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冷静下的温情与忍耐-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启示.pdf
2024年余华《活着》读后感_1

余华《活着》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1平凡、琐碎的生活重复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点点的木讷。
真的,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
自从无意间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读完之后呆呆地望着前面,其实眼前什么也看不进去,思潮在盘旋、在扑打,自己被一个猛浪打到海底,窒息是全部的感受,说不出的凄楚。
活着?活着是什么?小说以简洁诙谐的开场把我吸引进来,随着故事的深入使我心潮起伏欲罢不能。
时时会想到,人生怎么会有如此艰难苦涩?我的心真的在颤抖,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卑微。
输光了家产,使父亲含怨而死的富贵站在清冷的街头,落寞地嚎啕大哭。
他妻子家珍被其父接回家,临去时那幽怨的一眼,包含了太多的辛酸。
看着一个人由活得潇洒到活得可悲。
后来当苦难和病痛夺走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及年幼外甥的生命。
想象不出,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来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打击。
温情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而活着的含义愈来愈清晰,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忍受它,直到终结。
活着不仅仅是呼吸,活着便是一切!人活到老时需承受丧亲之痛,这是何等的备受折磨,福贵没能向他的名字一样有福有贵,在现实的蹂躏中,福贵坚强的走过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
真的太不容易了。
人是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坚韧。
当这两样突然一起放在面前,真是有点受不了!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给予我们太多的问号和无奈,象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而仍然顽强地生存下去,他那时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的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了生命。
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侍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
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生命的存在与消逝怎会如此简单、轻易?如雨、如风,过了却不留下任何痕迹。
我们多数人也活着,但仅仅“活着”,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摘要:《活着》这部作品余华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关注底层农民生存境遇的笔调,表现了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
作品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人生百态。
关键词:活着现实生活人生哲学余华在《活着》中,已不局限于人们的生存环境现实变迁,以及政治话语所辐射的权威意识形态,而只关注人的生存本身,即支撑人的存在的所有支点,这些支点不只是颓废的、无望的带着世纪末情调的绝望的呐喊与战栗,还拥有浓郁的心灵际遇方式方法,是人类超越万物以后所独具的本性,它不能只用道义、良知、真理等概念解释,而需用心灵用生命本身来注解[1]。
这既是作者为其寻找的生存方式,同时“活着”二字也再次唤醒我们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一、对“活着”的再度审视。
“活着”二字看似简单而又平凡,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引发了更多地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读完《活着》这部作品我曾不此一次的这样问过自己;我们为何活着,怎样才能度过有价值而又短暂的一生?怎样认识自我,让我们回到起点重新审视这个最原始的人生哲学。
在作品中的福贵他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存方式。
他面对一件件接踵而至的事情,这便是汇聚成他一生苦难经历的源泉。
面对这些苦难他没有反抗甚至连一丝埋怨也没有,有的只是传统的应对方式,即“忍耐”“宽恕” 等退一步说的思想。
“活着”它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方式,还是“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呢”?我想就“活着”一词作者给予了我们更为权威的解释,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解释太过于原始。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越是原始的才是最权威、最重要的解释[2]。
《活着》这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苦难经历的描述并让福贵一次次的侥幸的存活下来。
其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坚强的走出生命的禁圈以其特有的韧性让生命一次又一次得以绽放。
二、深刻的哲学思想 ---- 有希望或理想的生活永远是乐此不疲的幸福。
《活着》的生活启示

《活着》的生活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理。
1. 珍惜生命福贵在小说中历经了许多苦难和磨难,但他一直坚持活下去。
他的经历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 家庭的重要性福贵在小说中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在遭受苦难时,始终坚守着对家人的责任和爱。
这提醒着我们家庭的重要性。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人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和支持。
3. 善待他人在小说中,福贵对待他人总是充满善意和宽容。
即使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他也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这启示我们要善待他人,宽容对待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只有用爱心和宽容对待他人,我们才能建立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4. 不放弃希望福贵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这向我们传递了一种重要的信念,即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
希望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
5. 真实的生活小说中描绘了福贵的真实生活,没有华丽的外表和虚假的伪装。
这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真实的生活,不要被虚荣和表面的东西迷惑。
真实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和最值得追求的。
