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测讲解

合集下载

真菌细菌大不同,全面解读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真菌细菌大不同,全面解读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真菌细菌大不同,全面解读真菌的实验室检查真菌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单细胞酵母样或者分枝丝状。

环境中有5000多种的真菌,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不到200种,常见导致感染的仅20到25种。

真菌感染常由一种或几种真菌侵入组织造成,可导致浅部皮肤感染或严重的深部组织感染,血、肺部或全身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较常见,可导致指甲感染或者发痒红斑的皮肤感染,如众所周知的“脚癣”、皮肤发痒、皮肤癣,或酵母菌感染导致的口腔中的白斑(鹅口疮),或阴道发痒及分泌物增多。

根据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报道,大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菌感染。

少见情况下,真菌可以从它们最初所在的位置蔓延到或侵入到深部组织,可侵犯机体的任意器官,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或全身性感染。

典型的真菌肺部感染通常是由于吸入微小的真菌孢子导致。

任何人群都有可能得严重的肺部或全身性真菌感染,但是大多数感染只表现为轻微到中度的流感样的症状。

但是免疫缺陷的患者,如HIV/AIDS、器官移植术后,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肺部疾病等的患者发生严重肺部真菌感染、全身性感染或反复感染的危险性较高。

真菌检查试验可检测和鉴定真菌,以协助诊断感染并指导治疗。

经典的真菌检查试验包括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查,有时用前处理或者染色来帮助检查真菌。

镜检可以为真菌感染的诊断提供充分的依据,若为浅部感染,就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试验了。

但对于持久的、深部的或全身性的等需要明确诊断的感染,还需要进行其它检测,如培养、敏感性试验、抗原和/或抗体试验。

真菌感染VS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常常需要与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相区分,如细菌感染。

某些感染病例,真菌和细菌都存在。

需要一些试验来进行鉴别诊断:革兰染色 - 用显微镜检测标本中的细菌和/或真菌的一种快速试验细菌培养 - 用于排除细菌感染或确定是否合并有细菌感染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怀疑分枝杆菌感染如结核病血培养–怀疑为菌血症真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旺盛,如公共游泳池和体育馆的储物柜,有汗的鞋子、紧身衣服和皮肤皱褶里。

真菌检测步骤

真菌检测步骤

真菌检查步骤1.采集标本浅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检查方法真菌检查的方法主要有:(1)直接涂片:为最简单而重要的诊断方法。

取标本置玻片上,加一滴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待标本溶解,轻轻加压盖玻片使标本透明即可镜检。

可用于检查有无菌丝或孢子,但不能确定菌种。

(2)墨汁涂片:用于检查隐球菌及其他有荚膜的孢子。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方法是取一小滴墨汁与标本(如脑脊液)混合,盖上盖玻片后直接镜检。

(3)涂片或组织切片染色:涂片染色可更好地显示真菌形态和结构。

革兰染色适用于白念珠菌、孢子丝菌等;瑞氏染色适用于组织胞浆菌;组织切片通常用PAS染色,多数真菌可被染成红色。

(4)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

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必要时可行玻片小培养协助鉴定。

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四、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一)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氢氧化钾/复方氢氧化钾法: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浮载液,盖上盖玻片,放置片刻或微加热,即在火焰上快速通过2~3次,不应使其沸腾,以免结晶,然后轻压盖玻片,驱逐气泡并将标本压薄,用棉拭或吸水纸吸去周围溢液,置于显微镜下检查。

检查时应遮去强光,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和孢子,然后用高倍镜观察孢子和菌丝的形态、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

浮载液:A.10%~20%的KOH。

配方:氢氧化钾10~20g,蒸馏水加至100ml,待氢氧化钾完全溶解后揺匀存放在塑料瓶内,适用于皮屑、甲屑、毛发、痂皮、痰、粪便、组织、耵聍等的检查。

微生物学真菌镜检

微生物学真菌镜检

微生物学真菌镜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而真菌是微生物学中的一类重要微生物。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了酵母菌、霉菌和伞菌等。

镜检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因此,微生物学真菌镜检是研究真菌的一种方法,本文将从真菌的特点、真菌镜检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真菌的特点真菌是一类独特的微生物,与细菌、病毒等其他微生物有着明显的区别。

真菌在形态上多为菌丝状,有时也可以呈现为单细胞的酵母菌。

真菌的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壳聚糖构成,这也是真菌与细菌的重要区别之一。

此外,真菌在生物学上被归纳为真核生物,与人类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相似。

二、真菌镜检的方法真菌镜检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形态和结构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直接镜检和培养镜检两种。

