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点模型构造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中点四大模型专题知识解读

中考数学中点四大模型专题知识解读

中点四大模型专题知识解读【专题说明】线段中点是几何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后面学习的中线,中位线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证明题中也屡次出现.那么,如果在题中遇到中点你会想到什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还是中位线定理?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倍长中线”法以及平行线间夹中点时延长中线交平行等的应用。

【方法技巧】模型1 :倍长中线法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当题中出现中线时,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将AD延长,使延长部分和中线相等,这种方法叫做“倍长中线”.如下图:此时,易证△ACD≌EDB,进而得到AC=BE且AC//BE.模型2:平行线夹中点如图,AB//CD,点E是BC的中点.可延长DE交AB于点F.模型3:中位线如图,在△ABC中,点D是AB边的中点.可作另一边AC的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如下图所示:由中位线的性质可得,DE//BC且DE=1/2BC.模型4:连接直角顶点,构造斜中定理【典例分析】【模型1 倍长中线法】【典例1】【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A.SSS B.SAS C.AAS D.HL(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A.6<AD<8 B.6≤AD≤8 C.1<AD<7 D.1≤AD≤7【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 =BF.【变式1-1】(1)在△ABC中,AB=5,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2)受到(1)启发,请你证明下面的问题: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中点,DE⊥DF,DE交AB于点E,DF交AC于点F,连接EF.求证:BE+CF>EF.【变式1-2】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是BC中点,连接AD并延长到点E,连接BE.(1)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CD≌△EBD,并给出证明.(2)若AB=5,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变式1-3】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明AB=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两种对原题进行证明.(1)延长DE到F,使得EF=DE;(2)作CG⊥DE于G,BF⊥DE于F交DE的延长线于F;(3)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模型2 平行线夹中点】【典例2】如图,已知AB=12,AB⊥BC,垂足为点B,AB⊥AD,垂足为点A,AD=5,BC =10,点E是CD的中点,求AE的长.【变式2-1】如图,AB∥CD,∠BCD=90°,AB=1,BC=4,CD=3,取AD的中点E,连结BE,则BE=.【变式2-2】如图,公园有一条“Z”字形道路AB﹣BC﹣CD,其中AB∥CD,在E、M、F 处各有一个小石凳,且BE=CF,M为BC的中点,连接EM、MF,请问石凳M到石凳E、F的距离ME、MF是否相等?说出你推断的理由.【变式2-3】如图:已知AB∥CD,BC⊥CD,且CD=2AB=12,BC=8,E是AD的中点,①请你用直尺(无刻度)作出一条线段与BE相等;并证明之;②求BE的长.【模型3 中位线】【典例3】如图,△ABC中,AD平分∠BAC,E是BC中点,AD⊥BD,AC=7,AB=4,则DE的值为()A.1B.2C.D.【变式3-1】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边AB,BC,CA的中点,若△DEF的周长为10,则△ABC的周长为.【变式3-2】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4,D,E分别为AB,AC的中点,延长BC至点F,使,连接CD和EF.(1)求证:CD=EF;(2)四边形DEFC的面积为.【变式3-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DE=2BC.CD 的中点为F,DE的中点为G,连接AF,FG.(1)求证:四边形AFGD为菱形;(2)连接AG,若BC=2,,求AG的长.【模型4 连接直角顶点,构造斜中定】【典例4】用三种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BCA =90°,AD=DB.求证:CD=AB.【变式4-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0,则该斜边长为()A.5B.10C.15D.20【变式4-2】如图,点E是△ABC内一点,∠AEB=90°,D是边AB的中点,延长线段DE 交边BC于点F,点F是边BC的中点.若AB=6,EF=1,则线段AC的长为()A.7B.C.8D.9【变式4-3】用两种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1,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求证:CD=AB.证法1:如图2,在∠ACB的内部作∠BCE=∠B,CE与AB相交于点E.∵∠BCE=∠B,∴.∵∠BCE+∠ACE=90°,∴∠B+∠ACE=90°.又∵,∴∠ACE=∠A.∴EA=EC.∴EA=EB=EC,即CE是斜边AB上的中线,且CE=AB.又∵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即CD与CE重合,∴CD=AB.请把证法1补充完整,并用不同的方法完成证法2.专题02 中点四大模型在三角形中应用(知识解读)【专题说明】线段中点是几何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后面学习的中线,中位线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证明题中也屡次出现.那么,如果在题中遇到中点你会想到什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还是中位线定理?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倍长中线”法以及平行线间夹中点时延长中线交平行的应用。

中点模型

中点模型
∴△DAH是等边三角形,又∵点G是DH的中点 ∴AG⊥DG.∠DAG=1/2∠DAH=30° ∴AG=√3DG
15
(3)AG⊥DG,DG=AG×tan(α/2) 证明:延长DG与BC交于H,连接AH、AD,
16
∵四边形CDEF是菱形, ∴DE=DC,DE∥CF, ∴∠GBH=∠GED,∠GHB=∠GDE, ∵G是BE的中点,∴BG=EG, ∴△BGH≌△EGD(AAS), ∴BH=ED,HG=DG, ∴BH=DC, ∵AB=AC,∠BAC=∠DCF=α, ∴∠ABC=90°﹣α/2,∠ACD=90°﹣α/2, ∴∠ABC=∠ACD, ∴△ABH≌△ACD(SAS), ∴∠BAH=∠CAD,AH=AD, ∴∠BAC=∠HAD=α; ∴AG⊥HD,∠HAG=∠DAG=α/2, ∴tan∠DAG=tan(α/2), ∴DG=AGtan(α/2).
3
模型三 如图,在△ABC中,点D是AB边的中点.可作另一边AC 的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如下图所示:由中位线的性 质可得,DE//BC且DE=1/2BC.
4
模型四:连接直角顶点,构造斜中定理
5
模型运用
6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2AB,点E 是BC边的中点.连接AE,DE.求∠AED的度数.
19
小试身手 如图1,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任取一点E,作EF⊥AB交BD于点F,取FD的 中点G,连接EG、CG.易证:EG=CG且EG⊥CG. (1)将△BEF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如图2所示,则线段EG和CG有怎样的 数量和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2)将△BEF绕点B逆时针旋转180°,如图3所示,则线段EG和CG又有怎样 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将△BEF绕点B旋转一个任意角度α,如图4所示,则线段EG和CG有怎样 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

