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

3. 练习题。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行程: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时间:物体完成一段行程所需的时间。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步骤一:明确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步骤二: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步骤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步骤四: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个人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他行驶的距离。

案例二:两辆火车相向而行,第一辆火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第二辆火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两火车相遇需要多长时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学会解决行程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 能够应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解决行程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1. 行程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 解决实际行程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学案例或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行程问题,如上学、上班的路线选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路程、速度、时间等。

2. 介绍行程公式:S = V * t,其中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3. 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a. 明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b. 确定需要求解的未知量;c. 根据行程公式列出方程;d. 解方程求解未知量;e. 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道行程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2. 引导学生按照解决步骤进行思考和计算;3. 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提供几道行程问题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2.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3. 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总结;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用数学方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以及解决行程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在案例分析和练习环节,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2. 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3. 学生对行程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行程问题教案课题名称: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追及问题的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2:能准确地画出线段图3:能结合线段图来抓住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来求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把题意转化为线段图来解题2:掌握相遇、追及、行程问题中时间、路程、速度的数理关系教学内容知识点一:相遇问题1:两个物体在同一路段上两个不同的地点相对而行时,如果同时到达某一地点,通常叫做相遇。

2:基本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3:解题时的关键在于理清运动过程,抓住两者同时行驶的路程及速度和,同时结合线段图求解。

例题1: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两人几小时后相遇?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相遇问题。

所谓相遇问题就是指两个运动物体以不同的地点作为出发地作相向运动的问题。

(基本相遇问题)练习:1,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0米,问: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2.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

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3.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

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例2:小明住东村,小牛住西村,小明和小牛同时从东村、西村出发到对方家走去,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东西村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二:1,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可以相遇,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2,两辆汽车从相距450公里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求另一辆汽车的速度?课后作业:1、小明家和小牛家相距14千米,星期六小明和小牛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向对方家里走去,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

(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

(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
提问:这个问题是求什么的?路程=速度×时间,小鸟的飞行时间就是两个男孩的相遇 时间,相遇时间=路程和 速度和,
20 (10 10)1(小时)151 1(5 千米)
再提问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追及路程(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六、教学过程(说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3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 1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前三道例题的学习。 最后,用
1

约2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七、教学预测(反思)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解答本节课的问题时,不会数形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提 醒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例2对应的作业题目和例题有点不同,会有少部分学生按 部就班,不认真审题,看到题目就做,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一)、故事导入(课前检测) 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O 千米的两个地方,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 的那一瞬间,一辆自行车车把上的一只小鸟,开始向另一辆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 辆自行车车把,就立即转向往回飞行。这只小鸟如此往返,在两辆自行车的车把之间来回飞 行,直到两辆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每辆自行车都以每小时1O 千米的等速前进,小鸟以每 小时15千米的等速飞行,那么,小鸟总共飞行了多少千米呢?
(48 56)5 52(0 千米) (688- 520) 56 (3 小时)
答:再经过3小时,乙车也到达 C 站。 例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 A、B 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 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了 3.2 小时到达 B 地。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假设两车相遇在点 C,根据题意可知,客车走完 CB 用 3.2 小时,可求出 CB 之间的路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行程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行程问题的建模和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行程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

案例可以包括:小明开车去迎接朋友,两点之间距离为100公里,小明的车速是60km/h,那么小明开了几个小时?学生通过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求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方程,并用代入、消元等方法求解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进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小明的车速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道路情况变化的,那么要怎么建立方程求解小明开车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手段:1. PPT,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3. 教师指导,激发学生思考4. 课堂练习,拓展应用5. 反思总结,巩固学习成果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题能力2. 学生对于行程问题解决方法和建模能力的掌握情况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一元一次方程和行程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行程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灵活运用行程公式。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行程问题相关图片、案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 练习题:涵盖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行程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3. 行程公式讲解:讲解行程公式S = V ×T,并解释其含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并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5.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作业布置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行程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灵活运用行程公式。

