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质感说课稿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面的质感是如何通过绘画技法来表达的;
2.能够认识到画家在绘画质感上的表现手法,通过实际画作进行练手锻炼,提升自己的画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质感表现的手法;
2.练习画家笔下不同材质的质感表现。
难点
1.分析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2.在绘画中灵活运用质感表现技法。
三、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谈论质感在我们身边存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质感的重要性;
2.向学生介绍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二、学习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1.向学生展示几幅经典名画,并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分析画家的质感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尝试模仿画家的手法,练习各种质感的表现。
三、实践绘画
1.以布、纸、木板等材质为对象,让学生进行质感表现的实践绘画;
2.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并对学生绘画成果进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
2.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质感表现技法,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质感表现的技法,并练习运用;
2.自选材质进行实践绘画,并在绘画过程中运用所学质感表现技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理解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质感的表现形式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
在实践绘画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绘画技法。
后续教学需要进一步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提高。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2 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感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习不同质感的基本表现方法。
观察——表达——尝试——表现。
过程与方法: 灵活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质感。
准确而恰当的表现物体的质感。
铅笔、橡皮,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第一课时一、讲交流。
1、什么是质感?质感是物体具有的特质,质感体验是人的感官经验的积累评价导入。
2、什么是肌理?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3、绘画中质感的表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再现其特质,使其符合人们的感觉。
二、对合作(一)探究阶段(媒体展示图片)比较交流、观察比较一:牛仔——皮毛——丝绸观察比较二:玻璃——岩石——不锈钢(二)交流感受物体肌理、质感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感受粗犷、奔放温暖、高贵华丽、典雅独立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欣赏不同质感的图片,谈感受。
提高观察能力及达能力。
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冰冷、现代两大类不同质感的静物: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厚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1、粗质感的静物:如:陶土器(砖头、陶罐),竹木制品,粗织纤维(呢、麻、牛仔……),以及一些表面粗糙的物体(核桃等)。
特点: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2、细质感的静物:如:上釉瓷器,金属器皿(不锈钢制品),玻璃制品,表面光滑的蔬果(苹果西红柿等),石膏制品,皮革,棉布,绸布等。
特点: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受光源及环境的影响。
三、深品味、不同质感静物的表现要点:学生探入提高。
1、通过粗细质感静物对比表现质感。
2、通过明暗对比表现质感。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

4、赏析邵增虎的油画《任弼时》。
假如改变画面中军衣、草地、树的质感。新旧质感比照,有什么感受。
5、通过新旧排球质感的比照,领悟《冠军的诞生》这幅作品。
动手实践
赏析三张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仿照《冠军的诞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用草图的形式绘制能表达质感的形象,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乐平二中李建军
课目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多媒体使用
(第一课时)
观察比较
1、请一位同学说说对羽毛的感觉。
2、引出质感的概念。
3、教师讲述人工质感和天然质感的概念。
4、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一:
质感:指触觉或视觉对不同物质的特质的感觉。
物品
质感
羽毛
玻璃
石头
5、说说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质感反差较大的几组物质。
评析
学生展示作品并讲述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总结。
欣赏领悟
1、欣赏瞿亚申、贺大田合作的油画《根》。
思考:(1)这幅画描绘了哪些内容?(2)说说高原地表的质感。(3)这样的质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教师示范:改画两个口袋,通过线条处理表达新旧口袋表现的区别。
3、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二:
问题设置
解决问题
作品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请你说说这些物体的质感。
请你说说画面色彩的特点。
画家笔下的质感美术公开课教案

画家笔下的质感美术公开课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画家笔下的质感为主题,主要学习教材中关于质感的描绘方法和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质感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2. 学习质感的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光影等;3. 分析名家的质感绘画作品,探讨其表现手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感的基本表现手法;2. 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质感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画纸、画笔、水彩、彩铅等绘画工具,以及相关的名家质感绘画作品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名家质感绘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质感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质感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分析质感的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光影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质感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质感的表现方法。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质感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质感的概念、表现手法和技巧。
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质感的绘画方法。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质感的理解和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运用质感绘画技巧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名家质感绘画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质感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质感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线条、色彩、光影等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效果。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现手法和技巧是一个难点。
2. 分析名家的质感绘画作品:欣赏和分析名家的质感绘画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感的表达和绘画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理解作品中的质感表现是一个重点。
3. 学生的绘画练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绘画练习是提高绘画技巧的关键。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质感,能够运用绘画手段表现出几种不同物品的质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画家作品笔下的质感,能够描述物体表面不同质感给予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学习画出质感的几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
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关注生活中的景物,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质感,感受质感并对作品进行分析描述,学习多种表现质感的绘画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恰当的手法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把收集来的各种物品(光滑的水杯和粗糙的陶罐),直观的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请同学们都来摸一摸,说一说你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了解质感,进入主题。
(二)新课教学:首先给学生们展示几组物品的图片:羽毛、岩石、丝绸、皮毛、玻璃等,让学生大胆尝试用词语表达物体的美。
运用提问法,交流感受:物体的肌理、质感感受1.羽毛——轻巧、柔软(飘逸、柔美)2.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顽强、坚毅)3.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4.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舒适)5.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由此得出:基本概念质感: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了解质感的分类与区别。
质感可分为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
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璃、布匹、塑胶等。
展示物体图片(木材、陶瓷、花朵),提问: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从而加深对质感的认识。
(三)欣赏讨论:分别欣赏画家作品《根》、《任弼时》、《冠军的诞生》和《钢水·汗水》,运用讨论法,分析、欣赏、领悟作品。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说课稿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本课是“造型·表现”的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质感的关注,学会用简练的美术技法去表现一定的质感。
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材质有一定的接触,但是只存在在于感性的认知。
因此教学时我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关注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用简单的方法去表现材料的质感。
说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了解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与主题表现的关系,尝试其简单的方法去表现质感;2.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通过图片欣赏,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起环保意识,形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不同材质质感的差异;主要介绍素描静物与趣味素描中质感的表现;体验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的难点是怎样用质感表现有效的情感主题。
说教法学法采用自我探究、联想、分析、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法上要求学生善于结合生活联想感受,勤于思考,勇于展示自我。
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网络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作业和优秀作品,让学生直观比较出自己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差距,看到自身的不足,引起反思,学生就会对老师讲解的内容集中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课程内容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老师的讲和自己的看,达到分析、比较、认识物体质感特点的目的。
2013年湘版美术教案《画家笔下的质感》