中考数学 精讲篇 考点系统复习 第四章 三角形 方法技巧突破(二) “中点”之六大模型

中考数学 精讲篇 考点系统复习 第四章 三角形 方法技巧突破(二) “中点”之六大模型
方法技巧突破(二) “中点”之六大模型
“中点”模型秘诀: 中点问题常用性质及常见辅助线作法
1.多个中点或“平行+中点”―联―想→构造中位线; 联想
2.直角+斜边中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 3.等腰+底边中点―联―想→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联想 4.同一边遇垂直+中点――→垂直平分线性质; 5.中线或与中点有关线段―联―想→倍长中线构造全等; 6.圆+弦(弧)的中点―联―想→垂径定理.
如图,∠ABC=∠ADC=90°.M,N 分别是 AC,BD 的中点,AC=10,
BD=8,则 MN 为
( A)
A.3
B.4
C.5
D.6
【思路点拨】连接 MB,MD,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 半可证 MB=MD,再由 ND,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 MN⊥BD,在 Rt△BMN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7 中点,过点 D 作 DE⊥AB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E,则 CE 的长为__ 3 __.
【思路点拨】根据勾股定理易求得 AB=10,则 BD=5,易证△ABC∽△EBD, 则 BC∶BD=AB∶(BC+CE),从而求得 CE 的长.
5.如图,在△ABC 中,AB=AC.∠A=120°,BC=6 cm,AB,AC 的垂直 平分线分别为 ME 与 NF,交 BC 边于点 M,N,则 NM 的长为__22__cm.
证明:如解图,延长 FD 到 G,使 DG=DF,连接 CG. ∵AD 是 BC 边的中线,∴BD=CD. 在△BDF 和△CDG 中,
BD= CD,
∠BDF=∠CDG, DF= DG, ∴△BDF≌△CDG(SAS),∴BF=CG,∠BFD=∠G.
∵AE=EF,∴∠EAF=∠EFA=∠BFD,

中点模型的构造.docx1

中点模型的构造.docx1

中点模型的构造1.已知任意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

(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3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

4 有些题目的中点不直接给出,此时需要我们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中点,例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当没有这些条件的时候,可以用辅助线添加。

一倍长中线或倍长类中线1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的一点。

连接BE并延长线交AC 于F,且AF=EF,求证:BE=AC.2 在△ABC 中,AD 交BC 于点D ,点E 是BC 中点,EF//AD 交CA的延长线于点F ,交AB 于点G,若AD为△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G=CF3 已知M为△ABC的边BC的中点,∠AMB、∠AMC的平分线分别与AB,AC交于点E、F,连接EF。

求证:EF<BE+CF.4 在△ABC中,D是BC的中点, DM⊥DN,如果BM²+CN²=DM²+DN²,求证AD²=¼(AB²+AC²)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1 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上的高,D是BC的中点,DM⊥EF于点M,求证:FM=EM.2已知:△ABD和△ACE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ACE=90°.如图甲,连接DE,设M为DE的中点.(1)说明:MB=MC;(2)设∠BAD=∠CAE,固定△ABD,让Rt△ACE绕顶点A在平面内旋转到图乙的位置,试问:MB=MC是否还能成立?并证明其结论.三一题多解题,利用中点作中线,倍长中线,中位线等辅助线是常用解法。

如图,在△ABC中,AB=AC,CE是AB边上的中线,延长AB至D,使BD=AB,联结CD。

求证:CD=2CE四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问题一如图1 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求证∠BME=∠CNE 问题二:如图2,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相交于点O,AB=CD,E、F 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分别交DC、AB于点M、N,判断△OMN的形状,请直接写出结论;问题三:如图3,在△AB C中,AC>AB,D点在AC上,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G,若∠EFC=60°,连接GD,判断△AGD的形状并证明.。

