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计划制定与使用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一、引言抽样计划是在统计调查和质量控制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对样本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从而推断总体的特征和性质。
为了确保抽样计划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套管理规范来指导抽样计划的设计、实施和评估。
二、目的和范围本文旨在规范抽样计划的管理,确保抽样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适用于各类抽样调查和质量控制项目。
三、术语和定义1. 抽样计划:指根据研究目标和样本特征,确定样本容量、抽样方法和抽样方案的过程。
2. 总体:指研究对象的全体。
3. 样本:指从总体中选取的部分个体或观测值。
4. 抽样误差: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5. 抽样方法:指用于从总体中选择样本的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6. 抽样方案:指抽样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样本容量、抽样框、抽样过程等。
四、抽样计划管理流程1. 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获取的信息。
2. 确定总体和样本特征:定义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和样本特征。
3. 选择抽样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和样本特征,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
4. 确定样本容量:根据总体大小、置信水平和抽样误差要求,确定样本容量。
5. 设计抽样方案:制定具体的抽样方案,包括抽样框、抽样过程和样本选择方法。
6. 实施抽样计划:按照抽样方案进行样本选择,并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
7. 数据分析和推断: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方法推断总体的特征和性质。
8. 评估抽样计划效果:对抽样计划的结果进行评估,检验抽样误差是否满足要求。
五、抽样计划管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1. 科学性和合理性:抽样计划应基于科学的统计原理和方法,确保抽样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总体的特征。
2. 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抽样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实施。
3. 数据的质量控制:在抽样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抽样误差控制:抽样计划应合理控制抽样误差,确保抽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标题:抽样计划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抽样计划是质量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的抽样计划可以有效地评估产品的质量水平。
因此,建立规范的抽样计划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抽样计划的建立、执行、监控、调整和改进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抽样计划管理制度。
一、抽样计划的建立1.1 确定抽样方法: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质量要求,选择适合的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
1.2 确定抽样数量:根据产品的批次大小、质量控制水平和可接受的质量水平等因素,确定每次抽样的数量。
1.3 制定抽样标准:明确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和允许的质量偏差范围,确保抽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抽样计划的执行2.1 抽样过程控制:在抽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抽样计划执行,确保抽样的随机性和公正性。
2.2 数据记录与分析:对抽样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3 抽样结果判定:根据抽样结果判定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产品批次。
三、抽样计划的监控3.1 定期评估抽样计划:定期评估抽样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3.2 质量指标监控:监控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3.3 抽样效果评估:评估抽样计划的效果和准确性,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四、抽样计划的调整4.1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抽样标准:根据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抽样标准。
4.2 调整抽样数量:根据产品的生产情况和质量控制情况,适时调整每次抽样的数量。
4.3 不断改进抽样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抽样计划,提高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抽样计划的改进5.1 建立反馈机制:建立抽样计划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为改进抽样计划提供依据。
5.2 持续优化抽样方法:不断优化抽样方法,提高抽样的准确性和效率。
5.3 培训与提升:对抽样计划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提升,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抽样计划与实施方案

