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真菌PPT课件

(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2-3d开始 生长,初为白色湿润的酵母型菌落,以后变为淡咖啡色至深褐色。37℃ 培养2-3d,可形成乳白色或淡褐色酵母型菌落。
(3)、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 等药物敏感。
第53页/共118页
脚气
• 脚气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 多见于趾间,足底及足缘,有深在性水疱,糜烂及鳞屑,伴有瘙痒等症状.多见于成人,
•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 菌目-丛梗孢菌科,有20余种,其中14种能引起 人和动物的感染。
• 临床上常见的有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
须癣毛癣菌(,又称石膏样毛癣菌)
许兰毛癣菌(,又称黄癣菌)
紫色毛癣菌()
第28页/共118页
毛癣菌:菌落灰白、红、橙或棕色, 表面呈绒毛状、粉粒状或蜡样。 大分生孢子细长棒状薄壁。菌丝有 螺旋状、球拍状、鹿角状和结节状
作用 真菌繁殖结构
细菌休眠结构,
抵御不良环境
低抗力 不强,加热60~70℃ 强 , 有 的 可 耐
短时间即可死亡 100℃数小时
第4页/共118页
Categories of spore
sexual spore: 分生孢子
asexual spore 叶状孢子
孢子囊孢子
第5页/共118页
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 芽生孢子
第14页/共118页
(二)、真菌抗原检测
• 白假丝酵母菌甘露聚糖抗原、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组织胞浆菌循环多糖抗原 • 常用的方法有胶乳凝集试验、ELISA、半定量放射免疫法
第15页/共118页
(三)、真菌的分离培养
真菌性感染疾病PPT课件

肺部真菌感染
肺曲霉病
由烟曲霉、黄曲霉等真菌 引起,症状包括咳嗽、咳 痰、发热、胸闷等。
肺隐球菌病
由隐球菌属真菌引起,症 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 、胸痛等。
肺念珠菌病
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 发热、呼吸困难等。
肠道真菌感染
肠道念珠菌病
肠道隐球菌病
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症状包括 腹泻、腹痛、发热等。
保持良好的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 的作息,避免疲劳和过
度压力。
接种疫苗
根据需要接种相应的疫 苗,提高对特定疾病的
免疫力。
切断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脸、洗澡,保持个 人卫生习惯。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与患有真菌性感染疾病的 人接触,特别是避免共享个人
物品,如毛巾、浴巾等。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居住和工作场所,保 持空气流通,减少病菌滋生。
医疗设施的消毒
医疗机构和护理设施应定期对 接触患者和易感人群的物品和
表面进行消毒。
药物治疗与预防
遵医嘱治疗
预防性用药
一旦确诊患有真菌性感染疾病,应遵医嘱 治疗,并完成整个疗程。
对于某些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预 防性用药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自行购药和使用非处方药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皮肤癣菌病主要由接触传染导致,如接触患者皮损部位或污染物。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水疱等,可出现脱 屑和糜烂。诊断依据为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治疗以局部抗真菌药物为主,严重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病例三:隐球菌脑膜炎
总结词
隐球菌感染导致的脑膜炎
真菌感染PPT精选课件

9
临床诊断
1 项危险(宿主)因素 +
可能感染部位的 1 项主要/ 2 项次要临床特征 1项微生物学检查的阳性结果
拟诊
1 项危险(宿主)因素 +
可能感染部位的 1 项主要/ 2 项次要临床特征 1项微生物学检查的阳性结果
AND OR
10
确诊:宿主因素+临床+组织病理学和/或有确诊意义微生 物学检查
临床诊断:宿主因素+临床证据+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 学检查;
拟诊:宿主因素+临床
儿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版)
11
IFI的诊断因素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12
IFI的诊断因素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无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有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手术等治疗相关因素
14
危险(宿主)因素
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当出现体温>38℃或 <36℃,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的为高危人群
免疫功能抑制 高危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满足上述在无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疾病患者中所列的
任一条危险因素
15
危险(宿主)因素
免疫功能抑制
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且持续10天以上; 之前60天内出现过粒缺并超过10天; 之前30天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免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治疗或放疗
心脏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再次手术、CMV感染、移植后需要透析、病区内在2个月内曾有
其他患者发生侵袭性曲霉感染等。 肾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年龄>40岁、糖尿病、CMV感染、移植后伴细菌感染、术后出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肺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临床诊断
1 项危险(宿主)因素 +
可能感染部位的 1 项主要/ 2 项次要临床特征 1项微生物学检查的阳性结果
拟诊
1 项危险(宿主)因素 +
可能感染部位的 1 项主要/ 2 项次要临床特征 1项微生物学检查的阳性结果
AND OR
10
确诊:宿主因素+临床+组织病理学和/或有确诊意义微生 物学检查
临床诊断:宿主因素+临床证据+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 学检查;
拟诊:宿主因素+临床
儿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版)
11
IFI的诊断因素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12