结论《活着》这本小说通过福贵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许多生活的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重视家庭,善待他人,不放弃希望,追求真实的生活。
通过这些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找到幸福和满足。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王周辉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命意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死亡像爱情一样,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必要的而又非常自然的内容。
死亡又是极其残酷的,余华无疑是写死亡小说的好手。
“死亡”意象如“暴力”一样贯穿于余华的整个创作中。
甚至到了《活着》,死亡已经上升到了主题的高度。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老人一生经历了亲人各种各样的死亡,自己却仍顽强的活着。
先是父母被自己气死,再是儿子为了救人献血过多而死,接着妻子由于患软骨症死去,再是女儿难产而死,跟着女婿因为工作事故丧命,最后是小外孙吃豆子撑死。
福贵老人经历了这一连串的苦难,他为什么没有悲观,没有消沉而一直顽强的活着呢?这是因为“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活着”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坚若磐石的生命信念,展示了生命深处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 ;为了儿子有庆上学, 送走女儿凤霞 ;当面对可 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 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 无条件的选择 ;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 ,父 亲、母亲 、有庆 、春生、家珍、凤霞、二喜 ,并且一次一 次 地 活 了 下来 ,最 后 与外 孙 苦 根 相 依 为 命 ,但 不 幸 的命运 又 一次 紧随 了他— — 苦 根也 死 了。他终 于 完 全丧失了希望 ,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 老牛,从此相依 为命。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圣经》说,“爱是恒久忍 耐 ”,这话 也 可 以理 解 为 ,恒 久的 忍 耐可 以产 生 爱(当 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 了他宽广 、坚韧、温婉的性格 ,对福贵而言 ,苦难已经 消失于无形 ,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 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正如作者所说,《活着 > 讲 述 了一 个人 和 他 的命 运 之 间 的友 情 ”,“写人 对 苦 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 ·韩文版 前言》)。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 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 多么的平静 ,甚 至是 近乎 麻木 的平 静 。面对 命运 带来 的 一次 又一 次 苦难 他选择 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 己的 忍耐 中。福贵 主张 用忍 耐 来应对 生 命 中出现 的 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 的威 胁 .才可 以产 生活 着 的勇气 和 力量 。忍耐 才 是 最大勇气的活着。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 活下 去 的动力 。
论 《活着 》中余华的生命意 识
席 薇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663)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个体命运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无常与渺小。
本文将采用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对《活着》进行解读,探讨作品中展现的坚忍姿态与不可抗拒的苦难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主义文学视野下,《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交织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哲学著作。
通过对福贵一家经历的苦难与坚韧精神的剖析,余华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时,如何以坚忍的姿态去承担和超越苦难,从而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现代主义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活着》的艺术魅力,也能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境。
二、余华与现代主义文学余华的作品《活着》无疑可以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
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入探索,以及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
余华在《活着》中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苦难和生存的独特理解,以及叙事手法的创新,都使得这部作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紧密相连。
余华通过《活着》展现了对个体经验和主观现实的深刻关注。
他让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一生的苦难和经历。
这种自述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面对苦难时的无奈和坚韧。
这与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个体经验的重视不谋而合。
余华在《活着》中对传统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的颠覆,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他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福贵的一生碎片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和深度。
同时,余华还通过荒诞和幽默的手法,对苦难和生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这也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相呼应。
《活着》读后感及对生活的启示

《活着》读后感及对生活的启示阅读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于生命、苦难和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我的感受首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与坚韧。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因嗜赌成性而败光家产,之后更是遭遇了家人接连离世的巨大打击。
从父亲粪缸上掉落摔死,到母亲重病身亡,再到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的相继离世,福贵的一生似乎被无尽的苦难所笼罩。
