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发展

合集下载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一、前言病毒性疾病是指由病毒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乙型肝炎、流感、艾滋病等疾病。

这些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易感人群多、临床表现不一、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

虽然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控制疫情的扩散,但病毒性疾病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分类、研发及临床应用研究。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广谱性质,可将其分为4类:核苷类似物、非核苷类似物、蛋白酶抑制剂、抗病毒免疫增强剂。

1. 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具有与生物体内核苷(如腺苷、鸟苷)相似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能够通过抑制病毒RNA或DNA的合成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优昔洛韦、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托泊糖等。

2. 非核苷类似物非核苷类似物又称为非结构抑制剂,是指一类可选择性干扰病毒复制过程中非结构蛋白的合成,进而抑制病毒生长的化合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非核苷类似物主要有:奈福韦、拉米夫定、依夫韦洛等。

3. 蛋白酶抑制剂在病毒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需要通过蛋白酶的功能切割产生的多个功能蛋白,从而完成病毒粒子的成熟和复制。

因此,抗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在阻断病毒生命周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有:洛匹那韦、里瑞洛韦等。

4. 抗病毒免疫增强剂抗病毒免疫增强剂是指通过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而非直接抑制病毒的一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免疫增强剂主要有:干扰素、铝羟胶体等。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病毒结构的分析和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方法逐渐成熟,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病毒生物学研究、靶点鉴定、分子结构设计、化合物合成、药物性质和活性筛选、体内和体外有效性等评价。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概述:抗病毒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

随着病毒感染疾病的不断增加,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并讨论其对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1. 核苷类似物药物:核苷类似物药物通过模拟病毒的核酸结构,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2. 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

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有效的蛋白酶抑制剂,例如利托那韦等。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和白介素等。

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1. 新药物的研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病毒药物被发现和研发。

例如,最近研发出的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靶向病毒的特定蛋白酶,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2. 抗病毒药物的组合疗法: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和耐药性的出现,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逐渐减弱。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抗病毒药物的组合疗法,以增强疗效和减少耐药性。

三、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1. 治疗效果: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病毒的类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

一些抗病毒药物可以显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降低死亡率。

2. 副作用: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伤和免疫系统抑制等。

因此,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要权衡疗效和副作用。

四、抗病毒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病毒的基因组,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望为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2. 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抗病毒药物和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一、引言病毒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各种病毒性疾病不断出现,如SARS、禽流感、甲流等,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抗病毒药物成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二、病毒和抗病毒药物的概述病毒是一类非细胞体,只能依靠寄生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和生存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都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目前,对于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很多。

根据病毒的种类,可以分为抗DNA病毒药物、抗RNA病毒药物、抗病毒酶药物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病毒进入细胞。

2. 抑制病毒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3. 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4. 抑制病毒的装配和分裂。

5. 强化机体免疫功能。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1. 海洋生物抗病毒药物海洋中具有天然的、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已经成为很热门的研究领域。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在抗病毒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例如绿藻发酵液可抑制口腔疱疹病毒等病毒;海产共生菌次生代谢物可对KHSV引起的疱疹病毒呈现生物活性。

2. 抗艾滋病药物目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艾滋病疫情的威胁。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是重点。

除了治疗,还需要预防,因此治疗和预防独立发展。

目前,我们可以采取药物复方疗法,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增加治疗效果和减小副作用。

3. 疫苗与免疫治疗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抗病毒疫苗目前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开发,已在多个领域获得了成功。

免疫治疗也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采用PD-1抑制剂,可提升患者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人体抗病毒能力。

4. 抗HCV药物HCV是危害严重的病毒,它会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

2011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索菲那(sofosbuvir),它是第一个由不含干扰素的组合制剂组成的抗HCV药物。

5. 神经元细胞保护药物神经元细胞保护药物是在针对神经细胞损失时开发的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保护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内的传导。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生物科技的进步,抗病毒药物在控制和治疗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原体,其生命活动方式很不同于细菌,因此才需要专门的抗病毒药物来攻击和控制感染。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一些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在现代医学中,抗病毒药物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分为几类:1. 核苷类药物:如乙酰胆碱,环鸟苷等,通过模拟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结构来抑制病毒复制。

2. 非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和奥司他韦等,不依赖病毒核酸结构而直接抑制病毒酶的活性。

3. 免疫类药物:如干扰素等,通过调整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来增强免疫力。

4. 整合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等,直接抑制病毒将其基因结构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组中的酶的活性。

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包括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病毒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其应用方法也因病毒类型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些严重病毒感染,如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等需要在早期给予高剂量的抗病毒药物来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复制。

