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杰中大)生态学复习提纲答案下学期

(张润杰中大)生态学复习提纲答案下学期
(张润杰中大)生态学复习提纲答案下学期

“群落生态学”单元复习提纲

问答题

■试述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一)群落的概念: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里的气候、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那里就会出现一定的生物组合,即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community)。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有时也指某一分类单元物种数目的总和,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鸟类群落和昆虫群落等。(二)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一个群落总是包含着很多种生物,其中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群落结构。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常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貌,根据植物的外貌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

的生长型,由不同的生长型和生活型决定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

3、群落中的优势现象。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对决定群落的性质不是起同等重要的作用。存在有其特

有的优势种。

4、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通过计算各种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

得到的就是物种间的相对数量。

5、群落的营养结构。群落营养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即谁是捕食者,谁是被食者。

这种取食关系决定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试述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答:(一)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1、梯度假说(gradient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缓慢连续变化着的环境因素。

2、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物种间的竞争排除关系。

3、生态交错区假说(ecotone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决定于生境的不连续性,即决定于环境的突然变化。

(二)3种假说对物种分布的预测及其图解

1、梯度假说预测:物种的分布曲线是一典型的钟形曲线,群落相似性沿着环境梯度是均匀发生变化的

2、竞争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被平截,在平截处,一个物种会取代另一个物种,而相邻群落的相似性将均匀发生变化

3、生态交错区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在生态交错区处被平截,而且在生态交错区物种成分的变化将会引起群落相似性的不连续。

■试述群落的主要类型。

答:1、北方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主要是由常绿的针叶树种组成,大部分位于北纬45—57℃之间,气候寒冷,但雨量比较丰富,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植物主要种类有红松、白松、云杉、冷杉和铁杉;哺乳动物则有驼鹿、熊、鹿、熊貂、貂、猞猁、狼、雪兔、金花鼠、松鼠、鼩鼱和蝙蝠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半球气候温和的温带地区,主要树种是落叶阔叶乔木,最常见的有槭、山毛榉、栎、山核桃、椴、栗、悬铃木、榆和柳等。动物类型多样:大型有食草动物(如鹿)、食肉动物(如熊)、和其他哺乳动物;鸟类种类繁多;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的种类也很多。

3、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赤道附近。

全年温度和湿度都很高。植物生长迅速,雨林的层次性非常明显。雨林中灵长类动物最为丰富但是缺乏大型食肉兽,小型食肉兽有山猫、美洲虎、虎猫、长尾猫和小耳犬等。本雨林中没有大型的草食动物,大多数草食动物都生活在树上。鸟类极为丰富,鹦鹉科(Psittacidae)鸟类使猿猴一样是热带雨林的特有类群。热带雨林的昆虫种类也很丰富,蚁类和蚊类昆虫也是热带雨林的优势种类。总之,单位面积热带雨林所含有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其他生物种类比其他任何群落都多。

4、草原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草原群落都分布在北温带,一个起自欧洲东部,经过苏联南部、伊朗和阿富汗,一直延伸到我国;另一个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南部的大平原。此外,在南美洲、澳洲和非洲还有一些比较小的草原。北美洲的草原可明显地分为高草草原(东部)和矮草草原(西部),高草草原的降雨量要比矮草草原多得多。分布于南美洲的草原属于热带草原。

5、苔原

苔原群落又称冻原或冰土带,主要分布在北纬60o以北环绕北冰洋的一个狭长地带,没有树木,其他植物很矮小。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地衣是极地苔原群落最典型的植物,最主要的食草动物是驯鹿、麝牛、北极免、田鼠和旅鼠,肉食动物有北极狐和狼。

6、沙漠

沙漠群落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不足250mm的世界各地。地球上比较大的沙漠大都分布在北纬30o和南纬30o之间。沙漠植物叶表面的面积减少,在极端干旱时落叶,根系存在对干旱的适应。沙漠动物皮肤不适水性增加、排泄尿酸、充分利用体内的代谢水,大多数是夜行性的或限于晨昏活动。昆虫中以沙漠蝗最典型。