抽样计划与实施方案一、引言。
抽样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市场调研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抽样计划是指在进行抽样前,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抽样的目的、方法、样本量、抽样框架等内容。
本文将对抽样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抽样计划的制定。
1. 确定抽样目的。
在制定抽样计划时,首先需要明确抽样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进行调查研究,还是为了进行质量检验?不同的目的将决定不同的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2. 确定抽样框架。
抽样框架是指抽样的总体范围和抽样单元的清单。
在制定抽样计划时,需要明确抽样框架的来源和可靠性,以及如何对抽样框架进行修正和更新。
3. 选择抽样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在选择抽样方法时,需要考虑总体的特点、样本的分布情况以及调查的实际情况。
4. 确定样本量。
样本量的确定是抽样计划中的关键环节。
样本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抽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根据总体的大小、抽样方法和抽样误差来确定。
5. 制定抽样方案。
在确定了抽样目的、抽样框架、抽样方法和样本量后,需要制定具体的抽样方案,包括抽样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细节。
三、抽样实施方案。
1.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抽样前,需要对抽样框架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需要对抽样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按照抽样方案进行操作。
2. 抽样过程中的监控。
在抽样过程中,需要对抽样情况进行监控,确保抽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同时,需要及时处理抽样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
3. 抽样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在完成抽样后,需要对抽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推断。
同时,需要对抽样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四、总结。
抽样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统计调查和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抽样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抽样工作。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一、引言抽样计划管理规范旨在确保抽样过程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以提供准确的样本数据来支持决策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抽样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控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二、抽样计划的制定1. 抽样目标的明确在制定抽样计划之前,需明确抽样的目标和目的。
根据需求确定所要抽取的总体和变量,确保抽样结果能够满足分析和决策的要求。
2. 抽样方法的选择根据总体特征和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
选择抽样方法时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可行性。
3. 样本容量的确定根据总体的大小、抽样方法和置信水平等因素,确定样本的容量。
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样本容量,以保证抽样结果的可靠性。
4. 抽样框的建立建立抽样框是指确定样本来源的总体名单或抽样单位。
抽样框应该准确、完整、可靠,并且能够覆盖所需的总体。
5. 抽样误差的控制在制定抽样计划时,需考虑抽样误差的控制。
通过合理的样本设计和抽样方法选择,以及适当的样本容量确定,可以控制抽样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抽样计划的实施1. 抽样程序的描述明确抽样过程中的步骤和程序,确保抽样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包括抽样框的获取、样本的抽取、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等环节。
2. 抽样过程的监控对抽样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抽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监控内容包括抽样框的更新、样本的抽取方法、调查问卷的回收率等。
3. 抽样过程的记录详细记录抽样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抽样方法、样本容量、抽样框的来源、抽样过程中的问题和调整等。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追溯和验证抽样结果的可靠性。
四、抽样计划的监控与评估1. 抽样结果的分析对抽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得出总体的估计值和置信区间等。
2. 抽样误差的评估评估抽样误差的大小和可接受程度,判断抽样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抽样误差公式或模拟方法进行评估。
3. 抽样计划的调整根据抽样结果的评估,对抽样计划进行调整。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标题:抽样计划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抽样计划管理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抽样计划可以有效地评估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
