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在肌筋膜触发点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以下内容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出处一.95%的慢性疼痛来自肌筋膜触发点的活化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活习惯不良,经常保持固定姿势使用手机、电脑、电视,或因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致长期体态失衡,加重的慢性损伤会导致疼痛以及肌肉运动模式的重新分配,长时间后会导致动作控制模式的变化,短期来看很多患者不发生疼痛一般是其他肌肉保护性代偿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动作障碍及各种急慢性疼痛。

因此很多人频繁出现头颈肩部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手麻,腰腿痛等,依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有如颈源性头痛,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袖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诊断。

这些疾病除了对症处理疼痛发生部位和修复压迫损伤之外,这一类患者还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疾病特点,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ICD-11诊断标准里又根据是否找得到原发因素分为“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其中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简单来讲就是肌肉里面出现的异常小结节或条索,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 于1942 年提出,可分为隐性触发点和活化触发点。

该理念在国内于上海体育学院黄强民教授的带领下获得普及推广。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95%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

当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出现时,可促使隐性触发点发展为活化触发点,继而产生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如图1 中显示的“x”便是常见的触发点部位,其活化后往往表现为远隔部位(红色部分)的疼痛,因此患者疼痛的部位往往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点,对着疼痛部位推拿按摩针刺效果往往不佳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如何灭活既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活化是大部分疼痛疾病产生的源头,那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肌筋膜综合征53例临床观察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肌筋膜综合征53例临床观察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肌筋膜综合征53例临床观察肌筋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疾病,常表现为肌肉疼痛、僵硬和压痛等症状。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已在多种疾病中证实有效。

本文通过对53例肌筋膜综合征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评估ESW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连续收治的肌筋膜综合征患者53例,均为未接受其他治疗或治疗无效的患者。

其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为25-60岁,平均年龄为42岁。

患者病程为3个月至1年。

所有患者均接受ESWT治疗。

治疗参数为:能量密度0.1-0.4mJ/mm²,频率5-10Hz,持续时间8-10分钟。

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6-8周。

观察指标为疼痛缓解程度、功能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改善。

其中,疼痛程度减轻50%以上的患者占83.0%,疼痛消失的患者占35.8%。

对于疼痛程度减轻50%以下的患者,进一步评估发现其功能显著改善。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仅有1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轻度红肿和局部疼痛,症状在24小时内自行缓解。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ESWT对肌筋膜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

ESWT能够通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ESW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具有适应范围广、效果可靠和无创伤等优势。

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修复和抑制炎症等有关。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为临床观察研究,缺乏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其次,随访时间较短,长期疗效和复发情况需要进一步跟踪观察。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ESWT治疗肌筋膜综合征具有明显的疗效和安全性。

推荐将ESWT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并建议进一步开展更大样本、对照研究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应用范围。

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炎好吗?

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炎好吗?

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炎好吗?
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炎,其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而且它的损伤轻微,同时时间短风险小,所以使用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炎是比较好的方法,但是也需要注意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一、临床应用
应用冲击波的原理针对人体机体肌肉骨骼内脏等组织病变进行病理性逆转的一种疗法.在医学方面主要应用有:全身系统中的肿瘤及癌细胞冲击疗法;骨骼系统的肩周炎、网球肘、髌腱炎、跟痛症等;泌尿系统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等等。

★二、体外冲击波的优点在于:
(1)损伤轻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术疗法;(2)一般采用简单麻醉或不必麻醉;
(3)治疗时间短,风险小,可在门诊进行治疗;(4)无需特殊术后处理,且术后恢复较快;(5)治疗费用远远低于开放式手术。

★三、适应症
1、多种骨科疾病:急、慢性损伤性疾病导致的疼痛、肩周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炎、钙化性岗上肌腱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髋部及膝部慢性损伤性疾病,如弹响髋、跳跃膝(胫骨结节骨骺骨软骨炎)、膝关节炎;足跟部疾病:足跟痛及足底筋膜炎等;腰肌劳损、急慢性腰软组织损伤。