7、淡水生物群落

淡水分为流水和静水两种类型,流水包括溪流和河流。沿着溪流下行,就逐渐会出现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还有营固着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和在底泥中营钻埋生活的动物,如蛤和穴居蜉蝣。

静水群落分为3个带,即沿岸带、湖沼带和深水带。栖息在沿岸带的动物有青蛙、蜗牛、蛇、蛤和各种昆虫的成虫和幼虫;湖沼带生活着各种浮游植物(硅藻和蓝绿藻)和各种浮游动物(从原生动物到小甲壳动物),以及各种自游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和比较大的昆虫;深水带的动物有河鲈、狗鱼和金鲈等。

8、海洋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依生物栖息的环境特点可以分为海岸带、浅海带、远洋带和海底带。

在岩石海岸,固着生物如海藻、藤壶和海星等;在沙质海岸,生物多在沙中营钻埋生活,如沙蟹和各种沙蚕;在泥质海滩上,栖息着大量的蛤、沙蚕和甲壳动物。

浅海带的生物种类丰富,生产力也很高。海底有大型海藻群落(如海带)和各种较小的单细胞、多细胞藻类。瓣鳃类、腹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沙蚕)和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和海蛇尾)也是海底最常见的动物.

远洋带海面的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和双鞭甲藻。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甲壳动物和箭虫。自游动物有虾、水母和栉水母。有露脊鲸和蓝鲸这样巨大的哺乳动物。

■试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季节变化。

答:(一)群落的垂直结构:

就是群落的层次性(stratification)。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群落的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的。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不同类型的动物创造了栖息环境,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些动物特别适应于该层次的生活。如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从树冠到地面可以看到有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二)群落的季节变化:

群落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因此任何群落的结构都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陆生植物的开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开花期的长短有很大不同;在湿地热带雨林中有季节落叶现象,但是不像在旱地阔叶林那样明显;热带雨林的落叶情况依树种而不同,一般说来,上层树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性落叶和长叶现象,而下层树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而是全年陆续不断有旧叶脱落和新叶萌发。

■试述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

答:(一)植物的生长型(Growth forms)是群落结构的重要成分。生长型是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例如树木是一种生长型,草类也是一种生长型。

主要生长型:

1、木本(树木)生长型:大都是高达3m以上的高大木本植物,包括针叶树;阔叶常绿树;硬叶常绿树;

阔叶落叶树;多刺树和莲座树。

2、藤本植物:木本攀缘植物或藤本植物。

3、灌木:是较小的木本植物,通常高不及3m。包括针叶灌木、阔叶常绿灌木、阔叶落叶灌木、常绿

硬叶灌木、莲座灌木、内质茎灌木、多刺灌木、半灌木和矮灌木。

4、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生长。

5、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生的地上木质茎,包括蕨类、禾草类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6、藻菌植物:包括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二)生活型

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多年生组织是植物的鳞茎、块茎、芽、根和种子的胚胎组织或分生组织。

植物5种生活型及其特征

生活型特征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渡过不利季节,生活史(从种子到种子)在一个季节内完成

隐芽植物芽隐藏在地面以下的鳞状茎或块状根上

地面芽植物多年生的枝或芽紧贴于地表,并常盖以植物的枯死物

地上芽植物多年生的枝或芽位于地面以上大约25cm高处

高位芽植物多年生的芽距离地面25cm以上,如树木、灌木和藤本植物

■试述关键种,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物种多度和相对多度的概念。

答:关键种: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对于群落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个物种通常就被称为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如果把它们从群落中移走,其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优势种: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中少数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活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

群落中的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发生具有强大的控制作用。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它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因而对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

在某一个营养级中,它们往往是个体数量多(或生物量大)的。在一个群落中,优势种可能是那些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预先占有最大空间和对能流和物质循环贡献最大的物种,或者是那些借助于其他方法对群落中其余物种能够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物种。从能流和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优势种