1. 直接镜检直接镜检是一种简便的真菌镜检方法,适用于临床和实验室的常规检测。

该方法通常采用标本涂片,将待检标本制备成薄片,然后使用染色剂染色,使真菌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

常用的染色剂有苏木精、甲苯酚蓝等。

直接镜检可以观察到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和孢子囊等结构,对于真菌感染的初步判断有很大帮助。

2. 培养镜检培养镜检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真菌镜检方法,需要将待检标本进行培养,使真菌生长繁殖,然后再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培养镜检可以确定真菌的种类、判断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药性等。

常用的培养基有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三、真菌镜检的应用真菌镜检在临床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真菌镜检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并确定感染的真菌种类。

例如,对于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的患者,通过镜检可以迅速确定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在科研领域,真菌镜检是研究真菌的基础方法之一,可以观察真菌的形态变化、生长规律和细胞结构,为深入研究真菌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四、真菌镜检的局限性尽管真菌镜检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真菌培养检查方法

真菌培养检查方法

真菌培养检查方法真菌培养检查是医院常用的检查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真菌感染。

以下是真菌培养检查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 采集标本: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采集不同的标本。

例如,对于皮肤真菌感染,可以从病灶边缘刮取皮屑;对于深部真菌感染,可能需要采集血液、尿液等标本。

采集的标本应该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培养基选择:根据不同的真菌种类,选择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沙保弱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

3. 接种: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在培养基上,接种时要避免污染。

接种后将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在培养期间,需要定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长。

一般情况下,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

如果发现有菌落生长,需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化反应等试验,以确定真菌的种类。

5. 鉴定:通过形态学鉴定和生化反应等试验,可以确定真菌的种类。

有时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药敏试验等,以确定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6. 报告:鉴定完成后,医生会将结果报告给患者。

报告中包括真菌的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等内容。

根据报告,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1. 在采集标本前,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污染标本。

2. 培养期间,应该保持恒温箱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培养基上的真菌能够正常生长。

3. 在鉴定真菌时,应该注意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特征,以及进行生化反应等试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4. 对于深部真菌感染,需要进行多次检查,以排除假阳性的可能。

线索细胞、真菌感染(有图)

线索细胞、真菌感染(有图)

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指阴道脱落上皮细胞上粘附大量加特纳杆菌等厌氧菌的一种形态表现,阴道分泌物中出现大量线索细胞,一般预示患了细菌性阴道病,当然还要结合其它几项重要指标来确诊,一般是PH值,胺试验及分泌物性状等指标。

线索细胞即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于细胞边缘贴附大量颗粒状物即加德纳尔菌。

细菌边缘不清。

加特纳球杆菌加特纳球杆菌(GV)最初是1954年Gardner从阴道炎病人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来的与非特异性阴道炎相关的致病菌,过去一直将细菌性阴道病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nonspecific vaginitis, nsv),后来研究人员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到了阴道嗜血杆菌(haemophilus vaginalis),故称为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haemophilus vaginalis vaginitis),阴道嗜血杆菌也称为加特纳菌,故又称为加特纳菌阴道炎(gardnerella vaginalis vaginitis)。

为了统一起见,1984年确定为细菌性阴道病。

该病可导致急性输卵管炎,早产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

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特纳菌属是一种单一菌的菌属。

是一个新发的菌属,加特纳菌为部分变异成为球菌样小杆菌,菌体小,两端呈园形,无荚膜,无鞭毛,营养性厌氧生活,部分专性厌氧。

菌体长0.3-0.45μm,宽0.1-0.2μm,形体比乳酸杆菌小,呈多形性。

培养的最适ph值6.0-6.5,在ph值小于4.0,不能生长。

不产胺,也不产生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

h2o2抑制试验阳性。

糖发酵产物主要是乙酸。

电镜下显示细胞壁的薄片有迭成的结构,并含有脂多糖。

加特纳菌性阴道炎[1]又名嗜血杆菌性阴道炎,以前曾归于棒杆菌性阴道炎,是由加特纳杆菌引起的一种阴道粘膜炎症,可通过性交传染。

故列为性传播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在性关系混乱的人群中,加特纳菌性阴道炎有高流行率。

与患者发生性关系的男性伴侣中,90%的尿道中可发现此菌。

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要点(完整版)

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要点(完整版)

