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声乐与器乐的相互关系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民族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反映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特点、或者形成于某一民族独特生活环境下的音乐艺术。
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各大民族音乐特色之间的文化联系和差异性,探索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独特性。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1.1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以来,各民族各族群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生活,影响了他们对生命活动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民族音乐也正是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演化而来的。
比如说,蒙古族的音乐中,融合了大草原上的风光、动物、植物等元素,而藏族的音乐则体现了高原草原和雪山的神秘感,因此蒙古族以马头琴、骨笛为代表的器乐、藏族的胡琴、达吉尔等器乐在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反映出了不同的音乐语言和文化。
1.2历史的影响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都具有独特性,而民族音乐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演化,参杂进了各个阶段社会的思想、道德、风俗、宗教习俗等元素。
就拿汉族音乐来说,过去因道德约束和天子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音乐只有祭祀、婚嫁、丧葬等特定场景的需求,音乐作品比较单一。
而近代以后,随着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民族音乐也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深厚的文化内涵。
1.3语言和文学的影响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文学体系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思想、艺术、哲学特征。
在音乐领域中,这一点更为明显,例如德昂族和布依族在音乐和诗歌创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意识和审美观点的文化差异。
二、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2.1器乐与声乐的互动民族音乐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器乐和声乐。
器乐可以加强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而声乐则能够真实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在很多民族音乐中,器乐和声乐常常有着紧密的配合。
2.2基于情感的表达情感是民族音乐的核心。
民族音乐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情感追求。
声乐与器乐的关系

声乐与器乐的关系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声乐,另一种是器乐。
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合唱,器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交响乐,声乐和器乐的完美结合则是歌剧了!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有节奏的声音。
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
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2006年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
通常声乐指美声唱法。
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使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者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
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所有种类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有的器乐曲也应用部分人声作为效果,但部分作曲家有时也加入一些人声,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部分,但总的来说交响曲属于器乐而不属于声乐。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们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
它们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有节奏的声音。
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
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2006年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
通常声乐指美声唱法。
音乐作品总体上可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包括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配乐等)三类。
其中戏剧音乐的音乐部分也含在声乐和器乐中,通常也分别并入声乐和器乐中。
声乐属于音乐的一种。
【声乐与器乐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声乐和器乐艺术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声乐和器乐艺术的关系作者:王膺涵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2期【摘要】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语言和音乐曾是一对双胞兄弟。
他们极为相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和音乐分别开始了自己独立的道路,二者内部衍生出更多门类的同时,更多的时侯以差异性的方式存在于我们面前,以至于我们几乎快要遗忘二者相通相融的地方。
而本文恰恰要阐释语言和音乐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语言与声乐以及器乐艺术之间的联系。
这种寻找联系的本身是一种溯源过程,但我们更可以借此开阔的视野,丰富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使表演和创作更具有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音乐;声乐;器乐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任何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从社会学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关于音乐和语言的关系,从古到今一直在被论述和探索。
二者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物理属性上进行分析,音乐和语言都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上,并且都“创造性和有技巧地使用声音的几个方面:音高,或高或低;单一音响的持续和综合发声速度;力度强弱法,包括柔和、大声、重音;四、音色或音质的区别、发音的方法。
”但音乐和语言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
从本质上说音乐所使用的材料是非语义性的,也就是说音乐不可能像语言那样可以客观明确的陈述一个概念或描述一个事物,音乐往往通过自己的表达手段去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并唤起人们的想象。