也不一定是群落中最重要的物种。有时,优势种是属于那些能够抢先占有潜在生态位空间的物种。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多样性(diversity)是指一次采样中,成员间的多样化(或差异)程度,而生态学上,多样性通常是指物种多样性。它是以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的指标。物种多样性的含意既包括现存物种的数目(即物种的丰度richness),又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群落多样性通常是靠测定物种的多度分布来决定的。

物种多度(species abund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可以用种群的密度、生物量或生产力表示。

相对多度:又称相对重要值,是指物种对群落总多度(或总重要值)贡献的大小。

■掌握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

答:群落多样性通常是靠测定物种的多度分布来决定的,代表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量与群落中其他物种总个体数量之比值,也可采用生物量和生产力为比较单位

比较常用的多样性指数是H′、S和J。

H′= -∑(P i)(㏑P i)

例子:假定一个群落是由4个多度相等的物种所组成的,那么每一次取样Pi所占的比例都是0.25,即P i =0.25。0.25的自然对数是-1.386,因此,- (P i)(㏑P i)就是-0.25×(-1.386)=0.347。4个物种该项值的累加就是H’,可见H’ = 1.386, eH’=4.00。

如果再增加一个物种,,而且与其他4个物种的多度相等。那么每个物种的P i值就是0.20,而㏑P i =-1.609,相应的(P i)(㏑P i) =-0.322; H’ = 1.609, e H’=5.00。假定这第5个物种比其他4个物种在数量上少得多,使P5=-0.04 ,则其他物种的P i 就会是0.24。在这种情况下,H’ = 1.499, e H’=4.48。如果第5个物种的个体取样数只占总取样数的0.1%,即P5=-0.001,此时H’= 1.393, e H’=4.03 ;,也就是说,第5个物种对多样性指数几乎不起作用。

■试述群落演替的三个重要理论。

答:(一)促进作用理论CLEMENTS

?认为群落是一个高度整合的超有机体,通过演替,群落只能发展为一个单一的气候顶极群落

(climatic climax)。

?群落的发育是逐渐的和渐近的,从一个简单的先锋植物群落最终发育为顶极群落。

?演替的动力仅仅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早定居的动物和植物改造了环境,从而更有利于新侵

入的生物,这种情况一再发生,直到顶极群落产生为止

?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物种之所以相互取代是因为在演替的每一个阶段,物种都把环境

改造得对自身越来越不利而对其他物种越来越适宜定居

因此,演替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方向的和可以预见的过程。该理论又叫促进作用理论。

(二)抑制作用理论Egler

?演替具有很强的异源性,因为在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谁首先到达那里

?物种取代不一定是有序的,因为每一个物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

?该理论认为没有一个物种会对其他物种占有竞争优势,首先定居的物种不管是谁,都将面临所有

后来者的挑战

演替通常是由短命物种发展为长寿物种,但这不是一个有序的取代过程。该理论又称抑制作用理论。

(三)忍耐作用理论Connell和Slatyer

?该理论认为,早期演替物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某些物种可能占有竞争优势,这些物种最终在顶极群落中有可能占有支配地位

?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演替是靠这些物种的侵入或原来定居物种逐渐减少而进行的,主要决定于初始条件

■试述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答:演替通常可以区分为

(1)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是指生物在裸地(此前从未被生物定居过的地点)的定居并将导致顶极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在冰川泥等条件恶劣严酷的基质上进行的演替,演替时间很长。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指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人类或自然力(如野火、暴风和洪水泛滥等)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例如森林遭受砍伐或火烧之后或农田弃耕之后所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的基质条件较好(有机物质丰富、土壤层厚并遗留有少量的生物遗体、种子或袍子等),演替所经历的时间也就较短。

(3)自发演替(autogenic succession)是指生态系统内自身变化所引发的演替,特别是指由生物群所引起的生境变化如土壤的形成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如果土壤的上述改良可促进下一个群落取而代之,那么,这种类型的演替就叫自发演替。群落本身对生境的重大变化有很大影响,植物和动物是变化的起因。

