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惠州潼湖简介 -回复

惠州潼湖简介-回复“惠州潼湖简介”惠州潼湖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境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大风景名胜区。
潼湖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潼湖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人文历史、文化活动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位置潼湖位于广东省惠东县,距离惠州市区约70公里,与港澳相邻。
湖泊为倒梯形,长约14.5公里,宽约9公里,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
潼湖地势低洼,四周被绿色的山丘环绕,湖中心有数座岛屿。
湖区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是众多鸟类和动植物的天堂。
二、自然风景1.湖泊景观:潼湖湖面辽阔,湖水清澈见底。
在湖边漫步,远离尘嚣,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湖光山色间,倒影着蓝天白云,使人心旷神怡。
2.岛屿景观:湖中有许多小岛,岛上生态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芦洲岛,岛上植被茂盛,岛屿周围有野生动植物栖息,是观鸟、生态探险的好去处。
3.湿地景观:潼湖湿地带拥有广阔的水面和茂密的湿地植被。
这里是许多候鸟的迁徙途径和栖息地,有很多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红嘴鸥、黑嘴鸥、池鹭、红喉田鸡等。
三、人文历史1.历史文化:潼湖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
这里曾是古代海洋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历史上有很多商贾和僧侣经过这里。
湖畔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如禅音寺、善灯寺等。
这些寺庙充满了宗教氛围,也是朝圣者和信徒们的心灵圣地。
2.传统民俗:潼湖地区的民俗文化独特而丰富。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当地会举行盛大的龙船比赛和灯会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竹编、陶瓷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文化活动1.潼湖音乐节:每年夏季,潼湖都会举办音乐节。
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汇聚潼湖,带来了各种音乐表演,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2.潼湖美食节:美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代表之一,潼湖美食节秉承着推广潼湖特色美食的理念,邀请了众多著名餐饮企业和厨师团队,在盛夏为游客带来一场美食盛宴。
2017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介绍

仲恺一区四园五镇(街道)格局示意图
n 以电子行业为主,其他各行业发展稳定
Ø 2015年,仲恺高新区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值 2688.5亿元, 其中电子行业完成产值2221 亿元,约占比83%;
Ø 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增,经济结构 不断优化
潼湖科技小镇
u 4+2产业体系格局
• 现状格局:“4+1”体系——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新能源、LED+云计算; • 发展趋势:仲恺高新区以智能装备制造业为增长点,推动产业向“4+2”体系发展,确立平板显示、LED、移动互联网、 新能源四大优势产业,和云
vs 潼湖 T
S 松山湖
潼湖位于一线临深片区,和松山湖有着相似 的区位条件,抓住深圳东进的未来十年,有
机会实现比肩松山湖的腾飞
松山湖
潮莞高速47KM
博深高速 69KM
莞深高速56KM
潼湖
38KM 龙岗31KM深圳市政府潼湖生态智慧区:交通优势
通过构建轨道(城际)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实现潼湖与周边深圳、广州、 东莞城市交通的全面对接
空港交通
根据城市总规,有望在项目北侧、东江边规划建设小型通用机场。
潼湖生态智慧区:生态优势 坐拥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总水域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
A 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 B 总水域面积约28平方公里 C 惠州发展的“生命工程” D 国家低碳智慧城市引领区 E 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区
潼湖·湿地
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
目录
01
碧桂园
产城融合 科技小镇
02
潼湖智慧区
借力东进 比肩松山
03
科技小镇
世界级的产业 基地
04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州市促进外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州市促进外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5.31•【字号】惠府〔2018〕35号•【施行日期】2018.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外资利用正文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州市促进外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惠府〔2018〕3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惠州市促进外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业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商务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2018年5月31日惠州市促进外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39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7〕125号)要求,推动我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开创外商投资新局面,促进利用外资新发展,制定以下措施。
一、营造公平法治营商环境。
落实中央、省关于扩大对外开放有关文件精神和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逐步推进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支持外资参与我市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培育计划。
支持外商投资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