本文将从抽样计划的制定、执行、监控、调整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抽样计划管理体系。
一、抽样计划的制定1.1 确定抽样方法: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确定合适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1.2 确定抽样数量:根据生产批次大小、产品质量要求和抽样方法确定抽样数量,确保抽样结果的可靠性。
1.3 制定抽样计划:确定抽样的时间、地点、方式、人员等具体细节,编制抽样计划书并进行审批。
二、抽样计划的执行2.1 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按照抽样计划书的要求进行抽样,确保抽样的过程符合规定,避免出现操作失误。
2.2 记录抽样信息:对每次抽样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抽样数量、抽样结果、抽样人员等信息,建立完整的抽样档案。
2.3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果在抽样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确保抽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抽样计划的监控3.1 定期检查抽样情况:定期对抽样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抽样过程符合规定,避免出现违规操作。
3.2 分析抽样结果:对抽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产品质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3.3 反馈意见建议:根据抽样结果和监控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四、抽样计划的调整4.1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根据产品特性、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需求,及时对抽样计划进行调整,确保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2 优化抽样方案:根据抽样结果和监控情况,优化抽样方案,提高抽样效率和准确性,降低质量风险。
4.3 持续改进抽样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抽样管理制度,促进抽样计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五、抽样计划的总结5.1 汇总抽样数据:对一定时期内的抽样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评估抽样计划的执行效果和质量管理水平。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抽样计划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产品或者过程的抽样检验能够准确、可靠地代表整个批次或者总体。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抽样计划管理的规范。
一、抽样计划的制定1.1 确定抽样目标:明确需要抽样检验的产品或者过程,并明确抽样的目的,如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或者过程是否稳定。
1.2 确定抽样方法:根据产品或者过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等。
1.3 确定抽样方案:根据抽样目标和抽样方法,制定具体的抽样方案,包括抽样数量、抽样频率和抽样标准等。
二、抽样计划的执行2.1 抽样计划的通知:将抽样计划及相关要求通知相关人员,确保他们了解抽样计划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2.2 抽样过程的记录:在抽样过程中,详细记录抽样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抽样情况等信息,确保抽样过程的可追溯性。
2.3 抽样结果的统计分析:对抽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抽样样本的特征参数,如平均值、标准差等,以便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三、抽样计划的评估与改进3.1 抽样计划的效果评估:对抽样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实际抽样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评估抽样计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2 抽样计划的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抽样计划的措施,如调整抽样数量、优化抽样方法或者修改抽样标准等,以提高抽样计划的可靠性和效率。
3.3 抽样计划的持续改进:建立抽样计划的持续改进机制,定期评估和改进抽样计划,确保其与产品或者过程的变化保持一致。
四、抽样计划的文件管理4.1 抽样计划的编制:将抽样计划编制为文件,明确抽样计划的内容、要求和流程,确保抽样计划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4.2 抽样计划的审批和发布:对编制好的抽样计划进行审批,并将其发布给相关人员,确保抽样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4.3 抽样计划的变更管理:对抽样计划的变更进行管理,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五、抽样计划的培训和沟通5.1 抽样计划的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抽样计划的培训,包括抽样方法、抽样标准和抽样过程等,提高其抽样计划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

抽样计划管理规范一、引言抽样计划是在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数据采集方法,通过从总体中选取一部份样本进行观察和测量,从而判断总体的特征。
为了确保抽样计划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抽样计划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二、抽样计划管理规范的制定1. 定义抽样目标和目的:明确抽样计划的目标和目的,例如确定总体特征、评估总体参数、检验总体假设等。
