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战略分析

合集下载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一、准确地说,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有两个。

诸葛亮的第一个北伐战略见之于“隆中对”,概括起来就是:跨有荆益,联合孙权,待天下有变,分兵从荆、益二州北伐。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形势的变化并不如人意。

蜀汉的发展过了颠峰期之后,接连遭受挫折,先是关羽毁败,荆州被孙权袭占,接着刘备兵败夷陵,元气大伤。

而魏国经曹丕、曹睿父子的统治,政局稳定,国力日盛。

此时,实施“隆中对”北伐战略的两个必要条件:跨有荆益和天下有变,都已经失去了。

(事实上,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战略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这里不展开来说,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自相矛盾的“隆中对”》)形势的变化,迫使诸葛亮放弃原以为完美无缺的“隆中对”战略,继而采取“先占陇右,后取关中,联吴制魏”的新战略。

这是诸葛亮的第二个北伐战略,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五次北伐的指导思想。

二、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取关中?理由详见:驳魏延“子午谷奇谋”(上)驳魏延“子午谷奇谋”(下)三、“先占陇右,后取关中”是当时形势下最稳妥的切合实际的北伐战略。

(1) 攻取陇右的意义第一、陇右地区民俗劲悍,畜牧业发达,盛产战马。

蜀汉攻占陇右,可以获得大批强兵猛将,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这对于将来蜀军进入关中,同曹魏主力决战,无疑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陇右是个很大的产粮区,若蜀汉占有陇右,便可解决粮食这个大难题,支持长期战争。

第三、陇右地区主要为高原山地地形,险要的陇山山脉,把它和关中隔断,这种地形有利于蜀军发挥山地战的特长,不利于魏国骑兵作战。

第四、陇右地区地势高,蜀军占有陇右,可进一步保障汉中的安全,也可居高临下,进攻关中。

而魏军从关中仰攻陇右则比较困难。

第五、从汉中攻打关中,要走千里栈道,运兵运粮极为困难。

而从陇右进攻关中,水路则有渭水顺流而下,陆路则有关陇古道。

若不先取陇右,而是直接进攻关中,则不但关东有魏军,陇右和雍州北部亦有魏军,如此则陷入多面作战,极为不利。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隆中对是明代世宗朱棣在《朱子语类宗部》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精神、政治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学习实践”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来阐述隆中对的战略定位思想,以此来分析其现实意义:首先,从学习实践方面来论述隆中对的战略定位。

朱棣主张在学习中积极开拓自我,在实践中形成良性循环,实践是学习的基础,学习也是实践的基础,当实践中的探索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就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深化对实践的理解;朱棣把反思当成一种学习实践的方式,用反思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反思是促进自我完善的最有效的方法;他还强调要做到“每一行为,都应有根据”,这也是一种学习实践的原则,也是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关键。

其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论述隆中对的战略定位。

朱棣把“君子之道”看作是文化传承的宗旨,他认为“古人之道,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据,但不可被照搬照抄”,他把古人的道德经典作为学习和实践的指南,强调要学以致用;他认为,“古今之道,以和为贵”,他把和谐当作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原则,他强调要通过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来促进和谐;同时,他还提倡要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这也是隆中对的战略定位。

综上所述,隆中对的战略定位思想既借鉴古人的智慧,又结合现实,以学习实践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主旨,在自身修养、家庭建设以及国家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学习实践的能力;其次,要坚持“古今之道,以和为贵”的思想,努力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和谐发展;最后,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发扬光大。

总之,隆中对的战略定位思想对于推动我们学习实践、文化传承、和谐社会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和实践。

【课外阅读】诸葛亮《隆中对》本是严重战略失误吗?

【课外阅读】诸葛亮《隆中对》本是严重战略失误吗?

【课外阅读】诸葛亮《隆中对》本是严重战略失误吗?一、当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见刘备,为其态度的真诚,胸怀的磊落,以及虽身处逆境,但仍壮心不已的志气大为感佩,便也以坦诚相报,风发议论,将自己蓄谋已久的战略规划和盘托出。

这就是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建功立业,而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出发,为他定身度造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要点,被称之为《隆中对》,也叫《草庐对》。

后世的相关人士,对孔明的这个《隆中对》评价甚高,认为其实质上,即是蜀汉一直奉行的建国纲领。

若无《隆中对》的贯彻执行,就不可能有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如若废弃了其中“联吴抗曹”的这一基本原则,也不会有蜀汉政权得以存续四十多年的光景。

那么,《隆中对》究竟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呢?首先,诸葛亮对于刘备当前的窘境给予了安慰和激励,并提出了人是决定事业成功重要因素的观点。