IFI的诊断因素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无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有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手术等治疗相关因素
14
危险(宿主)因素
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当出现体温>38℃或 <36℃,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的为高危人群
免疫功能抑制 高危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满足上述在无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疾病患者中所列的
任一条危险因素
15
危险(宿主)因素
免疫功能抑制
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且持续10天以上; 之前60天内出现过粒缺并超过10天; 之前30天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免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治疗或放疗
心脏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再次手术、CMV感染、移植后需要透析、病区内在2个月内曾有
其他患者发生侵袭性曲霉感染等。 肾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年龄>40岁、糖尿病、CMV感染、移植后伴细菌感染、术后出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肺移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
真菌感染ppt课件

诊断与治疗过程
病例一
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为口腔念珠菌感染,采用抗真菌
药物治疗,同时停用抗生素。
病例二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确诊为肺部曲霉菌感染,采 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调整免疫 抑制剂使用。
病例三
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 皮肤癣菌感染,采用抗真菌药物治 疗,同时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真菌感染PPT课件
目录
• 真菌感染概述 • 常见真菌感染类型 • 真菌感染的治疗 • 真菌感染的预防 • 真菌感染案例分析 • 结语
01
真菌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定义
真菌感染是指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02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真菌感染可分为浅 部感染和深部感染。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特定人群的预防措施
总结词
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可以 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风险。
详细描述
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身体虚 弱的人来说,更需要注意预防真菌感染。对于老年人来 说,保持室内干燥、避免长时间卧床等措施可以有效预 防肺部念珠菌感染。对于儿童来说,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接触患病人群等措施可以预防皮肤和口腔真菌感染。 孕妇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感染霉菌性阴道 炎等疾病。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加强营养和护理,提高 免疫力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药物治疗的方案与疗程
治疗方案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和病情,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 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
疗程
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根据感染 的严重程度和病菌种类,疗程可能在 数周到数月之间。
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应用-PPT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确诊困 难
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尸检检出率高达59%,远 高于临床所见。
Meersseman W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170:621–625
10
百分比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需及时治疗
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0):1152-1156.
G试验与GM试验试验联合检测 有助于真菌属的鉴别
31
结果判读
➢ 阳性:GM≥0.95μg/L ➢ 阴性:GM<0.75μg/L ➢ 灰区:0.75≤GM<0.95μg/L,建议连续多
次检测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评价
32
GM试验干扰因素
念珠菌甘露聚糖 (Mannan, Mn试验)
曲霉菌 IgM/IgG抗体 (ELISA,胶体金)
念珠菌 IgM/IgG抗体 (ELISA,胶体金)
真菌筛查 曲霉菌 隐球菌 念珠菌 曲霉菌 念珠菌
14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为圆形菌体,外周有荚膜, 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
隐球菌属已知有37个不同的种, 但具致病性的多为新型隐球菌, 其特点是菌体由一层很厚的多糖 荚膜所包被。
确诊需侵入性手段获得组织标本 但侵入性操作常常难以实施
真菌检测项目开展相对不足或滞后
12
真菌传统检测方法及局限性
13
基于血清学的非培养检测技术
抗原 检测
血清学检测
抗体 检测
(1-3)-β-D葡聚糖 (Glucan, G试验)
曲霉半乳甘露聚糖 (Galactomannan ,GM试验)
隐球菌荚膜多糖 ( GXM试验,ELISA,胶体金)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确诊困 难
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尸检检出率高达59%,远 高于临床所见。
Meersseman W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170:621–625
10
百分比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需及时治疗
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0):1152-1156.