八、教学准备1. 课件:行程问题相关图片、案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 练习题:涵盖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讲过的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行程公式。

2.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典型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十、作业布置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三部分”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行程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比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难点: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比例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行程问题。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公式法和比例法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行程问题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练习题:提供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共学目标
共 学 活 动
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3. 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共同研究一:什么是速度、时间、路程?
活动一、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思辨落实点1】
(一)出示学习单
1. 写一写
“大巴车每小时行驶88千米”可以简写成读作
2.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可以举例)
3.找一找:从题中找出与速度相关的其他量。
(二)学生自主练习
(三)集体交流,反馈点拨:
1.学生上台汇报,其余学生补充质疑。
要点:(1)速度的写法和读法:写作:88千米/时
读作:88千米每时
(2)学生举例说速度,教师板书速度的含义。除了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还可以是每秒、每天等,只要是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我们都叫做速度。
(3) 与速度相关的其他量:路程和时间【概念,本题中的路程和时间具体指什么?】
路程:从舟山都上海要行驶320千米
时间:11时-7时=4小时
活动二:当堂练习,巩固延伸【作业落实1】
(一)出示学习单
1.读一读:读出速度,并说说这速度表示的含义。
乌龟爬行的速度大约200米/小时
兔子奔跑的速度大约300米/分钟
难点:理解速度的表示法。
教学知识点
行程问题的三个关系式
教学准备
乐 学 过 程 第( 6 )课时
预学目标
预 学 活 动
通过预学活动,能够对速度意义和表达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
预学单:
1.认真阅读书本p53,了解相关知识
2.举例说说什么是路程、速度、时间。
3.速度是一个复合单位,它该怎么读写?又表示什么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
计划课时: 1 执行时间:
课题
2、行程问题(二) 教材
范例
本内容包括二个知识点:相向的行程问题和相背的行程问题。首
教材 先以有趣的童话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学生的问
简析 题为素材,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
题。

教识
1、使学生进一步分析出行程问题中的各种“量”。

1、弄清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方向。
2、全班讨论要解决最终的问题,先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3、揭示课题:相 背 的 行 程 问 题
五、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编一编:小组合作设计一道相向或相背的行程问 题并解答。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使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行程问题二》教 学 设 计
学目
2、使学生对有关的行程问题进行归类,进一步加深对行
目 标 程问题的了解。



重能

难标
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1、进一步领悟解决行程问题的一般步骤。 2、培养学生达到能熟练的应用行程问题的三个公式来解

决数学问题。
情感
态度
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发展学生的
C、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三、新课讲解(一):
1、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2、观察龟、兔赛跑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比赛开始,照上面的速度,三小时后,兔子和乌龟共
行了几千米呢?

A、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注意讨论清楚解题步骤。
B、全班共享:展示小组探究成果,说一说本组的解题思
和价 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值观
2、对学生进行上进教育,体验数学现象存在于生活。

以知识引入,复习、讨论和探究、解决等几个步骤进行,循序
计 渐进学习知识,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积极开展小组活动,采用探
理 究的学习方式。
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行程问题(二)


速度 × 时间 = 路程

路程 ÷ 时间 = 速度 路程 ÷ 速度 = 时间
程 路。
2、比赛进行了 5 小时,骄傲的兔子看到自己把乌龟甩得
很远很远,就在路边的大树下呼呼睡起觉来,这时兔子和乌龟相距
几千米呢?
A、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B、独立完成。
C、交流方法。
3、揭示课题:相 向 的 行 程 问 题
四、新课讲解(二):

想一想: 兔子和乌龟向相反的方向行了 3.5 小时,
这时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一、忆一忆:谁说得又快又对?

速度 × 时间 = 路程
路程 ÷ 时间 = 速度

路程 ÷ 速度 = 时间
过 二、擦亮眼睛:辨一辨划线部分表示什么“量”。
1、小朋友的家离学校有500米。( )
程 2、小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 )
3、一只雨燕连续飞行了2.5小时。( )
A、学生独立思考:
B、全班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