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有八法,用对了才会有效果
推拿常用手法

推拿常用手法推拿医生为治疗目的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在患者体表进行的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均称为推拿手法。
手法是推拿治疗的最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及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推拿手法虽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必须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深透的目的。
持久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不走样,保持动作的形态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以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
刺激量: 1(轻度手法)操作在体表或皮毛——舒适2(中度手法)操作在皮下,肌肉浅层——酸麻胀3(重度手法)操作在肌肉深层——可以忍受4(特度手法)多层次——痛——电击感因此,有力的含义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持续操作并保持一定的刺激量所需要之力。
手法有力是手法操作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力并不是单纯指力气大,而是一种技巧力。
要根据治疗对象、施术部位,手法性质和病证虚实以及患者的体质而变化应用,并借以调整力的大小,施加恰当的手法力。
因此用力的基本原则是既保持治疗效果,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施加恰当的手法力量。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压力的轻重,都必须保持相对的一致,幅度不可时大时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时轻时重,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而又有节奏性。
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稳柔灵活,手法变换自然、协调。
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因此,柔和要求不能生硬粗暴,但也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要用力缓和,刚柔相济。
深透是指病人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
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使效应传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
1/14页减少摩擦,保护皮肤推拿介质:作用增强疗效滑石粉:四季可用,夏季多用,小儿推拿必用。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

中国乡村医药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黄萍高饴擎许丽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归纳了中医治病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消法、和法、清法、温法、补法,是中医治病的指导性纲领,根据此纲领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相应方法,选用对症的方剂进行治疗,以愈疾病。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所选择的穴位、手法、介质和补泻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1 汗法汗法即解表法,通过开泄腠理、驱邪外出,透邪于表,使在表的外感之邪随汗而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因其轻而扬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疟论》云:“腠理发泄……邪气与汗皆出”,说明邪可从汗而解。
小儿推拿中的汗法可通过穴位特性、配伍及推拿手法的选择达到发汗、解表、驱邪的作用。
选用有发汗解表的穴位,如天门、坎宫、太阳、肩井、二扇门等,多使用拿法(如拿肩井)、一指禅推法(如开天门、推坎宫)等,先轻后重,并配合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原理进行操作。
通过穴位配伍起协同作用,如外劳宫可以加强一窝风的发汗作用。
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不可发汗太多,避免耗伤阴液,损伤阳气。
2 吐法关于吐法最早的文献记载为《诗·大雅·丞民》中“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素问》中“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吐法的总纲。
吐法分催吐和探吐两种。
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吐法多指探吐,指通过手法刺激的方式,使停留在患者咽部及胸膈的痰液排出。
婴幼儿发生重症肺炎时,有效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选取的穴位为天突、咳穴,拇指点按或向两侧分拨,要求动作快速、刺激力度较大。
采用吐法容易耗伤津液,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温水,顾护脾胃,清淡饮食。
作者单位:310051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黄萍、高饴擎);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许丽)通信作者:许丽,Email:xuli725@ 3 下法下法又称“通下法”,最早可追溯至《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指通过荡涤、攻逐、泻下等作用,使得停留在患者胃肠中的宿食和燥屎能够从下而出。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手法按摩推拿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体表和穴位,改善皮毛功能和肺气功能,帮助气血的运行和水液代谢,而按摩肌肉则可以改善脾功能。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推拿按摩手法,希望对你有用!推拿按摩手法1:拍法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然后以虚掌作节律地拍击治疗部位,称为拍法。
1、手法要领:①指实掌虚,利用气体的振荡,虚实结合,要做到拍击声,声声清脆而不甚疼痛。
②拍法要以腕力为主,灵活自如。
③一般拍打3~5次即可,对肌肤感觉迟钝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2、适用部位:肩背、腰骶、股外侧、小腿外侧诸部。
3、功效: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4、主治:风湿酸痛,重着麻木、肌肉痉挛等症。
5、举例说明:腰背部风湿酸痛:按揉委中、局部推拿后,在腰背部可涂上少量冬青油,而后作自上而下的拍法,直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推拿按摩手法2:揉法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附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称之为揉法。