支持外资依法依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
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参与我市政府采购招投标。
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提升投资软环境和区域竞争优势,推进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建设,建立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联合评估机制、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快速处理机制。
惠州潼湖湿地起步区详细规划(草案)

惠州潼湖湿地起步区详细规划(草案)一、规划范围本次潼湖湿地起步区位于潼湖生态智慧区科融新城中部和西侧,分为A、B两区,A区北到规划科融二路,南到科融一路,东到智慧二路,西到新侨大道,面积约0.4km2,B 区范围西到甲子河,东到新侨大道,南到潼侨大道,面积约1.1km2,规划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3)《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年2月2日通过执行)(4)《关于印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5)(5)《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2005)(6)《关于印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城〔2005〕16号)(7)《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8)《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2006)(9)《广东省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2010年9月初稿)(10)《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12)《惠州市政府关于潼湖湿地公园建设会议纪要》(2010年11月)(13)《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2005~2015)》(14)《潼湖围达标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市水务局,2007)(15)《惠州市潼湖湿地公园之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建议)》(海洋渔业局,2010)(16)《潼湖湿地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农业局,2010)(17)《潼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林业局,2010)(18)《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草案)(19)《惠州潼湖湿地保护规划》(草案)(20)《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科融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21)《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通知》(惠府办函〔2014〕95号)三、规划性质与规划目标规划性质: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岭南水乡田园为特色,融湿地环境保护、民俗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商务会议、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草案)说明

《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草案)说明一、规划背景2016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
2017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惠州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总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编制《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提升绿道功能,完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网络体系,加强绿地系统修复。
为贯彻落实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绿道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绿道规划建设现状,特编制《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惠州市全域。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重点对2018、2019和2020年的工作作出安排。
四、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绿道线网框架,推进绿道线网建设,争取早日实现惠州市绿道总里程过千的目标。
打造一批绿道精品线路,总量达到20条以上,实现各县(区)绿道精品线路全覆盖。
大亚湾等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推动社区绿道精品线路建设。
五、行动任务(一)绿道线网优化行动本次规划对绿道规划线网进行了完善,新增4条城市绿道,分别为龙门径1号绿道、环罗浮山绿道、环显岗水库绿道、潼湖生态智慧区环湖游览绿道,绿道里程新增约147.6公里,全市绿道规划总里程达1677.4公里。
本次规划提升现状绿道78.1公里,新建绿道348.2公里,2020年绿道建设总里程将达到847.4公里。
(二)绿道重点段精品打造行动依据各县(区)绿道规划、慢行系统规划、重点地区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旅游发展规划等绿道相关规划,结合目前各县(区)建设现状及需求,选取了16条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路段作为重点段进行精品打造,到2020年新增14条城市绿道精品线路,2条社区绿道精品线路。
(三)配套设施升级行动依据《广东省立绿道建设指引》、《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珠三角绿道标识系统方案设计》等指引,按照绿道五大配套设施系统对绿道重点线路进行升级完善和高品质建设。
具体包括结合当地特色植被建设绿廊系统,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创新绿道建设形式,丰富慢行系统;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完善服务设施系统;布置高识别度的标识系统;科学合理布设交通衔接系统。
潼湖湿地的鸟类栖息地生态营造

潼湖湿地的鸟类栖息地生态营造作者:陈炜炫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摘要:本文针对潼湖鸟类栖息地湿地的现状,从草甸生境,浅滩与生滩栖息地环境,草本沼泽与森林沼泽环境和观鸟活动四个方面论述了潼湖湿地的鸟类栖息地的生态营造。
关键词:潼湖湿地;栖息地;生态营造1 潼湖湿地概况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内的潼湖湿地是广东地区不可多得的以内陆淡水湖为主的湖泊湿地。