2、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

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外科术后或软组织粘连挛缩导致的关节僵硬。

冲击波联合其他疗法,驱除六大疑难疼痛

冲击波联合其他疗法,驱除六大疑难疼痛

冲击波联合其他疗法,驱除六大疑难疼痛目前在临床中,冲击波与越来越多的康复疗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强强联合。

物理因子联合治疗的机理是:第一种物理因子作用后,改变了受作用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为后续应用另一种物理疗法创造更加有利的作用条件,再继续应用第二种物理因子时,联合应用可使治疗效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冲击波+高频电疗:肌筋膜综合征高频电疗具有快速消炎、缓解疼痛的作用,先用极超短波对病变组织进行局部热疗10分钟,功率30W,促进血液循环,10分钟后使用冲击波治疗。

采用翔宇医疗XY-K-SHOCK MASTER-500冲击波治疗仪,患者取俯卧位,压力为2.4bar,每次冲击2000 次,每次治疗间隔5 ~ 7 天,治疗3 ~ 6 次为一疗程,能更好松解粘连,疏通闭塞组织。

2.冲击波+干扰电:下腰痛干扰电流在人体内交叉干扰处形成干扰场,具有低、中频两种电流的特性作用于局部,使粘连的肌肉筋膜,松解、拔离。

采用立体动态干扰电,设置参数40-60Hz,调制度0%,动态节律5秒,每次20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

通过按压确定压痛点,治疗应以定位点为中心,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由低能级逐渐增加至所需能级,压强为2.3—2.8bar,共冲击2000 次。

每周2天,两周为一疗程。

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指地距离(FF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VAS评分及FFD均改善(P<>3.冲击波+针灸: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案例:取患侧血海、梁丘、阳陵泉、膝眼及阿是穴,均隔日治疗 1 次,共治疗7次。

冲击波针灸治疗采用翔宇医疗XY-K-SHOCKMASTER-500冲击波,治疗频率为 10Hz,每穴冲击 600 次;普通针刺组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15-20min。

各组均隔日治疗 1 次,7 次为一疗程,共治疗 1 个疗程。

4.冲击波+低强度激光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通过屈肘及外旋上臂,以触痛点为中心作为治疗点,采用翔宇医疗XY-K-SHOCK MASTER-500冲击波治疗仪,压强22.5bar。

骨科冲击波治疗使用手册

骨科冲击波治疗使用手册

2019/2/24
Recovery Science
治疗建议
治疗压力:1.5-5 bar 一次疗程的脉冲数:500-3000—取决于所需治疗的部位 频率:1-22 Hz—取决于患者的耐受程度
疗程:2-6—取决于所需治疗的部位和不同的病症
建议每个疗程之间的间隔:7天 以帮助愈合-取决于患者的恢复速度 接受治疗后的2-3天,患者应避免进行运动 需治疗最疼痛部位的周围组织以达到治疗各个激痛点的目的 治疗时间持续15分钟。
Recovery Science
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系统
Recovery Science 什么是冲击波

冲击波是能够被人所听见的高能声波。


冲击波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雷暴雨产生冲击波
用于医学的冲击波是一种声波,该声波可将高能传导至 疼痛部位以刺激部位愈合、组织再生和加快自我修复功 能。 医用冲击波最早应用于肾结石碎石技术(聚焦)。
2019/2/24
Recovery Science Treatment example治疗示例
Recovery Science
最常见的病症治疗
•跟骨骨刺,足底筋膜炎 •跟腱痛 •胫骨边缘综合征 •髌骨尖综合征—髌骨肌腱病(跳跃膝) •腘绳肌附着处疼痛 •股骨大转子滑囊炎—髋区和髂胫束疼痛 •痛肩(钙化,腱炎,撞击综合征) •肱骨上髁炎桡骨/尺骨—网球肘/高尔夫球肘
• LED feedback of parameters • Portable • Frequency adjustable from 1 – 21 Hz • 1 channel • V-actor ready • 参数LED反馈功能 • Portable便携式设备 • 提供1 – 21 Hz的频率调节 • 单通道 • 震动发生装置