诸葛亮以不久前发生的曹、袁“官渡之战”的事例,予以为证。

他指出:“曹操敢于跟袁绍进行决战,相比来讲,他既名声微小,又少兵缺粮;但是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成为又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

这并非仅得自天意,而关键是仰仗于人的谋略。

”诸葛亮以此激励刘备不必灰心丧气,只要自己能够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所长,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主客观因素,是能够做到以寡胜众,达成转弱为强的目标的。

河南中牟县“官渡之战”古战场纪念馆接着,诸葛亮对当前几股主要政治军事势力,进行客观对比分析,给刘备做出正确定位,并为他谋划出如何得以生存、发展的战略方向。

诸葛亮就当前局势分析道:“北方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又有'挟持天子而号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这样确实暂不可以与其针锋相对。

东面的孙权盘踞于江东,已历经三代,其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的人才均为之尽力;对孙权只能联合而不能谋取。

那么,荆州地域,它北以汉江及沔水为屏障,南可直达岭南(今广东省广州),东与吴会(吴郡及会稽郡,含今江西省)接壤,西方通往巴蜀(重庆及四川省),是一个战略上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地域。

隆中对的战略实施步骤

隆中对的战略实施步骤

隆中对的战略实施步骤1. 环境分析在实施隆中对(LOB)战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环境分析。

这包括对内外部环境的评估和竞争对手的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了解组织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定组织的优势和劣势。

•外部环境分析:评估市场趋势、法律政策、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并分析对组织战略实施的影响。

•竞争对手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和市场地位,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为制定隆中对战略提供依据。

2. 制定隆中对战略目标根据环境分析的结果,确定隆中对的战略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与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一致,并且具有可实施性和可衡量性。

隆中对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目标:确定要进入的市场、目标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

•产品/服务目标:确定产品/服务的特点和定位,并确定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

•财务目标:制定财务目标,包括销售增长、利润率和财务回报等。

•组织目标:确定组织发展、员工满意度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目标。

3. 确定战略方向在制定战略方向时,需要考虑组织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战略方向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不同产品/服务线的定位:确定产品/服务的差异化定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不同市场的定位:根据市场的特点和竞争情况,确定进入不同市场的战略方向。

•不同区域的定位: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确定在不同区域的战略方向。

4. 制定具体战略措施在制定具体战略措施时,需要确保符合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这些措施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并且需要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具体战略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市场推广:制定市场推广计划,包括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和渠道整合等。

•产品/服务创新:通过研发新产品/服务或改进现有产品/服务,提高竞争力。

•成本控制:制定成本控制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渠道拓展: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进一步优化内部流程: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隆中对》陈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作品原文:隆中1对2亮3躬4耕陇亩,好5为《梁父吟》6。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7、乐毅8,时人莫之许9也。

惟10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11。

时先主12屯新野13。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14之,谓15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16愿见之17乎?"先主曰:“君与俱来18。

”庶曰:“此人可就见19,不可屈致20也。

将军宜枉21驾顾22之。

”由是先主遂23诣24亮,凡三往,乃见25。

因屏26人曰:“汉室倾颓27,奸臣28窃命,主上蒙尘29。

孤30不度德量力31,欲信32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33,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34计将安出35"亮答曰:“自董卓已来36,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37。

曹操比于38袁绍,则名微而众寡39。

然操遂能克40绍,以弱为强者,非惟41天时,抑亦人谋42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43天子而令44诸侯45,此诚46不可与争锋47。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48,贤能为之用49,此可以为援50而不可图51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52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53,而其主不能守,此殆54天所以55资56将军,将军岂有意乎57?益州险塞58,沃野千里,天府之土59,高祖60因61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隆中对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党内论战,也是一次关于军事战略的重要辩论。

在此次论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隆中对话发生在1935年1月27日至30日的四天时间内,地点在四川省南部隆中县的古文化遗址乔家大院内,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军事、政治、组织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论战。

此次论战的背景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危机,需要思考如何守住红色区域、团结群众、继续前进等重要问题。

因此,毛泽东以及其他一些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展开了论战。

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在隆中对话中,毛泽东提出了“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人民战争”、“四个敢于”等重要策略。

其中,“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是指利用我方武力的优势,在有利地形上分散设置若干个据点,以集中力量攻打敌人的弱点,在攻击失败后及时转移。

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降低党军在战争中的损失,提高敌我比例。

“人民战争”则是针对中国国情而提出的,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战争必须将战争变为全民战争。

在隆中对话的讨论中,毛泽东说到:“在我们这个地方进行的战争不是我们把阶级斗争引入武装斗争的,而是敌人把武装斗争引入阶级斗争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进行全民战争,要动员广大群众。