那么,语言和音乐到底存不存在某种关系?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音乐往往分为器乐和声乐两个部分,其中声乐部分和语言的关系就非常紧密。
歌剧中声乐和器乐的几种不同关系

歌剧中声乐和器乐的几种不同关系1.引言在歌剧中,声乐和器乐是两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歌剧的音乐世界。
声乐体现了人类的情感和意志,而器乐则传达了音乐的结构和纯粹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歌剧中声乐和器乐的几种不同关系,展现它们在音乐表达和情感传递上的独特魅力。
2.声乐与器乐的对话在歌剧中,声乐和器乐经常会进行一种独特的对话,它们相互呼应、相互交融,创造出令人心醉的音乐画面。
当男女主角用歌声交织在一起表达爱情时,背后的交响乐队则通过器乐旋律来承接和延展这种情感,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内心世界的纷繁复杂。
这种声乐与器乐的对话,既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也为观众呈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听觉享受。
3.声乐和器乐的情感表达在歌剧中,声乐和器乐分别承担着不同形式的情感表达。
声乐通过歌词和情感的传达,直接触及听众的心灵,将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器乐则更多地通过旋律和节奏来传递情感,它能够将音乐的情感内核抽离出来,以一种更加抽象和普适的方式触动听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声乐和器乐的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使得歌剧音乐在情感呈现上更加立体和多元化。
4.声乐和器乐的结合在某些歌剧作品中,声乐和器乐还会进行一种高度密切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在威尔第的《茶花女》中,男女主角的对唱与交响乐队的配奏相得益彰,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声乐和器乐的结合不仅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歌剧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无限可能性。
5.回顾与总结通过对歌剧中声乐和器乐的几种不同关系的探讨,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丰富多彩,也感受到了它们共同为歌剧注入的生命力和情感力量。
声乐和器乐的对话、情感表达和结合,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音乐奇迹,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听觉盛宴。
6.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歌剧中声乐和器乐的不同关系是音乐领域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话题之一。
它们的多样表达和相互配合,使得歌剧音乐不断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带来无穷的激动和感动。
音乐教育中的声乐与器乐结合

音乐教育中的声乐与器乐结合在音乐教育中,声乐和器乐的结合是一种逐渐被重视的教学方式。
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的两大要素,在融合中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本文将从声乐和器乐结合的意义、融合的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声乐和器乐结合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声乐是我们最为直接和普遍的音乐表达方式,通过唱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而器乐则是一种通过乐器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
声乐和器乐结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全面发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又能够让他们通过乐器演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声乐和器乐的结合可以采用多种融合的方式。
一种方式是通过演唱和乐器伴奏的配合来实现声乐和器乐的结合。
比如,在合唱团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声乐和器乐的角色,通过统一的指挥和编曲,使声乐和器乐相互呼应,互相补充,达到更加完美的演出效果。
另一种方式是将声乐和器乐的演奏技巧相结合。
比如,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声乐与器乐连奏的课程,让学生在唱歌的同时学习乐器演奏技巧,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声乐和器乐的结合对学生的音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声乐和器乐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声乐的表达情感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乐器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从而培养出更加细腻的音乐表达能力。
其次,声乐和器乐的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学习声乐和器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歌曲和乐器,还可以学习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从而拓展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声乐和器乐结合在音乐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声乐和器乐的技巧和知识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教师来指导学生。
其次,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往往只能提供有限的资源和机会,因此需要更加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途径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配器法知识点总结

配器法知识点总结配器法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乐器所演奏的声音组合。
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配器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它可以让乐曲声音更加丰富、色彩更加丰富。
配器法包括声乐和器乐,是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基本技巧之一。
一、声乐配器法声乐配器法是指不同声部的人声在合唱或独唱中的组合运用。
通常情况下,声乐配器法包括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和低音等声部的组合。
在声乐合唱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曲目和风格来选择合适的声部组合,以达到最好的音乐效果。
在声乐配器法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的音色和表现力。
比如,高音部分的歌词可以通过女高音或男高音来演唱,而低音部分则需要男中音或低音来演唱,这样可以使音乐更加动听和丰富。
此外,配器法还要考虑到歌词的意境和情感,以及不同声部的和声和对位关系,来达到更好的音乐效果。
二、器乐配器法器乐配器法是指不同乐器在音乐演奏中的组合运用。
在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等各种乐曲中,器乐配器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乐队演奏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乐曲和风格来选择合适的乐器组合,以达到最好的音乐效果。