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6-19T06:25:14.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月2期作者:周修五陈攻[导读] 研究缓解腰背肌筋膜炎疼痛中应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的效果。

周修五陈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目的:研究缓解腰背肌筋膜炎疼痛中应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的效果。

方法:选择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实验组运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治疗缓解疼痛,对照组运用热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比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后疼痛、治疗后ODI分值、治疗后炎症反应、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治疗前ODI分值、治疗前炎症反应,P>0.05。

结论:缓解腰背肌筋膜炎疼痛中应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肌筋膜技术;腰背肌筋膜炎;疼痛【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combined with myofascial technique in alleviating the pain of lumbar back myofasciiti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ow back myofasciitis were select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combined with myofascial technique to relieve pai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rmomagnetic therapy.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pain after treatment, ODI score after treatm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treat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0.05; Pre-ODI score, pre-treatm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P>0.05. Conclusion: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combined with myofascial technique is effective in relieving the pain of low back myofasciitis.【Key words】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Myofascial technique; Lumbar back myofasciitis; Pain体外冲击波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可以用于缓解骨腰背肌筋膜炎疼痛,这一治疗方式没有侵入性,操作简单,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肌筋膜触发点的牵伸运动治疗研究进展

肌筋膜触发点的牵伸运动治疗研究进展

2024年(第14卷)第3期运动人体科学肌筋膜触发点的牵伸运动治疗研究进展唐笑笑唐利花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病率逐年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5%的慢性疼痛与触发点有关,而通过适当的牵伸运动可使肌纤维被拉伸至正常位置,能有效地灭活触发点,因其操作简便,治疗效果显著,在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方面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因此,该研究将主要对牵伸运动在肌筋膜触发点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肌筋膜触发点 牵伸运动 触发点诊断 联合治疗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4)03-0004-03 Research Progress on Stretch Exercise Therapy of MyofascialTrigger pointsTANG Xiaoxiao TANG Lihua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000 ChinaAbstract:The prevalence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have show that 95% of chronic pain is related to trigger points, and that appropriate stretch exercise can stretch muscle fibers to normal positions and effectively inactivate trigger points, and it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because of its simple operation and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Therefore, the study will mainly review the application of stretch exercise in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Key Words: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Stretch exercise; Trigger point diagnosis; Combined treatment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是由于骨骼肌肌纤维紧张所形成的收缩性条索状结节,可引起局部抽搐及牵涉痛[1],在拉伸或压迫下可能会感到疼痛,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5%的慢性疼痛与触发点有关。

关于开展发散式冲击波(RSWT)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开展发散式冲击波(RSWT)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开展发散式冲击波(RSWT)技术的可行性分析!①开展该项目必要性分析:目前,患者肌肉劳损、软组织损伤、骨肌系统末端病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非常高,传统的药物、封闭等效果不理想,有些如跟痛症、肩关节钙化还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应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是无创治疗这些病痛的新方法,有可治愈、治疗时间短、易操作、费用低、无副作用等特点,在欧美国家应用已十分广泛。

冲击波治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多数进口和国产的冲击波产品是以泌尿科碎石和骨科深部治疗为主,能量大、副作用大、操作复杂,而且对以浅表部位为主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有效率相对较低,对愈合点周围大范围环境的改善也很局限。

瑞士STORZ MEDICAL公司MP100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系统充分克服传统聚焦状冲击波机器的劣势,治疗有效率达到80%以上。

结合临床特点,采用这种新的治疗手段可以将以往那些难治性病痛包括如形成长期压床的骨折不愈合、褥疮、糖尿病足溃疡等进行有效治疗,尤其对医院疼痛康复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重要意义。

具有高技术理念的瑞士STORZ MEDICAL公司MP100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系统。

