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作者在发现水石相击之前,先写大石、栖鹘、 鹳鹤等景物,着重描写了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 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
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 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 境,就难得真相。
◎此第处文三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古义:船工 今义:水军
事 不 目 见 耳闻, 而 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
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
记。
郦道元: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李渤: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
◎此第处文二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 行 适临汝,而长子迈将
凡事 用眼睛
用耳朵
凭主观推测
(名作状) (名作状) 而断定
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 不肯 以小舟 夜
大概 一样 说 详细
终究 用(乘着) 在夜间 (名作状)
泊 (于)绝壁之下,故 莫能知;而渔工水师 虽知而不能言,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的”
兼词,在那里 在下面 对着
鼓动
(名作状)
(名作动)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撞 发出的声音 这个 说法
怀疑
把 放在 即使
状语后
击 鸣也, 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 遗踪, 得双石 于潭上,扣 使…发出声响 况且 到了 开始 探寻 旧址 找到 在 “叩”敲打 (使动)
◎此第处文一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 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 境,就难得真相。
◎此第处文三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古义:船工 今义:水军
事 不 目 见 耳闻, 而 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
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
记。
郦道元: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李渤: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
◎此第处文二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 行 适临汝,而长子迈将
凡事 用眼睛
用耳朵
凭主观推测
(名作状) (名作状) 而断定
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 不肯 以小舟 夜
大概 一样 说 详细
终究 用(乘着) 在夜间 (名作状)
泊 (于)绝壁之下,故 莫能知;而渔工水师 虽知而不能言,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的”
兼词,在那里 在下面 对着
鼓动
(名作状)
(名作动)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撞 发出的声音 这个 说法
怀疑
把 放在 即使
状语后
击 鸣也, 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 遗踪, 得双石 于潭上,扣 使…发出声响 况且 到了 开始 探寻 旧址 找到 在 “叩”敲打 (使动)
◎此第处文一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12 《石钟山记》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1.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表面上以游踪(何以要游———游时如何—— 游有何思)为线,实际上是以“生疑——解疑——明疑” 为脉,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体现了“事须目见耳闻, 不可意断其有无”的求实精神。
2.苏轼为何要借石钟山的命名缘由和游历经过来表现探求 精神呢?
通过亲身实践考察更有说服力,更加真实可感 借此反映苏轼的文学主张:反对空洞说理 告诫苏迈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 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1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边。
2 森然:阴的样子。
3 搏:抓、扑。
4 栖鹘:qī hú,宿巢的隼。
5 磔磔:zhé鸟鸣声。
6 且:一边一边。
著名文学家
著名书法家
著名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 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角度
高低兼具 远近结合 动静皆有 形声相映
修辞
比喻 夸张 拟人
效果
描绘了一幅阴 森恐怖、冷清
凄厉的景象
问题三:作者为何么要描写这幅月夜绝壁图?
内容上,借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烘托出探访之不 易,表现出敢于深入险地、深入考察求真的可贵品格;结构 上,为下文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赤壁之下”张本。
高中语文第二册 苏轼《石钟山记》PPT课件

5
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2020年10月2日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6
2020年10月2日
7
因事说理的游记
<——— ———›
事 —— 怀疑前人说法而夜游石钟山
{依 目 据的
探察其得名由来。
理 —— 事不目见耳闻,
不可而臆断其有无。
2020年10月2日
8
质疑 —— 察疑 —— 释疑
对象 态度
理由
{质 郦说
得双石于潭上 石之铿然有声者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2020年10月2日
10
{ 察
时间
疑
元丰三年
人物 苏轼
工具 小舟
六月丁丑日夜 苏迈
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笑 — 心动 — 笑
重点描写对象:
人声
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 栖鹘磔磔声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声 若老人咳且笑声 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15
疑
李说
疑之 今••••••而况石乎! 尤疑之 石••••••何哉?