以大鱼际为力点,称鱼际揉法;以掌根为力点,称掌根揉法;以手指罗纹面为力点,称指揉法。
其中以鱼际揉法的技巧性较高。
推拿按摩手法3:鱼际揉法1、手法要领:①用大鱼际着力,稍用力下压;拇指略内收,指间关节微屈;手腕放松,以腕关节和前臂协调的摆动运动,来带动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作环旋状揉动。
若以掌根着力,则称为掌根揉法。
②动作要灵活,力量要轻柔。
施法时既不可在体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体表揿压。
③动作要有节律性,其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
以头面、胸腹和四肢诸关节最为常用。
3、功效:疏筋通络,止痛,活血散瘀,健脾和胃,宽胸理气。
4、主治:头痛,面瘫,胸胁痛,脘腹胀痛,四肢软组织损伤。
5、举例说明:头痛、面瘫:在前额及面部用鱼际揉法。
胸胁痛:掌揉章门、期门及患处。
四肢软组织急性损伤:可在患处周围用揉法;而在损伤处一定要给予冰按摩和制动。
推拿按摩手法4:指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或以食、中指,或以食、中、无名指罗纹面,在某一穴或几个穴或某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柔动,称为指揉法。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治法推拿是医者在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的某些体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压动作,以调整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目的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决定于两个要素,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手法的性质,指不同的手法性质不同,有温热性质的手法,有寒凉性质的手法。
如小儿手法的推三关,性属热;退六腑,性属寒等。
手法的作用量,则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手法频率的快慢等。
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则是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状况,选择相应的部位和穴位。
如诊疗网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选择则要依据辨证选穴,如运用五输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选穴原则等。
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疗有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一、温法温,即温热。
温法是用于虚寒证的一种方法。
多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
治疗时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
有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
推拿手法中,产热最强的应属擦法,尤以小鱼际擦法最甚。
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髂,揉龟尾等温阳止泻。
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幼科铁镜》“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
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通,即疏通。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崔述生教授“膝部八法”推拿手法配合“软伤洗剂”熏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撷菁

崔述生教授“膝部八法”推拿手法配合“软伤洗剂”熏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撷菁崔述生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法在中医界广受赞誉。
他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手法,称之为“膝部八法”。
结合其独特的推拿手法和“软伤洗剂”熏熥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将为您撷取崔述生教授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的经验精华,供大家参考。
一、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骨质增生、软骨磨损和关节面纤维软骨及关节囊的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关节疾病。
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看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失血不足、经脉瘀阻、气血不足以及肾虚化骨所致。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需要从全面调理气血,通利经脉,激活肾阳,扶正祛邪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软骨修复,舒筋活络,增强抗炎抗酸痛的作用。
二、崔述生教授“膝部八法”推拿手法崔述生教授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推拿手法,称之为“膝部八法”。
这八法分别是按摩、揉捏、捏拿、点按、推拿、拍打、拨叩和转动,在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通过调理气血、活络经脉、舒筋活血等手法,能够显著地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症状,提高关节功能。
1. 按摩:使用手掌的掌面对局部膝关节进行按摩,使局部产生温热感,促进血液循环,对缓解关节疼痛具有显著效果。
2. 揉捏:用手掌揉动局部膝关节,既可以活络筋骨,促进气血畅通,又可以调整局部关节组织,对改善疼痛和肿胀有好处。
3. 捏拿:通过用手指捏拿关节周围肌肉和筋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活络经脉,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4. 点按:以手指按压局部穴位,可以调整人体气血,通利经脉,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
5. 推拿:用手部对局部膝关节进行推拿,着力于活络筋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功能。
6. 拍打:采用双手拍打膝部周围肌肉,活络经脉,调整气血,对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症状有积极作用。
推拿的八种手法

推拿的八种手法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手法的施加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手法非常丰富,其中最常用的八种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按、抖、击、扭。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八种手法的特点和应用。
