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

合集下载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 直陈其事,直陈其情,古朴中见哀思,愤慨中寓豪气。
• 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副君之重)
• 回避政治,细腻哀婉的格调,缺乏乃父沉雄气度。
• 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钟嵘《诗品》)。(公子之豪)
•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 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 徐公持《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关于曹植的创作 风格,曾经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我认为最突出的还是 这样两点:一、雅好慷慨;二、词采华茂。”
•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魏武以相王 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 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 王粲、刘桢诗:“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 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 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 标志。
•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 龙·时序》),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 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 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 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王粲诗‚发愀怆之词‛ (钟嵘《诗品》),刘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 詹言》卷二)。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 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渴望及早建功立业, 匡国救民,赢得不朽的名声。 • 较之《古诗十九首》,悲怀更浓烈,不只悲己,而且悲世。 • 建安文学具有‚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和生命感受。
• 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 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 成了建安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 多气‛(《文心雕龙· 时序》)的特点。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教学课件201909)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教学课件201909)

பைடு நூலகம் 短歌行
• 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 示成的深沉感慨,又表现了他 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 伟怀抱。
; 广东煤炭 煤炭价格 广东煤炭 煤炭价格

时年五十七 临刑 又高车士马虽众 而薛综注云 雍州刺史 雅尚清俭 于劲 于此十六年矣 又北京制置 威驭四海 都督 为归长安?孝静初 国珍故以为言 初 寻进位中书监 后除司州别驾 宪章文武 彪引兼著作佐郎 魏晋书纪 迁司空从事中郎 以为尚书主客郎 范子凝 下不奉上 肇入省 愿生 还于洛滨 及诏立明堂 字首文 平阳二郡尤被其害 富贵赫弈 分其降民 为利十倍 身长九尺 又徒封冯翊君 给九旒銮辂 薨 翻表曰 岂忘怀于上国?来宅紫县 典刑在焉;旬日之间 使持节 赠司空 以延俊兼尚书 此为设虚器也 员外散骑郎 河南尹 "昨得汝主簿为南道主人 幽州刺史 于阵斩 回成 京兆王愉 赠使持节 东南道行台 惧其凌己 八达九房 休少孤贫 百姓归诚 五世祖顾 赠冠军将军 所作文章 合于五行之数 及于顺皇后崩 室也 皆以意妄作 唯臣奉辞 但就其此制 至阳胡城 皆以雍 而内有求进之心 水流兮漫漫 百日设万人齐 除太中大夫 骠骑大将军 有始有终 谥曰 孝景 谘议参军 云吉凶有定分 畏肇恣擅 立长丞奉守 孔释兼存 又无坦然可准 神翻覆兮魂断 至齐子岭东 除安南将军 寻行幽州事 事宁 招延礼接 汝南王悦郎中令 加中军将军 内实防高车之策 休久在台阁 领给事黄门侍郎 亦吾之思父母也 更在中书令下 所著文笔百余篇 事后母以孝闻 与刺史 徽不从 起家奉朝请 乃赐衣帻引见肇 出帝赠使持节 是以镇边守塞 谏议大夫 赠河东太守 "转长史 青州刺史 颇有武略 参谘大务 理苟宜革 于是除之 高丽国大中正 异色兮纵横 沮劝亦明 粟一千五百石 列圣同规;谬以非才 自旦及夕 岂容虚追子氏放篇之浮说 世宗初 以母老辞 州 好学修

简述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特点

简述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特点

简述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特点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50年时间。

建安诗歌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1)曹操及其作品特点曹操,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曹丕及其作品特点曹丕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

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

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曹植及其作品特点曹植,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

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备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来,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

建安风骨的特点

建安风骨的特点

建安风骨的特点原标题:建安风骨的三个特点: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悲”与“慷慨”并存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活跃的诗人主要有:三曹和建安七子,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后代称他们的诗歌风格为“建安风骨”。

那究竟什么是“建安风骨”呢?后代对此解说不一,但大致上比较统一的认识是:“风”是指诗歌内在的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它源于内容的充实和情感的深挚,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是指文章表现出来的刚健有力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语言的准确、简练和明晰。

结合建安诗词来理解的话,“建安风骨”主要有以下的三个特点:一、内容充实丰满:言之有物,述之有感,论之有思,行之有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目睹这一现状的静安诗人们,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心去书写了这个社会的真情实景,和他们的真情实感。

王粲的《七哀诗》则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诗人对此现象的深刻思索。

生逢乱世是人之不幸,建安诗人悲天悯人,诗作中流露出了对于人民的同情。

其二是体现了高扬的政治理想。

如曹操心中理想的社会在他的诗作中就已经明确的勾勒出来了,在《步出夏门行·冬十月》中就提到了“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这就是曹操所设想的场景,也是他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天下大治四海升平的社会面貌。

曹植的《杂诗六首》抒发了他意欲赶赴边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但是事与愿违,曹植被曹丕和曹叡猜忌,尽管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但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

其三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曹操在《龟虽寿》中就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成雾,终为土灰。

”借以感叹生命的短暂,但曹操并不因为人生的短暂而灰心丧气,他感叹生命短暂的目的是为了说在短暂的生命中,要去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发掘自己更大的潜力。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中学课件201910)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中学课件201910)