G试验与GM试验试验联合检测 有助于真菌属的鉴别
31
结果判读
➢ 阳性:GM≥0.95μg/L ➢ 阴性:GM<0.75μg/L ➢ 灰区:0.75≤GM<0.95μg/L,建议连续多
次检测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评价
32
GM试验干扰因素
念珠菌甘露聚糖 (Mannan, Mn试验)
曲霉菌 IgM/IgG抗体 (ELISA,胶体金)
念珠菌 IgM/IgG抗体 (ELISA,胶体金)
真菌筛查 曲霉菌 隐球菌 念珠菌 曲霉菌 念珠菌
14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为圆形菌体,外周有荚膜, 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
隐球菌属已知有37个不同的种, 但具致病性的多为新型隐球菌, 其特点是菌体由一层很厚的多糖 荚膜所包被。
确诊需侵入性手段获得组织标本 但侵入性操作常常难以实施
真菌检测项目开展相对不足或滞后
12
真菌传统检测方法及局限性
13
基于血清学的非培养检测技术
抗原 检测
血清学检测
抗体 检测
(1-3)-β-D葡聚糖 (Glucan, G试验)
曲霉半乳甘露聚糖 (Galactomannan ,GM试验)
隐球菌荚膜多糖 ( GXM试验,ELISA,胶体金)
《真菌性感染》课件

疫苗研究进展
新型疫苗的研发
针对常见真菌性感染,研究开发出新型疫苗,提高预防效果和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临床试验
对新研发的疫苗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疫苗上市提供依据。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01
深入研究真菌性感染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防控和治疗提
供科学依据。
创新药物和疫苗研发
02
肺部真菌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概述
肺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 引起的肺部疾病,常见 的有曲霉菌病、隐球菌 病等。
症状与诊断
肺部真菌感染的症状包 括咳嗽、咳痰、呼吸困 难等,通常可以通过胸 部X线或CT检查、痰液 检查等进行诊断。
治疗与预防
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主 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 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 等。
03
真菌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 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以初 步判断是否可能为真菌性感染
。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 尿液等样本进行真菌培养或涂 片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真菌 。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等影像学检查, 观察肺部或其他器官的病变情 况,协助诊断。
对于某些易感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接 种相应的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真菌性感染的发生。
04
真菌性感染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性
真菌性感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某些地区由于气候、 环境等因素,更容易发生特定的真菌感染。
季节性
某些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季节有关,例如温暖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 真菌的生长和传播。
《真菌性感染》ppt课件
感染真菌的实验室诊断课件

小分生孢子 :无
大分生孢子形态 ( × 400)
19
皮肤癣菌的孢子形态
C.表皮癣菌 ⑤大分生孢子:侧生
或顶生,棍棒状, 壁薄 小分生孢子 :无
20
三、形态和培养特征
毛癣菌属
大分生孢子 :细长 、薄壁 、棒状 、两端钝圆
小分生孢子:侧生、散在, 呈葡萄状
毛癣菌的菌落
21
三、形态和培养特征
皮肤癣菌的孢子形态 A.毛癣菌 ①大分生孢子:细长 、 薄壁 、棒状 、两端钝圆 ②小分生孢子:侧生、 散在,呈葡萄状
二 临床意义 三 形态和培养特征 四 实验诊断
7
一、 分类
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 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 (Ringworm),分为三属,共37个种。
三个属 :表皮癣菌属 (Epidermophyton) 毛癣菌属 (Trichophyton) 小孢子癣菌属 (Microsporum)
69
(2)脲酶试验
新生隐球菌能产生脲酶,可分解尿素琼脂培养基 的尿素形成NH3和CO2 ,使培养基由黄色变为粉红色 白假丝酵母菌则为阴性。
70
(3)糖同化及发酵试验
新生隐球菌能同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和肌醇 不能发酵糖类、不同化硝酸盐 非致病性隐球菌则不能同化肌醇
71
(4)动物试验
将新生隐球菌悬液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或0.2ml 接种小鼠脑内, 5~30d动物可死亡,尸检可见各 器官均发现菌体 以脑和肺多见