该设备的体积小、治疗区域广泛、不需麻醉、无需准确定位、操作简单、治疗过程中风险小、无副作用等特点,非常适合肌肉劳损、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疾病的治疗。

由于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各类疼痛疾病为根治性治疗,一般3-5次治疗可治愈。

相比其它如药物闭、手术治疗等传统方法,具有无创、病人经济负担小(冲击波总共990-1450元左右可以治愈;封闭药物需长期使用;而有创治疗费用则更高)、操作简便(一名护士即可操作)、无副作用、门诊治疗(无须住院,节约医院床位资源)等特点。

而通过发散式冲击波治疗也可以使一些难治性病例(大多占压医院床位)在短期有效解决,提高医院资源的再利用效率,所节约的成本也是相当可观的。

所以采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肌肉劳损、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骨肌系统肌腱末端病、骨折延迟愈合、创伤不愈合等病症是一项医院、患者、科室共赢的优势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空化效应:冲击波作用组织时,组织间液体中的微气核空化泡发
生振动,当冲击波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发生崩溃效应。气泡在崩
溃时产生高速微喷射现象。微喷射速率可达400-800m/s。 • 气泡崩溃和微喷射引起组织局部微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和细胞介质
漏出,产生自由基,刺激新生血管生成,松解组织粘连。
冲击波的作用机理
2. • 机械效应:冲击波在组织细胞表面产生拉应力、压应力和剪切应力。 骨组织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将出现轻微的损伤,可诱导骨改建。
冲击波的作用机理
3. 压电效应:骨基质中的胶原和蛋白多糖等非对称物质在压力作 用下发生形变,其表面静止的正负电荷被极化,从而在物质两
端形成电位差,促进骨形成。
压力
+ + +
体外冲击波治疗的禁忌症
• 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 循环系统疾病发作期患者 • 肌腱及筋膜断裂及严重损伤患者 • 血栓形成局部 • 骨缺损大于1cm • 关节液渗漏 • 局部肿瘤 • 孕妇 • 儿童骨骺局部 • 虚弱及不能耐受疼痛患者 • 严重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患者
冲击波治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支,一支到枕后,并弥散到头顶部;一支眉 弓上部,呈弧形弯向颧弓后,弥散到面颊部;
一支下颌下颈部和下颏角;最后一支弥散到
胸锁关节。 深层(锁骨头)肌上触发点的牵涉痛分两支 走行,一支走到耳后和耳窝内的耳孔部,该 部牵涉痛常诱发眩晕;另一支走到前额部。
肩胛提肌触发点
触发点有两处,一个位于颈角处,另 一个位于肩胛骨上角内侧处。 其牵涉痛集中于颈角和其周围,一半 在颈后,一半在肩胛内,并分两支弥 散,一支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一支 走向肩关节后三角肌的位置。
操作前后注意事项
• 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全面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冲击波治疗。 • 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可能出现的情况,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 • 治疗中注意操作手法,不断询问患者感觉,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 治疗后应让患者休息片刻,无特殊不适方可离开。
• 治疗局部忌热敷,可适当活动,忌有痛运动。 • 治疗后嘱患者多饮水,促进体内代谢物排泄。
治疗前
治疗后

35°

100° 85°
65°
前屈
112° 55°
Case3 神经根型颈椎病
• • • 王某,男,67岁,以“颈痛10年,伴右上肢抽痛1年余”之主诉入院。患者 诉颈痛、右侧肩背部疼痛、右上肢抽痛,夜间加重。 治疗剂量1.5帕,频率15Hz,治疗沿颈、肩、胸背部进行,共冲击4000次, 隔日1次,共治疗3次。 治疗1次后,颈肩部疼痛明显改善,治疗前VAS评分7分,治疗1次后VAS评分4 分。治疗3次后疼痛完全消失。


