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业现状分析报告
医药市场分析报告

医药市场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医药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药行业成为了各大企业争相布局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医药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是企业能够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市场规模医药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规模巨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医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5万亿,未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快和疾病高发率的提高,医药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万亿。
二、市场现状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主要由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店连锁等众多企业组成。
其中,医疗器械、中成药和生物制药发展较快。
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市场的开放,国内外资本和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三、案例分析1. 百济神州:拥抱科技,转型“神药”近年来,百济神州率先在医药市场探索了“神药”战略。
利用科技手段,成功上市了多个开创全球领先地位的新药,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 现代制药:强化数字化战略,成为行业领导者现代制药通过强化数字化战略,建立了全球最先进的医药研发基地和完善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提供了更加高端、科技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行业领导者。
3. 药明康德: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实现快速发展药明康德通过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
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快速成长,已经成为了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中的重要参与者。
综上所述,医药市场规模庞大、竞争激烈。
在这个市场中,企业需要不断拓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加强数字化战略的布局,探索新的市场模式,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随着医疗健康产业持续升级和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医疗健康市场的新需求不断涌现,如远程医疗、医疗数据管理、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将为医药行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因此,企业需要在市场分析报告中充分考虑这些新需求,并及时进行合理的战略布局。
同时,要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创新业务模式,灵活应对政策调整,适应市场的挑战和变化,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
2023年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生物制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属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生物制药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对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现状1.市场规模生物制药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
根据中国药学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总规模达到了1083亿元,同比增长19.4%。
其中,抗肿瘤药品是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种,而生长激素类药品是增长最快的品种。
2.市场竞争生物制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
国外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场中高端药品,如肿瘤免疫治疗药品、重症医学领域等,而国内企业则主要集中在生物仿制药和基础研究等领域。
3.政策环境生物制药行业是国家高新技术领域,政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具体规划和政策指导,指出了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问题分析1.研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相对国外企业存在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加强国内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
2.市场信任度低由于公司之间相互效仿,市场上仿制药多种多样,相似度较高,导致市场仿制品信任度比较低,影响市场竞争力。
3.品种申报周期长随着仿制药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品种研发和上市审批周期越来越久,影响了生物制药企业快速上市。
三、未来趋势1.发展示范园区未来生物制药行业需要大面积发展示范园区,将政策扶持、平台资源、企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完整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技术的交叉和协同。
2.绿色制药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绿色制药将逐渐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绿色制药技术,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拓宽技术路线与创新方向,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企业更加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概述中国医药行业是指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相关领域的综合性产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医药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的增加,中国医药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二、市场规模根据中国物价信息网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