思考: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 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2020年10月2日
9
通假字:
重点字、词、句
函胡 =含糊
活用的字词: 微风鼓浪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鼓 鸣
而此独以钟名
名
特殊句式:
4
侧景 夜景 正 景 2020年10月2日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 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 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 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 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 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 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 李勃,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 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 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 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 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 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 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
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2020年10月2日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6
2020年10月2日
7
因事说理的游记
<——— ———›
事 —— 怀疑前人说法而夜游石钟山
{依 目 据的
探察其得名由来。
理 —— 事不目见耳闻,
不可而臆断其有无。
2020年10月2日
8
质疑 —— 察疑 —— 释疑
对象 态度
理由
{质 郦说
得双石于潭上 石之铿然有声者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2020年10月2日
10
{ 察
时间
疑
元丰三年
人物 苏轼
工具 小舟
六月丁丑日夜 苏迈
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笑 — 心动 — 笑
重点描写对象:
人声
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 栖鹘磔磔声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声 若老人咳且笑声 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15
疑
李说
疑之 今••••••而况石乎! 尤疑之 石••••••何哉?
思考: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 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2020年10月2日
9
通假字:
重点字、词、句
函胡 =含糊
活用的字词: 微风鼓浪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鼓 鸣
而此独以钟名
名
特殊句式:
4
侧景 夜景 正 景 2020年10月2日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 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 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 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 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 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 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 李勃,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 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 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 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 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 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 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30 人教版

自以为得之矣
尾)微波入焉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代词,指石缝石洞.)
(从。介词)
搏
得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得双石于潭上
森然欲搏人
(得到,找到。动词)
(抓,扑。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莫
(能够。助动词)
至莫夜月明
鼓
(通“暮”,日落的时候。名 如钟鼓不绝
词)故莫能知 ( 没 有 谁 。 否 定性无定指代
1.与“项伯杀人,臣活之” 的“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 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得其实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 中而多窍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 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 识。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苏轼一生遭受政 治磨难。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 创作才能的大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 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 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 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 家”。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53 人教版

② 郦道元——看法相同→言之不详 之“简”)
(“叹”
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下→莫能知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所以不传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以为得其实 (“笑”之“陋”)
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 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 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 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
苏轼
音频朗读与生字生词 记住哦!
蠡(lǐ) 郦(Lì) 桴(fú)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ɡhónɡ)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 识(zhì) 无射( wúyì)
文言现象归纳(一)注意啦!
一、通假字(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南声函胡 ( 函胡)通(含糊 ) 2、至莫夜月明 ( 莫 )通( 暮 ) 3、汝识之乎 ( 识 )通( 志 )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第一段分析
二人
得
说法
由
名 作者 作
者
来 态度 依
据
郦说 (水石 相搏发 声说)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人 常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李说 (石头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发音说)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探
讨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 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 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
苏轼游览石钟山路线
石 钟山记
教 学 内容
作者简介 音频朗读及生字生词 全文翻译 文言现象归纳 课文分析 苏轼游览石钟山路线图
《石钟山记》ppt课件

01
诗歌散文
苏轼的诗歌和散文成就卓越,作品风格豪放、意境深远。他的诗歌注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散文则善于以生动的笔
触描绘生活琐事,展现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02
书法绘画
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被誉为“苏派”,与
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则以墨竹最为著名,开创
苏轼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 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章主题思想: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主观臆断和盲目跟风。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文章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核心, 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 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历史地位评价
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成就卓越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也赢得了后人的广 泛赞誉和尊敬。
05
《石钟山记》艺术特色探讨
Chapter
描绘手法运用
细腻入微的自然描绘
通过生动的笔触,将石钟山的自然风 光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山水之间。
03
石钟山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描述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 口县,长江与鄱阳湖 交汇处
地形地貌独特,山石 多呈钟状,故名石钟 山
自然环境优美,山水 相依,景色秀丽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 代文人墨客游览胜地
山上有多处古代建筑和碑刻,反 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3 人教版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 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 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 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 民赖以安” 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 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 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 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事 理的一篇文章。
郦 元 ——言之不详 所
叹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惜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课文结构
郦说 ——人常疑之 游因——质疑 李说 ——余尤疑之
石
钟
看法 ——因声命名
山 记
游历——解疑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写作特色 议论 引入
核心
记叙
辅 助
生发 议论
重考察 反臆断
描写潭上夜景
讨论:
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 看法对不对呢?怎样理解本文的 价值和意义所在?
