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邹忌讽齐王纳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之际慷慨悲歌文章的特色;
2.理解邹忌的论断和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1.掌握邹忌的论断和讽刺手法;
2.体会文章情感,了解秦汉之际慷慨悲歌文章的特色。

2.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2.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3. 教学方法
1.理解课文;
2.分析论断和讽刺手法;
3.板书。

4. 教学准备
1.课本、教案;
2.PPT。

5. 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秦汉之际慷慨悲歌”的背景;
2.帮助学生了解“讽刺”和“论断”这两个概念。

5.2 理解课文(40分钟)
1.阅读课文,学生自主查字词;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回答问题;
3.分析邹忌的论断和讽刺手法;
4.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5.3 板书(10分钟)
1.将重点和难点内容板书,以便复习。

6. 作业布置
1.参照课文,写篇关于历史人物的文章,引用慷慨悲歌的手法。

7.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时间,避免画蛇添足;
2.学生思维才能、文化底蕴不同,应尽可能发掘和引导学生的独特思考;
3.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配合,推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导语】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

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

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

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

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

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

2、复述__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那么通过学习这篇__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

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

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故事,展现了邹忌善于讽谏,齐王能够接受忠言,改正错误,从而使国家走向强盛的历程。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文章主旨,培养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中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朗读、翻译课文,了解邹忌讽谏齐王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习邹忌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勇于改正错误的品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邹忌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邹忌如何巧妙地讽谏齐王,以及齐王如何领悟并接受忠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邹忌讽谏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诗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手法和齐王的纳谏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邹忌讽谏的过程,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5.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困惑。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纳谏的认识。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分析“讽谏”的妙处,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谏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唐太宗对敢直谏的魏征这样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J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一邹忌。

二、作品与作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该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

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三、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生试读;2、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疏通文意(一)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并展示。

老师点拨,重点实词、虚词,重要的句子,做好强调,要求学生做好批注。

(二)重点词义古今异义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委婉地劝说今:讽刺2.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明天3.今齐地方千里古:地土方圆今:地点4.能面刺寡人之过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使动用法一词多义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入朝见威王朝廷③皆朝于齐朝见间①时时间进间或,偶然②又何间焉参与美①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特殊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5篇)教学目的1.熟悉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4.把握文学常识和文言学问。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设计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一、自学定向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

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

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

威王认为他未认真听,是在说谎。

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

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欣赏,就拜他为相。

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二、自读查疑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争论释疑: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的确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延长迁移(齐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对于聪慧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作者分享了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一、导语: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完成板书忌齐王妻----------宫妇左右妾----------朝廷之臣客---------四境之内四、关于进谏很多时候,由于一篇《邵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的成为一篇成功的进谏范本。

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对这一点作过精彩的论述。

而在历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众口一辞地肯定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甚至于拔高了这种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刺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
..千里⑥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
..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明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使……闻。

⑤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请学生翻译文段
4.全班齐读课文,反复诵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邹忌是怎么劝谏齐王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话是一门艺术,提意见、建议更是一门艺术。

会提的,让人心悦诚服;不会提的,让人火冒三丈。

今天,我们看看邹忌是怎样向齐王提建议,齐王又是怎样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的。

二、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研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邹忌结合自身容貌问了妻、妾、客三人一个什么问题?分别怎么问的?
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②、三人分别怎么答的?三人的回答有没有不同?
三答: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叹句,读出其妻由衷的偏爱之情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反问句,读出其妾畏惧拘谨之情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陈述句,读出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
语气:强----弱
(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注意其语气、节奏感)
③、徐公来后,邹忌和他比美的结果如何?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比美观结果引发了邹忌什么样的思考?
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小结:邹忌经过一番思考,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①、邹忌入朝后先向齐王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而皆以臣美于徐公。


原因是什么?
----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

②、邹忌向齐王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三比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莫不求于王
③、如果说“皆以臣美”是生活小事,那么“王之蔽甚矣”就是什么事?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理?
•“皆以臣美”--------- “王之蔽甚矣”
•小事 --------- 大事
•家事 --------- 国事
•设喻说理、对比推理
小结: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体现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

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②、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
能上书谏寡人者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下赏
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初门庭若市
数月间进
期年无可进
纳谏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总结人物形象:
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四、布置作业
1.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2.用今天你所学到的劝谏方式完成下列各题(任选一题)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上网。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

附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