2021年中考复习 第07讲—中点五大模型

2021年中考复习  第07讲—中点五大模型

总结(题目中出现中点时):①倍长中线(普通的一个中点时)②连出“三线合一”的线(出现底边上的中点时) ③连斜边上的中线(出现斜边上的中点时) ④构造中位线(出现多个中点时) ⑤构造8字型全等(平行线夹中点)模型一:倍长中线模型【例1】如图,在ABC ∆中,6,8==AC AB ,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解答:构造8字型全等,得证71<<AD【例2】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延长BE 交AC 于F ,EF AF =,求证:BE AC =解答:①方法一:倍长中线【DG AD =构造8字型全等+集散思想】 ②方法二:类倍长中线【DE DG =构造8字型全等+集散思想】 可证【例3】如图,在ABC ∆中,AD 交BC 于点D ,点E 是BC 中点,AD EF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F ,交AB 于点G ,若CF BG =,求证:AD 为ABC ∆的角平分线解答:类倍长中线+集散思想,可证模型二:平行线夹中点模型【例1】如图,在菱形ABCD 中,110=∠A ,F E ,分别是边AB 和BC 的中点,CD EP ⊥于点P ,则=∠FPC ( )A.35 B.45 C.50 D.55解答:构造8字型全等【延长EF 和DC 交于点G 】,得证D【例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E AD CD ⊥=,2于点F E ,为DC 的中点,连接BF EF ,,下列结论 ①ABF ABC ∠=∠2 ②BF EF =③EFB DEBC S S ∆=2四边形 ④DEF CFE ∠=∠3 其中正确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解答:双平模型+平行线夹中点模型,得证D【例3】如图,在菱形ABCD 和正三角形BGF 中,60=∠ABC ,点F 在AB 的延长线上,点P 是DF 的中点,连接PC PG ,,求证:PC PG 3=解答:①方法一:延长CP 交AB 于点E ,连接EG CG ,②方法二:延长GP 交AD 于点E ,连接CG CE , 可证模型三:三线合一模型【例1】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BC AC =,D 是BC 的中点,过C 作CE DE ⊥,CF DF ⊥,且CE CF =,求证:EDA FDB ∠=∠解答:可证【例2】如图,在ABC ∆中,5,6AB AC BC ===,M 为BC 中点,MN AC ⊥于点N ,则MN 的长度( ) A.165 B.125 C.95 D.65解答:得证B【例3】如图,在ABC ∆中,,,,AB AC BAD CAD BD BE AM BM >∠=∠==,E 为AD 延长线上一点,N 在DE 上,//MN AC ,求证:ND NE =解答:双平模型+三线合一,可证【例4】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AC =,90BAC ∠=,D 是AC 的中点,AF BD ⊥于点E ,交BC 于点F ,连接DF ,求证:ADB CDF ∠=∠解答:①方法一:三线合一模型 ②方法二:十字型三垂直模型 可证模型四:斜边中线模型【例1】如图,在ABC ∆中,BD 和CE 是高,M 为BC 的中点,P 为DE 的中点,求证:PM DE ⊥解答:可证【例2】如图,在ABC ∆中,2B C ∠=∠,AD BC ⊥于点D ,M 是BC 中点,10AB =,求DM 的长度解答:可证【例3】已知,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90ABD ACE ∠=∠=,如图甲,连接DE ,设M 为DE 的中点 (1)说明:MB MC =(2)设BAD CAE ∠=∠,固定ABD ∆,让Rt ACE ∆绕顶点A 在平面内旋转到图乙位置,试问:MB MC =是否还能成立?并证明其结论解答:(1)①方法一:斜边中线模型【方程思想用字母表示角】 ②方法二:平行夹中点模型③方法三:相似【作MF BC ⊥交BC 于点M 1DM BFEM CF==得证】 (2)成立,同理可证【例4】已知Rt ABC ∆中,AC BC =,90C ∠=,D 为AB 边的中点,90EDF ∠=,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或它们的延长线)与,E F(1)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于E 时(如图1),易证12DEF CEF ABC S S S ∆∆∆+=(2)当EDF ∠绕D 点旋转到和DE AC 不垂直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DEF CEF ABC S S 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解答:(1)可证(2)图2成立,同理可证;图3不成立12DEF CEF ABC S S S ∆∆∆-=模型五:中位线模型【例1】已知四边形ABCD 是梯形,//AD BC ,如图,,E F 是,BD AC 中点,试写出EF 与,AD BC 之间的关系解答:①方法一:中位线+三点共线,得证1()2EF BC AD =- ②方法二:平行线夹中点模型,构造8字型全等,得证1()2EF BC AD =-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CD AB =,F E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连结EF 并延长,分别与CD BA ,的延长线交于点N M ,,证明:CNE BME ∠=∠解答:【等对边四边形(方法连接对角线)】可证【例3】在ABC ∆中,AB AC >,D 点在AC 上,CD AB =,F E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连结EF 并延长,与BA 的延长线交于点G ,若60=∠EFC ,连结GD ,判断AGD ∆的形状并证明解答:【类等对边四边形(方法连接对角线)】可证【例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BD AC =,F E ,分别是CD AB ,的中点,连结EF ,分别交BD AC ,于点N M ,,判断OMN ∆的形状解答:【中点四边形(方法连接对角线)】可证。