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要点(完整版)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继发布了重要文件,呼吁提高对侵袭性真菌病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以应对侵袭性真菌病对全球造成的威胁。

霉菌是侵袭性真菌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极大挑战。

为更好地提升我国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能力,解决实验室工作中最常见、最困惑以及与临床交流最多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来自全国76位临床和检验医师的共207个问题。

经过归纳分类后,整理出6大类最常见问题,并由专家组形成推荐意见。

(一)霉菌检测阳性,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1. 直接镜检霉菌阳性,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建议1:直接镜检阳性时,应首先区分标本来自无菌部位还是非无菌部位。

无菌部位标本(血液标本除外)直接镜检有特征性菌丝和孢子且与组织病理结果、真菌培养结果相符,可确诊为致病霉菌;非无菌部位标本直接镜检到霉菌,要结合培养结果、血清学检测结果、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感染表现等综合分析。

2. 培养霉菌阳性时,如何判断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建议2:培养霉菌阳性时,重点关注送检标本类型,直接镜检、组织病理检查与霉菌阳性培养的一致性,以及霉菌致病性、感染部位等。

无菌标本如血培养为曲霉菌属或毛霉菌目,污染菌的可能性大;如为镰刀菌属、赛多孢菌属和马尔尼菲篮状菌,可能为致病菌。

非无菌标本,视情况而定:2个试管有单一形态真菌生长,真菌镜检同时阳性者提示有临床意义;仅1管生长真菌,生长部位为非接种部位,菌落为霉菌样则可能是污染;培养出的真菌与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相符,连续培养阳性,且真菌具备36~37℃生长的能力提示有临床意义。

(二)不同检测结果不一致问题1. 临床怀疑真菌感染,实验室相关检测阴性,可从哪些方面与临床沟通?建议3:分析前应评估标本留取是否规范并适于特定检验项目;分析过程应评估镜检和/或培养方法检测敏感性是否充分、培养条件是否适宜、所选检测项目是否适于检测疑似真菌类型(如G试验不能检测隐球菌和毛霉菌目);分析后过程应结合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结果,参考其他感染指标结果(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分析是否存在导致血清学结果假阴性的因素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1.常规 检查 法 主要有 镜检 、培养 及组 织 病 理 学诊 断 等 。 (1)镜 检 是 真 菌 常 规 检 查 的 基 本 方 法 ,包 括 直 接 镜检 和 染 色 镜检 ,是最 简 单 、直 接 和 实用 的真 菌实 验室 诊断 技术 方法 。其 阳性结 果 可 确定 真 菌感染 ,但 阳性 率低 ,阴性 结果 不能 排 除诊 断 ,需 与 培养 检查 结 果 结 合 才 能更 好 地 为 临 床 服 务 。如在 脑脊 液 等无菌 体 液 中发 现真 菌常 可 明确 诊断 ,但 在采 自口腔 、阴道 等有菌 部位 的 临床标 本 只有 镜检 发现 大量 菌 丝才有 诊 断意 义 。有 经验 的 技术 人 员一般 可 通过镜 检 区分酵 母 菌 、隐球 菌 、毛 霉 菌等 真菌 感 染 ;(2)培 养 也 是 真 菌 常规 检查 的 基本 方 法 ,目的是 为 了进 一 步 提 高对 病 原 体 检 出 的阳性率 ,以弥补 直接 镜检 的不 足 ,同时确定 致 病 真 菌 的种类 。培 养 时间一 般为 2~4周 ,个别 生 长 缓慢 的真菌 如组 织 胞 浆 菌 则需 要 更 久 ;根 据 不 同 的真菌选 择 相应 的培 养 基 ;有 时 温 度也 可 作 为 鉴 定真菌种属的手段之一 ,如双相真菌在不 同的温 度 形成 的 菌 落形 态 不 同 ,烟 曲霉 可 在 45 ℃ 生 长 等 。真 菌培 养方 法 分 为 试 管 法 、平 皿 法 和玻 片 法 (小 培养 ),其 中试 管 培养 是 临床 上 最 常 用 的培 养 方 法之 一 ,主要用 于 临床标 本分 离 的初代 培养 ,平
廖 万 清 (第 二 军 医大学 附属 长征 医 院皮肤 科 ,上海 200003)
关 键 词 :侵 袭 性 感 染 ;真 菌 分布 于 自然界 ,绝 大 多数对 人类 有利 ,少数 可 感染人 类 导致严 重 疾病 。 近 30年 来 ,随 着 实 体 器 官 及 造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等 技 术 的广泛 开展 、免 疫抑 制剂 的大 量应 用 、导 管介 入及 留置 技 术 的广 泛 开 展 及 人 类 免 疫 缺 陷病 毒 (HIV)在 全 球 的 持 续 蔓 延 ,侵 袭 性 真 菌 感 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 病 率及 死 亡 率 在全球 范 围 内显 著 上 升 , ,严 重 威 胁人 类 健 康 。 目前 ,国 内外 也有 学 者 把 IFI称 为 侵 袭 性 真 菌病 (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显示 ,以 白假丝 酵 母 菌 为 主 的 酵母 样 真 菌 与 以烟 曲霉 为主 的丝 状 真 菌 是 IFI最 常 见 的致 病 真 菌 ; 器官移 植受 者真 菌感 染 的发 病率 为 20% ~40% , 获得性 免疫 缺 陷 综 合 征 (AIDS)患 者并 发 真 菌感 染 的可能性 高 达 90% ;在 美 国 ,酵 母 菌 血 症 已跃 居院 内血 源性感 染 的第 4位 ,而在 中 国IFI已成 为 院 内感 染第 2位 的重 要组 成 _2 J。IFI起 病 隐 匿 、 预后 凶险 ,诊断 主要 依赖 于实 验室 真菌 学检 查 ;早 期 、正 确 的诊 断对治 疗结 果及 预后 非 常重要 ;尸 检 研究 发现 ,75% 的 IFI病 例 在 生 前漏 诊 ,而 漏 诊 率 高 的主要 原 因是 目前 的 IFI,尤 其是 烟 曲霉等 丝 状 真 菌 的 实 验 室 诊 断 水 平 远 不 能 满 足 临 床 需 求 。另外 ,近年来 临床上 很多 重要 病 原 真 菌 , 如 白假丝 酵母 菌对 氟康 唑等 抗真 菌药 物耐 药 的报 道也 屡见 不鲜 ’ 。 因此 ,如何 改 善 IFI的实 验 室 诊断技 术 水 平 是 当前 国 内外 真 菌 病 研 究 领 域 的 热点 和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现 对 当 前 国 内 外 IFI实 验室 诊断 技术 应用 的现 状 、难 点及 进展 作 一 述 评 。

