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西风胡杨 语文s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3)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的赞美。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悟,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胡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2、说说观看图片后的感受,导入第一段。

(二) 直观体验,了解胡杨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3、教师引导:“3800平方千米”和“30多万平方千米”他们相差多少,你能用数学知识“算一算”吗?4课件出示比例图,学生直观感受胡杨林面积和沙漠面积的差距。

(三)品味文本,领略胡杨之“最”。

1、快速朗读课文2、3、4自然段,思考:胡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2、学生汇报胡杨的特点,教师板书。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段,“画一画”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作者都抓住了那些方面来写胡杨的这个特点?(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教师适时介绍写法特点。

(3)感情朗读。

4、总结第二段写法。

(1)、我们学习这一段时是怎样学习的?(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出学习方法:“找特点----品析词句----找写法----感情朗读”5、运用总结出的学法自学3、4自然段、汇报时,教师引导总结出每个自然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技巧。

6、课件出示3张能概括胡杨特点的图片,学生欣赏,然后带着敬佩、赞美的情感有感情地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悟情,体会胡杨之“悲”。

1、导语:胡杨曾孕育了大片绿地,然而今天他为什么变成了这副样子呢?2、默读5、6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3、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补充订正。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西域文明、塔里木、罗布泊、楼兰、龟兹”等词语。

s版五年级上册《9西风胡杨》学案.doc

s版五年级上册《9西风胡杨》学案.doc

a西风胡杨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难点:感受胡杨的内在精神教学过程:一、疑:初读了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①。

②。

③。

二、探:1、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1)、阅读快速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而又()的树。

它生长(学习2 3> 4自然段)a,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

在()。

哪些词语能说明它的这个特点?((2)、从第二自然段能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树。

哪些词语能说明它的这个特点?)。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的树。

)的树。

) 哪些句子能说明它这个特点?(金、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 哪些句子能说明它这个特点?(Z 朗读、6自然段()、胡杨的过去怎么样?()、胡杨的现在怎么样?1、讨论胡杨包含着什么精神?2学习胡杨什么品质?四、练:1、读懂课文,解决生字词。

(1)、 形近字组词。

恳( ) 折( ) 烈( ) 汗( 垦( ) 祈( ) 裂( ) 肝( (2)、根据意思写词语。

a.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

( ) h 本文形容风沙破坏力极强。

( )c 、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容易失去。

(d 指众多的平常人。

( )e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无所事事。

()(3)、看拼音,写词语。

S ng 企n zH( )立 坚( ( )热 z 恒ng qj 西( ( )服 身((金、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挚爱—— -( ) 屹立一 —( )怜悯一 -( ) 干涸一 —( ))。

五、评: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西风胡杨教案语文S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西风胡杨教案语文S版

西风胡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4.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一些胡杨林的图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胡杨图片)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有一幅画面会令你的心灵为之震撼——在茫茫戈壁的深处,在浩瀚沙海的边缘,在一片阳光骄纵、风沙暴烈的盐碱地上,有一种顽强的树木在向恶劣的环境挑战,那就是其貌不扬却感天动地的胡杨。

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说,胡杨三千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

(板书课题)二、初识胡杨,了解特点。

(一)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心中的胡杨。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胡杨。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词,并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

2.检测生字词识记、理解词语情况。

3.检测读书成果。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在课后“指南针”的指导下,围绕课文内容质疑、解疑。

(3)总结质疑、解疑方法。

教师小结:读书时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对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视频(胡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教师解说: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新疆,去领略那异域风情,去观赏那美丽的西风胡杨。

(板书课题《西风胡杨》)2、读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二、文本对话,走进胡杨,感悟品格。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齐读第一段。

边读边想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到什么?结合插图告诉大家。

2、找出最能体现西风胡杨特点的两个词语。

教师相机板书:最美丽、最古老3、小黑板出示句子:“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想一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胡杨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并且对人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3)、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

4、小结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分段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2、学生简单地评价朗读情况,是否通顺、连贯、有一定的感情?3、你从这三个段落中,体会到了胡杨的什么特点?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1)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2)感受品格,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4、这三个自然段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总分,就是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胡杨的特点,接着具体来说明这个特点,并且是围绕第一句话来说明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充满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学情分析: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一般都不太重视预习,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于一篇课文的字、词、句、篇的认识、理解都建立在老师的引导下,综合阅读能力差。

而且对于课文很少开动脑筋提出什么问题。

读书有唱读的坏习惯,改不过来,指导朗读是每篇课文的重要教学环节。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相对于这篇课文来说,学生对于胡杨和关于课文中提到的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都是陌生的。