(三)标本的直接检查
• 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假丝 酵母菌接种于玉米粉培养基, 仅白假丝酵母菌在菌丝顶端、 侧缘或中间形成厚膜孢子。
51
四、实验室诊断
大分生孢子形态 ( × 400)
19
皮肤癣菌的孢子形态
C.表皮癣菌 ⑤大分生孢子:侧生
或顶生,棍棒状, 壁薄 小分生孢子 :无
20
三、形态和培养特征
毛癣菌属
大分生孢子 :细长 、薄壁 、棒状 、两端钝圆
小分生孢子:侧生、散在, 呈葡萄状
毛癣菌的菌落
21
三、形态和培养特征
皮肤癣菌的孢子形态 A.毛癣菌 ①大分生孢子:细长 、 薄壁 、棒状 、两端钝圆 ②小分生孢子:侧生、 散在,呈葡萄状
二 临床意义 三 形态和培养特征 四 实验诊断
7
一、 分类
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 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 (Ringworm),分为三属,共37个种。
三个属 :表皮癣菌属 (Epidermophyton) 毛癣菌属 (Trichophyton) 小孢子癣菌属 (Microsporum)
69
(2)脲酶试验
新生隐球菌能产生脲酶,可分解尿素琼脂培养基 的尿素形成NH3和CO2 ,使培养基由黄色变为粉红色 白假丝酵母菌则为阴性。
70
(3)糖同化及发酵试验
新生隐球菌能同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和肌醇 不能发酵糖类、不同化硝酸盐 非致病性隐球菌则不能同化肌醇
71
(4)动物试验
将新生隐球菌悬液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或0.2ml 接种小鼠脑内, 5~30d动物可死亡,尸检可见各 器官均发现菌体 以脑和肺多见
(三)标本的直接检查
• 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假丝 酵母菌接种于玉米粉培养基, 仅白假丝酵母菌在菌丝顶端、 侧缘或中间形成厚膜孢子。
51
四、实验室诊断
真菌感染PPT课件

• 真菌培养对营养要求不高,需较高的湿度和氧,常用沙保培养基,但生长 速度缓慢,一般需要1~4周才能形成菌落;菌落有三种类型:①酵母型菌 落:较细菌菌落大而厚,外观润湿和致密,多为乳白色,少数是粉色。因 多数单细胞真菌的菌落是酵母型菌落,所以镜下检查见圆形或卵圆形单细 胞。②类酵母型菌落: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白假丝酵母菌等少数 菌种的芽管延长且不与母细胞脱离而形成假菌丝,假菌丝可伸入培养基。 ③丝状菌落:多细胞真菌都形成丝状菌落,较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而质 地疏松,呈绒毛状、毡状、棉絮状,因菌丝深入生长故菌落与培养基紧密 相连,不易被挑起。镜检见菌丝体,部分菌丝有孢子生长。菌落形态、颜 色、结构是真菌菌种鉴定的参考。 • 真菌菌丝和孢子对热的抵抗力都不强,60℃~70℃加热一小时均可被杀死, 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和一些消毒剂都有抵抗力;但对2.5%碘酒和10% 甲醛较敏感。了解真菌结构有助于阐明其致病机制,并为真菌病临床诊断、 治疗和预防提供信息或依据。
• 分级诊断标准由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 病理学四部分组成,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目前诊 断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分为3个级别,即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 • 1.确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 次要临床特征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 2.临床诊断: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 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 • 3.拟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 次要临床特征。
• 1、 宿主因素:(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L,且持续>10d以 上;(2)体温>38℃或10d);②之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③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④患有艾滋病;⑤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 ⑥持续应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⑦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长期住ICU, 长期使用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全胃肠外营养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0 1978~1982 1983~1987 1988~1992
Grool A, et al. Trends in the postmortern epideml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J]. J Infect, 1996, 33(1): 23.