(4)异发演替(allogenic succession)是指由生态系统外力所引发的演替过程,例如因为溪流流量减少而使沼泽水位逐渐下降,并导致一个适应较干沼泽地的新群落的出现。在异发演替中,植物和动物只不过是对发生变化的环境和地理因素作出反应而已。

■试述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及物种取代机制。

答:(一)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

?在定居期间,一个尚未被占有的生境将会陆续被生物所占有。

?定居的首要条件是生物必须到达定居点,其次是要在那里立足。

?生物到达定居点的能力取决于生物的散布能力。最早的定居者一定是来自离定居点不太远的生态

系统,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在新生境定居的能力。

2、竞争平衡阶段

?群落在发展,种群数量在增加。

?生境逐渐得到改造,资源利用逐渐由不完善发展到尽可能利用。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渐渐趋向平衡。

3、顶极平衡阶段

?优势种的特征相对稳定下来。

?整个群落与环境的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二)群落演替的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

?从低等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等生物

?从小形生物逐渐发展到大形生物

?生活史从短到长

?群落层次从少到多

?营养阶层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竞争从无到有,再发展到激烈,最后趋于动态稳定

?演替的方向不可逆的

2、演替的速度

?先驱物种要在荒原上形成种群,再发展为初级群落,这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速度极为

缓慢

?初级群落建立后,物种之间开始激烈竞争,物种组成不稳定,经常在数年或数十年就更换一系列物

?当强有力的优势种获得主导地位,演替速度就缓慢下来,最后群落在稳定平衡中只存在某种相对的

波动

3、演替的效应

群落中的物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对环境产生一些不利于自己生存而有利于其他物种生存的因素,因而在演替中创造了物种替代的环境条件

(三)群落演替的物种取代机制

1、促进作用理论。后来物种的侵入依赖于先来物种所创造的条件,这些先定居物种对环境的改造反而有利于提高后来物种的竞争能力,并因此被取代。

2、忍耐作用理论。后来物种比先定居物种更能忍受较低的资源水平,因此,当资源水平下降到先定居物种所不能忍受的水平以下时,后来物种便开始侵入并取代先定居物种。

3、抑制作用理论。所有定居物种都能抵制竞争者的入侵,只有当它们死亡后或遭到非竞争因素的破坏时才能被取代。

■比较演替中的群落与顶极群落的特征。

答:演替中的群落与顶极群落的特征比较

1、生物的适应特性不同。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生物必须产生大量的小型种子,以有利于散布;而生活在顶极群落中的生物则相反。

2、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生物体积小、生活史短但繁殖速度快,处于顶极群落中的生物则往往体积大、生活史长并且长寿

3、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P>R),随着演替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总生产量被用于呼吸消耗,当生产量等于呼吸消耗的时候P=R),演替便不再进行(已达到顶极群落),此时的生产量将全部用于群落的维持。

名词解释

群落(community):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里的气候、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那里就会出现一定的生物组合,即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中少数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活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

优势度(dominance):是指一个群落中优势集中于一个或几个种类的程度

多度(abund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以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的指标,其含意既包括现存物种的数目(即物种的丰度richness),又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

封闭群落(closed community):属同一群落的所有物种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同时每个物种分布的生态局限性同整个群落分布的生态局限性是一致的群落组织类型。

开放群落(opened community):每个物种都是独立分布的,而与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内的其他物种的分布无关的群落组织类型。

生态交错区(ecotone):即是群落交界处,是物种沿着环境梯度迅速置换的地点。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生态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往往多些,密度高些,发展快些,且各特种的个体

在竞争中,表现出更多变异的倾向,常常是在进化上形成新种的地方。.