对于普通感冒等较为轻微的病毒感染,则可以通过少量或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形式来减轻疼痛和缩短病程。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如麻疹、流感、腮腺炎等,这些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率,并且对大量生产有利。

在临床实践中,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些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例如乙肝病毒就很难治愈,因为其基因结构比较稳定,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来抵抗药物的抑制作用,这就增加了治愈国家。

此外,抗病毒药物的长期使用还容易导致耐药问题,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值得介绍的研究进展: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随着全球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增加,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辟变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进行详细的探讨,包括抗病毒药物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研发流程、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定义与分类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的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

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目标病毒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如核苷类似物药物、蛋白酶抑制剂等。

2. 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免疫力,匡助机体反抗病毒感染,如干扰素、免疫增强剂等。

3. 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剂:用于减轻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如解热镇痛药、抗炎药等。

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病毒复制:通过抑制病毒的核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关键环节,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

2. 抑制病毒侵入:通过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逆转录酶的活性等方式,阻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3. 加强免疫应答: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病毒的反抗能力。

四、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流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流程普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病毒筛选与鉴定:选择目标病毒,进行病毒的筛选和鉴定,确定病毒的特性和复制机制。

2. 药物设计与合成:根据病毒的特性和复制机制,设计合适的药物份子结构,并进行合成。

3. 药效评价: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价药物的抗病毒活性、毒副作用等。

4. 临床试验:将药物应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5. 上市与监管:通过临床试验的数据,申请药物上市许可,同时接受药物监管部门的监管。

五、抗病毒药物的市场现状目前,抗病毒药物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病毒性疾病的增加,抗病毒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估计未来还将继续增长。

2. 新药研发发展缓慢: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新药的研发发展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抗病毒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对于控制和消除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病毒感染的不断蔓延,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靶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分类包括:1. 核苷酸类似物:这类药物通过模拟病毒所需的核苷酸,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

例如,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

2. 蛋白酶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活性,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和病毒复制。

例如,利托那韦是一种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蛋白酶抑制剂。

3. 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例如,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

4. 病毒复制抑制剂:这类药物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阻断病毒的生命周期。

例如,奈法韦是一种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病毒复制抑制剂。

三、抗病毒药物的应用领域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毒感染和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应用领域:1. HIV感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是治疗HIV感染的主要药物,如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酸类似物和蛋白酶抑制剂。

2. 流感病毒感染:抗流感病毒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如病毒复制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3.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

4. 疱疹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包括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等。

四、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挑战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病毒的变异性和适应性使得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面临很多挑战。

以下是一些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主要挑战:1. 药物耐药性:病毒的变异能力使得部分病毒株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给药物的疗效和持续使用带来了挑战。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引言概述抗病毒药物是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病毒抗药性的增加,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探讨该领域的最新发展。

一、抗病毒药物的现状1.1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抗病毒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病毒类型可分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抗DNA病毒药物、抗RNA病毒药物等。

1.2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范围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1.3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抗病毒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浮现副作用,如恶心、头痛、肝功能异常等。

二、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2.1 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未来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向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2.2 多靶点药物为了应对病毒变异和抗药性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开辟具有多靶点作用的抗病毒药物。

2.3 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在抗病毒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基因工程疫苗和抗体药物。

三、抗病毒药物的新发展3.1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有着巨大潜力,可以精准修复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3.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抗病毒药物可以更好地传递到感染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3.3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加速药物筛选和设计过程,提高研发效率。

四、抗病毒药物的挑战与机遇4.1 病毒变异病毒的变异性是抗病毒药物研发的主要挑战之一,需要不断更新药物以适应病毒变异。

4.2 抗药性病毒的抗药性也是一个严重问题,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寻觅新的治疗方法来克服抗药性。

4.3 多学科合作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五、结语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抗病毒药物问世,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希翼。

希翼本文对抗病毒药物的了解有所匡助。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的药物。

随着病毒感染疾病的不断增加,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进行详细探讨。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1.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病毒药物可分为:- 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 免疫调节剂: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 辅助治疗药物:用于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如退烧药、止咳药等。

2. 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抗病毒药物可分为:- 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 特定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

三、抗病毒药物的现状1.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现状目前,市场上已经上市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2. 免疫调节剂的现状免疫调节剂是一类能够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药物,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剂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

3. 辅助治疗药物的现状辅助治疗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如退烧药、止咳药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抗病毒药物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可以选择更加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多靶点治疗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涉及多个环节和靶点,因此,开发具有多靶点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多靶点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毒耐药性的产生。

3. 新药研发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以应对新出现的病毒感染疾病。

4. 抗病毒药物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疗法具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抗病毒药物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将成为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发展姓名:华欣学号:1147125学院:管理学院摘要: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发病快,流行广,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病毒结构较简单,易发生基因变异,产生新的突变病毒株,能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增加了疾病防治的难度。