HE
六胺银
马尔尼菲青霉病
地方性真菌病是东南亚地区的流行病, 中间宿主为竹鼠。播散性常见于HIV患者。
真菌性角膜炎
镰刀菌和曲霉常见
实验室检查方法
隐球菌病
隐球菌墨汁染色镜检
可见圆形厚壁孢子,外围有一透光的厚荚膜,荚膜内的菌体可出芽,孢内有一 较大的反光颗粒(脂质颗粒,不是孢核),需与白细胞或淋巴细胞相鉴别
肺隐球菌病痰悬浮颗粒墨汁涂片
实验室检查方法
毛霉菌病
肺毛霉病
革支兰 气管刷片染色
中国3347例尸检结果IFI发病率
7
6
P<0.01
5
6.06 5.23
4
3
2.77
2
1
1.04
0
1953-1962
1963-1972
1973-1982
1983-1993
北京协和医院对1953-1993年共计3447例尸检进行回白血病、烧伤、肿瘤、AIDS、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球拟酵母)
近平滑念珠菌
高里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解脂念珠菌
吴绍熙,廖万清,等.1986年、1 996年、2006年我国念珠菌属变迁.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6
Pfaller MA,Diekema DJ.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a persist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E [J]. Clin Microbiol Rev, 2007, 20 (1): 133-163.
SARS)
➢ 隐球菌病(AIDS、移植、SLE) ➢ 曲霉病(白血病、移植、AIDS、SARS ) ➢ 接合菌病(白血病、糖尿病、烧伤) ➢ 马内菲青霉病(自然疫源)
念珠菌病
念珠菌分离鉴定
无菌标本: 区别污染菌? 非无菌标本: 区别定植菌?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
最常见的致病菌
已发现的其他致病菌
② 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
➢ 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 器官移植 ➢ 白血病 ➢ 实体肿瘤 ➢ 烧伤 ➢ 糖尿病 ➢ 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 免疫缺陷症
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
疾病
孤立的粘膜念珠菌病 复发的粘膜念珠菌病 高危患者中念珠菌定植 念珠菌血症及深部感染 深部感染需延长治疗时
曲霉病
侵袭性曲霉病
➢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受累的致命性感染, 死亡率最高可达90%
➢ 伏立康唑被美国感染病学会2008年推荐 作为绝大多数侵袭性曲霉病患者初始治疗 的首选药物
➢ 目前,迫切需要在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 断、联合抗真菌治疗方案的评估及预防等 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曲霉感染:流行病学
最常见致病菌 烟曲霉 黄曲霉 黑曲霉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 诊断
主要内容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 真菌感染检测方法 非培养方法诊断真菌感染 真菌的药敏试验及临床价值讨论
真菌 Fungi
➢ 需氧、有真正细胞核、 不含叶绿素
➢ 寄生或腐生 ➢ 有性或无性繁殖 ➢ 真核生物 ➢ 生态系统的“秃鹫” ➢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
约有150万种 ➢ 约有300余种可导致人
其它 土曲霉 构巢曲霉 聚多曲霉 灰绿曲霉…..
