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现当代导师信息
南大导师一览表

导师姓名包兆会专业名称文艺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庄学研究,文化研究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当代文学变体与形式创新研究[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包兆会,男,1972年生,浙江临海人。
文学学士(浙江师范大学,1995),文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1998),文学博士(南京大学,2001)。
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研究,尤其庄学研究。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论著】《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我动我眩晕:流行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古代文学理论教程》,李壮鹰、李春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万字《大众文化导论》,王一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万字《大学美学》,王一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出)【发表主要论文】1、《学科通约与学术失序——对八十年代前期美学中的“科学热”的反思》,《文学评论丛刊》(第2卷第2期,2000年3月);2、《庄子美学的泛“自然”倾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3、《重新认识“网络文学”——兼评“网络文学出版热”》,《书与人》(2001年第3期);4、《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5、《速度对“看”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6、《速度对视觉经验的挑战和影响》,《文学前沿》(2002年第5期);7、《学科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8、《后现代景观下的“速度”》,《读书》2002年第9期;9、《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启蒙的困境》,《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10、《论庄子“象说”》,《文学评论》2002年青年学者专号;11、《修正与挑战——关于网络文学的“互动性”》(《文艺报》2003年2月11号);12、《〈庄子〉的神秘主义》,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0辑,2003年1月;13、《从现象学的视域看庄子一文的朦胧和晦涩》,《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14、《〈丰乳肥臀〉中的生命意识》,载《人文杂志》(马来西亚),2003年3月号。
刘红PPT课件

社会贡献
人才培养
刘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相关领 域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社会服务
行业引领
刘红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为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刘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 做出了积极贡献。
03 刘红的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1 2
推动学科融合
刘红的PPT课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促进了学科 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向。
促进学术交流
刘红的PPT课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为学术交流 提供了平台科地位
刘红的PPT课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 响,提高了相关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
研究方向二: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
刘红在此方向上主要研究如何让计算 机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她深入探讨 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原理、算法和 应用,并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准确 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语义理解
刘红在语义理解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 在如何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 的含义和上下文。她研究了各种语义 表示方法和推理技术,以提高计算机 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
人工智能
刘红在此方向上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算法和应用 。她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改进人工智能系统 的性能,以及如何将这些系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机器学习
刘红在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 方面。她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来处理大规模数 据集,以及如何利用强化学习算法来优化控制和决策过程。
研究方向三: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
计算机视觉
刘红在此方向上主要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像人一样看世界。她深入探讨了计算机视觉的基本原理、算法和应用,并 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准确的计算机视觉系统。
幼儿教育领域辛勤跋涉者和引领者赵寄石教授

幼儿教育领域辛勤跋涉者和引领者赵寄石教授人文家境专业渐成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是中国大陆幼儿教育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幼儿教育专家。
1921年,赵寄石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是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风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进入苏州景海海女子师范,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工作。
从婴儿院、幼稚园一直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
正是在这些年间,她与2-8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与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师共事的乐趣。
这八年的经历,为她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赵寄石赴美留学,学习幼儿教育。
1952年回国,任教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基层普通民众的接触,坚定了她教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指导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复幼教引领建设20世纪70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举,百业待兴。
赵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负责恢复学前教育专业和带领同事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工作。
从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组织,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一批新的课程的开设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专业基础研究的展开,团队研讨活动规范的建立等等,赵寄石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赵寄石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学科建设原则又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在赵寄石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不断从理论上思考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队伍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
在《重新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和《90年代高师学前专业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中,赵寄石教授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观点。
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简介