2021中考数学必会8大几何模型与实例巩固

2021中考数学必会8大几何模型与实例巩固

中考必会八大几何模型归纳模型一 中点四大模型模型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②图①图构造全等倍长类中线倍长中线DCBAF F ACABCDCA模型分析如图①,AD 是△ABC 的中线,延长AD 至点E 使DE =AD ,易证:△ADC ≌△EDB (SAS ). 如图②,D 是BC 中点,延长FD 至点E 使DE =FD ,易证:△FDB ≌△EDC (SAS ) 当遇见中线或者中点的时候,可以尝试倍长中线或类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目的是对已知条件中的线段进行转移模型实例例题1 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连接BE 并延长交AC 于点F ,AF =EF ,求证:AC =BE .FEA巩固提升1.如图,在△ABC 中,AB =12,AC =20,求BC 边上中线AD 的范围.BA【解析】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 ∵AD 是△ABC 的中线, ∴BD =CD ,在△ADC 与△EDB 中,⎪⎩⎪⎨⎧=∠=∠=DE AD BDE ADC CD BD ,∴△ADC ≌△EDB (SAS ),∴EB =AC =20,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20-12<AE <20+12, ∴4<AD <16,故AD 的取值范围为4<AD <16.2.如图,在△ABC 中,D 是BC 的中点,DM ⊥DN ,如果BM 2+CN 2=DM 2+DN 2,求证:AD 2=41(AB 2+AC 2). NMA【证明】如图,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ND 的延长线于E ,连ME .∵BD =DC ,∴ED =DN .在△BED 与△CND 中,∵⎪⎩⎪⎨⎧=∠=∠=DN ED CDN BDE DC BD ,∴△BED ≌△CND (SAS ).∴BE =NC .∵∠MDN =90°,∴MD 为EN 的中垂线.∴EM =MN .∴BM 2+BE 2=BM 2+NC 2=MD 2+DN 2=MN 2=EM 2,∴△BEM 为直角三角形,∠MBE =90°. ∴∠ABC +∠ACB =∠ABC +∠EBC =90°.∴∠BAC =90°. ∴AD 2=(21BC )2=41(AB 2+AC 2).模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模型分析等腰三角形中有底边中点时,常作底边的中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角相等,为解题创造更多的条件,当看见等腰三角形的时候,就应想到: “边等、角等、三线合一”.模型实例例题2 如图,在△AB C 中,AB =A C =5,B C =6,M 为B C 的中点,MN ⊥A C 于点N ,求MN 长度.NMC BA【解析】连接AM∵AB =AC =5,BC =6,点M 为BC 中点,∴AM ⊥BC ,BM =CM =21BC =3 ∵AB =5,∴AM =4352222=-=-BM AB∵MN ⊥AC ,∴S △ANC =21MC ·AM =21AC ·MN 即21×3×4=21×5×MN ,∴MN =512巩固提升1.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AE ⊥DE ,AF ⊥DF ,且AE =AF ,求证:∠EDB =∠FDC .FECB A【证明】连结AD ,∵AB =AC ,D 是BC 的中点,∴AD ⊥BC ,∠ADB =∠ADC =90° 在Rt △AED 与Rt △AFD 中,⎩⎨⎧==ADAD AFAB ,∴Rt △AED ≌Rt △AFD .(HL ),∴∠ADE =∠ADF ,∵∠ADB +∠ADC =90°,∴∠EDB =∠FDC2.已知Rt △ABC 中,AC =BC ,∠C =90°,D 为AB 边的中点,∠EDF =90°,∠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1)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F ⊥AC 于E 时(如图①),求证:S △DEF +S △CEF =21S △ABC ; (2)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和AC 不垂直时,在图②和图③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S △DEF 、S △CEF 、S △ABC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要证明.③图②图①图ABCDEFACDDCA【解析】(1)连接CD ;如图2所示: ∵AC =BC ,∠ACB =90°,D 为AB 中点∴∠B =45°,∠DCE =21∠ACB =45°,CD ⊥AB ,CD =21AB =BD ∴∠DCE =∠B ,∠CDB =90°,∵∠EDF =90°,∴∠1=∠2在△CDE 和△BDF 中,⎪⎩⎪⎨⎧∠=∠=∠=∠B DCB BD CD 21,∴△CDE ≌△BDF (ASA )∴S △DEF +S △CEF =S △ADE +S △BDF =21S △ABC ; (2)不成立;S △DEF −S △C EF =21S △ABC ;理由如下:连接CD ,如图3所示:同(1)得:△DEC ≌△DBF ,∠DCE =∠DBF =135°∴S △DEF =S 五边形DBFEC =S △CFE +S △DBC =S △CFE +21S △ABC ,∴S △DEF -S △CFE =21S △ABC ∴S △DEF 、S △CEF 、S △ABC 的关系是:S △DEF -S △CEF =21S △ABC21ABCDE模型3:已知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可考虑中位线定理构造中位线取另一边中点EDD模型分析在三角形中,如果有中点,可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DE ∥BC ,且DE =21BC 来解题.中位线定理中既有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该模型可以解决角问题,线段之间的倍半、相等及平行问题.模型实例例题3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连接EF 并延长,分别与BA 、CD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求证:∠BME =∠CNE .NM FEDBA【解析】如图,连接BD ,取BD 的中点H ,连接HE 、HF .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FH =21AB ,FH ∥AB ,HE =21DC ,HE ∥NC . 又∵AB =CD ,∴HE =HF ,∴∠HFE =∠HEF .∵FH ∥MB ,HE ∥NC , ∴∠BME =∠HFE ,∠CNE =∠FEH ,∴∠BME =∠CNE .模型4: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DCBADB A模型分析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遇见斜边中点时,经常会作斜边上的中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CD =12AB ,来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ACD 和△BCD ,该模型经常会与中位线定理一起综合应用. 