曲霉感染:流行病学
烟曲霉
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
实验室真菌学检查主要以形态学检查方法为 基础,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形态 学检查方法仍是金标准
目前的诊断水平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非培养诊断方法如GM 试验、G 试验及
PCR技术的联合使用可提高侵袭性曲霉病 的早期诊断水平
建议
经验性治疗不做药敏 菌种鉴定如果治疗失败 菌种鉴定依据当地耐药监测 鉴定应用唑类药物时 对所有菌株都做药敏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微量液基稀释法-MIC判读
念珠菌体外药敏折点(液基稀释法)
侵袭性念珠菌病总结
➢ 免疫受损患者最易受累的致命性真菌感染 ➢ 镜检、培养、组织病理学等传统检查方法
仍是诊断的金标准,但也有其局限性,如 血培养阳性率仅50%左右 ➢ 近来,Realtime-PCR等技术在侵袭性念珠 菌病早期诊断方面很有发展潜力 ➢ 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及治疗侵 袭性念珠菌病较有优势
60%
2006
50%
2007 2008
2009
40%
2010
2011
30%
2012
20%
10%
0%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清酒念珠菌 中间念珠菌 近平无滑名念念珠珠菌菌
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
① 针对光滑念珠菌的检测,建议将其对氟康唑和/或伊曲康唑敏感的结 果改为中介,因为该菌对这两个药存在固有敏感性低的现象
2012年临床送检培养2标0本139250年3份 度临床 分离7101株细菌,其中:
分离细 革兰阳性菌2156株,占30% 菌数量 革兰阴性菌4513株,占65%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5%
30%
念珠菌313株, 占5%
丝状真菌26株 65%
念珠菌分布
2006~2012年念珠菌分布
美国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病率
30
25
22
20
19
15
10
5
24 20
22 19
29 24
每10万人
每年发病 率 每10万家 医院每年
发病率
0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 (NHDS), 1996–2003 (/nchs/ ).
类疾病
各种原因导致重要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增加
免疫缺陷、免疫
力低下等易感人 群不断增多
抗生素的滥用
创伤、战伤及烧伤
糖尿病、AIDS 病人群的增长
体内人工植 入物的推广
免疫抑制剂 的广泛使用
临床希望能鉴别
不同病原用的药物不同
美国8124例尸检结果IFI发病率
6
P<0.01
5.1
5
4 3.2
3 2.2
1
0 1978~1982 1983~1987 1988~1992
Grool A, et al. Trends in the postmortern epideml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J]. J Infect, 1996, 33(1): 23.
HE
六胺银
马尔尼菲青霉病
地方性真菌病是东南亚地区的流行病, 中间宿主为竹鼠。播散性常见于HIV患者。
真菌性角膜炎
镰刀菌和曲霉常见
实验室检查方法
隐球菌病
隐球菌墨汁染色镜检
可见圆形厚壁孢子,外围有一透光的厚荚膜,荚膜内的菌体可出芽,孢内有一 较大的反光颗粒(脂质颗粒,不是孢核),需与白细胞或淋巴细胞相鉴别
肺隐球菌病痰悬浮颗粒墨汁涂片
实验室检查方法
毛霉菌病
肺毛霉病
革支兰 气管刷片染色
中国3347例尸检结果IFI发病率
7
6
P<0.01
5
6.06 5.23
4
3
2.77
2
1
1.04
0
1953-1962
1963-1972
1973-1982
1983-1993
北京协和医院对1953-1993年共计3447例尸检进行回白血病、烧伤、肿瘤、AIDS、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球拟酵母)
近平滑念珠菌
高里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解脂念珠菌
吴绍熙,廖万清,等.1986年、1 996年、2006年我国念珠菌属变迁.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6
Pfaller MA,Diekema DJ.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a persist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E [J]. Clin Microbiol Rev, 2007, 20 (1): 133-163.