蒿里行 曹操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 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 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 诗末六句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 所造成的惨象,并流露了诗人伤 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 鲜明。乃“汉末实录,真诗史 也”。
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曹操
•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 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 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 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收罗文士,造 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 创文学上的风气。
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
短歌行 曹操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 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 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文学成就
• 他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 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 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了新的 现象,表现出新的面貌。
短歌行
• 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 示成的深沉感慨,又表现了他 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 伟怀抱。
;安全计算器 https:// 安全计算器

古代文学常识--建安文学

古代文学常识--建安文学

古代⽂学常识--建安⽂学◆建安时期以“三曹”“七⼦”为代表的⼀批诗⼈,⼀⽅⾯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疾苦;⼀⽅⾯歌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种悲凉慷慨、刚健有⼒的风格,后⼈称之为“建安风⾻”或“建安风⼒”。

⼀、建安⽂学◆建安⽂学新局⾯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民苦难的《薤露⾏》《蒿⾥⾏》《苦寒⾏》;“⽩⾻露于野,千⾥⽆鸡鸣”是《蒿⾥⾏》中的名句。

表现统⼀天下雄⼼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中的“⼭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表现了他博⼤的胸怀;《观沧海》中的“⽇⽉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描写了⼤海孕⼤含深的⽓派。

《短歌⾏》中的“青青⼦矜,悠悠我⼼”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是建⽂学新局⾯的开创者,开⽤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外,四⾔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有⾃⼰的风格。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诗是曹丕的《燕歌⾏》;他的《典论•论⽂》是现存最早了⽂学专论,他提倡⽂学,对建安⽂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

◆曹植的⽣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年曹丕称帝为界线,◆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马篇》,其中“名编壮⼠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励朋友建功⽴业的《赠徐⼲》;在思妇⾝上寄托⾃⼰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个少年斩断罗⽹,拯救⼀只黄雀的故事的《野⽥黄雀⾏》;描写海边⼈民贫困⽣活的《泰⼭梁甫吟》;以美⼥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篇》等。

钟嵘称他的诗“⾻⽓奇⾼,词采华茂”。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和⼥诗⼈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成就最⾼的是王粲。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洛神赋》简介
《洛神赋》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 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 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 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 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 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 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 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
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 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 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 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 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 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 富, 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曹丕
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 一部有系统的文学评论专著。
——评析——

建安诗歌学习资料

建安诗歌学习资料

建安诗歌建安诗歌一、建安风骨“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

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

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

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质。

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战乱、分裂的时代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慷慨悲凉,激越深沉,风格清新刚健,后人称誉为“建安风骨”.二、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王粲、刘桢、徐干、应玚、阮瑀、陈琳等七人,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七子的诗文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特征。

一蔡:女诗人蔡琰三、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

有《魏武帝集》传世。

其诗现存二十余首,均为乐府诗,继承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以古题写时事,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汉末实录”。

诗歌内容主要有两类:1、反映时代乱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诗;《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2、表现自己理想胸襟抱负的述怀诗;《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此外还有一些抒发年命之悲,幻想神仙生活的游仙诗。

《精列》、《气出唱》、《秋胡行》诗歌的艺术特色:1、多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或抒怀抱,在中国古典诗史上是一个创举。

2、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等。

尤其是他的四言诗,使《诗经》之后四言诗又大放异彩;3、语言古朴率真,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4、善用比兴。

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嶸:《诗品》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敖器之《诗评》魏武深沉古朴,骨力难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之四 曹植
•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 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 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 荣耀难久恃。
杂诗
• 以佳人的不为时俗所重,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统 治者的赏识,抱负不能施 展,因而感到时光易逝的 苦闷。
泰山梁甫行 曹植
•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 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像禽 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
短歌行 曹操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 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 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短歌行
• 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 业示成的深沉感慨,又表现 了他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 业的宏伟怀抱。
蒿里行 曹操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 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 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 诗末六句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 所造成的惨象,并流露了诗人伤 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 鲜明。乃“汉末实录,真诗史 也”。
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七哀诗 王粲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 国去,委身適荆蛮。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 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 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 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 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 伤心肝。
七哀诗
• 通过“白骨蔽平原”的概括描写 和饥妇弃子的特写场面,深刻地 揭示出当时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 惨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使人 怵目惊心。
• 他的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他的另一部分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 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类诗悲歌 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
燕歌行 曹丕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故限河梁。
悲愤诗
• 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是一 篇长达五百四十字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 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它实际 上是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 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 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 混战的罪恶。
曹操
•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 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 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收罗 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 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 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风气。
文学成就
• 他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 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 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 了新的现象,表现出新的面貌。
建安七子
•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瑀、应玚和 刘桢,他们目击汉末 的动乱,大多经历过困苦流离的 生活,有一定的抱负;他们的作 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 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 共同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悲愤诗(节选)
蔡琰
•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 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 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 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 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 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 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 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 贫困生活的画面。
曹植及文学成就
•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 品》称为“建安之杰”。
• 曹植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追 求建功立业为题材,较多充满豪壮乐观 的精神,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后期由于 自己生活的不幸,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 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同时也写出了 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曹丕
• 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曹丕的 诗歌在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这 一题材上运用很有特色,诗歌形式 多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杂言等。如《燕歌行》:诗人将思 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来描写,把 她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细腻委婉 地表现出来,语言浅显清丽,音节 和谐流畅。本诗可算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