2号画表格,1号与组员讨论完成。
教
学
过
程
新授过程:
(二)交流感受
质感:指触觉或视觉对不同物质的特质的感觉。
二、发展阶段:
欣赏下面两幅作品,思考问题:
(一)《根》
作品通过刻画苍莽雄浑的黄土高坡——中华文明的摇篮,画家对黄土地地表质感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牵引着观赏者的思绪。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老人沧桑的脸,又似裸露的大树之根。这沧桑的风貌不禁让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息相关的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苦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的文化血脉。
(二)《任弼时》
作品描写了长征途中的红军将领任弼时的形象。整个画面笼罩在一个金色的暖调子之中,透射出一种闪烁着辉煌的光芒,表现了革命者乐观坚毅的精神。画面中枯黄的杂草,粗糙的树皮,发黄的旧军装都突显了环境的艰苦,画家对环境质感的细腻刻画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主题。
思考
提问一: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四、课堂总结:
(一)各组分别展示作品并总结:
1、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2、效果如何?做简要说明。
(二)全班对各组作品做出评价:
1、那个组做得好?
2、那个组最值得鼓励?
(二)教师综合总结: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物体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三、:
尝试运用各种手法表现物体的质感。
如:
1、运用形状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2、运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3、运用拓印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

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第一篇: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重难点: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画家笔下的质感》第一课时预习案:一、学生自主预习《画家笔下的质感》课文内容。
二、准备好疑问。
课堂活动案:一、导入新课: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
(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二、讲授新课: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
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
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3.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
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4.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第一、色彩表现。
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二、明暗、线条。
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三、运用材料。
第四、领悟材料美: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
毛沟中学彭清江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的课将从五个部分来进行: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辅助设计。
对教材的准确定位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那么我首先来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主要分为三点: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材定位
本课是“造型﹑表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了解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属于造型与表现类课程,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初次涉及到的内容,所以本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质感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教学目标
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
1、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2、是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3、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希望在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肯定与表扬,那么我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我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通过鼓励与表扬来更好的凝聚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知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已经对线条有了初步的学习,在此我就采用体验中丰富已有的知识,在欣赏、交流与尝试中学习新知,从而为体现手绘线条的艺术表达奠定了知识基础。
3、认识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好的接受能力,但是抽象能力相对较弱。
不过在此我会通过学生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结合学生较好的接受能力来弥补学生抽象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感受手绘线条的创造与表达。
三、教法学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而我的教学方法则是源至于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新课标当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的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他们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且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根据我这样的教学理念,那么我将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结合教材与学情具体分析设计如下,他们分别如下:体验法、欣赏法和讨论法,而与之相结合的是尝试、感受、自主探究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方法。
那么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多么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会落实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部分:引入新课、传授新知、实践体验、拓展延伸、以及最后小结作业。
先来看引入新课。
教学资源:百度图片、羽毛、布料、毛线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探究阶段(媒体展示图片)
(一)观察比较
木头、铁片、瓷器、饮料瓶、水晶玻璃瓶、陶瓷、布料、花朵,大胆尝试用词语表达图片的美。
(二)、交流感受:
物体的肌理、质感感受
1、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
2、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高贵)
3、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
4、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
5、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
6、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冰冷、现代)
由此得出:基本概念
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二、发展阶段——名家作品欣赏
(一)分组讨论:《根》
你如何分析、欣赏、领悟这幅作品?
(1)表现什么?
描绘了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中华文明的摇篮。
(2)像什么?
高原上沟壑纵横,就像一张老人沧桑的脸,又像露了千百年的大树之根。
(3)什么质感?
画家通过细腻的刻画表现了黄土高原粗糙坚硬的质感。
(4)什么主题?
画中那历经沧桑的风貌不禁使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长于此的华夏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艰苦与艰辛,从而感受到那厚重的黄土之下,我们深浅而密布血脉之根,文化之根。
(5)如何表现?
画家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细腻深刻的描绘了厚重的黄土地,色彩单纯而炫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二)《钢水•汗水》
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描写出来,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三)思考
提问一: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
三、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幅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大家知不知道画家如此强调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描绘,更好的突出作品的情感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说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便是——质感。
五、教学辅助
首先板书设计,本节课我以直观性板书,简洁明了、概括重点。
而最后则是我的教学手段,在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活动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来完成我的整个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