代表论著
中文CSSCI期刊发表论文(本人作为独立/第一/通讯作者,CSSCI论文)
陈庆荣等.古诗阅读的认知机制:来自眼动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17, (3), 48−76。
陈庆荣等.句法预测对句子理解影响的眼动实验.心理学报,2010,42, 672−682, CSSC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929,汉语焦点信息影响代词回指的行为和脑电研究,2014/01-2016/01,23万元,参与,排名第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0776,物体朝向在空间记忆中的作用,2013/01-2015/12,22万元,参与,排名第三。
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84080H20205,汉语韵律和词汇加工中若干前沿问题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2016/01-2020/12,20万元,在研,主持。
Chen L. J., Xu, X. D.,Chen, Q.R.*, & Royle, P. (2018). Can pragmatic inference benefit from topic prominence? ERP evidence from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46, 11-22,SSCI一区.通讯作者
陈庆荣等.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的眼动测量.心理学报,2008,40, 543−551, CSSCI。
陈庆荣.句法启动研究的范式及其在语言理解中的争论.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 208−218, CSSCI。
陈庆荣等.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机制的眼动和ERP研究.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 1727−1734, CSSCI。
南京师范大学导师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导师介绍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位点导师介绍热能工程学位点的导师介绍朴桂林 (教授、博士后 )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朴桂林,男,1960年1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工作经历: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工学博士,日本文部科技省博士后。
1994年10月至2007年5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名古屋大学客座研究员,名古屋都市产业振兴公社特别研究员。
2007年6月至今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任教。
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洁净煤以及生物质能源发电﹑煤气化﹑城市废弃物处理等。
在日本工作期间主持完成RDF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大型开发项目,为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主持完成了生物质等有机废弃物的高温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大型开发项目,并获得3项国际专利。
联系方式:piaoguilin@李传统(教授、博士)(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李传统,男,1954年生,江苏省丰县人,教授,工学博士工作经历:1982年至2001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
2001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
1999年5月~2000年5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多个杜伊斯堡大学机械系从事燃料电池和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获德国DAAD的资助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工学院作为客座教授从事固体废物处理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学历:198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工程专,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对生物质能的能源化利用新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系统;固体废弃物的热解与热选(Thermoselect)特性。
蔡称心,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刻苦钻研攀高峰,无怨无悔铸师魂——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蔡称心同志先进事迹蔡称心,男,1966年11月生,江苏溧水县人。
1995年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有机电化学及工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全国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化学委员会委员、《电化学》编委。
他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奖励,2013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蔡称心同志1995年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处处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思想先进,信仰坚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思想理论学习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蔡称心同志特别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紧密结合实践,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决议;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委员和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主任,该同志在工作中能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自觉维护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集体威信,顾全大局,心系院系建设与实验室发展,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实验室管理、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院发展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文学院导师介绍

研究生导师介绍文艺学(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赵宪章男,1951年生,山东莘县人,文学硕士(南京大学1987)。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主要成果:1.《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2.《中国艺术理性》,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3.《西方形式美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文艺美学方法问题》,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主要研究方向:1. 文艺美学2. 文学理论周宪男,1954年生于南京,江苏金坛人。
文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1982),哲学硕士(北京大学1988),文学博士(南京大学1998)。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4.《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主要研究方向:1.文学理论2.美学3.文化研究胡有清男,1949年生,江苏南京人。
文学硕士(南京大学1984),文学博士(南京大学1996)。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文艺学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系列论文),《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等刊物发表。
3.《文科理论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主要研究方向:1. 文艺学基础理论2. 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研究男,1957年生,江苏无锡人。
哲学学士(武汉大学1982),文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1988),文学博士(山东大学1991)。
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1.《审美幻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2.《马克思主义现代美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 《美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 《审美意识形态》,(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主要研究方向:1.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2.审美人类学女,1953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
小学教育专业在职教育硕士导师简介