一、揉揉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摩肌肉,使其产生温热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揉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揉的部位可以是肩颈、背部、腰部等。
二、捏捏是指用手指和拇指捏住肌肉,轻轻地捏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捏的力度要轻柔,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捏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三、推推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压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推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推的部位可以是胸部、腹部、腿部等。
四、拿拿是指用手指和拇指捏住肌肉,然后用力向外拉伸,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拿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拿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五、按按是指用手掌或手指按压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按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按的部位可以是背部、腰部、腿部等。
六、抖抖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抖动肌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抖的力度要轻柔,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抖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七、击击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敲打肌肉,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疲劳。
击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
击的部位可以是背部、腰部、腿部等。
八、扭扭是指用手掌或手指轻轻地扭动肌肉,以达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的效果。
扭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否则会造成疼痛。
扭的部位可以是手臂、腿部、脚底等。
推拿的八种手法各有特点,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同时,推拿的手法要轻柔适中,不宜过重,以免造成肌肉损伤。
小儿推拿基础: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捏法、搓法、

小儿推拿基础: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捏法、搓法、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的动作为基础,如按、摩、推、揉等。
但又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简单的、随意的动作;它是有特定要求的动作,需经规范地训练,从而熟能生巧。
因此,要很好地进行手法的练习。
有些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相类同,但与成人手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小儿具有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因此其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要求做到“轻而不浮,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重而不滞”。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相比,有时仅用某类手法中的一二种,如成人手法中的按法有指按、掌按、肘按等,小儿临床中则多用指按,不用肘按;有的手法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如旋推法、直推法,成人推拿一般不用或少用。
小儿推拿手法种类:小儿推拿手法有一二十种,常用的有“小儿推拿八法”及捏、拿、捻、擦等。
小儿推拿八法是指“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种提法首见于《厘正按摩要术》。
海派儿科推拿则将一指禅推和滚法、擦法运用到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并将小儿推拿手法总结为以“按、摩、捏、揉、推、拿、搓、摇、滚、擦”为主的“推拿十法”。
小儿推拿手法时间: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以推法、揉法、运法、摩法操作时间长而次数多,而按法、拿法、捏法次数宜少,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
在临床应用上,其处方名是将小儿推拿手法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称谓。
例如,补脾经、补肺经(用旋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清脾经、清肺经(用直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揉一窝风(用揉法施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施于人中穴)等等。
小儿推拿手法顺序: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先头面、次上肢、再次胸腹及下肢正面、最后腰背及下肢背面;二是先重点、后一般;三是先一般、后重点。
对于如掐、捏等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因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而影响治疗。
小儿推拿介质:由于许多小儿推拿手法是直接接触小儿皮肤的,因此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
“三步八法”手法推拿对腰突的护理

“三步八法”手法推拿对腰突的护理发布时间:2023-02-17T07:47:36.06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0月10期作者:黄玉英[导读]“三步八法”手法推拿对腰突的护理黄玉英(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四川乐山614000)一起钓鱼的小张最近和我说了件事,单位体检时拍片发现自己有腰间盘膨出,但是医生特别轻松地说“你这病不严重,吃点药就可以了。
”小张开了一堆骨康胶囊和布洛芬,结果回家后越来越疼,一点好转都没有,直到有一天腿也开始疼,从最开始的腰疼到大腿疼,再到小腿疼,最后到市里专门的骨科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查出来是腰椎间盘突出。
一听见是腰椎间盘突出,小张蒙了,都知道腰椎间盘突出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医生连药也没有开,只说让小张慢慢养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什么是腰突,三步八法手法如何进行腰突护理,这篇闲谈也送给小张和广大腰突患者。