真菌诊断相关知识点总结

真菌诊断相关知识点总结

真菌诊断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生物生物,它们是一类不包括埃博拉、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传染病病原的微生物生物学组。

它们也不是细菌、病毒或原生动物,而是一类完全不同的生物。

真菌在生物学分类上分为独立的真菌界,包括了腐生真菌、共生真菌、病原真菌等多种类型的真菌。

二、真菌诊断方法真菌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患者基础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皮肤瘙痒、红斑、湿疹、白斑、脓疱等症状。

在深部组织感染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寒战、毒血症等严重症状。

在诊断时需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曾经的暴露史和疾病史。

2. 实验室检查真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刮擦、真菌培养和PCR检测等。

皮肤刮擦是最直接的检查方法,一般通过显微镜观察来确定真菌的种类。

真菌培养是将患者的组织或体液样本接种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后,真菌会在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然后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PCR检测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扩增特定的DNA序列来检测真菌的存在。

3.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真菌抗体、抗原或核酸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病原体难以分离培养的真菌感染特别有用。

目前,一些特异性抗真菌抗体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快速真菌抗原检测和抗真菌抗体检测。

4. 影像学检查对于深部组织感染的真菌感染,如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需进行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感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5.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治疗真菌感染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患者的真菌培养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真菌培养后作药敏试验可以明确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真菌感染的分类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种类,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和全身性真菌感染。