近几年,随着潼湖周边城市化发展,工业污染水源的排放,居民垦湿耕作等情况下,使得潼湖湿地的候鸟种群觅食环境进一步恶化。
现在此候鸟种群和数量仅仅只有7目23科51种。
[1]相对比广东境内鸟类种群(11目23科155种[2])潼湖湿地的鸟类种群减少严重。
根据“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草案)”,对潼湖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处源污染控制区三个层面进行控制,制定出“以污染源系统治理+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生境改善+流域管理”为主线的潼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功能重建对策。
结合城市功能,建设湿地系统,包括净化湿地、游憩湿地、景观湿地。
[3]草案高空建翎提出建造大面积连续性的生态栖息地的概念,有效地阻止了栖息地继续破碎化[4]的产生,栖息地的规划更加也更加注重生态结构性,形成统一的生态栖息地环境。
2 鸟类栖息地的生态营造2.1 生态栖息地的概念生态栖息地环境不仅仅指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还应当包括狭义某单个湿地整体范围内生态栖息地环境。
相对于某一种野生生物的在特定的栖息地中获得的食物、庇护所、水等生存条件,更加注意到这一物种与其它相关的物种的相互影响与生态链的关系。
2.2 鸟类栖息地营建潼湖湿地是越冬水鸟迁徙路线上,以鴴形目、雁形目、鹳形目、鸥形目的鸟类居多,曾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黑鹳3种;濒危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黑鹳、白琵鹭、白腹海雕、鹗、小青脚鹬等6种。
这些鸟类种群对湿地环境中的草甸、芦苇荡、浅淡水域、光滩与浅滩、树林等要求比较高,是营建生态栖息地的关键。
仲恺高新区潼湖镇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仲恺高新区潼湖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 法定文件:文本
专位专用。 第三十三条 停车场库出入口应方便安全,不影响区内交通。 第三十四条 公共交通规划
(1)本片区内设置公交首末站1处,位于ZKD-28-12地块, 占地面积0.15公顷。
(2)本片区设置短途客运站一处,位于ZKD-28-12地块,占 地面积0.15公顷。
第五章 建设用地使用强度控制
第二十条 本图则城市建设用地内各项建设项目必须满足本图则建筑 容量控制指标的规定,各地块建筑容量指标详见图则的规 定。
第二十一条 本图则所确定的地块界限,并不一定代表实际的用地红线 范围,在符合本图则所规定性质及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可 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保障公共空间的完 整。
设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
第四章 建设用地性质控制
第十三条 依据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确定本片区的主要土地用途为 居住(R)、工业(M)、公共配套设施(A)和公园(G)等。 本片区各类用地面积及所占比例见附表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表。
第十四条 本片区所确定的土地用途是对未来土地使用的控制与引 导,现状合法的土地用途与规划规定用途不符的,原则上 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一旦这类土地要求进行改 造与重建时,必须与规划规定的用途相符。
3
仲恺高新区潼湖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 法定文件:文本
行改造需进行专题研究并结合有关政策确定规划控制指 标。其用地性质由该地块编制详细规划时统一确定,用地 改造性质应以商住、办公及配套设施为主,鼓励发展公用 事业、商业办公等项目。 第十八条 图则中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商业性公共设施的建筑面积 比例由规划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九条 本图则中确定为“现状保留”的地块,仅指保留其合法的 现状土地用途和建设规模。
科技小镇绿色节能设计研究——以潼湖科技小镇设计为例

2019年1月【产业论坛】住宅与房地产15科技小镇绿色节能设计研究——以潼湖科技小镇设计为例李维新,翁健明(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摘 要: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
随着地产政策的改革,产业项目越来越多,科技城镇设计兴起,建筑设计走在最前列,文章以潼湖科技小镇节能绿色设计为例,提出了绿色节能设计的相关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建筑绿色;立体交通;节能设计;光幕墙;能源管理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1-0015-011 项目背景潼湖科技小镇位于惠州市仲恺高新区西部,距离惠州市中心城区约11公里,北临东江,和博罗仅一江之隔,与深圳市、东莞市毗邻,地理位置优越。
项目位于惠、莞、深交界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功能节点,致力于物联网产业发展,服务于深莞惠功能一体化,规划占地2平方公里。
小镇已于2017年5月全面动工建设,并在2018年9月28日,第一期正式开园,首批企业已正式入驻。
潼湖小镇首开区配备了商业、住宅、产业三大功能,本篇文章以产业设计为例。
2 设计理念与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17年初,广东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明确将潼湖打造成“广东硅谷”,使其成为广东黄金海岸产业带新的重要增长极。
小镇贯彻产业发展、配套设施、金融服务、应用场景融合发展,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培育智慧园区,发展科技,创新孵化等智慧产业和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第二,营造宜居生活,推进智慧园区、宜居社区、主题景区“三区叠合”,创建宜居生活社区。
突出生态主线,彰显智慧主题,强化创新主导,将潼湖 生态智慧区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引领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
3 项目绿色科技设计(1)建筑绿色概念(以其中拼接总部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 (2017—2035年)(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规划区范围包括环潼湖湿地周边地区,面积约128平方公里。