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梯度假说(gradient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缓慢连续变化着的环境因素。

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物种间的竞争排除关系。

生态交错区假说(ecotone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决定于生境的不连续性,即决定于环境的突然变化。

生物带(biome):有人把动物的分布同植物的生活型和植被类型联系起来,提出了更加广义的分类,分类单元包括几个植物群落和所有与这些群落相联系的动物,这就是所谓的生物带(biome),是具有一些相似群落的区域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包括许多各具特色的顶极群落物种的生活型(动物或植物)。

生长型(growth forms):是指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将其分成的不同类群。

植物群系(formation):指具有单一生长型的植被,如草地或森林。

生活型(life form):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活型谱(life form spectrum):一个地区的植物生活型之间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群落的层次性(stratification):群落的垂直结构。

演替(succession):在一个遭到破坏的群落地点所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

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指生物在裸地(此前从未被生物定居过的地点)的定居并将导致顶极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人类或自然力(如野火、暴风和洪水泛滥等)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

自发演替(autogenic succession):是指生态系统内自身变化所引发的演替,特别是指由生物群所引起的生境变化如土壤的形成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异发演替(allogenic succession):是指由生态系统外力所引发的演替过程。

演替系列群落(seral community):从最早定居的先锋植物开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可能经由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直到森林),这一系列的演替过程就叫一个演替系列(a sere)。在一个演替系列中所包含的各个群落称为演替系列群落(seral community)

先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在一个地点最早出现的演替系列群落。

异养演替(heterotrophic succession):是指动植物在朽木、动物尸体和粪便、植物虫瘿、树洞等演替基质上进行的演替,演替结果是演替基质最终转变为群落自身营养的一部分。

1、试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非生物、生物部分(见下图)

2、试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food chains)

①定义:食物链是指初级生产者获得光能后制造的食物供给各级消费者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

心的链索关系。

②类型:掠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2) 食物网(food web)

①定义:许多长短不一的食物链互相交织成复杂的网状关系(见图5-3)。

②营养阶(trophic levels)——食物网内从生物到生物的消费者阶梯。处于食物网某一环节

上所有生物种总和。

3、试述生态效率和百分之十定律。

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不同点上,能量之间的百分比率。特指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出和输入间的比率。

林德曼效率——“百分之十”或“十分之一”定律(图示)

在营养级n上的同化量/在营养级n-1上的同化量≈10%

4、试述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它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特点:(1)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密不可分的。(2)物质循环是可逆的,多向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5、试述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循环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如DDT、汞。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特点:

①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

②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于生物体内;

③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增加。

–因此,有毒物质的生态系统循环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最为复杂。有毒物质循环的途径,在环境中滞留时间,在有机体内浓缩的数量和速度,以及作用机制和对有机体影响

的程度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6、试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措施

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两类:

?抵抗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指一个生态系统抵抗直接干涉型和保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力

?恢复稳定性(resilient stability):指一个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恢复的能力

措施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2.积极保护森林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植树种草。

3.既要工业化现代化更要环境优质化——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大力发展环境科学研究。

7、试述全球变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现象

概念: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的改变)

主要现象:

1、大气臭氧层损耗

2、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

3、全球变暖

4、生物多样性减少

5、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沙漠化扩大,全球环境质量下降(垃圾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

6、人口的急剧增长

8、试述全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自组织原理:全球生命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够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与环境共同进化

连锁反应原理:地球上某一物种的灭绝或某一敏感成分的变化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环扣一环

量变引起质变原理:地球上某一成分在某一阈值或数量以内,其作用较小,超过一定阈值,其群体或社会作用凸现

多样性原理

富集原理

9、试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保护措施

概念: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保护措施

?政策和法制途径——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

?宣传教育途径

?科学研究途径——生物多样性本底分析,特殊生物资源的研究,生物种资源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等

?国际合作途径

10、试述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特征与措施

概念: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发展。

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②持续性原则——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

③共同性原则——各国虽差异甚大,但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总目标,全球必须联合行动。特征:

●经济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更应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清洁生产。

●生态持续发展——这是持续发展的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消灭贫困,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

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

–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但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措施:

摆脱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贫困(贫穷污染)。要摆脱“贫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生态恶化—自然灾害加剧—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适度的人口:人类必须在地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生活。