模型实例例题4 如图,在△ABC 中,BE ,CF 分别为AC ,AB 上的高,D 为BC 的中点,DM ⊥ EF 于点M ,求证:FM =EM .M FEDCBA【证明】连接DE ,DF .∵BE ,CF 分别为边AC ,AB 上的高,D 为BC 的中点,∴DF =12BC ,DE =12BC∴DF =DE ,即△DEF 是等腰三角形,DM ⊥EF ,∴点M 是EF 的中点,即FM =EM .ABCEFM巩固提升1.如图,在△ABC 中,∠B =2∠C ,AD ⊥BC 于D ,M 为BC 的中点,AB =10,求DM 的长度.N D CBA【解析】取AB 中点N ,连接DN ,MN .在Rt △ADB 中,N 是斜边AB 上的中点, ∴DN =12AB =BN =5.∴∠NDB =∠B .在△ABC 中,M ,N 分别是BC ,AB 的中点, ∴MN ∥AC ∴∠NMB =∠C ,又∵∠NDB 是△NDM 的外角,∴∠NDB =∠NMD +∠DNM . 即∠B =∠NMD +∠DNM =∠C +∠DNM .又∵∠B =2∠C ,∴∠DNM =∠C =∠NMD . ∴DM =DN .∴DM =5.2.已知,△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 =∠ACE =90°,连接DE ,M 为DE 的中点,连接MB ,MC ,求证:MB =MC .MDCBA【证明】延长BM 交CE 于G ,∵△ABD 和△ACE 都是直角三角形,∴CE ∥BD ,∴∠BDM =∠GEM .又∵M 是DE 中点,即DM =EM ,且∠BMD =∠GME ,∴△BMD ≌△GME ∴BM =MG ,∴M 是BG 的中点,∴在Rt △CBG 中,BM =CM .3.问题1:如图①,三角形ABC 中,点D 是AB 边的中点,AE ⊥ BC ,BF ⊥AC ,垂足分别为点E ,F .AE 、BF 交于点M ,连接DE ,DF ,若DE =kDF ,则k 的值为 . 问题2:如图②,三角形ABC 中,CB =CA ,点D 是AB 边的中点,点M 在三角形ABC 内部,且∠MAC =∠MBC ,过点M 分别作ME ⊥BC ,MF ⊥ AC ,垂足分别为点E ,F ,连接DE ,DF ,求证:DE =DF .问题3:如图③,若将上面问题2中的条件“CB =CA ”变为“CB ≠CA ”,其他 条件不变,试探究DE 与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1MF E DCBA图2ABCDFM 图3ABCDF M【解析】∵(1)AE ⊥BC ,BF ⊥AC ,∴△AEB 和△AFB 都是直角三角形, ∵D 是AB 的中点,∴DE =12AB ,DF =12AB .∴DE =DF .∵DE =KDF ,∴k =1. (2)∵CB =CA ,∴∠CBA =∠CAB .∵∠MAC =∠MBC ,∴∠CBA -∠MBC =∠CAB -∠MAC ,即∠ABM =∠BAM .∴AM =BM . ∵ME ⊥BC ,MF ⊥AC ,∴∠MEB =∠MF A =90°.又∵∠MBE =∠MAF ,∴△MEB ≌△MF A (AAS ),∴BE =AF .∵D 是AB 的中点,即BD =AD ,又∵∠DBE =∠DAF ,∴△DBE ≌△DAF (SAS ),∴DE =DF . (3)DE =DF .如图,作AM 的中点G ,BM 的中点H ,连DG ,FG ,DH ,EH . ∵点D 是边AB 的中点,∴DG ∥BM ,DG =12BM .同理可得:DH ∥AM ,DH =12AM . ∵ME ⊥BC 于E ,H 是BM 的中点.∴在Rt △BEM 中,HE =12BM =BH .∴∠HBE =∠HEB ,∴∠MHE =2∠HBE .又∵DG =12BM ,HE =12BM ,∴DG =HE .同理可得:DH =FG . ∠MGF =2∠MAC .∵DG ∥BM ,DH ∥GM ,∴四边形DHMG 是平行四边形.∴∠DGM =∠DHM . ∵∠MGF =2∠MAC , ∠MHE =2∠MBC , ∠MBC =∠MAC , ∴∠MGF =∠MHE . ∴∠DGM +∠MGF =∠DHM +∠MHE .∴∠DGF =∠DHE .在△DHE与△FGD中,DG HEDGF DHEDH FG=⎧⎪∠=∠⎨⎪=⎩,∴△DHE≌△FGD(SAS),∴DE=DF.模型二截长补短辅助线模型模型:截长补短如图①,若证明线段AB、CD、EF之间存在EF=AB+CD,可以考虑截长补短法截长法:如图②,在EF上截取EG=AB,再证明GF=CD即可补短法:如图③,延长AB至H点,使BH=CD,再证明AH=EF即可模型分析截长补短的方法适用于求证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截长,指在长线端中截取一段等于已知的线段;补短,指将一条短线端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已知线段. 该类题目中常出现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可以采用截长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完成证明过程.模型实例例题1 如图,已知在△ABC中,∠C=2∠B,∠1=∠2 .求证:AB=AC+CD.证法一,截长法:如图①,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AE =AC ,∠1=∠2,AD =AD ,∴△ACD ≌△AED ,∴CD =DE ,∠C =∠3 . ∵∠C =2∠B ,∴∠3=2∠B =∠4+∠B ,∴∠4=∠B ,∴DE =BE ,∴CD =BE . ∵AB =AE +BE ,∴AB =AC +CD .证法二,补短法:如图②,延长AC 到点E ,使CE =CD ,连接DE .∵CE =CD ,∴∠4=∠E .∵∠3=∠4+∠E ,∴∠3=2∠E .∵∠3=2∠B ,∴∠E =∠B . ∵∠1=∠2,AD =AD ,∴△EAD ≌△BAD ,∴AE =AB . 又∵AE =AC +CE ,∴∴AB =AC +CD . 巩固提升1. 在△ABC 中,∠ABC =600,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 求证:AC =AE +CD .【解析】如图,在AC 边上取点F ,使AE =AF ,连接O F . ∵∠ABC =600,∴∠BAC +∠ACB =1800-∠ABC =1200 . ∵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 ∴∠O AC =∠O AB =2BAC ,∠O CA =∠O CB =2ACB, ∴∠A O E =∠C O D =∠O AC +∠O CA =2BACACB=600,∴∠A O C =1800-∠A O E =1200 .∵AE=AF,∠EA O=∠F A O,A O=A O,∴△A O E≌△A O F(S A S),∴∠A O F=∠A O E=600,∴∠C O F=∠A O C-∠A O F=600,∴∠C O F=∠C O D.∵C O=C O,CE平分∠ACB,∴△C O D≌△C O F(A S A),∴CD=CF.∵AC=AF+CF,∴AC=AE+CD,2. 如图,∠ABC+∠BCD=1800,BE、CE分别平分∠ABC、∠DCB .求证:AB+CD=BC .【解析】证法一:截长如图①,在BC上取一点F,使BF=AB,连接EF.∵∠1=∠ABE,BE=BE,∴△ABE≌△FBE,∴∠3=∠4 .∵∠ABC+∠BCD=1800,BE、CE分别平分∠ABC、∠DCB,∴∠1+∠2=12∠ABC+12∠DCB=12×1800=900,∴∠BEC=900,∴∠4+∠5=900,∠3+∠6=900 .∵∠3=∠4 ,∴∠5=∠6 .∵CE=CE,∠2=∠DCE,∴△CEF≌△CED,∴CF=CD .