1. 冲击波的作用及原理
3. 冲击波与肌筋膜触发点的结合应用
肌筋膜触发点(MTrPs)
MTrPs是指在神经、肌肉接头处,骨骼肌肉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局 部有可辨别的疼痛,或对疼痛敏感。
1940年,美国风湿内科医生简娜 特瑞媉(Jenet Traverll)在脊
椎推拿中发现疼痛病人大多有结
节。 1955年以此理论治愈时任参议员
肯尼迪总统,并出版了当时被称
为“红色圣经”的《肌筋膜疼痛 和功能障碍:触发点治疗手册》。
肌筋膜触发点的特征
疼痛 牵涉痛
MTrPs疼痛的病理基础
肌肉慢性损伤/ 遗传因素
肌细胞后连接 持续去极化
形成
运动终板处 收缩性结节
乙酰胆碱浓度
慢性持续肌节收缩 局部能量消耗增加 局部血液循环减少
牵涉痛集中于髌骨前,并向髌骨周围
弥散。 诱因:剧烈奔跑、突然踢物,暴力打、砸、 撞等作用于大腿前。 症状:膝股前疼痛,夜间痛醒于屈髋伸膝位, 上、 下楼时膝关节疼痛和无力。
股中间肌触发点
位置:股前中上部近中线处,牵涉痛向上一
直弥散到腹股沟下,向下尽管弥散至 大部分股前部,但不涉及膝关节。 诱因:踢球、跑步等剧烈运动。 症状:髌骨活动受限,膝关节伸直困难,
雨时产生冲击波,使飞机内部器件受损而外壳完好。

1969年,西德国防部开始“冲击波与动物组织间相互关系”研究。 1980年液电式冲击波---聚焦式冲击波, 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1985年压电式冲击波---聚焦式冲击波。 1986年电磁式冲击波---聚焦式冲击波。 20 世纪 90年代气压弹道式冲击波 ---发散式冲击波,目前广泛应用于 骨科、疼痛科、泌尿科、皮肤科、美容科、心内科等。
神经血管反应物质
释放 引起
局部缺血和低氧
刺激释放 致敏
触发点疼痛
传入神经
神经血管反应物质
MTrPs及牵涉痛和顽固性牵涉痛的病理生理
长期短缩肌节/ 触发点疼痛
致敏 产生
骨骼肌周围筋膜 的挛缩和增厚变硬
妨碍
肌肉牵张功能
伤害性感受器 传入神经将疼痛信号
传入 增高 扩大
脊髓 中枢疼痛信号
扩散 引起
长期的中枢 疼痛 致敏
剖后发现死者的肺组织受到了严重损害。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一是直接杀伤:即冲击波直接作用与人体所引起的伤害。
二是间接杀伤:指冲击波破坏的物体或抛射的物体对人造成的伤害, 如建筑物倒塌使人体受到伤害等。 冲击波是核武器的主要杀伤破坏因素。
医用冲击波的产生与发展

20 世纪 60年代,西德道尼尔航空公司科研人员发现飞机高速穿过云
治疗前
治疗后
110 °
35 °
45°
70° 40°
160°
Case2 右侧肩、肘、腕、手指各关节强直
• 侯某,男,76岁,1年前摔伤致右侧尺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 疗2月后出现右上肢各关节强直,1年间持续行推拿治疗无效。 • • 治疗剂量为1.8帕左右,手部治疗冲击2000次,肩、肘关节分别冲击1500次。 以下所示图均为治疗1次后各关节改善的情况
• • • •
钙化性疾病:肌腱钙化、骨化性肌炎等 慢性炎症:跟腱炎、软骨炎、肌腱炎、筋膜炎、滑膜炎等 脊柱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相关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运动损伤性疾病:急性扭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等