其中建设用地约47平方公里,潼湖湿地公园面积约55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为贯彻落实珠三角层面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九年大跨越的发展战略以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思路,打造“广东硅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在大亚湾作为向海发展“蓝色引擎”的同时,围绕潼湖湿地构建“绿色引擎”,实践示范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三、战略定位(一)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基于潼湖生态智慧区生态基底优势,构建生态型、组团式的空间格局,从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生态保护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培育生态产业链、建设湿地公园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5A 级旅游景区、建立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广节能低碳技术,打造适合惠州长远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助推惠州实现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
(二)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建设将紧紧抓住创新的核心要点作为突破口,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与深港创新圈、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等创新载体的互联互动,共同打造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
(三)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发挥区位、产业、政策的叠加优势,创新合作共享机制体制,打造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加强大珠三角经济区内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领域深度合作,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企业资质互认,多层次、多渠道促进要素资源流动,引导珠三角地区先进生产力延伸布局到环珠三角乃至粤东、粤东北地区,实现构建珠江口东岸区域创新平台与区域协调发展平台的目标。
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细化战略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二)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保护湿地生态敏感区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三)充分利用惠州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较大的弹性,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理念。
从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城市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文化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五)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五、城市性质与规模(一)城市性质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特色突出、先进产业聚集、交通便捷、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生态发展区。
(二)城市职能潼湖生态智慧区是仲恺高新区的公共服务核心,惠州市积极对接省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以及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功能节点。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近期17万人,远期40万人。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近期城乡建设用地26.63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9.13km2,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5.51km2。
远期城乡建设用地47.05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8.34 km2,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1.95 km2。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89 m2。
六、空间格局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形成“一环、双核、多园”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环”:环湿地创新产业走廊“双核”:生态核、智慧核(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多园”:指的是依托基地内各集中建设区域形成的专业园区,主要有国际合作产业园(中韩科技园)、智能科技聚集园、大数据产业园、科教园、创意与设计产业园。
类型名称用地规模(公顷)主导功能项目引入核心生态核5530兼具生态涵养、游憩、科普教育功能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农业、科研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园、观鸟点、水质监测站智慧核(创新与总部经济区)452科技研发、创意设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中心商业零售、餐饮娱乐、医疗、展览、宾馆酒店、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科技咨询、法律支撑、O2O研发中心、行政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知识产权销售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556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研发“大数据”中心、量子实验室、移动设备终端制造、移动支付设备制造、激光通信实验室、5G研发推广总部、芯片研发实验室科教园755教育培训产业、文化产业大学及高教园区、高级培训、创意乡村、人才中心、企业管理学院、国际学校智能科技聚集园328 智能装备产业智能穿戴、智能成套装备国际合作产业园1321中韩合作产业、中新合作产业、中以合作产业等太阳能光伏、储能与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部件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制药创意与设计产业园422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电子产品设计、通信产品设计、家电设计、数码、电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网游动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七、城乡统筹(一)城乡统筹策略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激发本土活力。