然而,在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下,福贵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活着”的真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其次,我感受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温情与坚韧。
家珍作为福贵的妻子,无论福贵如何堕落,她都始终不离不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福贵。
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父母的关爱和担忧。
这些温馨的场景,让我在感受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再者,书中对苦难和命运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不幸和灾难,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最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和富足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福贵那样的苦难和磨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总之,《活着》这部小说让我对生命、苦难和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和痛苦,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二、《活着》对工作、生活启示1.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书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再到亲人相继离世的巨大变故,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年 02月今日南国NO.02,2010(总第 148期)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Cumulatively,NO.148)超然冷静下的“温情”与“忍耐”—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启示高圣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 《]活着》是余华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最为珍贵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自言自语式的叙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了“温情”与“忍耐”的人性世界,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比死亡更珍贵的活着。
[ 关键词 ]活着;温情与忍耐;生命启示[ 中图分类号 ]I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1190-(2010)02-0143-02在余华所著三个长篇小说里,《活 着》无疑是余华 90 年代最为成功的作品 之一,他自已也曾指着《活着》说:“我感 到自已写下了高贵的作品”,小说内容一 改前期迷恋血腥与暴力的话语特征,转 而过渡到给读者呈现一个充满着温情与 忍耐的人性世界。
如果把余华的作品作一次简单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 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他前期的作品只 能说关注的是现实本身,而并非文学所 承担的“现实”。
从《现实一种》、《一个地 主的死》、《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十八岁 出门远行》等作品里都可以看出余华在 小说创作上对于现实的狭隘性。
这些作 品反映在现实上就是简单叙述,并未达 到从文学层面上对于现实的解剖和救 治,因此,在文学意义上的现实就显得滞 后了许多。
到了 90 年代,余华在前期的 创作基础上进一步对自己完善,他在写 作上的潜心思考有了很大的突破。
“不久 以后,我注意到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我的想象里重获自由,犹如田野上 的风一样自由自在,只有这种写作对我 来说才如同普鲁斯特所说的有益于身心 健康。
”由此,余华在写作上寻求着一种 突破的方式,从先锋的“反叛性”里向着 更为宽广的方向发展。
他对于现实的思 考也从一个较低的层面向着更高的层面 迈进了。
如同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言: “在文学想象力视觉部分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各种因素,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观察, 幻境和梦境的变形,各种水平文化传播 的比喻性世界和对感情经验的具象化, 凝练化与内在过程,这对于思想的视觉 化的文字表达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卡 尔维诺所说的“意义”自然是对于“文学 于现实的意义”。
此时的余华在写作上已 经变得相对成熟了,他不再像过去仅仅 局限于准现实,而是从人类精神层面上 来叙写现实的病痛。
在《活着》中文版前言里余华说过这样一段话,“长期以来, 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 的关系。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有被现实紧 紧控制,我明确地感受到了自我的分裂, 我无法使我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 变成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 在在的作品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 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 将轻微的多,可是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 会削弱很多。
”就《活着》这本书来说,余 华完全做到了对现实生活的彻底包容, 同时他的写作也很好地进入到了人的精 神世界。
就像余华在《活着》韩文版自序 里说的:“《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 发。
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 没有断。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 宽广和幸福;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 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 活着本身之外任何事物而活着。
”因而 《活着》这本书具有了双重意义。
其一,他 在叙写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又叙写了人类 精神世界的现实。
其二,作为文学本身所 承担的现实任务,余华用“活着”这两个 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字概括了当下人的生 存境遇, 进而拥有了丰富的文学价值和 人生价值。
一 “、温情”与“忍耐”的活着《活着》是一本蘸满了苦难与泪水的 书,同时也是一本充满了温情与恒久忍 耐的人性生存之书。
它不仅讲述了福贵 这样艰难地活着的一个普通人,还向我 们展示了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以及 在这恒久忍耐下所产生的爱。
小说一开 头就写“我”是个民间歌谣的搜集者,在 乡下采风结识了老农福贵。
在谈话中我 得知了福贵一生悲惨的遭遇。
福贵是个 旧社会的败家子,在城里染上了嫖娼和赌博的恶习。
他曾经在女人的胸脯上寻 找虚无主义的快乐,在胖子妓女宽广厚 实的肩膀上招摇过市风光无限,并在人 们睁开眼睛忙碌的时候为岳父请安,践 踏道德。
最后,当他在小人龙二设好的圈 套里输掉财产的时候,一切苦难便接踵 而来。