小学教育专业在职教育硕士导师简介01 冯建军,男,1969年生,河南南阳人,教育学博士。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编写组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研究者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大体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编委。
要紧从事教育大体理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
前后主持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计划课题多项,目前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小学生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建构”。
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探讨与争鸣》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4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转载。
出版专著《现代教育原理》(2001)、《今世主体教育论》(2001)、《生命与教育》(2004)、《生命化教育》(2007)、《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2020)、《教育的人学视野》(2020)、《今世教育原理》(2020)《不同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2020)等。
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2004第1版、2006第2版)、《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2020)、《教育哲学》(2020)、《教育学基础》(2021),参编国家计划教材《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原理》。
功效《今世主体教育论》和《生命与教育》分获江苏省第八次、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功效三等奖,《今世主体教育论》又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功效三等奖。
《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获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功效一等奖(2020),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功效二等奖(2020)。
“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问题与计谋研究”(系列论文)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功效一等奖(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言宏,原名何延红,男,1965年4月生。
江苏淮阴人。
1984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常州纺织工业学校机织工程专业。
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0年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1年3月至2003年6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精神创伤与美的救赎——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读札当代作家评论
2.精神权力的瓦解与重塑文艺研究
3. 精神乡邦的眷顾与坚守——关于丁宗皓《乡邦札记》的札记当代作家评论
高永年,女,1952年1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寿县,文学博士。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致力于中国新诗、中国当代小说、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著5部,在全国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文章60余篇。
专著《中国叙事诗研究》打通古今,将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带进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叙事诗的发展流程和主要特质,带有开拓性意义。
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江苏省“十五”社会科学重点工程项目“20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全国“十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等。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四卷),为
中文专业学生提供了比较厚实的教材。
论文《论中国现代小说之成因》、《新诗艺术概观》、《艾青,面向世界的诗人》、《〈雅〉诗中的宗教意义探析》、《诗与小说的联袂与分歧》、《唐代叙事诗繁荣之原因》等,注重考述,讲求审美,提炼新见,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部分已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和引用。
《中国叙事诗研究》,获2001-2002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参与获得首届“百名国家精品课程”一等奖,江苏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现当代文学优秀学科群”一等奖。
多次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学奖。
论百年中国新诗之叙事因素文学评论
艾青“诗歌散文美”与叙事精神的弘扬江苏社会科学
贺仲明,1966年3月生,湖南省衡东县人。
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赴湘西地区工作。
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工作。
在传统中间寻找异路——论废名的方法学意义人文杂志
回到文学的鲁迅——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然生命观下的美与悲———重读废名《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赏
王文胜,女,1968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师从丁帆。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
文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十七年文学和基督教文学。
近年来,先后在《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文艺争鸣》《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另有合著《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
难以驱散的“鬼气”——以《伤逝》意蕴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
论史铁生抒情小说与“京派小说”的艺术关联南京社会科学
杨洪承,男,1954年6月生,文学博士。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人选。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之一,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社会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等。
多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涉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及文学理论研究。
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论。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学术专著《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文化研究》(1998年),《文学边缘的整合—文学与文化研究初探》(1998年),《现象与视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纵横》(2003年),《废墟上的精灵—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内在理路(1898~1918)》(2006年)等。
先后在全
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有多篇。
近年还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04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首批国家精品课程(2003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群(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研究”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生课程(200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08年)等奖项,均排名第二。
与人合著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社会科学哲学优秀成果2等奖。
学术专著《废墟上的精灵》2007年获江苏省第十届社会科学哲学优秀成果3等奖。
已先后培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生10余人。
目前在指导的博士生6人、硕士研究生15人、联系博士后2名。
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与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和江苏省“十一五”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课题的研究。
鲁迅研究中华书局
学术史视野中作家群体现象的认知理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60年述评江海学刊
现代社会公共空间与文学社群关系新探——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朱晓进,男,汉族,1956年12月生,籍贯靖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南师大,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全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叶圣陶研究学会会长,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84年6月起,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
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1994年升教授;1997年为博导生导师。
朱晓进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和学术思潮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
他重学术积累,形成了严谨扎实而又勇于创新的学术风格。
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一、《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鲁迅文学观综论》等专著较早地从“文化视角”系统研究鲁迅,角度新颖,拓宽了鲁迅研究的范围,提出并研究了鲁迅研究界过去较少涉及的课题,解决了鲁迅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找到了合理地解释鲁迅诸多思想矛盾和文学观矛盾的途径,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二、《“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等论著尝试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文学流派,无论是在学术观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被学界认为不仅对‘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在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流派的方法上有创造和贡献,有某种示范的意义”。
三、《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找寻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独特角度》、《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
视阈》等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诸多难点和疑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受到了学界瞩目,被认为具有方法论的建树。
四、《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政治文化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等论著获得了学术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性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不仅以新的视角对二十世纪诸多文学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创见,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启迪。
十余年来,朱晓进教授已培养硕士近百名,培养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数十名,其中有4人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奖。
文化视界主持人的话当代作家评论
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代文学转型中国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