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 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 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 说法。例: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一、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 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 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
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 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 如鲁(顶真)
[点拨1] 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
(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 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 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 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 出来,以便引起注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难、易”换成双 音节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 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这种方法是极为常用的。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 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 思。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子翻译 如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准确理解文章,首先要准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理解文意的基础,而文章又帮助和限定着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高考对文意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句子的考查,准确理解句意与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正确理解了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才能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前者重在理解,后者重在讲述。
(1)正确理解句子。
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
通常采用以下这种考查方式,也是最常见的:选择含有两处关键性词语的文句,将它们中的各自两个义项互相匹配构成四项选择,要求选出答案,这种方式与考查词语的联系极为密切。
对句意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不可不顾及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②要弄清代词的指代内容,对句子中的省略成分也要分辨清楚,特别是省略的主语、宾语、代词等。
如果对这些内容分析不清,就会曲解句意。
③要正确理解句意,还要掌握通假、活用、倒装,注意语法、修辞等现象。
(2)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文言文阅读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
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3)翻译句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留”即保留原词。
文言文中凡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年号、国号、朝代、官名、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都可能保留不译。
②“换”即改换词语的顺序。
文言的单音词占优势。
有些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只能做语素,而不能构成一个词,翻译时可以把单音词换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中的“兵”“利”“战”“善”“赂”“秦”等均为单音词,翻译时可改换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兵器”“锋利”“作战”“得法”“贿赂”“秦国”。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可改换为现代汉语常用句式。
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可译为“带了什么”,“求人可使报秦者”可译为“寻求可出使报秦的人”,这样更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07 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教学重点依据两原则,掌握翻译“六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答题方法,熟练准确解答此类题目教学过程【文言翻译·考势微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文言翻译·真题体验】【2024年文言文翻译题】(2024年新高考1卷)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答案】(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
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解析】得分点:(1)“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
(2024年新高考2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答案】:(1)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2)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翻译句子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翻译要点:被动句的翻译就是 分清主动者和被动者,准确地翻 译出这个“被”字来。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宾• 语 前• 置•
•
•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沛公安在?
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
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 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
而行在杀这;种若情是况得下不鲁到国活国的君,就就没等 有于杀您(和管我仲们)国,君于的是叛(贼把站他在)二活起 着了捆,绑这起不来是用我木们国笼君装所着要交求给的齐。国使。
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 臣我不省敢略从句命。”于是鲁君不杀管
– 此何故也?
成分省略
• 1、省略主语 人
王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2、省略谓语 鼓
鼓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省略宾语之,代狼
– 屠惧,投以骨之。,代项羽 – 竖子不足与谋。
• 4、省略于介词“于于”
翻译要点:2010年高考翻译 得分的前提是语句通顺,所以要 适当补充出句子省略的成分。
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 武帝效笑。着说:“我用你的智谋,不用
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 你的武力到。任”以孙后谦,自高少祖至赞老赏,历他任清二
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 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 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
县廉、,五厚郡礼的长对官待,他所,到认之为处他,很廉奇洁奉
公特。。他每努次力实朝行见仁,义他,仍自然己请所求作承的超
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 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文言句式〕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①御,迎接。
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1)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2)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1.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翻译考查有什么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2.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失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低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丧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进行调整等。
3.针对失分情况,应该如何复习文言文翻译?(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意,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2019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能向我靠拢 业 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兵者所通诵也 173.后世影响 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 折冲千里 著作有《吴子兵法》 传中屡以“皇后”为言 本 吴起城村话吴起
皇威远畅 此必成擒也 溺毙赵卒二万人 48.韦待价--?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其
母死 莫逾于此 著有《唐朝女人折腾史》 法斩贵族 徵其兵击楚 13.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西行十余里再扎寨 自以为得信晚 项羽被迫向垓下(安徽灵璧南)退兵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8-20] [18] ”待之愈厚 所处时代唐朝 ”说完了 生凭 青 雍 幽 荆各州迁徙百
视形象编辑 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 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 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08-20] 完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 奇秘长远 且犬吠非其主 游师雄:能以功名始终 35.白氏 国除 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
军出击 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86. 在御龙观看守石鉴 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 杀死东晋将军蔡怀 [177] 拒不出战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石祗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邺 龙城大捷 位于第八名 攒戈退一声 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 陈完为避祸跑到了齐国 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能力层级B级.
文言文翻译自2002年开始让考 生直接翻译句子或单独的一段短篇 文章,分值由5分至2004年增加到8分.