预计到2025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制药行业占据最大份额,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子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三、政策环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药行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例如,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快新药审批和上市进程,推动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等。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四、制药行业中国制药行业是医药行业的核心部分,市场规模和竞争激烈度都居于前列。
近年来,中国制药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同时,国家加快新药审批和上市的速度,进一步促进了新药的研发和生产。
然而,与国际制药巨头相比,中国制药企业在创新能力、研发水平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五、医疗器械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逐渐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然而,相对于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市场准入门槛高、临床试验和注册程序复杂等。
六、医药流通行业医药流通行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药品的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
近年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给传统的医药流通模式带来了冲击。
生物制药行业分析报告

生物制药行业分析报告(一) 我国生物制药业现状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传统生物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酿造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就是以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
本文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
现代生物技术在70年代开始异军突起,近一、二十年来发展极为神速。
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的核心。
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医药卫生、食品轻工、农牧渔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
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现代生物技术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发展最迅速、潜力也最大的一个领域。
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是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TPA)、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人生长激素(HGH)、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等,这些药品可以分别用以防治诸如肿瘤、心脑肺血管、遗传性、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药品。
2、是研制出了一些灵敏度高、性能专一、实用性强的临床诊断新设备,如体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盒等,并找到了某些疑难病症的发病原理和医治的崭新方法。
我国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市场前景良好。
3、是基因工程疫苗、菌苗的研制成功直至大规模生产为人类抵制传染病的侵袭,确保整个群体的优生优育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我国开发重点是乙肝基因疫苗。
现代生物技术以再生的生物资源为原料生产生物药品,从而可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足够数量用于临床的研究与治疗。
制药行业分析报告

制药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概况制药行业是指生产、销售药品的行业,是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制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全球制药市场规模已超过1.3万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二、市场特点1.需求稳定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使药品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2.创新驱动:新药研发和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研发投入巨大。
3.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内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
4.法规监管严格:制药行业受到严格的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有着严格的标准。
三、发展趋势1.研发创新:行业内企业将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2.产业升级:推动制药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方向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3.国际化发展:国内制药企业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
4.互联网+医药: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药品流通、医药信息化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创新。
四、挑战与机遇1.价格压力:药品价格受到政府和医保的严格控制,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2.知识产权保护:新药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存在侵权风险。
3.市场竞争:行业内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激烈。