截至2011年4月底,全世界批准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有63个品种,而这些药物只能预防和治疗少数几种病毒所致的疾病。

国内外正在积极研制新型抗病毒药物,并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字:病毒;抗病毒药物发展历程一、病毒(一)病毒概念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2011年第9次报告,将ICTV所公认的6000多个病毒归为6个目,87个科,19个亚科,349个属,2284个种。

“种”作为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最小分类阶元,病毒“种”以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的名称由公认的国际专家小组确定,ICTV不负责分类和命名[1](二)病毒的结构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病毒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算作为其遗传物质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蛋白质外壳具有抗原性,能保护遗传物质并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

有些病毒蛋白质外壳外还有一层脂蛋白双层膜结构,称为包膜,能保护外壳,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也具有抗原性。

(三)病毒的生理特点1.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

2.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3.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2]4.在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若病毒繁殖的数量和引起组织损伤超过某一限度,将发生疾病。

二、抗病毒药物(一)抗病毒药物综述及现状抗病毒药物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

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能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缓解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

至今,许多病毒性传染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狂犬病和白蛉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和细小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等还没有抗病毒治疗药,必须事先用疫苗或抗病毒血清预防,一旦错过防疫期,后果十分严重。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十分缓慢,数量不足10种;20世纪90年代后有了较大发展,数量达到30多种;21世纪以来开发的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属于抗艾滋病病毒(HIV)药物。

[4]截至2011 年4月底,全世界累计批准63种抗病毒药物,其中广谱抗病毒药1 种; 抗HIV药25种及HIV核苷、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药的复方制剂5种; 抗呼吸道病毒药7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5种,另有2种由抗HIV逆转录抑制药扩大适应证,用于治疗HBV感染; 抗疱疹病毒药20种,其中,不包括中国自主研制的4个品种; 抗人乳头瘤状病毒(HPV)药3种;没有批准单独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药物,由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扩大适应证,与4种重组基因干扰素联用治疗HCV治疗; 其他类别2种。

因毒性太大,疗效不佳已撤出市场有4个品种: 抗疱疹病毒1种(索利夫定)、抗HIV药1种(扎西他滨),其他抗病毒药2种(广谱抗病毒药盐酸吗啉胍和预防天花的美替沙腙);此外,有8种抗疱疹病毒药仅限于局部用药,已处于停产或年产不足5kg。

[5](二)抗病毒药物发展历史现将主要抗病毒药物研究成果按时间顺序分述如下:[6][7][8][9]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抗病毒药物1.碘苷(idoxuridine,IDU)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药物,为嘧啶类抗病毒药,能与胸腺嘧啶核苷竞争性抑制磷酸化酶,特别是DNA聚合酶,从而产生有缺陷的DNA,使其失去感染力或不能重新组合,使病毒停止繁殖或失去活性而得到抑制。

主要用于人疱疹型角膜结膜炎。

但由于它不能区分病毒和宿主细胞功能的差别因而无法用于全身抗病毒治疗。

2.吗啉胍(moroxydine,ABOB),能抑制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的活性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繁殖。

在人胚肾细胞上,1%浓度对DNA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RNA病毒(埃可病毒)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游离病毒颗粒无直接作用。

用于流感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也可用于禽流感、病毒性支气管炎、鸡马力克病等。

3.环胞苷(cydocytidine,CC)在体内转变为阿糖胞苷,其作用与阿糖胞苷相似。

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临床主要用于各类急性白血病,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较佳,对脑膜白血病亦有良好疗效。

眼科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也有较好效果。

4.阿糖腺苷(cidarabine,Ara-A)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疱疹病毒及带状疱疹病毒作用最强,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牛痘病毒、乙肝病毒次之,对腺病毒、伪狂犬病毒和一些RNA肿瘤病毒有效。

对大多数RNA病毒无效。

经细胞酶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阿糖腺苷,可与三磷酸脱氧腺苷竞争性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并结合进病毒的DNA链,三磷酸阿糖腺苷也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5.阿糖胞苷(cytarabine )为主要作用于细胞S增殖期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物。

阿糖胞苷进入人体后经激酶磷酸化后转为阿糖胞苷三磷酸肌阿糖胞苷二磷酸,前者能强有力地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后者能抑制二磷酸胞苷转变为二磷酸脱氧胞苷,从而抑制细胞DNA聚合及合成。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最好,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有效。

一般均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

对恶性淋巴瘤、肺癌、消化道癌、头颈部癌有一定疗效,对病毒性角膜炎及流行性结膜炎等也有一定疗效。

6.利巴韦林(ribavirin,RBV)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在体外可抑制多种DNA 和RNA的核酸合成,属广谱抗病毒药,是目前唯一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感染的药物,也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首选药物。

