。以及用结肠 左动脉升支做血供,移植部分横、降结肠 顺蠕动行食管— 顺蠕动行食管—结肠吻合的良好解剖和血 供条件。
胃、小肠、结肠应用的比较 小肠、
一胃
优点:血供良好,易游离,操作易,仅一个 吻合口,延展性好,足以提至颈部、下咽吻合。 缺点:极易反流,出现反流性食管炎,误 吸,胸胃综合症(占用胸腔容积,影响心肺功能)
二 小肠
优点:易提起,易操作。多用于全胃切除替代。 缺点:系膜及血管弓呈扇形分布,上提受到限 制,无边缘血管。血供差。
三个血供,四种肠管移植选择 结肠右动脉:移植部分升结肠,横结 肠,逆蠕动。 结肠中动脉:(1 结肠中动脉:(1)移植回肠末端,升结 肠,部分横结肠顺蠕动。 (2)移植部分降结肠,横 结肠逆蠕动。 结肠左动脉:移植部分横、降结肠,顺 蠕动。
结肠中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第一分支。然 后分为左右两支与结肠左动脉、右动脉交汇。血 管粗大,血流量大。可以胜任移植结肠的血供。 根据162例结肠血管的观察发现结肠中动脉的 分布情况如下: (1)Y型分布:主干长4cm左右,83例 型分布:主干长4cm左右,83例 (51.23%)。 (51.23%)。
结肠及其血供
一.结肠: 1.升结肠 (ascending colon) colon) 2.横结肠 (transverse colon) colon) 3.降结肠 (descending colon) colon) 二.血管 1.右结肠动脉 ( Right colica artery ) 2.中结肠动脉 (Middle colica artery ) 3.左结肠动脉 (Left colica artery )
本组病例 1. 结肠中动脉做血供,移植横降结肠,逆 蠕动 36例 (72 %) 36例 %) 2. 结肠左动脉做血供,移植横降结肠,顺 蠕动 12例 (24 %) 12例 %) 3. 结肠中动脉做血供,移植横升结肠,顺 蠕动 1例 (2 %) %) 4.结肠右动脉做血供,移植横降结肠,逆 4.结肠右动脉做血供,移植横降结肠,逆 蠕动 1例 (2 %) %)
8.术后死亡率高,5.7%—20.2%。 .术后死亡率高,5.7%—20.2%。 9.结肠血供障碍坏死。 10. 胸结肠综合症。由于食管肌层厚, 结肠肌层薄,蠕动强度不一样。 11. 如经验不足吻合时,最易出现 上端不够,下端冗长,迂曲,成角, 淤滞。
胸外科医师更重视的是术后并发症 率、生存率、死亡率。对术后生活质量未 引起足够重视。严格讲,食管癌切除术后 最佳替代器官是结肠而不是胃。
二. 脾曲血管弓完整搏动者为96.8%, 脾曲血管弓完整搏动者为96.8%, 缺如3.2%。 缺如3.2%。 肝曲血管弓完整者为88.7%, 肝曲血管弓完整者为88.7%, 缺如 11.3%。 11.3%。
三. 脾曲血管弓为恒定的管状连接。 肝曲血管弓为纤细的管状连接或 网状连接。
四. 单支动脉血供流量大于双支动脉 血供,双支动脉血供限制了移植 结肠的活动度。 中结肠动脉双支型为3%, 中结肠动脉双支型为3%, 左结 肠动脉为9.3%。 肠动脉为9.3%。 右结肠动脉为21.3%。 右结肠动脉为21.3%。
结肠中动脉做血供,移植部分横、降结肠, 结肠中动脉做血供,移植部分横、降结肠,逆蠕动吻合
程帮昌报道40年ERC572例, 程帮昌报道40年ERC572例, 结肠左动脉做血供,顺蠕动 429例(75%) 429例(75%) 结肠中动脉做血供,逆蠕动 131(22.9%) 131(22.9%) 结肠右动脉做血供,逆蠕动 12例 (2.1 %) 12例 %)
结肠右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的第二支。血 管口径较细,血管分布范围小。起始处, 主干分支变异大,且与结肠中动脉右支汇 合处为细小血管状或网状,难以保证移植 结肠的血运,故较少应用。
结肠及其动脉血供
582例结肠血管分布 582例结肠血管分布
类型 Y型 T型 V型 II型 II型 缺如 合计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330(56.7%) 298(51.2%) 422(72.5%) 330(56.7%) 298(51.2%) 422(72.5%) 38(6.5%) 38(6.5%) 33(5.7%) 33(5.7%) 124(21.3%) 124(21.3%) 57(9.8%) 57(9.8%) 159(27.3%) 63(10.8%) 159(27.3%) 63(10.8%) 60(10.3%) 60(10.3%) 17(3%) 17(3%) 48(8.2%) 48(8.2%) 39(6.7%) 39(6.7%) 54(9.3%) 54(9.3%) 4(0.7%) 0.7%)
缺点: 1.技术复杂,需要进行三个吻合。 2.知识全面,不仅要有胸外科知识, 还要有腹部外科的知识。 3.结肠内细菌多,易污染术野。 4.操作范围广,上至颈部胸顶,下达 腹腔。 5.吻合口径不一致。 6.手术费时费力,花费大。 7.术后并发症高,15.69%—37.2%。 .术后并发症高,15.69%—37.2%。
结肠中动脉和结肠左动脉的选择
既往强调顺蠕动吻合,利用结肠左动脉做 血供,防止因颈部吻合,逆蠕动发生的反 流臭味。改为胸内吻合后,由于残留食管 较长(8 12厘米)足以对抗结肠逆蠕动而 较长(8—12厘米)足以对抗结肠逆蠕动而 引发的反流和臭味。
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均从腹主动 脉发出。二者相距两厘米。且横结肠为内 位器官系膜较长,易于移动。结肠中动脉 极易辨认寻找,其左支粗大,血流量大, 口径和降结肠动脉升支相同,且Riolan弓横 口径和降结肠动脉升支相同,且Riolan弓横 定粗大,最易使用且极易游离。本组病例 先多用结肠左动脉,后改为结肠中动脉。 其比例与程帮昌报道相反。 不考虑顺、逆蠕动的关系,结肠中动脉要 明显优于结肠左动脉。
(2)T型分布:主干长7cm左右,37例 (22.84%)。 型分布:主干长7cm左右,37例 (22.84%)。 (3)V型分布:主干长1cm左右,28例 (17.28%)。 型分布:主干长1cm左右,28例 (17.28%)。 (4)多支并行。9例 )多支并行。9 (5.56%)。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