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

师范教育系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姓名:XXX学号:10403170117班级:17高职小学教育班指导老师:XXX目录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摘要1关键词1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2(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3(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3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4(一) 遵循民主性原则,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4(二)遵循主体性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能动性 5(三)遵循个性化原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5(四)遵循鼓励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5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6(一)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倡导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6(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倡导课堂教学模式创新7(三)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8(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加强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8参考文献9致谢10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小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事关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是事关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能动性。
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会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最终实现“学会学习”。
第一要倡导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现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第二要加强对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要利用多种学习资源独立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生; 自主学习; 能力; 探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f0f503763231126edb114f.png)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研读探究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教学实践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研读探究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朗读课文时,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读。
例如,我在教学《古代诗歌四首》一课前,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反复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上课时,我首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在欣赏中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接着老师领读,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分小组朗读课文;小组朗读结束,立即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如朗读《天净沙?秋思》学生在读中产生了想象,出现了一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慢慢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看到桥水人家,炊烟缕缕,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无家可归,悲愁之情肝肠寸断。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摘要:语文能力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课堂教学要优化结构,形成“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自觉预习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自觉练笔的习惯。
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发展受益终生。
因此,调整教学思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学生刚入学,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
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实施教学民主,给予自由,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
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需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上演示;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的结果,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的身心,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便于激发灵感,发展个性。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4e5963a98271fe910ef955.png)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本文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
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
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又深感困惑,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性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数学教育的效果和成败,也是新课改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下面就此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
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的培养论文关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的培养论文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爱上学习,是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
很多学生一提到学习就会有畏难情绪,觉得学习就是一件痛苦和烦人的事情,还没学就已经先入为主,打上了“难”的烙印。
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是很多老师需要多加考虑的地方。
小学生有着他特殊的心理特点,他的兴趣点可能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某项内容的乐衷或喜欢,也可能是因为对某个老师的喜欢而产生兴趣点,也可能只是课堂中的某个细节打动了他……而这些兴趣点有很大的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如何创设一个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以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课堂中有很多都是抽象的概念,如何把抽象的东西给形象化地呈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情景教学法是如今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创设语境或情境是老师利用语言或其它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需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很多时候,对学习产生兴趣都是一时的,在某一个时刻或者在某一段时间对某项内容产生兴趣,促发了学习的动机。
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一时的,而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进展。
那么这还需要老师多多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设置一些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到”的任务,不断品味到成功的滋味,学生才会持续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才会成为可能。
二、利用“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的信息化技术正在迅猛开展,一些先进的媒体设备或者手机应用都可以介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这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例如,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可以预见学生在学此内容时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录制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或者没有完全明白的地方可以再次观看,不用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里,也不用局限在白天这个时间段里,也就是说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弥补上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述论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述论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述论文一、创新设计预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预习题的设计是实现预习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
不少教师在预习题的设计中流于形式或应付了事,仅仅把它当成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只按课本知识点布置几个问题。
不少学生本来就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这样就更不能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足够重视,他们最多只在课本随便划一下应付教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如何设计预习题是教师能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
政治课预习题的布置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题目一定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课标要求: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就可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便设计如下预习题:李某一家三口人,夫妻俩都是公务员,儿子在上高中,家庭月收入6000元左右,目前家中有15万元积蓄暂时不用,想把这些闲置的钱用于投资理财。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他家的实际帮他设计以下两种方案:1、把这15万元都用于储蓄存款。
(1)你认为什么类型的储蓄收益更高一些?(2)李家可将钱存到哪些银行?(3)按照你提供的储蓄方式,若存一年,李家可得到多少利息?2、假如李某想把这15万元不用于储蓄而用于其他投资。
(1)请帮他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方案。
(2)在投资选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设计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才能“悟其渔识”,学生学会了预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政治学科的预习方法要根据课标要求和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指导。
下面仅从教材中的部分辅助材料作一简要探析:1、利用好教材中的.导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陶行知先生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转而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目前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浮于表面。
比如,很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谈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理解其意思;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缺少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缺少潜心阅读课文的机会,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缺少感受、体验和理解,学到的结果自然肤浅。
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从教师方面找原因,大致可以分有两点:首先,教师担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耽误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其次,教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生的指导。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原务。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的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1)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摘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教师而言要转换角色,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和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使他们逐步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行为主体,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应该主动去掌握知识,积极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自觉评价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性是教育主体哲学思想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它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自主性: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独立地去试验、操作、表达和交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变为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
(2)参与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寻求自我发展。
(3)实践性:要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表达的机会,提供思考,表现的机会。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1)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媒体激趣。
如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学生提出“横看,侧看是怎样看的?”“岭和峰又是什么样子?”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的样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横看、侧看是横着看、侧着看,岭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峰是很高很陡峭的山峰。
从不同角度观看庐山的特点,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庐山的样子,具体感受到诗人用词的准确、精炼,又激发了同学们对庐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3)评价激趣。
教师的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去发现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教学、开放教学,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
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重视数学史知识教学,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
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
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砍掉一株直径为12 cm的树,可用4棵直径为3 cm或3棵直径为4 cm的树来替换;也可量直径算出横截面积,用作赔偿的树的相应横截面积(或面积之和)与被砍的树横截面积相等来替换”,问:(1)画出赔偿方案的图象并写出它们的表达式;(2)你能发现一些问题吗?能设计更佳的赔偿方案吗?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议假设用作赔偿的树木的直径的范围在0~12 cm间。
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选择数据、计算坐标、描点操作等对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函数的性质进行深入考查,对问题情境进行了探索,画出了两种图象进行探讨。
这个
过程中学生乐于构造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学生自主活动更加充分。
学生积极参与、自行探索,获得亲身体验,对数学的内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过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逐步培养学生对抽象数学思维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与内涵。
(作者单位河北香河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