依托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与乡村,功能扁平化,空间差异化。
城市体现集约高效、田野环绕、绿廊穿插;乡村即是“慢城市”,镶嵌在绿野之中。
(二)村庄布局规划本次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的21个行政村,按照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的整体需要,和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特点,划定为不同类型(保护型、置换型、整治型、搬迁型),以便于分类规划和分类建设。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4.45hm2。
规划集中行政办公用地1处,位于基地东侧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内,规划用地地面积总计约2.04hm2,主要为仲恺开发区提供行政办公及公共管理服务。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面积约16.00hm2。
规划在创新与总部经济区集中建设一处市级文化中心,用地面积总计约2.87hm2,设置包括展览、图书馆、规划展示馆等文化设施。
规划体育用地11.09hm2。
规划在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内集中建设一处城市级体育中心,占地共计约4.02hm2,主要承担体育赛事和重要节庆活动的举办,形成集体育赛事、文化演出、大型展出为一体的多功能文体活动场所,推动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4.90hm2。
规划在创意与设计产业园内建设市级综合医院1处,规划用地面积约6.33hm2。
规划新建区级综合医院2处,分别位于科教园、智能科技聚集园。
其中潼湖镇设置区级综合医院1处,用地面积:2.35hm2,沥林镇设置区级综合医院1处,总用地面积:2.24hm2;规划设置区级门诊医院5处,分别位于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国际合作产业园,总用地面积:3.94hm2规划教育科研用地488.29hm 。
2。
其中,潼湖生态智慧区结合基地内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段集中设置科研用地7处,总用地面积约306.30hm2;规划高等教育用地集中于规划区北部的科教园,总用地面积约99.84hm2;规划区范围内共计规划设置小学13所(30班)、初中3所(36班)、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54班)、高中6所(36班),总用地面积约82.15hm2规划区范围内共设置社会福利设施用地3.69hm 。
2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281.01hm 。
2。
其中,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187.48hm2,市级商业中心包括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商业中心、沥林商业中心(创意与设计产业园)。
商务设施用地90.30hm2,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3.23hm2九、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总体上形成“一核、一带、八廊”的绿化体系。
“一核”:指依托潼湖湿地形成的绿化核心。
“一带”:指沿基地北侧丘陵形成特色绿化轴带。
“八廊”:指沿基地内八条主要河流水系流向和公园绿地规划设置的生态绿化通廊。
规划公园绿地面积346.55hm2,防护绿地面积共185.03hm2。
规划提出“一核、一环、一带、多节点”的城市景观骨架。
“一核”:以潼湖湿地为主体形成的统领基地内景观秩序的生态景观核。
“一环”:依托环湖道路串联各个景观节点的特色景观环。
“一带”:指莞惠城际景观带。
通过对高架轨道线路进行景观化处理,在基地南侧形成赋予动感与特色的景观带。
“多节点”:指规划在基地内形成多种类型的景观节点,主要有:山体景观节点、城市景观节点。
十、支撑体系(一)综合交通(1)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以人为本,建立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背景,具有动态平衡、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特征的,可持续的“智慧型”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2)交通发展策略①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通过调整区域快速交通系统,完善珠三角交通网络,同时实现覆盖深圳、广州、东莞的1小时交通圈,便于潼湖生态智慧区融入区域交通网络。
②协调发展区域交通系统整合策略重点加强与周边紧密协调发展区域的路网和公交等的对接,同时根据潼湖生态智慧区与不同地区的联系强度,确立不同的交通整合策略。
③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策略以湿地保护为基础,通过可生长的路网结构和渐进式的交通设施供应,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互动协同发展,实现智慧型城市的精明生长模式。
④公交优先的多元化交通发展策略建设以环湖公交走廊为核心,以轨道交通和有轨电车为骨干的公交系统;打造集通行、休闲、游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慢行空间;采用分区停车供应的政策,适度发展私人小汽车。
⑤模式整合与分区引导策略以“TOD+短出行”模式为基本模式,结合规划用地特点,确立不同类型的交通分区,明确各个分区内的交通引导策略。
(3)对外交通系统规划潼湖生态智慧区对外交通系统主要由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组成,其中铁路3条、城市轨道1条、高速公路2条,快速路3条,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
(4)道路网规划布局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城市形态为环形组团状结构,规划范围形成以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为骨架、各组团内部路网以方格网为主要形式的路网格局。
规划道路分级体系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
(5)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对外采用“城际轨道+城际公交”的结构形式;对内建立以“城市轨道+公交干线(有轨电车/普通公交)”为骨干,以“公交支线+社区公交”为延伸,以“出租车”为补充,以“信息系统”为手段,以“公交枢纽节点”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6)慢行系统规划以实现城市多方式交通出行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提倡慢行交通,构建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
构建山-水-田-城相融合的城市慢行系统,依托绿色、友好、多样化的慢行空间,实现“幸福慢生活”。
规划慢行系统由慢行区、慢行廊道和慢行节点三大部分组成。
(7)智能交通及交通管理在“智慧型”交通理念下,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建成由“一个平台、六个系统”构成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