1. 浅部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毛发和甲皮等表面组织,主要包括念珠菌感染、皮肤毛发癣和甲真菌感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度临床分离细菌数量
2012年临床送检培养标本39503份
分离7101株细菌,其中: 革兰阳性菌2156株,占30% 革兰阴性菌4513株,占65%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5%
30%
念珠菌313株, 占5%
丝状真菌26株 65%
念珠菌分布
菌名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其它念珠菌
念珠菌或丝状真菌: 白色念珠菌:氟康唑; 非白念: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 丝状真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曲霉菌或毛霉菌: 曲霉菌: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 等 毛霉菌:目前只有两性霉素-B
卡氏肺囊虫: 复方新诺明
美国8124例尸检结果IFI发病率Βιβλιοθήκη 6P<0.01
5.1
5
4 3.2
建议
经验性治疗不做药敏 菌种鉴定如果治疗失败 菌种鉴定依据当地耐药监测 鉴定应用唑类药物时 对所有菌株都做药敏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液体稀释法: 致病性酵母菌 产孢丝状真菌
琼脂扩散法: 氟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
Etest ATB Fungus 3
微量液基稀释法-MIC判读
念珠菌体外药敏折点(液基稀释法)
S
氟康唑
<=8
伊曲康唑* <0.125
氟胞嘧啶 <=4
伏立康唑* <=1
MIC(ug/ml)
SDD
I
16-32
-
0.25-0.5 -
-
8-16
2
-
R >=64 >1 >32 >=4
侵袭性念珠菌病总结
免疫受损患者最易受累的致命性真菌感染
镜检、培养、组织病理学等传统检查方法 仍是诊断的金标准,但也有其局限性,如 血培养阳性率仅50%左右
Pfaller MA,Diekema DJ.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candidiasis:a persist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E [J]. Clin Microbiol Rev, 2007, 20 (1): 133-163.
美国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病率
抗生素名称 5-氟胞嘧啶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
R(%) 0.3 1.4 3.1
0 2.8
I(%) 1
0.3 17.2
0 20.3
S(%) 98.6 98.3 79.7 100 76.9
① 针对光滑念珠菌的检测,建议将其对氟康唑和/或伊曲康唑敏感的结 果改为中介,因为该菌对这两个药存在固有敏感性低的现象
中国3347例尸检结果IFI发病率
7
6
P<0.01
5
6.06 5.23
4
3
2.77
2
1
1.04
0
1953-1962
1963-1972
1973-1982
1983-1993
北京协和医院对1953-1993年共计3447例尸检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人类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念珠菌病(监护中心、白血病、烧伤、肿瘤、AIDS、 SARS) 隐球菌病(AIDS、移植、SLE) 曲霉病(白血病、移植、AIDS、SARS ) 接合菌病(白血病、糖尿病、烧伤) 马内菲青霉病(自然疫源)
类疾病
各种原因导致重要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增加
免疫缺陷、免疫
力低下等易感人 群不断增多
抗生素的滥用
创伤、战伤及烧伤
糖尿病、AIDS 病人群的增长
体内人工植 入物的推广
免疫抑制剂 的广泛使用
临床希望能鉴别
念珠菌或丝状真菌 白色念珠菌或非白念 曲霉菌或毛霉菌 是否卡氏肺囊虫
不同病原用的药物不同
株数
119 56 46 20 11 22
%
44 21 16 7 4 8
2006~2012年念珠菌分布
60%
2006
50%
2007 2008
2009
40%
2010
2011
30%
2012
20%
10%
0%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清酒念珠菌 中间念珠菌 近平无滑名念念珠珠菌菌
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
近来,Realtime-PCR等技术在侵袭性念珠 菌病早期诊断方面很有发展潜力
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及治疗侵 袭性念珠菌病较有优势
曲霉病
侵袭性曲霉病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受累的致命性感染, 死亡率最高可达90%
30
25
22
20
19
15
10
5
24 20
22 19
29 24
每10万人
每年发病 率 每10万家 医院每年
发病率
0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 (NHDS), 1996–2003 (/nchs/ ).
② 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
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器官移植 白血病 实体肿瘤 烧伤 糖尿病 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缺陷症
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
疾病
孤立的粘膜念珠菌病 复发的粘膜念珠菌病 高危患者中念珠菌定植 念珠菌血症及深部感染 深部感染需延长治疗时
3 2.2
2
1
0 1978~1982 1983~1987 1988~1992
Grool A, et al. Trends in the postmortern epideml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J]. J Infect, 1996, 33(1): 23.
念珠菌病
念珠菌分离鉴定
无菌标本: 区别污染菌? 非无菌标本: 区别定植菌?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
最常见的致病菌
已发现的其他致病菌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球拟酵母) 近平滑念珠菌 高里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解脂念珠菌
吴绍熙,廖万清,等.1986年、1 996年、2006年我国念珠菌属变迁.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6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 诊断
主要内容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 真菌感染检测方法 非培养方法诊断真菌感染 真菌的药敏试验及临床价值讨论
真菌 Fungi
需氧、有真正细胞核、 不含叶绿素
寄生或腐生 有性或无性繁殖 真核生物 生态系统的“秃鹫”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
约有150万种 约有300余种可导致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