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4、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难点:1、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2、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器、课件、小黑板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熟读感悟法、就重避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观感悟、兴趣导入开始上课时,老师庄重、激昂地挂上(胡杨图片),然后配播一首激昂地音乐,让学生看图感悟,教师乘机激昂地发声:在荒凉的戈壁上有着一种人称千年不死的“战士”那就是胡杨,它常年生长在沙漠中,而它又是那么美丽、那么坚韧、那么无私和悲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西风胡杨教案设计语文S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西风胡杨教案设计语文S版

西风胡杨【教材分析】《西风胡杨》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共选编了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

而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是本单元的训练专题,在《西风胡杨》的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胡杨是生长在沙漠里的一种树。

学生并不熟悉,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但是并不清晰。

因为学生不熟悉胡杨和它的生存状态,所以要想理解文意是很困难的,因而,教师要在上课时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胡杨以及它的生存环境,以便其深入的理解课文。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一学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的表现欲。

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学生对胡杨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胡杨那坚韧无私而悲壮的品格不能较深刻地把握理解。

对于文中作者包含的热爱、赞美与同情能在精读中领悟,但对于文中蕴涵的环保关注需要教师点拨、补充。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课前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

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同情。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2课时导学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2课时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导学案年级:五年级单元:第二单元主备人:李冰洁课型:新授课课题:9、《西风胡杨》(第一课时)审核人:陈旭东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悉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一、自主学习预习生字词语1、我是“词组达人”,成果如下:2、我是“寻找之星”,这是我发现的四字词语:3、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其中课文中这些地方地方,我特别感动;有些地方有疑问,我已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你呢?赶快开始吧!(疑问可记录于下方)二、合作探究1、我们都体会了西风胡杨的哪些特点?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其意。

三、当堂检测1、比一比,组成词。

韧()茎()氏()摧()肝()裂()朽()纫()泾()民()催()杆()咧()巧()躯()润()蒸()熬()类()垦()祈()驱()涧()拯()嗷()粪()恳()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2、3、4自然段。

四、质疑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五、收获与感悟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导学案年级:五年级单元:第二单元主备人:李冰洁课型:新授课课题:9、《西风胡杨》(第二课时)审核人:陈旭东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2、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

3、熟练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

二、自主学习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颂胡杨的,并画出相关词句。

2、阅读文章第三部分,说说胡杨的过去、将来3、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说说作者在希望和信心。

三、合作探究1、作者连用三个“祈求”到底在祈求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仔细阅读第2、3、4自然段,谈谈作者的表达方法?四、拓展延伸1、把搜集到的胡杨资料认真筛选,办“胡杨专栏”的手抄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9)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西风胡杨|语文S版 (9)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新疆的奇特风貌以及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三、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四、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在茫茫的大漠,当黄沙袭来时,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时,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堡也被掩埋了……然而,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争,与风暴搏斗,它就是——胡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风胡杨》一课。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后面生字的读音。

读完课文,说说在你眼中,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课文不仅写了胡杨树,还写了“我”,写了我的什么呢?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师板书(最美、最坚忍、最无私、最悲壮)指名由学生回答:我的祈求和我的坚信。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对话,走近胡杨。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美的树那位学生)这是最美的胡杨树,你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好吗?1、品读“只生在沙漠”的“只”字,体会胡杨的生存环境恶劣。

2、品读“一边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的塔里木胡杨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社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9 西风胡杨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及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意为多水汇集之湖。

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

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楼兰遗址:楼兰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改道,失去水源而逐渐废弃,5世纪时已成废墟,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3课时)预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词语。

jiān rèn zhēng’áo xī yù()()()cuīgānlièdǎn zhì rè zī rùn()()()2.辨字组词。

逝( ) 摧( ) 垦( )折( ) 催( ) 恳( )裂( ) 朽( ) 祈( )烈( ) 亏( ) 祁(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布满天空,盖住大地,形容来势猛烈,到处都是。

()(2)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干,形容人无所事事。

()(3)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很重。

()(4)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容易失去。

()(5)一般用来指众多的生命,也特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

()4.读书时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对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请你认真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熟读课文,标自然段,圈读生字、新词。

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自主完成检测,同桌互查。

]导入感知1.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心中的胡杨。

2.自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

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并以此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写胡杨是一种古老美丽的树种,它生长在塔里木。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写出了胡杨的性格和特点。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写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第四部分(第自然段):写作者的希望。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在课后“指南针”的指导下,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学会质疑,学会思考;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精读感悟1.品析胡杨的特点。

(1)用“——”划出2、3、4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2)用文中的词概括胡杨树的特点。