.维护地球资源

①保证以持续发展方式使用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以内。

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

③利用经济杠杆维护自然资源。实行新的商品经济政策,商品价格除常规的成本外,还应包

括“环境成本”(环境损害招致的费用)和“消费成本”(对后代丧失某些方面消费机会

的补偿)。

.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维护生物多样性

.有远见的决策:重点放在环境后果上的政策转到放在产生这后果的根源;环境必须要有国家机构调控。.动员全球人民积极参与。这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更新观念,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的持续性伦理道德——尊重自然,认真地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从对自然的胜利控制所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

11、试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对措

?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的概念

生态安全是指当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系统处于不受或者几乎不受到损害与危险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仍符合人类和所有生物物种群落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损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Rogers,1999)

?全球化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

(1)外来有毒有害物质的压力和生境的破坏

(2)全球变化的生态效应

(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引起的生态安全

生态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者无意而被引入的非本地源的生物,在本地的自然或者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对系统的结构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4)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及制品的生态安全性

转基因生物(GMO)是指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对相关生物进行基因重组和基因置换,引入外源基因,所产生的从特征和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改良种或新种。

对策:

1)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与生态问题是没有边界的,全球化使污染企业和污染物的越境转移更加方便,这不是一个国家(地区)可以解决的,需要制定多边协议与国家间的对话。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生态系统的管理,保证环境部门的执法。

(3)提高监督技术和建立评估体系

GMO的定量分析检测,大量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加工食品检测,多种转基因的混合检测等。(4)普及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安全和所有人息息相关,生态安全使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要有知情权,加强宣传,提高国民素质。

名词解释:

1、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生态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者无意而被引入的非本地源的生物,在本地的自然或者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对系统的结构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2、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

生态安全是指当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系统处于不受或者几乎不受到损害与危险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仍符合人类和所有生物物种群落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损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Rogers,1999)

3、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

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的改变)

4、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具体包括下列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最基本层次) ,遗传(基因)多样性)(微观层次),生物群落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宏观层次)

5、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最基本层次——包括地球上整个空间的物种,它指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6、遗传(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微观层次——指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内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间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7、生物群落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宏观层次——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变化。

8、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

绿色植物的生产称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

9、初级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

初级生产者积累能量的速率是初级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

10、总初级生产(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是指生产者光合作用所转化的有机物总量。

11、净初级生产(NPP net primary production)

是指自养生物呼吸后所剩下的有机物总量。

12、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

是将第一性生产转化的有机物再次利用和生产转化成次级生物量的过程,其特点是伴有大量能量的消耗

13、食物链(food chains)

食物链是指初级生产者获得光能后制造的食物供给各级消费者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

14、食物网(food web)

许多长短不一的食物链互相交织成复杂的网状关系

15、营养阶(trophic levels)

食物网内从生物到生物的消费者阶梯。处于食物网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总和。

2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2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三大类型:水循环(water cycle)、气体型循环(gaseous cycle)和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通过降水和蒸发这两种形式,使地球水分达到平衡状态。此外,水循环通过地表径流将各种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到另一个生态系统,补充某些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不足。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气体型循环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全球性,循环性能最完善。属气体循环的物质,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形式参与循环,来源充沛,循环速度快;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的,循环速度较慢,参与沉积岩循环的物质起分子或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成绩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性能不完善。

22、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类似于温室的玻璃,光能穿过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诱导一些象红外线或热之类的能,而二氧化碳层挡住红外线的散发,使地球变暖。人为温室效应:由于工厂,交通,家庭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工燃料,加上滥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形成人为温室效应。

23、抵抗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

指一个生态系统抵抗直接干涉型和保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力

24、恢复稳定性(resilient stability)

指一个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恢复的能力

25、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 phenomenon)

指太平洋东部靠近赤道的海域表面温度升高,其影响扩展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现象

26、拉尼娜现象(La Nina phenomenon)

指两次厄尔尼诺现象之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下降,引起一系列异常的现象

27、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厄尔尼诺发生时,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表面温度变化并行的是气压的波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存在的这种大尺度海面气压升降波动的现象称为南方涛动现象(Southern Oscillation)