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贫血、白细胞减少。

7.金刚烷胺(amantadine)金刚乙胺(商名Flumadine)两药只对A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B型病毒疗效不佳。

可作为流感流行期间高危人群的预防用药,轻症流感早期用药可降低热度,缩短病程。

20世纪80年代研发的抗病毒药物1.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又称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AZT)用于治疗AIDS,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和贫血。

其机理为抑制核苷酸逆转录酶,它是天然核苷的类似物,它与内源性dNTP竞争性作用于酶的活性部位,阻断病毒的逆转录、复制、翻译进程。

除了抗成人HIV感染外,在防止HIV传播方面,能降低母婴传播的机率,但可导致贫血及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2.膦甲酸钠(trisodium,phosphonformate,PFA)是无机焦磷酸盐的有机类似物,膦甲酸钠在病毒特异性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病毒活性。

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也可抑制逆转录病毒、AIDS病毒等。

临床可用于敏感病毒所致的皮肤感染,粘膜感染,也可用于HIV感染者。

不良反应为肾毒性,也可致低钙或高磷血症等。

3.阿昔洛韦(forscarnot,acyclovir,ACV)又名无环鸟苷(acyclvir,ACV),为广谱抗疱疹病毒药,对病毒DNA多聚酶呈强大抑制作用,阻滞病毒DNA的合成,为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

局部应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口服或静注用于单纯疱疹性脑炎、生殖器疱疹、免疫缺陷患者单纯疱疹感染等。

与α-干扰素配合治疗乙型肝炎有效。

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腹泻、恶心、呕吐及皮疹、荨麻疹和发热等过敏症状,还可致肝酶和肌酐升高、白细胞减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应慎用。

4.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 acid,PIA)又名聚肌胞,为人工合成的多聚肌苷酸和多聚胞苷酸的共聚物,是A级干扰素诱导剂。

具有抗细菌、抗原虫、抗肿瘤、刺激吞噬细胞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其抗病毒作用机制是在体内诱生干扰素,使病毒mRNA不能译制蛋白质;抑制病毒的生长繁殖。

此外,也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目前,主要用于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急性呼吸道感染、疱疹性角膜炎、复发性口疮、扁平苔癣、扁平疣、寻常疣、玫瑰糠疹、水痘、银屑病、白塞病、肝炎、乙型脑炎、疱疹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鼻咽癌和宫颈癌等病的治疗。

20世纪90年代研发的抗病毒药物较多,主要有:1.伐昔洛韦(valacyclovir,VCR,阿昔洛韦的前体)、泛昔洛韦(famciclovir,FCV,转化为贲昔洛韦)、贲昔洛韦(pencidovir,PCV)等,与阿昔洛韦相同,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干扰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复制,对疱疹类DNA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Ⅱ型,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CMV)有效。

VCR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免疫抑制者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癫;PCV全身用药有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FCV大剂量服用可致癌2.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与阿昔洛韦机制相似,但其三磷酸化合物在CMV 感染细胞内的浓度比非感染细胞高10倍,在感染细胞内的浓度也比阿昔洛韦高10倍,对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和CMV的作用强于阿昔洛韦,因其半衰期比阿昔洛韦长,不需一天多次用药。

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0%)3.西多福韦(cidofovir)为抗巨细胞病毒(CMV)药物。

通过抑制CMV的DNA聚合酶,竞争性地抑制脱氧胞嘧啶核苷-5'-三磷酸酯整合入病毒的DNA,减缓DNA 的合成,并使病毒DNA失去稳定性,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西多福韦对CMV有高度的抑制活性,对某些耐更昔洛韦或膦甲酸的病毒株也有活性。

并对单纯疱疹病毒(HSV)、带状疱疹病毒(VZV)、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等也有很强的活性。

与其它抗CMV药物相比,西多福韦的疗效显著且持久,开始使用头两周每周给药一次,此后每两周只需给药一次,使用方便。

4.奈韦拉平(维乐命,nevirapine)对核苷类敏感性或耐药性病毒均有效,其新软凝胶剂已上市,能降低HIV母婴间传播,且用药只须每日1次(产妇在分娩时和婴儿出生数天),比其他疗法简便易行,又大大节省了费用,但该药可引起史蒂文斯一约翰逊综合征。

5.二脱氧肌苷(dideoxycytidine,DDC)作用机制与AZT相同,其特点:(1)DDC比AZT更有效地作用于感染的不同部位,这可影响在不同细胞中的活性;(2)对AZT耐药的病毒株对ddI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