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1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语文考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园地04-24 1706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能够概括段意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等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
这个考点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基础,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
其次选择深层理解的角度:①抓主干的同时,注意修饰、限制成分;②抓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特殊的副词;③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④结合段意理解句子;⑤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⑦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
三,句不离篇,结合语境。
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阐释。
以今年高考题为例加以分析:1、(07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
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现代文阅读中考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考点透析】“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句考查类试题。
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词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纵观近几年中考对词语的考查,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境义;②代词或其他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指代义;③词语的表达作用;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等等。
在中考记叙类文章阅读题中,“理解品味句子”是必考题。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④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常见题型为“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妙在哪里”、“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文中画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等。
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例题1】(2011·重庆市)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查一路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0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析版)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内容理解】“重要句子”指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结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高考命题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语言富有特色,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等。
这些句子往往都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近三年没有单独设题考查,多与其它考点综合在一起设题考查。
【技法点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定要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分析,要分析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不要有遗漏。
1.从句子本身入手,理解关键词语进而理解句意。
句子的含意常常由几个关键词语来承载,抓住了关键词语,领会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意也就有了大的突破。
2.从句子位置入手,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章中会有不同的作用。
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意需要搜寻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位于文章开篇的句子,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位于文章结尾的句子,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位于文章中间的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得出正确选项。
题干与相关选项必定有着某种关联,各个选项一般都是由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句子提炼概括而来,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中,往往会变换说法,因而要细心核对选项的意思是否在句子涉及的范围之内,是否与所考的句子的角度相吻合,是否与原文的表达一致等。
进行对比后,就会知道错在何处,进而确定正确答案,实现高效解题。
4.结合相关语境理解句意。
理解一个句子,要把这个句子放回原文中去综合理解,不能断章取义。
对于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不仅要联系前后文,结合相关语境,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加以揣摩。
【错因分析】①句中重要词语理解不当导致句意理解错误。
②句子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辨析不清导致句意理解错误。
③题干、各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时,关键的字词、句式等方面出现差错导致句意理解错误。
2024高考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 1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 瓦的主人?
• 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 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简阳市阳安中学 杨俐
简阳市阳安中学 杨俐
•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 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
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 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 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 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 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乡村的瓦》
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 18.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 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
个名字:“马蹄袖”。
• 19.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 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
简阳市阳安中学 杨俐
•
太阳梦
•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 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 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 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常见问法①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某一词语( 短语)”的含义。
②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说说文中某句话的含义。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词语(短语)的含义,需要在理解词语(短语)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
有时还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倾向,推断出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议论文中要理解文中语句含义,一般要注意此句中有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逐一弄清楚这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的含义,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比喻义连起来再复述一遍。
最好把此句的表达作用组织到答案中。
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6】孝乃德之本(江苏盐城,14分)谭用发《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论述类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班级姓名一、《考纲》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二、考点阐释: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一般而言,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语句在内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语句所证明或解说的特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1、从地位上说,它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
2、从作用上说,它有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的作用,或能对文脉起推进或转接作用。
3、从内容上说,它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或结构比较复杂,而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
三、典型范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
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
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
戏剧要求的是贯串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就会造成剧情的停滞。
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
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
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
”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文中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结合文意,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久前,有关深圳在“全国文学城市”排名中“名列第四”的一则报道,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热议,许多人质疑提供排名结果的盛大旗下7家网站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并对“怎么才算文学城市”的基本标准,发表不同看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重要句子的含义和理解理解考点知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重要句子的含义和理解理解考点知识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
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
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
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
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

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型一:理解句子含义在议论文阅读中,句子含义题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文中某些关键语句的内涵。
一、课内求法——教材议论文句含义理解例析(一)典例分析1、以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句话为例进行分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首先,我们来看上下文。
在此之前,作者反驳了当时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这句话是在阐述中国有真正有自信力的人。
接着,找关键词。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中国的脊梁”这些词是关键。
然后思考修辞手法。
这里作者用“脊梁”来比喻那些有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的人,形象地突出了他们的重要性和支撑作用。
再结合文章主题和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充满自信力、英勇奋斗的人存在。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来看,鲁迅先生怀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那些英勇人物的赞颂之情,强调了他们的精神力量。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是:鲁迅先生指出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英勇无畏、坚定奋斗、为民众谋福祉、为真理献身的人,他们是民族的中坚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希望,即使在封建正史中被忽视或贬低,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光辉。
他们的存在证明了中国人从未失掉自信力。
2、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的句子“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为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看上下文,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论述了为什么要敬业,这句话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阐述。
关键词是“职业”“神圣”“可敬”。
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主题,整篇文章围绕“敬业与乐业”展开,这句话是在强调对职业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来看,梁启超是在倡导人们要尊重每一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综合起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作者想要表达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被视为神圣和值得尊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3.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4.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
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
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说兴趣梁衡①兴趣是什么呢?兴趣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孩子对糖块有兴趣,姑娘对打扮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
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好房子、好车都有兴趣,因为这样活着就舒服。
但只满足于此也不行,时间长了就要退步,要堕落。
于是人们对学习、开拓、创造也有兴趣。
这样人类才会活得更美好。
②有兴趣,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
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
就像水,一打开闸门就自然往下流;像烟,你一点燃就自然往上走。
信佛者到处拜佛,佛经上说,你不必拜,佛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佛,就能立地成佛。
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你就能立地成佛,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能成什么样子,这才是一个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③老师、家长总是怕孩子不学习,总嫌孩子不努力,“新松恨不高千尺”,其实,你不要急,也不必“恨”,更不要那么“狠”,搞得孩子们眉头常皱,心存压力。
你只须细心地去发现他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就像,发现落叶下的一根春笋,只须浇一点水,一回头,它就蹿高好几米。
园丁的作用不是用剪子把花草剪整齐,而是用锄头把杂草锄干净。
生物学、人才学研究已经揭示,基因决定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某种特殊的才能。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④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花自飘零,水自流,错过了机遇。
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
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⑤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
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提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
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
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的一声,三只全跑了。
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
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5年。
每到一地,他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
5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
1859年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
⑥如果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
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
比如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
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如托尔斯泰,则非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
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
兴趣只有在注入了目标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自已是瓜还是豆,或因环境所迫,瓜秧爬上豆架,满拧着长;有的人知道是瓜是豆,春风得意,却耐不过夏的煎熬,等不到秋天的丰收。
只有那些像达尔文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一颗大瓜的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才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1.联系全文,说说该怎样做才能让兴趣帮助我们成功?【答案】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还得将兴趣转化为目标和毅力;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从“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文章第⑤段列举达尔文成功的事例有何作用?【答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
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作用是论证了此段的首句(观点句)“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观点。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
3.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答案】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成就人生,不同的兴趣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并努力去实践,才能成就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这里把兴趣比作种子,强调了它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4.作者认为“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你对此有何认识?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80—100字)【答案】阐明自己观点,联系生活体验,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此题作答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如何发现兴趣和培养兴趣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或: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论点是一个表达观点的陈述句子,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论点位置一般在题目、第一二段、结尾以及几个分论点的组合。
首先,观察题目“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一个表达了观点的陈述句。
然后梳理文章思路验证。
①段用鲁迅、哈佛学生的事例引出论点“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段解释什么是习惯。
③④⑤⑥段分别从优秀习惯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勤奋、需要争创一流意识、需要不看重客观环境几个分论点角度论述了论点。
⑦段总结。
通过验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确实是本文论点。
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
以鲁迅和哈佛大学为例,既论证了“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的观点,又引出并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首段作用。
①方法判断。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