”最后,“四个敢于”被毛泽东提出,包括“敢于走路、敢于同样住小村、敢于打仗、敢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些都是毛泽东认为红军和群众在长征途中最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三、隆中对话的意义隆中对话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无疑是红军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所需要的,教育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和群众,在实战中完成了掌握,这对后来的解放战争有着坚实的基础。

此外,隆中对话还体现了毛泽东的领导能力和高超的军事战略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隆中对课件ppt

隆中对课件ppt
例。
06
隆中对的现代启示
战略分析的重要性
战略分析
在制定战略时,需要进行深入的 市场、竞争和行业分析,了解各 种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出切实可
行的战略。
预测未来
通过战略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市场 趋势和竞争格局,从而提前做好准 备,抓住机遇。
指导决策
战略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决策提供依 据,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03
曹操
占据北方,实力强大,不 可轻视
孙权
占据江东,地势险要,可 结为外援
刘备
仁德之名,求贤若渴,但 实力较弱
刘备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仁德之名,求贤若渴,有一定群众基础
劣势
实力较弱,缺乏地盘和资源
战略目标的设定
短期目标
立足荆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中期目标
夺取益州,扩大势力范围
长期目标
统一天下,实现刘备的抱负
发展空间。
发展文化
诸葛亮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 蜀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政治家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具有卓 越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军事家
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展现出高 超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能力。
文化人
诸葛亮精通文学、书法和音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民族英雄
诸葛亮为蜀汉民族的生存和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
称为“民族英雄”。
02
隆中对背景
曹操的崛起
曹操掌握中央政权, 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 ,势力强大。
曹操重视文化,推行 “兴文教,抑武勇” 的政策,提高知识分 子地位。
曹操实行屯田制,保 障军粮供应,提高军 队战斗力。
孙权的稳固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据江东 地区,地势险要,经济发达。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
(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所以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并且作为近期战略目标。

(4)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

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诸葛亮运用SO 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夺取荆州之后,再夺取益州,作为根据地和首都,并且作为中期期战略目标。

(5)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再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且在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时,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再依靠当地百姓,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运用SO战略,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的优势,再来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并且作为远期战略目标。

最后诸葛亮给刘备得出战略结论:
(1)近期战略目标:先取荆州为家;
(2)中期战略目标:再取益州建立基业,然后成三国鼎足之势;
(3)远期战略目标:最后连吴抗曹以图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一统天下。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诸葛亮运用了立体SWOT的战略分析思想,从外因的机会-威胁轴,再到优势-劣势轴,再加上时间轴,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的战略目标,真是可贵的战略思想。

它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

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奸雄曹操争锋,也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三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体现了真知灼见。

问题2:诸葛亮的战略实施预计有几个步骤?(3)
一占荆州,夺英雄用武之地
二取益州,成霸业,与曹操划江而治,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待天下有变,成就帝业,复兴汉室
问题3:诸葛亮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
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目标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1.从国土面积来看,蜀国的国土面积能占一席之地,虽然益州人烟稀少,但荆州广大人博足以弥补这缺失。

2.诸葛亮的杰出贡献并不是出谋划策,而是为蜀国的内政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日后蜀国的北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3.没有了荆州,益州人烟稀少,人力材力、物质上都难以跟魏国进行持久战,唯一的方法就是跟魏国进行多次北伐以图发展。

4.北伐不仅对魏国造成的危害大,对蜀国所造成的危害也很大。

使蜀国经济衰落,使人口数减少,但也是唯一能让蜀国缓慢灭亡的唯一方法。

但是,关羽“大意失荆州”,造成了《隆中对》的扭曲,使诸葛亮“钳击曹魏”的北伐计划变为了泡影。

可以设想,如果关羽据守荆州,不要擅自出兵北攻襄樊,孙权等人偷袭荆州的阴谋,将是很难实现的;也不会使刘备因失去右臂而痛心疾首,再铸大错。

问题4:根据案例,说明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

(8分)
一、战略分析并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先决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目标的决策是盲目的决策。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运筹策”。

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蜀汉集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国益州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

二、战略分析和制定是战略实施的依据
战略分析就是对当时的情势做出判断,情势寓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因此管理者对各种信息都要力求明了。

诸葛亮做出隆中决策,正是因为他全面把握了当时的情势,十分清楚地掌握了曹操的情况、孙权的情况、荆益州情况以及刘备自身情况等信息,加之分析判断又正确,隆中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就存在了。

三、战略实施是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的最终目的
战略实施,实际上就是将战略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取得成果的过程。

诸葛亮的战略分析及制定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确立的,理论上市可以实现的。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且,蜀国的内部政治、军事等因素出现问题并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蜀国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