胡杨,是最的树;胡杨,是最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的树。

(3)研读重点段:①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作者从胡杨、、、、等几个方面写出了胡杨的特点。

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展开想象,说说透过文中带点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②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

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理解词语。

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胡杨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读到这儿,也许有人认为胡杨很傻,胡杨“傻”吗?谈谈你的看法。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请抄写下来。

胡杨树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究竟是什么?(4)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2.品读胡杨的生存现状。

英雄的胡杨,这坚韧、无私、悲壮的战士却哭了,他为谁而哭,是为自己吗?自主阅读5、6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汇报,结合资料理解“西域文明、塔里木、罗布泊、楼兰、龟兹”等词语。

指导学生读出西域曾经的繁华和现实中生存环境的无奈与悲哀。

] 3.品读作者的希望与信心。

(1)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孑然凄立”的意思是: ;“祈求”的意思是。

语段用的修辞手法写了作者的三个“祈求”,饱含了作者的责任感。

(2)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

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作者用了五个“还在”形成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坚信胡杨生命力的,坚信胡杨的精神,坚信胡杨能感动,坚信人类社会一定会关注胡杨的。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了“我”站在胡杨林中的心理活动,情感浓烈,富有震撼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胡杨的美丽与伟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教育学生要增强环保意识。

]总结提升1.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

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自身的狭隘与渺小,面对胡杨,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2.在我们深深被感动的同时,也一定会关注胡杨的命运。

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么做呢?3.在2、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4.相关课外读物推荐。

《牵牛花》:作者叶圣陶,文章通过对牵牛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令人受到心灵上的启迪。

《夹竹桃》:多处运用对比的描写手法,突出夹竹桃的特点,语言优美,绘形绘色,烘托出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总结写法,深化主题,树立环保意识。

]达标检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坚韧.( )根茎.( )耸.立( )不朽.( )祈.求( )赐.给( )身躯.( )炙.热( )滋润.( )蒸熬..( )围垦.( ) 人类.( )摄.氏度( ) 催.肝裂胆(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挚爱—()屹立—()怜悯—()干涸—()祈求—()坚信—()激励—()拼搏—()三、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修改)。

1.干旱的影响,云南和贵州部分地区的树木大概差不多都枯萎了。

2.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

3.我国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指南针。

4.今年,我们村的粮食、小麦、玉米又获得了大丰收。

四、课内阅读。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

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1.这段话共有句,它们之间的结构是关系。

仿照语段的结构特点写一段话。

2.这段话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胡杨“无私”的品质?六、课外阅读。

傲霜篇①夜里有些冷。

早晨起来,拉开门一看,嗬,下霜了。

对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小雪似的。

院子里也白皑皑地铺上了一层寒霜。

那棵树叶婆娑②、爬满了大半个院子的葡萄,它肥大的叶子,也布上了一层毛茸茸亮晶晶的霜花——使得那叶子骤然厚了许多。

但是,风一吹,这顶着霜花的叶子,可就刷刷拉拉地飘落下来了。

还有,院角里的那棵梧桐,从昨天夜里起,叶子就在刷刷拉拉地向下落,今天早晨落得更多了。

院子里遍地都是带霜的黄叶。

哦,真有点儿“西风紧,黄叶飘零”的景象了。

但是,且慢,瞧,那边的菊花,却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样子。

昨天黄昏的时候,它们还都含苞未吐,只一夜的工夫,就展蕊怒放了。

你看,它们开得多么热烈,多么茂盛。

那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西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满院子花团锦簇的。

难怪人们说秋菊傲霜呢,可真的是经霜一打,它倒越发显得精神了。

我向来喜欢花木,百花之中,尤其喜爱菊花。

每当九月秋尽万木凋零的时候,大地上已经很难看到不枯萎的花草了,只有菊花在迎霜冒寒开得灿烂一片,绚丽似锦。

好像它们决意要和西风较个长短,要与寒霜见个高低。

西风越紧,它们开得越茂盛。

寒霜越大,它们开得越艳丽。

真不愧是一种富有晚节的可爱的花儿。

我爱它们超凡脱俗的风姿,我爱它们平易简朴的本色,然而,我更爱的是它们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①本文作者峻(jùn)青。

文字有改动。

②[婆娑]树叶扶疏的样子。

1.本文词句优美,请摘录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优美词语:最喜欢的句子:2.本文通过对菊花傲立霜中的描写,表达了对秋菊的赞颂。

3.阅读文中加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形容菊花开得很茂盛的词语有;菊花的颜色也很漂亮,有。

(2)你知道菊花还有什么颜色吗?请选择一种写具体:4.作者为什么喜欢傲霜的菊花呢?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