2. 确定总体和样本:明确研究对象的总体和样本的范围,包括总体的定义、样本的选择方式和样本容量等。
3. 确定抽样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4. 确定抽样误差和置信水平:根据研究需求确定抽样误差和置信水平,以保证抽样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5. 制定抽样方案:根据前述步骤确定的参数,制定具体的抽样方案,包括样本的选择方法、抽样单位的确定、抽样过程的安排等。
三、抽样计划管理规范的执行1. 抽样计划的编制:根据制定的抽样方案,编制详细的抽样计划,包括抽样单位的清单、抽样方法的具体步骤、样本容量的计算等。
2. 抽样过程的监控:在抽样过程中,需要对抽样方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按照抽样计划的要求进行抽样,并记录抽样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3. 数据采集和记录:根据抽样计划,对样本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分析和解释:根据抽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判断,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和验证。
5. 报告编制和交流:根据抽样计划的要求,编制抽样报告,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以确保抽样结果的正确理解和有效利用。
四、抽样计划管理规范的质量控制1. 抽样计划的审查和评估:在制定抽样计划的过程中,进行抽样计划的审查和评估,确保抽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抽样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在抽样过程中,进行抽样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抽样方法的正确执行和数据的准确采集。
3. 数据的质量控制:对抽样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清洗、校验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抽样管理制度

抽样管理制度
抽样管理制度是一种组织针对产品抽样检验的管理规定和操作
程序。
其目的是确保对产品进行有效的抽样检验,以评估产品的质
量和符合性。
1. 抽样计划:制定抽样计划,包括抽样方法、抽样数量、抽样位置等。
根据产品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适当的抽样方案。
2. 抽样程序:明确每个抽样任务的具体执行流程,包括抽样器具的选择和校验、抽样位置的确定、抽样过程的控制等。
3. 抽样标准:确定产品质量标准和接受水平,定义合格和不合格的判断标准。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接受质量限(AQL)等。
4. 抽样记录:建立记录抽样过程的文件和表格,记录抽样日期、抽样位置、抽样数量、抽样结果等信息。
确保取得准确和可追溯的
抽样数据。
5. 抽样结果评定:根据抽样结果进行质量评定。
根据质量标准,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将抽样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确定产品质量的
接受与否。
6. 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品,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返工、拒收、报废等,并建立相应的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7. 管理评审:定期进行抽样管理制度的评审,对制度进行定期审查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抽样管理制度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合规性评估非常重要。
它可
以确保抽样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产品质量,并可追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抽樣品檢術語(四)
樣本: 從批中抽取的單位產品的匯集,稱
為樣本
樣本大小: 樣本中單位產品數,稱為樣
本大小
過程平均: 一系列初次提交批的平均質
量,稱為過程平均
13
抽樣品檢術語(五)
檢查水平(IL): 提交檢查批的批量與樣本大小之
間的等級對應關係,稱為檢查水平,檢查水平高,從 批中抽取的樣本大小相對的大
17
抽樣方案類型(二)
五次抽樣方案: 由第一樣本大小n1,第二
樣本大小n2,第三樣本大小n3,第四樣本大小 n4,第五樣本大小n5,和判定數組 ﹝A1,A2,A3,A4,A5,R1,R2,,R3,R4,R5﹞結合在一 起組成的抽樣方案
18
合格質量水平AQL(一)
AQL意指: Acceptable Quality Level
備注 特高
高 中 低
24
檢查水平及意義(一)
• 抽樣檢查中,判斷能力用檢查水平表示,即判 斷能力強,檢查水平高.
• 檢查水平是為確定判斷能力而規定的批量 與樣本之間關係的等級
25
檢查水平及意義(二)
批量N和合格判定數Ac不變,抽樣檢查的判定 能力隨抽樣量n的增加而增加.如下圖:
Pa
1.0 0.8 0.6 0.4 0.2
A1,R1 A2,R2 A1,R1 A2,R2 A3,R3 A4,R4 A5,R5
二次抽樣方案判定數組 五次抽樣方案判定數組
16
抽樣方案類型(一)
一次抽樣方案: 由樣本大小n和判定數組
﹝Ac,Re﹞結合在一起組成的抽樣方案
二次抽樣方案: 由第一樣本大小n1,第二樣本
大小n2,各判定數組﹝A1,A2,R1,R2﹞結合在一 起組成的抽樣方案
• AQL是抽樣檢查批質量標準, • 當批質量等於或優於AQL時,
抽樣方案以高概率判批合格, • 當批質量劣於AQL時,
抽樣方案的高概率判批不合格
19
合格質量水平AQL(二)
• AQL以每百單位產品的不合格品數或不 合格數表示. • 在數值上它等於過程平均不合格品率上限
值Pmax它是允許的不能再壞的批質量平均 值
抽樣 檢查
計數 計量
調整型 抽樣檢查 周期型 抽樣檢查
序貫型 抽樣檢查 連續生產型 抽樣檢查
平均值的計量標準型 一次抽樣檢查 不合格品率的計量標準型 一次抽樣檢查 不合格品率的計量 抽樣檢查
4
抽樣檢查方式及意義(一)
• 一次抽樣檢查: 從批中抽取一個樣本,據檢查
結果判批合格或不合格
• 二次抽樣檢查: 第一次按規定樣本大小抽樣並
時處理一個樣品的費用為b檢查水平的選擇 如下: a>b選擇檢查水平Ⅰ a=b選擇檢查水平Ⅱ a<b選擇檢查水平Ⅲ • 為保證AQL,使得劣於AQL的產品批盡可能少的漏過去, 宜選用高的檢查水平.