从余华的叙写上我们看出这一切 似乎都是天意。
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 来批判,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命 中注定已是如此,自然他是躲避不了,从 此厄运便对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毁 性打击,福贵就像是生长在荒凉无边高 原上的一株枯草,被命运冷风吹的几乎 夭折。
当他的亲人都一个个先他而去的 时候,他一次次地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并 在那里艰难寻生,直到最后落得孤独无 依的结局。
好在福贵是一个善于回忆的 人,他将所有的苦难与悲惨消解于自己 的忍耐之中,体会着家庭的温暖和活着 的不易。
特别是从战场回来后,他的家庭 已经陷入了空前的贫困之中,此时的福贵多了一份超然的冷静,也已经学会了 在逆境中去理解生活。
这个时候的福贵 胸怀比以前宽广多了,面对如此贫穷现 状,他能够坦然面对。
然而,苦难并没有 因他的理解而怜悯他,相反变得更加残 酷。
先是儿子有庆的死亡,接着便是凤霞 产后出血和妻子家珍的死亡,然后是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
这一系列的 死亡无不饱含着撕心裂肺的痛与苦难, 在这些痛与苦难的背后只留下了孤苦无 依的福贵。
这样的遭遇对于任何一个活 着的人来说无疑是在精神上的摧毁性打 击。
可面对这样的命运又能怎样呢?只有 忍受!就像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蜜月旅行》中描述的一样,她在书里阐述了 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人一生,无论发 生多少无可挽回的事,也只有活下去。
” 这种受难主题余华无疑是借用了传统的 写法,从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上进行LITERARYARTSEXPLORATION 文学艺术探索[ 作者简介 ]高圣华(1982-),男,安徽安庆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与文学。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10.2今日南国143细致的剖析。
在这么多的苦难背后,他还 是坚信:“即使生活是最为悲惨的,即使 命运是最为残酷的,自己也应该鼓足勇气 拼足力量熬过去,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在命运的挑战中,福贵的反抗是漫 长的。
这种漫长的延续以至于到了家里 所有的人都死去后自己又开始在回忆中 重演这种悲剧命运的序曲,其实这是一 种抹不掉的回忆,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 无法回避。
从回忆中我们了解了福贵活 着时的苦难,是如此的令人心痛。
这也正 构成了《活着》的全部主题—苦难。
就 像乌纳穆诺所说:“人受苦而活,同时更 活着以受苦,即使他在所住的大门上写 下‘放弃所有希望’他仍然有所爱,有所 追求。
宁可活在痛苦里,也不愿在宁静中 死去。
唯一的真理是,我永远无法相信这 是一种地狱 —惩罚的永恒性 —暴 虐,甚至于我也不曾见过比‘空无’更真 实的地狱。
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们相信从 空中而来的自我救赎,或许我们会更好 的活着。
”福贵就是这个“放弃所有希望” 仍然有所爱的人。
正因如此,他才一直坚 强地活着。
以至于到最后他失去了世上 唯一的亲人苦根后,和一头老牛相依为 命地活着。
福贵就是这样的人,在恒久的 忍耐中,自己慢慢地咀嚼对亲人的爱。
这 些都来自苦难给他带来的性格变化,让 他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坚韧性格的人。
以至于福贵都可以把老黄牛看成是自己 的倾诉对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解自 己内心巨大的伤痛。
余华写这部小说的意图是使苦难在人性的面前得到有效的 缓解,也就是让读者能够明白苦难并不 在救赎,而应该在最后的承担。
就像故事 的结尾,听故事的年轻人喟然而退,福贵 栓着他的老牛走去,这正是一种生命的 正常延续,一种带有深刻意义的等待死 亡的过程。
如同电影《死亡游戏》所说的一样,“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漫长过程。
” 即使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我们还得 活到最后一刻,等待它自然的到来。
从这 个角度来看福贵,他无疑是一个坚强的 人,一直都在尊重着生命本身。
余华自己 也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福贵是属于承 受了太多苦难之后,与苦难已经不可分 离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它反抗之类的 想法,他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他 是我见到过这个世界上最尊重生命的一 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 由,可他还活着。
”这是一种“无欲之境乃 至高之镜”的生存方式,这也是《活着》这 部小说最为耀眼的地方。
二“、活着”中孤独个体的承担余华在《活着》这篇小说里并没有用太多感受语言来渲染场面,而是在叙事话语上采用了那种温情与怜悯的语调,他摒弃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调,摒弃了一切抽象的隐喻表达,让读者从中 体验到了可恶背后的悲怜情怀。
让福贵 从一个全身恶习的人转变成一个理解活 着,尊重生命的人,这不得不让人对苦难 给他带来的一次次打击产生深深的同 情。
毋庸置疑,这完全是作者自身体恤之 情的自觉选择。
如同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这样说:“事实上余华的这种 貌似超然而冷静的叙述风格来源于作家 于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他要与他 笔下的人物及其代表的人性的残暴和残 酷的一面保持距离。
不论善恶,他都要保 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之产生一 种悲悯心,这也导致了他在进入 90 年代 之后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风 格转变:这些小说在描写底层生活的血 泪时仍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 显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
”人们之 所以会对福贵产生这种悲悯的同情,是 因为福贵对生活的温情与诚实的态度, 这种温情与诚实的态度在余华那里经过艺术的加工反映在人物主体上就更加的 生动了。
如在福贵去埋葬儿子有庆的路 上,“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 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 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再如,“粥熬成 后,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桌前,喝起了热 腾腾的米粥。
这辈子我再也没有像那次吃的那么香了,那味道让我想起来就要 流口水。
”余华在文中用了细致的笔墨来 描述,从福贵的内心出发,不但做到了对 一个人善良本质的叙写,而且为读者塑 造了一个真诚善良、充满生活温情的生 命个体。
这是寄希望于未知的一种存在 方式,17 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言:“我们永远也没有生活着,我们只是 在希望着生活,并且我们永远都在准备 着能够幸福,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也 就不可避免了。
”福贵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呢,他时刻都在准备再次幸福地活着,可 永远都处在那不幸之中。
从这里我们也 可以看到,余华挑战了自己以往的写作模式,走出了对苦难与命运关系的单向 梳理,而是将存在的本质与人的受难能 力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