1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书213页

–反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营养机能的锥体图解模式。

–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17、能量金字塔(energy pyramid)

18、数量金字塔(pyramid of number)

19、生物量金字塔(biomass pyramid)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圣才出品】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 学科、专业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名称:714基础生态学(A卷) 一、名词解释(12小题×3分/小题,共36分) 1.水华 2.生态平衡 3.顶级群落 4.竞争排斥原理 5.生物富集作用 6.群落交错区 7.生态入侵 8.耐受性法则

9.次级生产 10.光补偿强度 11.种群 12.植物区系 二、填空题(10小题×2分/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______、______以及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 2.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决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如______、______以及迁移对策等。 3.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绘制成年龄椎体,按照年龄椎体形状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以及______种群。 4.生物多样性可分为物种多样性、______以及______三个层次。 5.生态系统主要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以及______和______。

6.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测定法以及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 7.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以及寄生和共生等。 8.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包括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其中水生演替系列主要包括以下演替阶段:______阶段、沉水植物阶段、______阶段以及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9.一个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由______和______条件决定。 10.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正改变着地球的功能,导致全球环境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臭氧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三、简答题(6小题×9分/小题,共54分) 1.简述K-选择和r-选择的主要特征。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 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适应方式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生态学》考试大纲_山大考研大纲

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生态学》考试是为招收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基础生态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生态学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一)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生物体、生态位的定义;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学中的作用。 (二)生物与环境 1.环境及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反作用 3.自然环境的变化 4.影响生物分布的因素 (三)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分布的决定因素 3.种群的动态 4.种群的调节 5.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6.种内及种间关系:捕食、植食、竞争、协同进化、互惠共生 7.适应、进化、驯化的概念 8.生活史与进化适合度 9.生殖与进化 (四)群落生态学 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及影响因素 4.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联 5.生物群落的动态

6.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基本特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养分更新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6.生物群系的概念 7.景观 (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的概念 2.生物灭绝与保护 3.全球生态学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 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 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8.简述物种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物种的增加和去除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内的成员和数量;入侵物种通过资源利用改变生态过程;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精品课程试题 --------感谢生教班无私提供※<习题一>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物种生物圈环境环境的类型生态因子主导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限制因子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区域环境小环境内环境驯化休眠内稳态机制适应组合指示生物阳地植物阴地植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兽类生理有效辐射极端温度Bergman规律Allen规律有效积温法则物候变渗动物恒渗动物低渗动物高渗动物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二、简答: 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 解释和比较生态类型、生活型、生态型的涵义。4)比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的异同? 5)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调节其耐性限度以适应不良生境? 6)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生物对光照会长生哪些适应? 8) 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长生哪些适应? 9) 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10) 陆地上水分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11)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12)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者低盐度的环境? 13) 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15) 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习题二>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种群相对密度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构件种群的内分布型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存活曲线同生群综合生命表净生殖率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数学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罗辑斯谛模型生态入侵生活史适合度繁殖扩散繁殖成效亲本投资生态对策-3/2自疏法则领域婚配制度社会等级利他行为竞争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捕食作用协同进化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简答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2)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3) 设在0.5mL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虫,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四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用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并求出种群增长方程。 4) 什么是生活史?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5) 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6) 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7) 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8) 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9) 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10) 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11) 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12) 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13) 谈谈寄生者与寄生的协同进化。 ※<习题三》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机体论学派个体论学派建群种伴生种特征种多度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种间关联关联系数 群落结构层片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MacArthur的平衡说群落动态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旱生演替内因性演替异养性演替顶级群落群落分类原则植被型群系群丛群落的排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三向地带性学说植物群落分布的区域性规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生态型生活型生活型谱生长型协同适应 二、简答 1) 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2) 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 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5) 层次和层片有什么不同? 6) 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7) 比较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8) 简述群落波动与演替的差异。 9) 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10) 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11) 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系统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12) 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 13) 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分为哪两类?个有什么优点? ※<习题四>生态系统部分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