10
抽樣品檢術語(二)
連續批: 待檢批可利用最近已檢批所提
供質量信息的連續提交檢查批,稱為連續 批
檢查批:為實施抽樣檢查匯集起來的單
位產品稱為檢查批
11
抽樣品檢術語(三)
不合格: 單位產品的質量特性不符合規定,稱
為不合格
A類不合格: 極重要質量特性不符合規定 B類不合格: 重要質量特性不符合規定 C類不合格: 一般質量特性不符合規定
22
AQL選擇參考值(一)
檢驗項目 電氣性能 機械性能 外觀
AQL 值 0.4 ~ 0.65 1.0 ~ 1.5 2.5 ~ 4.0
23
AQL選擇參考值(二)
產品範圍
衛星、導彈 宇宙飛船
飛機、艦艇 重要工業品 一般工業、農業用品 一般軍用品
一般民用工農業產品
AQL 值 ≦ 0.1 ≦ 0.65 ≧ 2.5 ≧ 4.0
n=200
n=0
n=50
n=30
n=100
0
2
4
6
8
10
P
26
檢查水平的等級
Ⅰ
一般檢查水平
Ⅱ
Ⅲ
Inspect Level
S-1
特殊檢查水平4>S-3>S-2>S-1,
一般檢查水平的判斷能力大於特殊檢查水平的判斷能力.
27
檢查水平的選取原則(一)
• 無特殊規定時,首先採用檢查水平Ⅱ. • 比較檢查費用,如每個樣品的檢查費用為a,判批不合格
合格質量水平(AQL): 抽樣檢查中,認為可以接
收的連續提交檢查批的過程平均上限值,稱為合格 質量水平
14
抽樣檢查符號(一)
N: 批量
P 批質量
n: 樣本量
P 過程平均
Ac: 合格判定數 Pa 批合格概率 Re: 不合格判定數 IL 檢查水平
ASN 平均樣本大小
15
抽樣檢查符號(二)
﹝Ac,Re﹞ 一次抽樣方案判定數組
6
抽樣檢查方式及意義(三)
序貫抽樣檢查: 每次只抽取一個樣品
檢查,一個或若干個樣品檢查后,將累計 檢查結果與相應的判斷標準比較,作出合 格、不合格或繼續抽檢的結論
7
抽樣品檢類型及定義(一)
正常檢查: 當過程平均接近合格質量
水平時所進行的檢查
加嚴檢查: 當過程平均顯著劣於合格
質量水平時所進行的檢查
檢查,作出合格、不合格或繼續抽檢的結論,若 結論為繼續抽檢,按規定樣本大小作第二次抽 樣檢查,據累計抽樣檢查結果判定批合格或不 合格
5
抽樣檢查方式及意義(二)
多次抽樣檢查: 每次均按規定的樣本
大小抽樣並作檢查,將各次抽樣結果累計 與判定數組比較,作出合格、不合格或繼 續抽檢的結論,直至可作出判定為止
20
AQL選擇原則
一般在檢驗標準或訂貨合同中規定AQL數值 • 軍用品AQL值小於工業產品 工業產品AQL值小於民用產品 • A類不合格的AQL值小於B類不合格的AQL • B類不合格的AQL值小於C類不合格的AQL • 訂貨方據需提出滿意AQL,AQL提的過嚴,生產成本
增加
21
AQL選擇方法
• 暫定AQL,據實修正 • 依質量要求決定AQL • 據不合格品的等級決定AQL • 用過程平均決定AQL • 供需雙方商定AQL
抽樣計劃制定與使用
1
品質檢驗應用之抽樣標準
機械電子輕工等行業用標準:
• MIL - STD - 105E 抽樣標準
PC業界常用標準:
• C=0 抽樣計劃
2
抽樣檢查標準的主要區別
MIL-STD-105E
• Major/Minor/Critical
C=0
針對檢驗項目,只要有不合格則一律拒收
3
抽樣檢查類型
8
抽樣品檢類型及定義(二)
放寬檢查: 當過程平均顯著優於合格質
量水平時所進行的檢查
特寬檢查:由放寬檢查判為不合格的批,
重新進行判斷時所進行的檢查,稱為特寬 檢查
9
抽樣品檢術語(一)
單位產品: 為實施抽樣檢查的需要而
劃分的基本單位,稱為單位產品
E.G. 一對產品,一組產品,一個部件,一
定長度,一定面(體)積,一定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