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元曲 元曲四大家

合集下载

中国世上的元曲四大家

中国世上的元曲四大家

中国世上的元曲四大家中国世上的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世上的元曲四大家,希望大家喜欢!元曲四大家之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王粲登楼》第三折剧曲[普天乐]
“楚云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 是伤悲。 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 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 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凄: 气呵做了江风淅淅, 愁呵做了江声沥沥, 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双调】蟾宫曲
敝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 弓箭萧萧,一径入烟霞,动羁怀, 西风禾黍,秋水蒹葭, 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 写长空历历,雁落平沙,曲岸西边, 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断桥东壁, 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 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 离人又在天涯。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对天发下三桩誓愿:
• 第一桩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 若系冤枉,刀过头落,一腔热血 休滴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 • 第二桩,现今三伏天道,下三尺 瑞雪,遮掩我的尸首;
• 第三桩,着他楚州大旱三年。果 然血飞上白练,六月下雪,三年 不下雨。
他的悲剧 《窦娥 冤》 "列之于 世界大 悲剧中 亦无愧 色"
马致远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姓名 香贯满梨园”之称,,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 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 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 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 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 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 之祖”,已被载入中学课本。有名家评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淡汝,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飘飘泊泊船揽定沙汀,悄悄冥冥。江树碧荧 荧,半明不灭一点渔灯。 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淅留淅零暮雨初晴。 皎皎洁洁照橹篷剔留团栾月明, 正潇潇飒飒和银筝失留疏剌秋声。 见希颩胡都茶客微醒,细寻寻思思: 双生,双生,你可闪下苏卿?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1、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许多代表作品在杂剧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60多种杂剧,至今保存了18种。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

今天小玲有40多首散曲,一共10多套。

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单刀会》《邓夫人苦痛器存孝》。

性格评价:关汉卿生活在医生家庭。

他从小就受到戏剧的影响,参加过一些戏剧班的活动。

他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戏剧作家。

他的许多作品受到皇帝和官员的称赞,他变得非常有名。

2、白朴。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

出生于官僚士大夫家庭,小时候很聪明,喜欢读书,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在元曲四大家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写过15种剧本,包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等等。

作品:《裴少俊墙头马上》《梧桐雨》。

人物评价:白朴的杂剧作品多为历史传说,情节多为才子之事。

其中,唐写的《秋夜》中杨贵妃与唐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郑光祖。

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散曲艺术家。

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擅长与官场上的人交往,所以他专注于创作杂剧。

他一生创作了18种杂剧,至今保存的作品有《迷青琐倩女离魂》、《辅成王周公慑政》等。

他的杂剧主要分为两个主题:男女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故事。

作品:《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

人物评价:他的作品主题离现实很远,多半是因为艺术和马致远。

4、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

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有16种,其中《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和《西华山陈抟高卧》目前保存完好。

他写的杂剧内容主要是神化的道士,大多是全真教的故事。

作品:《开坛阐教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汉宫秋》。

人物评价:马致远写的《韩公秋》,名气很大。

它讲述了赵军逃出堡垒的故事,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爱国故事。

延伸阅读元曲四大悲剧以及作者分别是1.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纪的《赵氏孤儿》。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导语: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名称来历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

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元曲四大家和中国十大悲剧

元曲四大家和中国十大悲剧

元曲四大家和中国十大悲剧
导读:1、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

《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元曲四大家》诗词节选大典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元曲四大家》诗词节选大典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元曲四大家》诗词节选大典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

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鬼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注:头条能写的字数有限,所以长篇的作品无法选入。

望理解。

谢谢一、关汉卿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

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不详。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元曲四大家是谁?元曲四大家及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是谁?元曲四大家及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是谁?元曲四大家及元曲四大家简介元曲四大家是谁?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是中华民族绚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原原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一统天下,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四周),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闻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立刻》、《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这些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四大悲剧:1、《窦娥冤》关汉卿 ;2、《梧桐雨》白朴 ;3、《汉宫秋》马致远 ;4、《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 ; 《墙头马上》—白朴 ; 《倩女离魂》—郑光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