SARS)
➢ 隐球菌病(AIDS、移植、SLE) ➢ 曲霉病(白血病、移植、AIDS、SARS ) ➢ 接合菌病(白血病、糖尿病、烧伤) ➢ 马内菲青霉病(自然疫源)
念珠菌病
念珠菌分离鉴定
无菌标本: 区别污染菌? 非无菌标本: 区别定植菌?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
最常见的致病菌
已发现的其他致病菌
② 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
➢ 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 器官移植 ➢ 白血病 ➢ 实体肿瘤 ➢ 烧伤 ➢ 糖尿病 ➢ 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 免疫缺陷症
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
疾病
孤立的粘膜念珠菌病 复发的粘膜念珠菌病 高危患者中念珠菌定植 念珠菌血症及深部感染 深部感染需延长治疗时
曲霉病
侵袭性曲霉病
➢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受累的致命性感染, 死亡率最高可达90%
➢ 伏立康唑被美国感染病学会2008年推荐 作为绝大多数侵袭性曲霉病患者初始治疗 的首选药物
➢ 目前,迫切需要在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 断、联合抗真菌治疗方案的评估及预防等 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曲霉感染:流行病学
最常见致病菌 烟曲霉 黄曲霉 黑曲霉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 诊断
主要内容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 真菌感染检测方法 非培养方法诊断真菌感染 真菌的药敏试验及临床价值讨论
真菌 Fungi
➢ 需氧、有真正细胞核、 不含叶绿素
➢ 寄生或腐生 ➢ 有性或无性繁殖 ➢ 真核生物 ➢ 生态系统的“秃鹫” ➢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
约有150万种 ➢ 约有300余种可导致人
其它 土曲霉 构巢曲霉 聚多曲霉 灰绿曲霉…..
曲霉感染:流行病学
烟曲霉
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
实验室真菌学检查主要以形态学检查方法为 基础,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形态 学检查方法仍是金标准
目前的诊断水平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非培养诊断方法如GM 试验、G 试验及
PCR技术的联合使用可提高侵袭性曲霉病 的早期诊断水平
建议
经验性治疗不做药敏 菌种鉴定如果治疗失败 菌种鉴定依据当地耐药监测 鉴定应用唑类药物时 对所有菌株都做药敏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微量液基稀释法-MIC判读
念珠菌体外药敏折点(液基稀释法)
侵袭性念珠菌病总结
➢ 免疫受损患者最易受累的致命性真菌感染 ➢ 镜检、培养、组织病理学等传统检查方法
仍是诊断的金标准,但也有其局限性,如 血培养阳性率仅50%左右 ➢ 近来,Realtime-PCR等技术在侵袭性念珠 菌病早期诊断方面很有发展潜力 ➢ 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及治疗侵 袭性念珠菌病较有优势
60%
2006
50%
2007 2008
2009
40%
2010
2011
30%
2012
20%
10%
0%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清酒念珠菌 中间念珠菌 近平无滑名念念珠珠菌菌
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
① 针对光滑念珠菌的检测,建议将其对氟康唑和/或伊曲康唑敏感的结 果改为中介,因为该菌对这两个药存在固有敏感性低的现象
2012年临床送检培养2标0本139250年3份 度临床 分离7101株细菌,其中:
分离细 革兰阳性菌2156株,占30% 菌数量 革兰阴性菌4513株,占65%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5%
30%
念珠菌313株, 占5%
丝状真菌26株 65%
念珠菌分布
2006~2012年念珠菌分布
美国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病率
30
25
22
20
19
15
10
5
24 20
22 19
29 24
每10万人
每年发病 率 每10万家 医院每年
发病率
0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 (NHDS), 1996–2003 (/nchs/ ).
类疾病
各种原因导致重要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增加
免疫缺陷、免疫
力低下等易感人 群不断增多
抗生素的滥用
创伤、战伤及烧伤
糖尿病、AIDS 病人群的增长
体内人工植 入物的推广
免疫抑制剂 的广泛使用
临床希望能鉴别
不同病原用的药物不同
美国8124例尸检结果IFI发病率
6
P<0.01
5.1
5
4 3.2
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