学习苏轼不迷信,不盲从,大 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 结论的精神。
关于石钟来历还有一些民间神话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建造灵宵宝殿, 用九华山白玉石雕刻了两口玉石神钟, 命力士下凡搬运,力士腾云驾雾,肩 挑双钟,途经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上 空时,因贪看景色,不觉神钟脱肩落 地,一在鄱阳湖畔,一在长江之滨, 因而才有上、下石钟山之分。
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 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石之铿然有声者,
李
聆之,南声函胡,北 余 尤 音清越,桴止响腾, 疑 之
《石钟山记》ppt课件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 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 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 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舟:乘船,名-状 赴:赴任、就职 得:能够 焉:相当于“然”
适:到 因:因而 扣:敲,击 固:本来
独:独自
侧:在旁边,名-状
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 搏:搏击
磔磔:鸟鸣声
或:有人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
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所谓的石钟山。庙里的僧人让小童 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块敲打,倥倥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很好笑,并不 相信。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 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 巢的隼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 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疑起何处?
两种说法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观止》点评本文
1、“浅人之俗见”在《石钟山记》中 指哪些人?
2、《古文观止》对苏轼观点持什么态 度?
-
9
拓展延伸(二)
……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 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 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著,俨然鳞 甲。洞中宽敞,左右皆通,可容千人。……盖全山 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 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 而未入其室也。
比喻
动(声)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
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
6
文本探究(第三段)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 名由来以后,悟出什 么道理?他对郦道元 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 么态度?
-
7
质疑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提出两种观点说明自己怀疑
线索
小
结
查疑 郦道元
水石激声 人常疑之 叹之简
李渤
扣石发声 予尤疑之 笑之陋
石
钟
实地进行考察探明得名原因
山
记
释疑 山下皆石穴罅
微波入焉发声
前
大石空中多窍
风水吞吐发声
后 呼
由此生发感慨表明写作意图
应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写法上:记叙、描写、议论结合。
-
8
拓展延伸(一)
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 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 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 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 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 悦目。
-
11
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胡适
学习中,也要大胆说出你的怀疑与思考!
-
12
石钟山记
苏轼
《石钟山记》 ——坡公第一首记文
侧景
夜景
推荐自己最喜欢- 的语段——
正景
2
整体把握文本
1.请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内容。
2.请问简洁的语言 概括每个段落的内 容。
-
3
文本探究(第一段)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 由来各有什么说法? 2.“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
——节选自余樾《春在堂笔记》
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他们考察石钟山的过程有哪些相 同处和不同处?
-
10
拓展延伸(三)
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 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 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
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不当的,那么怎么理 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呢?
4
文本探究(第二段)
3. 作 者 认 为 石 钟本探究(第二段)
4.月夜绝壁之景有何特点?你最欣赏哪个词(句)?作者为什么
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静(形、态)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
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1、“浅人之俗见”在《石钟山记》中 指哪些人?
2、《古文观止》对苏轼观点持什么态 度?
-
9
拓展延伸(二)
……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 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 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著,俨然鳞 甲。洞中宽敞,左右皆通,可容千人。……盖全山 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 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 而未入其室也。
比喻
动(声)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
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
6
文本探究(第三段)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 名由来以后,悟出什 么道理?他对郦道元 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 么态度?
-
7
质疑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提出两种观点说明自己怀疑
线索
小
结
查疑 郦道元
水石激声 人常疑之 叹之简
李渤
扣石发声 予尤疑之 笑之陋
石
钟
实地进行考察探明得名原因
山
记
释疑 山下皆石穴罅
微波入焉发声
前
大石空中多窍
风水吞吐发声
后 呼
由此生发感慨表明写作意图
应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写法上:记叙、描写、议论结合。
-
8
拓展延伸(一)
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 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 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 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 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 悦目。
-
11
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胡适
学习中,也要大胆说出你的怀疑与思考!
-
12
石钟山记
苏轼
《石钟山记》 ——坡公第一首记文
侧景
夜景
推荐自己最喜欢- 的语段——
正景
2
整体把握文本
1.请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内容。
2.请问简洁的语言 概括每个段落的内 容。
-
3
文本探究(第一段)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 由来各有什么说法? 2.“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
——节选自余樾《春在堂笔记》
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他们考察石钟山的过程有哪些相 同处和不同处?
-
10
拓展延伸(三)
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 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 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
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不当的,那么怎么理 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呢?
4
文本探究(第二段)
3. 作 者 认 为 石 钟本探究(第二段)
4.月夜绝壁之景有何特点?你最欣赏哪个词(句)?作者为什么
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静(形、态)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
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