∵BC=BF+CF,AB=BF,∴AB+CD=BC证法二:补短如图②,延长BA到点F,使BF=BC,连接EF .∵∠1=∠ABE,BE=BE,∴△BEF≌△BEC,∴EF=EC,∠BEC=∠BEF .∵∠ABC+∠BCD=1800,BE、CE分别平分∠ABC、∠DCB,∴∠1+∠2=12∠ABC+12∠DCB=12×1800=900,∴∠BEC=900,∴∠BEF=∠BEC=900,∴∠BEF+∠BEC=1800,∴C、E、F三点共线 .∵AB∥CD,∴∠F=∠FCD.∵EF=EC,∠FEA=∠DEC,∴△AEF≌△DEC,∴AF=CD .∵BF=AB+AF,∴BC=AB+CD .4.如图,在△ABC中,∠ABC=900,AD平分∠BAC交BC于D,∠C=300,BE⊥AD于点E.求证:AC-AB=2BE .【解析】延长BE交AC于点M.∵BE⊥AD,∴∠AEB=∠AEM=900.∵∠3=900-∠1,∠4=900-∠2,∠1=∠2,∴∠3=∠4,∴AB=AM.∵BE⊥AE,∴BM=2BE.∵∠ABC=900,∠C=300,∴∠BAC=600.∵AB=AM,∴∠3=∠4=600,∴∠5=900-∠3=300,∴∠5=∠C,∴CM=BM,∴AC-AB=CM=BM=2BE .模型三角平分线四大模型模型1:角平分线的点向两边作垂线如图,P是∠M O N的平分线上一点,过点P作P A⊥O M于点A,PB⊥O N于点B,则PB=P A模型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构造模型,为边相等、角相等、三角形全等创造更多的条件,进而可以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模型实例例题1 (1)如图①,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6,BD=4,那么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解析】如图,过点D作DE⊥AB于点E,∵AD平分∠CAB,∴CD=DE,∵CB=6,BD=4,∴DE=CD=2即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2(2)如图②,∠1=∠2,∠3=∠4,求证:AP平分∠BAC【证明】如图,过点P作PD⊥AB于点D,PE⊥BC于点E,PF⊥AC于点F,∵∠1=∠2,∴PD=PE,∵∠3=∠4,∴PE=PF,∴PD=PF又∵PD⊥AB,PF⊥AC,∴AP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判定)巩固提升1.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求证:∠BAD+∠BCD=180°【证明】作DE⊥BC于E,作DF⊥BA的延长线于F,∴∠F=∠DEC=90°,∵BD平分∠ABC,∴DF=DE,又∵AD=DC,∴△DFA≌DEC,∴∠FAD=∠C∵∠F AD+∠BAD=180°,∴∠BAD+∠BCD=180°2. 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ABC的平分线BP相交于点P,若∠BPC=40°,则∠CAP=.【解析】如图所示,作PN⊥BD于N,作PF⊥BA,交BA延长线于F,作PM⊥AC于M∵BP、CP分别是∠CBA和∠DCA的角平分线,∴∠ABP=∠CBP,∠DCP=∠ACP,PF=PN=PM,∵∠BAC=∠ACD-∠ABC,∠BPC=∠PCD-∠PBC(外角性质)∴∠BAC=2∠PCD-2∠PBC=2(∠PCD-∠PBC)=2∠BPC=80°∴∠CAF=180°-∠BAC=100°,∵PF=PM∴AP是∠F AC的角平分线,∴∠CAP=∠P AF=50°模型2:截取构造对称全等如图,P是∠M O N的平分线上的一点,点A是射线O M上任意一点,在O N上截取O B=O A,连接PB,则△O PB≌△O P A模型分析利用角平分线图形的对称性,在铁的两边构造对称全等三角形,可以得到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利用对称 性把一些线段或角进行转移,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解题技巧模型实例例题2 如图①所示,在△ABC 中,AD 是△BAC 的外角平分线,P 是AD 上异于点A 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 +PC 与AB +AC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解题:PB +PC >AB +AC【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点E , 使AE =AB ,连接PE,∵AD 平分∠CAE∴∠CAD =∠EAD ,在△AEP 与△ACP 中,∵AE =AB ,∠CAD =∠EAD ,AP =AP ,∴△AEP ≌△ACP (S A S ),∴PE =PC∵在△PBE 中:PB +PE >BE ,BE =AB +AE =AB +AC ,∴PB +PC >AB +AC巩固提升1. 已知,在△ABC 中,∠A =2∠B ,CD 是∠ACB 的平分线,AC =16,AD =8, 求线段BC 的长【解析】如图在BC 边上截取CE =AC ,连结DE ,在△ACD 和△ECD 中,⎪⎩⎪⎨⎧=∠=∠=CD CD ECD ACD EC AC ,∴△ACD ≌△ECD (S A S)∴AD =DE , ∠A =∠1 ,∵∠A =2∠B ,∴∠1=2∠B ,∵∠1=∠B+∠EDB,∴∠B=∠EDB∴EBB=ED,∴EB=DA=8,BC=EC+BE=AC+DA=16+8=242.在△ABC中,AB=AC,∠A=108°,BD平分∠ABC,求证:BC=AB+CD【证明】在BC上截取BE=BA,连结DE,∵BD平分∠ABC,BE=AB,BD=BD,∴△ABD≌△EBD(S A S),∴∠DEB=∠A=108°,∴∠DEC=180°-108°=72°∵AB=AC,∴∠C=∠ABC=12(180°-108°)=36°,∴∠EDC=72°∴∠DEC=∠EDC,∴CE=CD,∴BE+CE=AB+CD,∴BC=AB+CD3.如图所示,在△ABC中,∠A=100°,∠ABC=40°,BD是∠ABC的平分线,延长BD至E,使DE=AD,求证:BC=AB+CE【证明】在CB上取点F,使得BF=AB,连结DF,∵BD平分∠ABC,BD=BD∴△ABD≌△FBD,∴DF=AD=DE,∠ADB=∠FDB,∴BD平分∠ABC∴∠ABD=20°,则∠ADB=180°-20°-100°=60°=∠CDE∠CDF=180°-∠ADB-∠FDB=60°,∴∠CDF=∠CDE,在△CDE和△CDF中,⎪⎩⎪⎨⎧=∠=∠=CDCDCDECDFDFDE,∴△CDE≌CDF,∴CE=CF,∴BC=BF+FC=AB+CE模型3: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如图,P是∠M O N的平分线上一点,AP丄O P于P点,延长AP交O N于点.B,则△A O B 是等腰三角形.模型分析构造此模型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也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而得到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个模型巧妙地把角平分线和三线合一联系了起来.模型实例例题3 如图,己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90°,AB=AC,BD平分∠ABC,C£丄BD.垂足为E.求证:BD=2C£.【解析】如图,延长CE、BA交于点F,∵CE丄BD于E,∠BAC=90°,∴∠BAD=∠CED ∴∠ABD=∠ACF。