腰突是什么?腰椎间盘突出也被简称为腰突症,也被叫做腰椎纤维环破坏症或腰椎椎核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后,遭受外力作用,导致了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出现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了神经根,脊椎或血管等组织,出现了腰疼,伴随着坐骨神经反射书疼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出现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自身出现退行性改变,加之某些外因,例如遭受风、寒、湿邪入侵、外伤、慢性劳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腰突?有许多朋友感觉自己的腰腿痛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按照腰突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出现治疗不当,还耽误了病情。
那到底出现什么样的症状才算是腰椎间盘突出呢?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腰腿疼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肾亏和肾虚引起的腰部酸痛,第二种为腰部肌肉受损、肌肉扭伤挫伤、腰部肌肉劳损等导致的疼痛,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到的坐久了会腰酸背痛。
第三种才是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根,导致了周围组织出现水肿,神经出现了无菌性炎症所导致的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有八法,用对了才会有效果
推拿治法一般指温、补、通、泻、汗、和、散、清8法。
温法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运用一些温柔的手法,如按、揉、摩、擦、滚、一指禅推等,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缓慢柔和而又深沉的长时间操作,使之产生一定的热力渗透到组织深部,起到扶助阳气、温经散寒的作用。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证的一种疗法。
补法
“虚则补之”,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
使用轻柔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滚、揉、擦、摩、振等,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长时间的操作,旨在补益正气和使其机能旺盛,达到“补虚祛邪”的目的。
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凡功能衰弱、体虚者均可用之,临床常用的有补脾胃、补肝肾、补肺气等。
通法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痛症或经络气血不通所引起的病症,宜用本法治之。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运用手法时,要刚柔兼施,常用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如推、拿、搓、按、揉、擦等。
如缓慢柔和而又深沉的长时间操作,使之产生一定的热力渗透到组织深部,起到扶助阳气、温经散寒的作用。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证的一种疗法。
补法
“虚则补之”,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
使用轻柔的手法,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如一指禅推、滚、揉、擦、摩、振等,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长时间的操作,旨在补益正气和使其机能旺盛,达到“补虚祛邪”的目的。
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凡功能衰弱、体虚者均可用之,临床常用的有补脾胃、补肝肾、补肺气等。
推拿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痛症或经络气血不通所引起的病症,宜用本法治之。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运用手法时,要刚柔兼施,常用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如推、拿、搓、按、揉、擦等。
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
故《厘正按摩要术》曰:“按能通血脉”;又曰按法“最能通气”。
泻法
“实则泻之”,泻者,泻其有余,祛除邪气。
为攻逐结滞、通泄腑实的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
常用摆动类、挤压类和摩擦类的手法,手法操作时,其力量较重、刺激性强,手法频率应由慢逐渐加快。
在临床上用一指禅推、摩神阙、天枢,揉长强,能通腑泄实,治疗食积便秘。
汗法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法有开泄腠理、祛除表邪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之证。
着重选用挤压类、摆动类和摩擦类手法中的拿、按、一指禅推、揉、推等手法。
临床应用时,外感风寒,手法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外感风热,则手法用轻快柔和的拿法。
前者解表发汗,后者使腠理疏松。
本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和法
和法即和解之法,是以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为主要作用的一种方法。
凡病在半表半里者宜用之,手法应平衡而柔和,频率稍缓,常以摆动类、挤压类、振动类和摩擦类手法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和”法,可分为和气血、和脾胃与疏肝理气等3方面。
如和气血的方法有四肢及背部滚、一指禅推、按、揉、搓等或用轻柔的拿法拿肩井等方法。
和脾胃、疏肝气则用一指禅推、按、揉、搓等手法在两胁部的章门、期门、腹部上脘、中脘、背部的肝、脾、胃俞治疗。
“结者散之”、“摩而散之”,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
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一般以摆动类及摩擦类手法为主,如摩、搓、揉、推、一指禅推等手法。
手法要求轻快柔和,操作由缓慢而渐快。
临床上对有形或无形的积滞,均可使用本法。
如外科痈肿用缠法治疗;气郁胀满则施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摩法等;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一指禅推、摩、揉、搓等手法,频率由缓慢而转快,可起到消结散瘀的作用。
清法
“热者清之”,清法是以清热为主要作用,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
常选用摩擦类和挤压类手法,如推、摩、刮、揪等手法。
如表实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等。
本法也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