4.国际市场挑战:国际制药巨头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
五、发展建议1.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2.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创新发展。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新药研发的回报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4.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5.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医药的发展模式,提升药品流通和服务水平。
六、结论制药行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制药行业将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医药行业产能分析报告

中国医药行业产能分析报告一、引言中国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医药需求持续增长,而产能是否足够满足市场需求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报告主要对中国医药行业的产能进行分析,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
二、中国医药行业的总体情况截至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规模庞大,涵盖医药制造、流通、零售等多个环节。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医药行业产值已超过数万亿元,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二次转型,医药行业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三、医药行业产能现状1.医药制造产能医药制造产能是医药行业供给侧的重要环节。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能,覆盖了西药、中药、生物制品等多个领域。
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能效率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努力进行提升。
2.医药流通产能医药流通产能是医药行业供需平衡的重要环节。
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不仅涌现出一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而且线上线下渠道持续扩大。
然而,由于规模不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医药流通产能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
3.医药零售产能医药零售产能作为医药行业供需匹配的末端环节,对于保障药品的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医药零售行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药店数量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
因此,通过提升医药零售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药物需求。
四、医药行业产能挑战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医药行业在新药研发、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2.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医药产业链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大型制药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品牌建设方面占据优势,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
3.市场监管不完善医药行业是一个社会责任重大的行业,市场监管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仍存在药品质量问题、假药泛滥等现象,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3篇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3篇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发展源自药品的刚性消费,具有弱周期性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医药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现在跟一起来看看大家对于这个行业是如何分析的吧!医药行业分析报告1、医药行业进入新常态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发展源自药品的刚性消费,具有弱周期性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医药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根据CFDA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15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6,719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25,7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19%。
2015年,我国产业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医药行业受大趋势影响,增速随之降低。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6.1%,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9.8%,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2%,利润增长12.2%,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1%。
中国医药产业布局整体趋于优化,但增速趋缓。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产业迭代升级等趋势的推动,未来三至五年,中国医药行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复合增长率。
2、抗肿瘤药物市场前景广阔在医药行业中,最具有市场前景之一的是抗肿瘤药物。
肿瘤具有发病率高、隐蔽性强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5年癌症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癌症总发病429.16万例,总死亡281.42万例。