八年级数学第八章 中点四大模型

八年级数学第八章 中点四大模型

第八章中点四大模型模型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模型分析如图①,AD是△ABC的中线,延长AD至点E使DE=AD,易证:△ADC≌△EDB(SAS)。

如图②,D是BC中点,延长FD至点E使DE=FD,易证:△FDB≌△FDC(SAS)。

当遇见中线或者中点的时候,可以尝试倍长中线或类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目的是对已知条件中的线段进行转移。

模型实例例1.如图,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连接BE并延长AC于点F,AF=EF。

求证:AC=BE。

热搜精练1.如图,在△ABC 中,AB=12,AC=20,求BC 边上中线AD 的范围。

2.如图,在△ABC 中,D 是BC 的中点,DM⊥DN,如果2222B M C N D M D N +=+。

求证:()22214A D AB AC =+。

模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模型分析等腰三角形中有底边中点时,常作底边的中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角相等或边相等,为解题创造更多的条件,当看见等腰三角形的时候,就应想到:“边等、角等、三线合一”。

模型实例例1.如图,在△ABC中,AB=AC-5,BC=6,M为BC的中点,MN⊥AC于点N,求MN的长度。

热搜精练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AE⊥DE,AF⊥DF,且AE=AF。

求证:∠EDB=∠FDC。

2.已知Rt△ABC 中,AC=BC,∠C=90°,D 为AB 边的中点,∠EDF=90°,∠EDF 绕点D 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CB(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F。