器乐配器法要考虑到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技巧和表现力。
比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组合,可以产生丰富的和声效果。
另外,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和键盘乐器在管弦乐队中的组合,也可以产生多样的音乐效果。
在器乐配器法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乐器的和声和对位关系。
比如,小号和长号在管弦乐队中的对位和和声,可以产生壮观的音乐效果。
此外,配器法还要考虑到乐器的独奏和协奏的组合,以及不同乐器的交响和合奏关系,来达到更好的音乐效果。
三、配器法的创新在当代音乐创作中,配器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
在声乐方面,除了传统的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和低音,还出现了新型的声部,比如儿童合唱、嗓音和杂音。
在器乐方面,除了传统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还出现了新型的电子乐器、合成器和数字乐器。
配器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声音的可能性,为音乐创作和演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基于功能性特征浅谈声乐与器乐的艺术配合

基于功能性特征浅谈声乐与器乐的艺术配合作者:赵冬艳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3期【摘要】在声乐演唱中,器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器乐和声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通过艺术的配合,而缺一不可。
器乐能给声乐表演增光添彩,也能为演唱做好陪衬,是声乐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分析了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器乐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旨在对声乐和器乐伴奏的完美结合有所裨益。
【关键词】声乐;器乐;功能性;艺术配合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77-01一、功能性特征下声乐演唱与器乐伴奏的关系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是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为了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进行更深刻的表达,就需要将二者完美的结合。
而在声乐演唱中,尽管演唱者是占据主要的地位,但器乐伴奏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熏染背景和意境、加深主题,同时还能进一步转化演唱者的情绪,使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进一步提高。
器乐伴奏和声乐演唱的平衡关系,是指二者互相磨合、弥补和融合,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和共识。
具有良好的平衡性,是器乐自身所具备的特征。
而这种平衡性是指演奏者的基本功要扎实,左右手之间要相互配合和协调,以保证流畅、清晰和连贯的音乐旋律。
器乐的功能性特征,不仅于双手和声部之间的平衡,各个声部是否有分明和清晰的主次关系,更主要的是器乐和演唱者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
在很多经典的中外声乐作品中,波澜起伏的音乐色彩、轻重强弱的音响力度、疏密相间的结构层次以及跌宕有致的情感节奏,都对音乐平衡的艺术之美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在功能性特征下,器乐伴奏和声乐演唱的平衡关系,是对彼此间合作精神的强调,通过对作品现场感染力的提升、对整体音乐气氛的烘托,对整部作品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
二、器乐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一)器乐伴奏在声乐作品中前奏的作用歌曲的前奏在一首声乐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预示作用。
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之联系

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之联系作者:牛艺臻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3期【摘要】我国民族声乐及民族器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来源、学习过程及发展是否有何联系亦成为音乐学习者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作者的学习经历,将二者的历史渊源及其学习过程进行对比,并通过作品分析,浅析了二者作为民族音乐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的联系【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音乐古往今来,人们对民族器乐与民族声乐便有着广泛的认识。
早在魏晋时期,《世说新语》巾便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记录,对于民族器乐与民族声乐有了简单的对比。
近年来,人们对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而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作为巾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更是音乐学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民族声乐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这是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结果。
”山歌、号子、小调……各式各样的民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他们日出劳作,日暮而归,生产与生活皆离不开音乐。
而随着贾湖骨笛的出土,民族器乐的起源亦可追溯剑远古时期。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因繁多的乐器种类析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可见我国民乐有着深远的发展。
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不仪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在二者的发展过程巾,亦有着联合表演的形式。
发展到汉代,北方地区兴起了“相和歌”,即一唱众和并配有乐器伴奏的综合表演形式。
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更是将其发展到顶峰。
而后出现的戏曲则是通过乐器伴奏与声乐表演的形式,将二者的合作配合的天衣无缝,成为巾华音乐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其起源开始,二者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民族器乐,都是人民劳动的产物,显示出中华人民的卓绝智慧与创造力。
二、民族声乐与民族器乐学习在民族音乐逐渐兴起的当今社会,民族器乐的演奏与民族声乐的演唱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助于音乐感知能力及表现力的提高民族器乐与民族声乐学习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需要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声乐与器乐的相互关系
声乐与器乐演奏同作为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通常,我们把学习发声方法的过程称之为“塑造歌唱的乐器”,通过多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建立好的气息、稳定的口咽腔,使人体这件“乐器”能够演奏出漂亮的音色。