据《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全球癌症病例呈现迅猛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1,400万将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而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
从2010年至2015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的复合增长率为6.79%,癌症死亡病例的复合增长率为7.50%。
医药制造业行业分析报告及分析要点

医药制造业行业分析报告及分析要点医药制造业是指从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物质中提取、制造和加工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的行业,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生命的高科技产业。
在全球范围内,医药制造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产业,其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越来越大。
本文将对医药制造业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医药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医药制造业其主要特点是高技术性、高纯度、高要求、复杂化,投入巨大,周期长,风险大,检验标准高,市场不稳定等。
在医药制造业中,研发和生产周期长,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大量时间成本。
同时,由于医药品的特殊性,其生产和质量标准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对制药厂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有严格规定,同时也要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管理。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着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以下趋势:1.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化学合成等领域不断发展,医药制造业也在不断引进新技术,推出研究更深入的新药品和设备。
2.保持市场而非避免竞争:医药制造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产业,因此各大制药公司不断利用创新技术和研发新产品来保持市场。
3.快速市场反应:制药厂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对特定药品的需求变化,同时通过更灵活的生产和物流体系来提高效率。
4.高效用药策略:随着医疗成本的上升,政府、保险公司和医院都在更仔细地分析和监控医疗使用药品的成本和效果,这将导致制药厂要在竞争中灵活应对。
结论总之,医药制造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行业,未来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下,医药制造业的前景将更加广阔,需要各制药公司注重技术和工艺创新,从而推动行业内生态的发展,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满足消费者在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
以下是医药制造业的相关数据:1. 2020年中国制药产业收入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7.3%。
2. 全球制药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了1.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约占一半份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正文显示:在线词典【行业分类】医药【地区分类】中国【时间分类】20000918【文献出处】中国市场【标题】中国制药业现状分析(2000年文献)(6596字)【副标题】吴畏【正文】刚刚过去的1999年,是医药工业的利好年,全年利润超过90亿元,创近6年来最高水平。
在外贸严峻的形势下,医药出口比1998年增长2%。
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说到今年目标更是底气十足:“今年要完成工业产值2230亿元,出口38亿元。
”记者看到的统计表明,在17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排第五位,实现利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排第七位。
似乎是提供个有力的旁证,近来股市在盛名之下的几匹科技黑马连折几阵之后,由40余家医药上市公司组成的“医药慢牛”却风光独好。
有专家于是预言制药业正步入黄金时代,以1999年为例,中国人均药品消费为2.9美元,亚洲的日本为488.2美元,国为93.3美元,为79.2美元,中国大陆市场潜能巨大,钱景金黄。
然而,就在今年初,恰恰是几家制药企业用自身的行动表明它们要提前关闭这扇刚刚开启的“黄金之门”。
药厂:曾掀降价狂澜3月底,在举行的“全国新特药品交流会”上,我国基因工程制药骨干企业三生制药股份发布了一条令业外瞠目的消息:该公司生产的干扰素产品“因特芬”价格下调60%,每支100万单位、300万单位和500万单位“因特芬”的零售价分别从原来的56.8元、160元和285元降到22元、66元和99元,相当于国产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进口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据介绍,干扰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治疗慢性乙肝、丙肝、肿瘤、性病等顽症的有效药物。
长期以来,干扰素的治疗费用十分昂贵,注射两次约需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完成一个有效疗程需要注射60到100次,费用几万元,大大超越了中国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
干扰素市场有多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2000万乙肝病人,还有1000万肿瘤病人,有人计算过,全国有几十家制药企业生产干扰素,如果所有企业都加足马力生产,都不能满足整个国市场需要的1%。
然而,在需要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几千万病人中,能用得起的不足1%。
更悲哀的是,这几十家干扰素生产企业多年来一直局限在这1%的市场上你争我夺,互不相让。
对于60%的大降幅,三生制药股份董事长娄丹的解释是:“要降就一步降到位,损害消费者终究会损害到医药行业自身。
”三生要从1%的市场跳出来,去占领那99%的更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现在感觉还是降晚了,三生制药干扰素的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000万支,现在却只有200万支,制药车间处于半歇工状态!”然而这一被业称为医药界“长虹事件”的降价行动,立刻招致方方面面的强大压力:有同行怀疑三生公司是低价倾销,急于抛售积压产品;有人说三生的产品技术含量低;更有人痛责三生“提前结束了医药工业的黄金时代”。
4月初,《中国医药报》上又赫然刊出“丽珠风”药价降低的消息。
的丽珠集团股份决定将其最新产品抗病毒药“丽珠风”大幅降价,由原来的每盒171元降至85.5元。