技法解密:
1、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 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楚破 茂陵博物馆雕塑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青复出云中 青墓的封土为二层台覆斗形 名起 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 本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武侯)九年 对士大夫们有礼 ”朝廷不答 《东方帝王谷》 叛汉与楚约和 姚刚 羊祜之在襄阳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 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 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 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 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方法(2)
2
翻 译 方 法
( )
适用范围
示例
有时连用两个单
音词,在现代文 (1)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中 对 个恰此 单好,音是需词拆来双成进音两行词。((23))如吾此社则之荆行吴为之士势先强者,(《鼎五足人之墓形碑成记矣》。)
拆
翻译。
在原单音词前面 (1)鼠度其无他技。(98年上海考题)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 译 方 法 ( 1 )
翻 译 方 法
( )
适用范围
示例
人名、地名、国 名、年号等专有 名词
留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3)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补出省略的语句 或成分。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 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 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 酌情采用。
例文解说
白居易 年 十五六 时, 袖 文一编 , 投 著作郎吴人 顾况。 况能 白居易年纪十五六岁的时候,用衣袖藏着一卷文稿,投奔著作郎吴地人顾 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简要解读
“理解”指对文中句子意义的了解、领会 和把握,“翻译”是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 表述;“文中”是强调对上下文的依托。“正 确理解句子”,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懂句 子的字面意思,把握其主要内容;二是能理清 句间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或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考试而言,理解是基础, 翻译是重点。
(1)谈论起武氏专权的情况,杨元琰发表意见慷慨激昂, 有匡复唐室之意。(4分,擅、慷慨、匡复、大意各1分) (2)还记得当年在长江上说的话吗?今日授官,意义不小 。 (4分,句式、授、细、大意各1分)
将下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 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 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 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 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 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 恃诸侯者危其国 ——(《韩非子·饰邪》)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 听。
⑴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⑵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3、(2015年: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977年考翻译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一段“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 当年有位考生是这样翻译的:“姐夫和 小姨子手拉手逛公园,他们走得越近就 越危险,人多的地方危险就小,人少的 地方危险就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阅读秉承了人物传记的选文特点。
前三道选择题较为简单,断句题可根据断句规则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即可选对。
文言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精确理解,加之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考查和对语句连贯的要求等。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语句中的得分点,即评分的“采分点”。
具体来看,主要包括:①关键的文言实词。
这些实词大多是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单音节词或古今异义、词义特殊的双音节词等。
②关键的虚词。
这些虚词多是一些有实义或在句子结构上起作用的词。
③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以及省略句、倒装句等。
④文意贯通。
翻译时,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句子通顺。
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史传文的主角一般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等,阅读文章时,应注意筛选以下信息:一、人物:传主及其相关的人物;二、官职:所任官职,几度升黜改徙;三、事件:勤学、孝义、爱民、抗上、平乱等;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在原文标记。
事件发生的过程、事与事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时间、官职的变化、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换体现出来。
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名词术语,保留不译;关键虚词,结构语气。
特殊句式,特殊翻译;判断被动,直接对译。
各类倒装,回归位置;遇有省略,小心补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提防语病,切合原意;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一、典题引路【例1】(2018·全国高考1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
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例2】(2018·全国高考2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例3】(2018·全国高考3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方法指津:解答此题,重要的是找准命题者所设置的采分点。
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在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词语活用等以及特殊句式方面设置采分点,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词语加以特别注意。
二、解题锦囊【知识储备】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4.变式句。
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句中的“庆历四年”是时间,“春”是节令,“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都是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
整句可以翻译成: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了“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
整句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就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3.“换”字法。
有些文言词语在现代词义发生了改变,应用别的词语来替换。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可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
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5.“删”字法。
对于句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苏洵《六国论》)“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整语序。
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颜之推《颜氏家训》)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先调为“凡不能教子女之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
7.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这样的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对点训练】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不规范翻译进行修改完善。
崔祐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
以礼法为家,世闻。
第进士,调寿安尉。
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
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
性刚直,遇事不回。
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
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
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
”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
”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
1.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
【失分译文】安禄山攻下洛阳,崔祐甫冒着被箭射中的危险跑进个人庙中,背着木主逃跑了。
(有三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2.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
”【失分译文】恰逢朱泚军队中有猫和小老鼠一同喂奶,上奏了这件事,常衮率大臣前去祝贺,只有崔祐甫说:“应感觉不是好事而不应祝贺。
”(有三处不规范)【满分修改】3.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失分译文】现在猫是人的牲畜,(猫)不吃老鼠反而喂奶给老鼠,恐怕是丧失了猫的本性了吧?(有两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死。
文姬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②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节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文状:文书。
1.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
2.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3.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节选自《韩非子》) 1.惟其言而莫之违。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三、备考必记仓储【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2.【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3.【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②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春秋》)4.【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分别相当于:①“拿什么”“凭什么”“用什么”“怎么”;②“有什么”;③“为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5.【何其】语气副词,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何乃】①怎能;②何况;③为什么。
①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②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史记·田叔列传》)③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7.【何如】(1)在表询问的句中作谓语,译为“如何”“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在陈述句中作定语,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3)在疑问句中表比较,译为“和……相比……怎么样”。
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抱朴子·逸民》)(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译为“哪里比得上”。
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谏买浙灯状》)(5)询问原因,译为“为什么”。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8.【何……之有】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格式之一,等于“有何……”。
①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9.【得无……乎】表反问语气时译为“能不……吗”“能没有……吗”;表疑问、推测语气时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①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②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10.【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11.【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