同样,在学习乐器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会提醒学生,“如歌唱般地演奏”。
可见,声乐与器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发现,在声乐课堂中,将声乐与器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把抽象的声乐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具体而形象,从而引导学生更快地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
一、声乐与二胡
在歌唱中,呼吸的训练至关重要,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往往在演唱过程中容易出现提气的情况,尤其在初学者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教师经常会提醒学生,“把气放下来、把声音放下来”,但是怎么放下来却着实成了一个难题。
在最初学习声乐的时候我也经常被这个问题困扰,直到有一天声乐课上,我的老师王翼亭教授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不管唱高音还是低音,声音一定要…坐在气息上‟,就像拉二胡一样,不管音区如何变化,琴弓始终是紧贴琴筒的,假如把弓子拿起来放到琴弦的上部去演奏,声音就会是干涩、刺耳的了;只有弓子贴紧琴筒演奏,音色才好听,音量才有保证。
”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比喻,让我茅塞顿开,马上明白了气息安放的重要性。
下课后,我又专门去看了二胡专业的同学练琴,并实践体会了琴弓离开了琴筒,就无法产生好的共鸣,就很难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
在演唱过程中,气息的支点保持在横膈膜周围,
这极像二胡的琴筒。
通过这个比喻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并记住演唱时一定要把气息放好、放平。
二、声乐与小提琴
1.力量的使用。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经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提醒:放松地去歌唱。
于是便出现一种情况,学生为了追求放松的状态,大量运用假声,以致使中低声区唱出来的声音虚而空。
其实在歌唱中放松与紧张是并存的,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一问题。
“歌唱家的嘴
在咽部”,咽喉部的肌肉在演唱过程中是积极参与的,比如,通过喉内肌可以调整声带,通过喉外肌可以调整共鸣管的使用。
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白咽部是有力量的,要敢于用些力量去歌唱。
这和小提琴演奏有共通之处。
在演奏小提琴的时候,左手手指需要将弦摁在音板上,右手运弓,这样才能拉出漂亮的声音来。
如果琴弦摁不住,拉出来的声音就是虚的、摇晃的、不明亮的,通过这个观察,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演唱过程中,要敢于用咽部的力量去歌唱,所谓演唱状态的放松一定是建立在某种程度的紧张之上的,决不能为了追求放松状态,唱出虚的、暗的声音。
2.建立音色调整的意识。
有些学生在学习声乐的时候,习惯用一种音色和打开方式去唱,就是不管音区的高与低,都唱同样的音色,这样势必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中低声区唱得实在,音色明亮,但一到高音区就唱得紧张或喊唱;二是低音区唱得全部虚掉了,没有音色,而高音区假声用得太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刚开始学习声乐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建立音色调整的意识。
在演唱不同声区的时候,音色是不同的,真假声使用的比例也是有所区别的。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观察小提琴的形态,小提琴的四根琴弦“sol、re、la、mi”,粗细有别,演奏不同的音高要在不同的琴弦和把位上完成,在粗弦上硬要拉出很勉强的高音,就费力不讨好了。
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明白,演唱过程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建立音色调整的意识。
从低音区到高音区要调整出不同的状态和位置,而打开和集中的程度也都是有差别的。
3.对于声线的塑造。
好的声音线条对于演唱者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进行长琶音的练习。
这类练习一般音域跨度大,容易出现喉头不稳、上提等状况。
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自己在演唱时如同小提琴演奏华彩乐段时大线条的连奏、一弓子完成一句那样,当学生注意整体音乐的把握时,就可有效地避免提喉等状况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去唱出好的声音线条来。
三、声乐与手风琴
在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在演唱高音时,需要两肋扩张,以有力地支撑住高音顺利完成。
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把两肋想象成手风琴的风箱。
我们都知道,手风
琴要完成一首作品的演奏,风箱是源动力,在演奏时需要拉开向两边扩张,以确保手风琴可以持续地发出声音。
在演唱中,要求学生体会气息就如同手风琴的风箱慢慢向两边拉开扩张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明白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运用的重要性,充分体会在歌唱中两肋扩张的感觉,以能更好地表达出每一个乐句的完整性。
四、声乐与钢琴
1.建立声音位置安放的意识。
在声乐学习中,声音位置的构建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会采用“哼鸣”、“打嘟噜”、“往鼻梁唱”等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建立声音的高位置。
我还经常打开钢琴的琴盖,让学生看钢琴的构造,提醒他们观察钢琴的琴槌,每个琴槌敲击的位置是固定的,弹“do”时往哪里敲击,弹“re”的时往哪里敲击,培养学生在演唱时注意声音位置安放的意识。
演唱中声区的“f”和高声区的“f”,打开的程度和真假声的使用是完全不同的,最好能够记住自己在演唱每个音时最舒服的状态和最漂亮的音色,在日常的训练中坚持巩固住这种好的声音状态。
2.建立通道意识。
通常在演唱高音时,教师会启发学生打开后面的声音通道,此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往后唱,容易窝住声音,或者是继续“白着唱、推着唱”,这样不利于高音的演唱。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钢琴的构造,钢琴的琴弦全绷在钢琴的后部,在演奏时由琴槌敲击发出声音。
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自己的身体后半部分是音板,好像也绷满了琴弦,张开嘴巴,用上气息,在演唱时想象往后面(咽壁)敲击“弦”,让声音反射到前面来。
众所周知,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经常会用到想象和启发性的语言。
声乐学习不像数学课那样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直观地去判断对错,由于演唱个体的生理条件和综合素质千差万别,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解决每个演唱者的问题。
美国着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以上是我在学习和教学中觉得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当然如果学生对以上乐器有所了解或者演奏过,对这些比喻教学法的理解就会更容易、更直观,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
其实,乐器演奏和歌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常从乐器演奏中发现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的方法,对于声乐学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