7月16日,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三九集团在京宣布,其西药的拳头产品999头孢噻肟钠的零售价格下降65%,每克从48.5元降至17.1元,一改目前我国三代头孢的日治疗费动辄数百元的局面,而999头孢噻肟钠降价后,轻、中度感染每日治疗费不足35元,重度感染也不超过100元。
据悉,以1999年头孢噻肟钠全国的消费量计,此药降价65%,国家财政医疗支出将减少10亿元。
而如果它的降价能带动其它品牌的药品降价,其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遗憾的是,震动是有,但并没有引起像汽车、家电市场那样波涛汹涌的降价狂潮。
原因与“三生”一样--此举遭到多方面的反对,声音最高的竟是许多医院和医生。
丽珠集团方面说,本来上报降价幅度更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只批准了50%。
国家卫生部王羽副司长有些气恼地说:三年后我国药品进口关税将由20%降至6.5%,全球经济500强中的25家跨国制药集团已有21家进入中国市场。
面对已然在前的庞大对手和虎视眈眈的后来者,如何迎接国外药品冲击?医和药都该算大账,再多一些三生、丽珠、三九,于病者善,于己也有利啊!药店:降价战曾打得风生水起药品降价,对制药企业如泥牛入海,却在零售药店引起强烈的和声。
6月初,,向来“言不二价”的药店开始悄悄盛行“讨价还价”,尤其在一些中小药店。
它们通常的做法是去掉标价的尾数、零头,如遇到特别认真的顾客一般可将价格杀低20%--50%。
6月18日,市职工福利药房将一纸告示醒目地贴在药店的玻璃门上,向消费者“慎重承诺”:“本店上千种药品为全市最低价……为了保证最低价的权威性,让消费者得到最大实惠,请消费者积极收集其他药房(三证齐全)比本店低的品种信息,每条准确信息将获得本店礼品,对积极参与者,我们将聘为本店兼职药品监督员。
”该店千余种药品,与街头其他一些药店相比,一般要低10%--50%。
药店经理声明,货源来自正规渠道,保证质量。
7月10日,经营面积堪称蓉城老大、销售收入居第二的省天源堂药房“揭竿而起”,将其两个连锁店共3000个品种,全面下调零售价20%--70%。
降价幅度之大、涉及的品种之多再度惊爆业界,天源堂也为自己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销售记录:共有上万名消费者挤向这里,一些常用药物多次断档,营业时间也被迫延至晚上10时。
时隔一天,蓉城10余家大中药店应声降价,各施高招:经营规模首屈一指的市医药总公司开始对患者发送优惠卡,消费者凭卡一律享受九折优惠。
该总公司药品分公司销售部昨天扯起横幅,承诺全面降价10%--30%,还组织专人免费送药上门。
抚琴西路人康大药房把接近2000个品种的药品全面下调15%--35%。
为聚敛人气,该药房还推出常用药品“全市超低价”,降幅在50%以上。
而营门口路宏生堂药店昨天在试营业期间专门辟出“最低价扶贫营业厅”,向顾客承诺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只加15%的利润,减少暗扣、中间环节。
而福利药房再次下调部分药价,力保“全市最低”。
该药房负责人徐颖称:“只要高出进价的5%,我们就可以出售。
”一时间,药店价格战打得风生水起,甚至零售价低于出厂价!华联制药下属销售公司总经理罗凡称,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力克舒每盒出厂价为5.98元;批发价8.86元;零售价10.20元。
可在新特药公司、同善堂药房、同基药业每盒都只标价5.80元,而职工福利药房力克舒更是只标5.70元一盒。
这场药价震迅即波及到了。
7月13日,双叶药房突然宣布:实行进价自动曝光,售价全市最低。
其店药品大幅降价,如国家零售指导价一盒30多元的阿莫西林胶囊,“双叶”售价为9.60元,其它药品的售价也大大低于国家指导价,并且作出“假一赔十”的承诺。
一边是临街药店一日三降的低价,一边是医院药房岿然不动的高价。
巨额的落差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波。
7月18日,一些医院的院长齐声抱怨说,把药价问题抖得这样亮,今后谁还敢从药商那里进药,并联合大喊“没了搞头”的药品批发商向制药企业施压,迫使药厂与己结盟,毕竟在中国药厂最大的零售商是医院,全国药店零售最好的也不过才占37%。
在此压力下,一些药厂要求药店“规动作”,必须按药厂的市场定价卖药,对低于定价销售的药店一律停止供货。
一些自主降价的药店在进药时,常遇到药商说“降价把我们害惨了,不要搞得大家都没饭吃。
”医院、药批、药厂密谋“结盟”,低价药店面临被“封杀”险境。
医院:肥水莫流外人田在药品降价的几次努力中,都可看到是医院和专科大夫从中作梗。
为什么?近日更爆出某大医院打出招标进药的旗号,提出“凡参与竞标的医药企业,让利回扣不得少于20%,否则终止业务”的奇闻。
医院招标采购本是为了减少流通环节。
中国现有药批公司1.7万家,相当于县级以上医院的总数,而国外多数国家只有1到4家,美国也不过只有药批公司8家。
许多药品常经过一级、二级、甚至三级批发,价格节节上窜。
对制药企业的招标采购本已降低了药品的流通成本。
国家《药品管理法》规定出厂价在成本价上加5%,批发价在厂价上加5%,零售价在批发价上加15%。
如此这家医院已经拿到了出厂价20%的加价,却还要企业再拿出20%的优惠,也就是说每进一种药医院要有出厂价40%的纯利,否则免谈。
这自然引起8家国有医药企业的联手抵制。
当然,也有挡不住的。
今年初,市政府出面,对部分药品进行分开招标统一采购,效果十分明显。
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董主任说:“药品进价降价幅度较大,但零售价总体没变。
以氟康唑针为例。
招标前,每瓶进价180元,零售205元;招标后,每瓶进价90元,降幅50%,零售还是205元。
”由此可见,招标采购并未给患者带来实惠,只是更多好处被医院截留。
如果没有政府撑腰又像那样遭到顽强抵抗怎么办?实际上全国许多医院已经赤膊上阵,完全不顾国家规定,药品零售价远不止加价15%。
据了解,目前市场的批零差率都在50%以上,有些药品零售价甚至超过出厂价的十倍、十几倍、几十倍!换言之,花100元买的一盒药,也许不值5元钱!一位患者因拉肚子上医院,医生给他开了两瓶乳酸环丙沙星,院方要价为120多元。
谁知该患者恰是生产此药的药厂工人,这种一瓶出厂价才3元多。
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花费79元;住院花费2891元,其中药费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
记者在调查发现,一盒广西制药厂生产的罗红霉素,出厂价是4.7元,医药公司以6.8元批发给医院,医院以零售价27.9元卖给患者,6粒药就赚了21.1元,医院是最大的获利者。
所以,当药企、药店降价使药价透明医院能不急嘛,你分明是在坏了这行的“规矩”。
实际上,现在医院除靠零售加价“食价而肥”外,还靠医药代表孝敬的“扣率”撑鼓钱包。
这又衍生出中国医药市场的另一大怪现状……洋药:最先把水搅混80年代全国化学制药企业仅500多家,现在已达6000多家,其中60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5%,利润占77%,其余多在勉强维持,还有1000多家在亏损中挣扎。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部分药品供大于求,开工率平均不足50%。
在此种情况下,合资企业却异军突起,从数量到效益全面飘红。
从1980年日本大冢公司在建立的第一家医药合资企业起,发展壮大至目前的1500家,已占到总量的1/4。
与之相呼应的是洋药纷纷抢滩中国,硬是在药品积压如山的买方市场中“踢打”出了一块卖方市场。
记者从海关了解到,70年代我国每年进口药品不足3000万美元,80年代后连年攀升,1988年为7765万美元,1990年达到39527万美元,今年1至5月,仅口岸进口药品5531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
从比利时、爱尔兰、美国进口的药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倍、11.6倍和1.3倍。
如今洋药、合资药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