(1)当∠EDF 绕点D 旋转到DE⊥AC 于E 时(如图①),求证:12DEF CEF ABC S S S += ;(2)当∠EDF 绕点D 旋转到DE 和AC 不垂直时,在图②和图③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DEF S 、CEF S 、ABC 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模型应用的思维导图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模型应用的思维导图
点评:这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菱形中的基本应用,是基础性考题的代表.
例4(2020•临沂)如图8,菱形ABCD的边长为1,∠ABC=60°,点E是边AB上任意一点
(端点除外),线段CE的垂直平分线交BD,CE分别于点F,G,AE,EF的中点分别为M,N.
(1)求证:AF=EF;(2)求MN+NG的最小值;(3)当点E在AB上运动时,∠CEF的大小是否变化?为什么?
∴OG=OM,∴BF=2OG.
点评:过一边中点构造平行线,从而构造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借助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实现解题目标.可谓小目标,展示了数学大智慧,构造中位线是解题关键.
解法2:如图11,过点O作OM∥FG,交BF于点M,∵OD=OB,∴OM是三角形DBF的中位线,
三、应用剖析
1.平行四边形中构造使用定理
例1(2020•陕西)如图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5,BC=8.E是边BC的中点,F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一点,且∠BFC=90°.连接AF并延长,交CD于点G.若EF∥AB,则DG的长为 ( )
A. B. C.3D.2
解析:如图5,延长CD,交BF的延长线于点H,∵E是边BC的中点,∠BFC=90°,∴EB=EF=EC= BC=4,∵EF∥AB,CD∥AB,∴EF∥CD,∵E是边BC的中点,∴EF是三角形BCH的中位线,
∴CE=2OF=6,∴CD=CE-DE=4.同理可证,GF是△ADE的中位线,∴GF=1.∵AD=4,DE=2,
DF是直角三角形ADE斜边上的中线,∴DF= AE= = ;
∵△ADF的面积是相同的,∴ AD×GF= DF×AH,∴AH= = .
点评这里的解答,两次用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这是解题的重点,同时用到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同一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等知识点,使得解题更突显数学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0. 已知:△ABD和△ACE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ACE=90°。如图,连接DE,设M为DE的中点,连接MB、 MC。求证:MB=MC。
考点 3: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接用“三线合一”
例11. 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CB延长线上一点且AC=CE,F为AE的中点。求证:BF⊥FD。
巩固练习: 1. 如图,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AC,延长BE交AC于点F,AF与EF相等吗?
为什么?
2. 如图,在△ABC中,AD交BC于点D,点E是BC中点,EF∥AD交CA的延长线于点F,交AB于点G,若AD为△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BG=CF。
3. 如图,在△ABC中,AB=2AC,AD平分∠BAC,且AD=BD,求证:CD⊥AC。
例20. 在五边形ABCDE中,∠ABC=∠AED=90°,∠BAC=∠EAD,点F为CD的中点,求证:BF=EF。
例21. 如图1,△ABC中,AB=AC,AD⊥BC交BC于点D,点E在AB边上,点F在AC边的延长线上,连接EF交BC于点M, 交AD于点N,∠AEF=2∠F,EM=FM。 (1)求证:∠B= 3 ∠F。 2 (2)如图2,过点A作AH⊥EF于H,若AH=5,△AEN的面积为15,求线段CF的长。
6. 已知:△ABD和△ACE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ACE=90°。连接DE,设M为DE的中点,连接MB、MC。 求证:MB=MC。 A
C
E
M
D
B
7.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AF为∠BAC的平分线,交BD于E点,BC于F点,求证: OE = 1 FC 。 2
A
A
DM
B
C
F
例18. 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M是BC的中点,ME⊥AD且交AC的延长线于E,CD=2CE,求 证:∠ACB=2∠B。 A
D M
C E
B
例19.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BC,AC与BD交于点O,∠AOB=60°,P、Q、R分别是OA、BC、OD 的中点,求证:△PQR是正三角形。
A
D
F
EB
C
例12. 如图:梯形ABCD中,∠A=90°,AD∥BC,AD=1,BC=2,CD=3,E为AB中点,求证:DE⊥EC。
A
D
E
B
C
考点 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例13. 如图,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相交于点0,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分别交DC、
AB于点M、N,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
D
O
E
B
F
C
8. 在△ABC中,D为BC边的中点,在三角形内部取一点P,使得∠ABP=∠ACP.过点P作PE⊥AB于点E,PF⊥AC于 点F。 (1)如图1,当AB=AC时,判断的DE与DF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2)如图2,当 AB ≠ AC ,其它条件不变时,(1)中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 5:中点构造的综合应用 例16. 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BD⊥AD,点D是垂足,点E是边BC的中点,如果AB=6,AC=14,求
DE的长。
A
D
B
E
C
例17. 如图,在△ABC中,AC>AB,M为BC的中点,AD是∠BAC的平分线,若CF⊥AD且交AD的延长线于F,求证: MF = 1 (AC − AB) 。 2
A
B
C
D
4. 如图,在△ABC中,∠BAC=60°,∠C=40°,AP、BP分别是∠BAC,∠CBA的角平分线,并且交BC、AC于P、
Q两点。求证:AQ+BQ=AB+BP。
A
B Q
P
C
5. 已知M为△ABC中BC边上的中点,∠AMB、∠AMC的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EF.求证:BE+CF>EF。
A
B
D
E
C
例3. 如图,已知△ABC中,延长AC边上的中线BE到G,使EG=BE,延长AB边上的中线CD到F,使DF=CD,连接AF, AG。
(1)补全图形; (2)AF与AG的大小关系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3)F、A、G三点的位置关系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例4. 如图,在△ABC中,AB=AC,延长AB到D,使得BD=AB,E为AB中点,连接CE、CD。求证:CD=2EC。 A
E
B
C
D
例5. 如图,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连接BE并延长交AC于点F,AF=EF,求证:AC=BE。
例6. 如图,∠BAC=∠DAE=90°,M是BE的中点,AB=AC,AD=AE,求证AM⊥CD。
考点 2: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例7. 如图,在△ABC中,CF⊥AB于F,BE⊥AC于E,M为BC的中点。
三角形之中点模型
学习目标: 1.通过中点的性质,了解中点在三角形中的各类作用。 2.掌握题目条件中的中点作用,能够灵活结合题目分析出中点使用的各类方法。
知识点 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线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如遇条件中有中点,中线、中位线等,那么过中点,延长中线或中位线作辅助线,使延长的某一段等于中线或中
例14.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 点M、N,求证:∠BME=∠CN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15. 如图,在△ABC中,AC>AB,D点在AC上,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与BA的延 长线交于点G,若∠EFC=60°,连接GD,判断△AGD的形状并证明。
位线;另一种辅助线是过中点作已知边或线段的平行线,以达到应用某个定理或造成全等的目的。
考点 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线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1. 如图,在△ABC中,AB=10,AC=22,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范围。
例2. 在△ABC中,D、E是BC边上的三等分点,求证:AB+AC>AD+AE。
(1)若EF=4,BC=10,求△EFM的周长; (2)若∠ABC=50°,∠ACB=60°,求∠MFE的度数。
例8. 已知: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为边AC、AB上的高,D为BC的中点,DM⊥EF于点M。求证:FM=EM。
例9. 如图,在△ABC中,若∠B=2∠C,AD⊥BC,E为BC边的中点。求证:AB=2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