• •
骨、关节疾病:骨折迟缓愈合、骨折不愈合、骨性关节炎、 骨质增生、关节
强直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 其他:扳机点疗法、生物力学疗法、针灸冲击波治疗、神经损伤、神经痛、 缺血性肌挛缩、伤口不愈合、痉挛等 其他科疾病: 糖尿病足、前列腺增生、慢性盆腔炎、海绵体钙化、皮肤病、 烧伤、美容、塑型等
位置:极易发,分上、中、下部有多个触发点。 症状:行走时股外侧和膝外侧疼痛,侧卧受累侧疼痛,下部触发点会引起髌骨活动 受限,进而出现坐位站起时伸屈膝困难,诱发绞锁。
缝匠肌触发点
位置:有上、中、下三处。其中下部触发 点位于股下部内侧,其牵涉痛沿股
下部内侧弥散,一直到髌骨或膝内
侧表面,但没有膝的深部疼痛。 诱因:快速的、用力的、双脚着地的转 身运动,跌倒时身体的扭曲,长 时间盘腿,屈膝半蹲状态等。 症状:膝内侧与大腿内侧疼痛,麻木、 烧灼感和刺痛感,鹅足滑囊炎。
腘绳肌触发点
位置:股后中部和下部多发性。常诱 发或转移成股四头肌触发点 诱因:膝关节长期屈曲,久坐,踢足 球、打篮球等运动过度 症状:行走时大腿后面疼痛、跛行,从 坐位站起时臀部、股后上部和膝 后内侧疼痛,特别是跷二郎腿后, 常需上肢和肩带推起。
病例介绍
Case1 肩袖损 伤
• • • 患者冉某,女,46岁,右肩袖损伤1年。 治疗剂量1.2帕,频率15Hz,肩周共冲击4000次,2次/周,共治疗4次。 治疗前VAS评分7分,治疗后VAS评分2分。
斜方肌触发点
该肌有七个疼痛触发点,其牵涉疼痛
的位置如图。
颈角处的触发点(TP1)可引起头颞部 的牵涉痛;TP2和TP3向上引起枕根部
的牵涉痛;TP4引起C7处及其周围的牵
涉痛;TP5引起肩胛间的牵涉痛;TP6 引起肩周牵涉痛;TP7引起手臂部的牵 涉痛。
菱形肌触发点
菱形肌在斜方肌的深面,包括菱形 大肌和菱形小肌,两处肌肉都可以 发生触发点。 二肌的触发点均较深,属于附着处 的触发点,常位于肩胛骨内侧缘的 深面。 属于局部性牵涉痛,因此它们的触 发点牵涉痛只在肩胛骨内侧缘,个地方会发生触发点,其中两个在 肌腹的位置,即中央触发点,一个是 附着处触发点,在肌腱的位置。 肌腹触发点的牵涉痛属于周围牵涉痛 情况,牵涉痛集中于三角肌和肱骨外 上髁位置,并向上臂和前臂桡侧弥散。 肌腱触发点的牵涉痛属于拒不牵涉痛 的情况,牵涉痛集中于触发点周围和 三角肌中部,但无弥散。
压力
-
-
冲击波的生物学作用
• 透过皮肤进入深层组织,治疗更深入。 • 松解粘连组织。
• 裂解高密度组织。
• 促进血液循环,形成新生毛细血管。 • 抑制炎症。 • 通过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及介质释放而抑制疼痛。 • 破坏受损组织,刺激机体自身修复。
冲击波的适应症
网球肘 高尔夫肘 扳机点 足跟痛 跟骨骨刺 钙化性肌腱炎
冲击波在肌筋膜触 发点中的应用
2. 肌筋膜触发点的作用及原理 3. 冲击波与肌筋膜触发点的结合应用
什么是冲击波?
冲击波是一种通过振动、高速运动等导致介质极度压缩而聚集产生 能量的具有力学特性的声波,会引起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
理性质发生跳跃式改变。
在自然界,所有的爆发情况都 伴有冲击波,冲击波总是在物
质膨胀速度变得大于局域声速
时发生。
日常现象
日常生活中冲击波现象随处可见: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雷暴、太阳 风、鞭梢甩动的脆响等,最著名的就是核爆炸。
一架飞机的速度超过330米/秒,
“声屏障”就被打破,同时伴随 有一个在大气层传播的冲击波,
并产生一个声“爆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