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 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 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 说法。例: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一、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 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 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
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 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 如鲁(顶真)
[点拨1] 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
(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 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 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 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 出来,以便引起注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难、易”换成双 音节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 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这种方法是极为常用的。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 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 思。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07 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

07 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教学重点依据两原则,掌握翻译“六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答题方法,熟练准确解答此类题目教学过程【文言翻译·考势微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文言翻译·真题体验】【2024年文言文翻译题】(2024年新高考1卷)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答案】(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

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解析】得分点:(1)“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

(2024年新高考2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答案】:(1)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2)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文言句式〕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①御,迎接。

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1)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2)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1.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翻译考查有什么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2.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失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低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丧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进行调整等。

3.针对失分情况,应该如何复习文言文翻译?(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意,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教师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师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预习案】1、了解江苏省《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说明: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正确理解句子包括三个层次:①能读懂句子字面意思,②能理清句间逻辑关系,③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的作用。

3、翻译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知识,有时须着眼全篇借以综合考察。

4、阅读《核按钮》第63页“考点透视”,5、研习《核按钮》P64“典型题例”:【探究案】完成《核按钮》第66页18、19、20题,第68页37题,第70页52 、54题。

方法指导:1.翻译句子要做到“信”(忠于原文)、“达”(准确表达原意)、“雅”(简明通顺,有文采),其中“信”“达”是主要要求。

2.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特别要根据语境。

翻译时,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常用方法:留:①保留国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

②保留原句的结构形式。

增:省略句要添加省略内容。

删: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停顿词。

调:用于特殊句式的翻译。

换: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

【训练案】2013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专题4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版)

专题4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版)

专题4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真题速递(一)【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 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 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 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 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方法(2)
2
翻 译 方 法
( )
适用范围
示例
有时连用两个单
音词,在现代文 (1)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中 对 个恰此 单好,音是需词拆来双成进音两行词。((23))如吾此社则之荆行吴为之士势先强者,(《鼎五足人之墓形碑成记矣》。)

翻译。
在原单音词前面 (1)鼠度其无他技。(98年上海考题)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 译 方 法 ( 1 )
翻 译 方 法
( )
适用范围
示例
人名、地名、国 名、年号等专有 名词
留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3)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补出省略的语句 或成分。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 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 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 酌情采用。
例文解说
白居易 年 十五六 时, 袖 文一编 , 投 著作郎吴人 顾况。 况能 白居易年纪十五六岁的时候,用衣袖藏着一卷文稿,投奔著作郎吴地人顾 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简要解读
“理解”指对文中句子意义的了解、领会 和把握,“翻译”是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 表述;“文中”是强调对上下文的依托。“正 确理解句子”,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懂句 子的字面意思,把握其主要内容;二是能理清 句间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或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考试而言,理解是基础, 翻译是重点。
(1)谈论起武氏专权的情况,杨元琰发表意见慷慨激昂, 有匡复唐室之意。(4分,擅、慷慨、匡复、大意各1分) (2)还记得当年在长江上说的话吗?今日授官,意义不小 。 (4分,句式、授、细、大意各1分)
将下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 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 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 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 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 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 恃诸侯者危其国 ——(《韩非子·饰邪》)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 听。
⑴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⑵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3、(2015年: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977年考翻译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一段“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 当年有位考生是这样翻译的:“姐夫和 小姨子手拉手逛公园,他们走得越近就 越危险,人多的地方危险就小,人少的 地方危险就大……”

专题十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

专题十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

【例2】
现代汉语。
(2012· 广东卷)(原文见专题九)将下列句子翻译为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方言文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①“苟 ”
是一词多义,这里是表假设,“ 如果 ” 的意思; “ 自活 ” 是 宾语前臵,正常语序为 “ 活自” ,养活自己; “ 蜂 ” 是名词
作状语,像蜜蜂一样; “患 ”是一词多义,这里是 “祸患 ”
的意思。② “傅先生天下贤士 ”是判断句式; “ 尚 ” 是连词, 尚且;“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名字。
译文: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
【例10】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解析:此句中的“骇”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 惊奇”。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
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3.一词多义 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 重点。
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
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先后发生了 或大或小的变化。
【例 1】
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
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误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 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除了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的能力外,又能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虚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4、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知识储备】
实词(《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特殊固定句式)
【应试对策】
1.不可陈述大意,要讲求逐字直译,提高踩点意识,明确得分点,并且踩准“点”。

2.重点关注两种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3.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

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4.直译意译灵活掌握。

直译求字字落实,意译求文从句顺。

【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

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

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
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复习时间】 3-4课时
第一二课时考点技法
一.考点技法之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
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
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直译对点直练】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翻译下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意译对点直练】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二.考点技法之六字诀
翻译文言文语句,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留、换、补、删、调、贯”六字诀。

一是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政区名、国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如: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留.对点直练】
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二是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如: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此句中的“御”翻译时应换为“抵御”。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肥甘”形容词作名词,应翻译为“肥美的食物”。

(词类活用)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固,使动用法,使……牢固。

(词类活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通“背”(通假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妻子和子女。

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

(古今异义)
【换.对点直练】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三是补,即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隐含的省略的内容。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补主语]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王”[补介词的宾语]
3、“得璧,传之()美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于”[补介词]
4.(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6.沛公军(于)霸上。

【补.对点直练】
1.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

使人止之,曰:“吾醉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2.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4.“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四是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

例如:1、“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时需删去。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发语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复词)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句中停顿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