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礼仪变化
近代礼仪的发展及其在教师礼仪中的体现

近代礼仪的发展及其在教师礼仪中的体现王梦菲10级思想政治教育班摘要:本文就近代礼仪的发展谈及了教师礼仪的产生背景极其合理性,并且从近代礼仪的内容讨论了教师礼仪的核心与精神,最后讨论了教师礼仪对于近代礼仪的意义。
关键字:近代礼仪教师礼仪相互关系记得课堂上老师提到“教师礼仪”的关键词是“教师”,我则觉得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教师礼仪的核心还应该是礼仪。
礼仪有很多种,饭桌礼仪、记者礼仪、拜访礼仪,它们其实和教师礼仪一样,都是特殊职业或者特殊场合所尊崇的礼仪。
因此,要深入了解教师礼仪,首先得从“中国近代礼仪”开始说起。
说起中国的礼仪可以上溯至几千年,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从那时起,礼仪已经被重视,但是要分析如今跟我们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的礼仪,恐怕还是要谈谈现代礼仪了。
辛亥革命以后,我们民族吸收了西方的很多进步思想,例如“自由、平等、民主、博爱”。
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和制度受到强烈冲击。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过去的传统的繁文缛节被抛弃,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被不断接收。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逐渐确立了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
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红火。
人们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现代礼仪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
在这个背景下再来看教师这一职业,首先,如今各行各业都有其礼仪规范,教师这一重要的职业当然需要树立其礼仪规范。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中国礼法的历史发展史

03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礼法
玄学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逐渐兴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思潮。玄学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情感,对传统 的礼法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礼法融合
尽管玄学对礼法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并未完全分离。相反,一些士人开始尝试将礼法与 玄学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礼法观念。
汉朝的礼法实践
总结词
汉朝的礼法实践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得 到广泛应用。
详细描述
汉朝时期,礼法实践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 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政治方面,礼法成为 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在社 会方面,礼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文化方面,礼法 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 化传统。
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对家庭、宗族、国家等各个层面的礼法进行了深入探 讨,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科举制度对礼法的影响
01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确立和完善,成为选拔官 员的主要途径。
02
科举考试中,礼法是重要的考试科目,要求考生掌 握儒家经典和礼法知识。
03
科举制度对礼法的重视推动了儒家学者对礼法的研 究和传播,促进了礼法的普及和发展。
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族门阀制度逐渐衰落。在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开始兴起,打破了士族门阀制度下的权力格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士族门阀制度下的特殊礼法也逐 渐消失。
04
隋唐时期
隋唐的儒家思想与礼法
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礼法作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 重要性。
隋唐的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强调礼法对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国内外礼仪教育研究现状及综述

国内外礼仪教育研究现状及综述
礼仪教育是文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以滋养人们的敏感性,使人们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我,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本文
研究目前国内外礼仪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综述。
一、国内礼仪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礼仪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以前,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礼仪
教育主要以礼乐教育方式延续。
近代以来,随着政权的更迭,随着中
国社会的发展,礼仪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今天,在国家的大力支
持和发展下,礼仪教育也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
越多的学校、企业纳入了课程体系中。
二、国外礼仪教育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历史悠久,应验了礼仪教育根深蒂固的现象,所以礼仪教育
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
欧洲的礼仪教育是以伯爵学校、贵族学校的模
式进行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礼仪、餐桌礼仪、礼宾技能等。
日本
注重礼仪教育,其中不乏以“穿衣礼仪”、“餐桌礼仪”“邀客礼仪”为主的清廉气节,其学校也更加注重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出现了
专门的礼仪课程,其中不仅包括礼仪知识,还有道德观念等要素进入
课程中,把礼仪教育列为基础课程。
三、研究综述
礼仪教育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教育,其根植于一个文明社会,社会的发
展也影响着礼仪教育的发展。
礼仪教育的实质,应该是用普遍认同的
行为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上有更好的表现,以及更加高效的沟通。
从国内外礼仪教育研究来看,礼仪教育主要是以课程形式展开,在其内容形式上也有一定的不同,但是礼仪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却是一致的,也是按照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伦理道德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规范,使社会维护其正常文化秩序的重要因素。
8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五
测试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 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步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的发展 方式带来的影响
四、航空事业 1909年旅美华人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到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至1949年内外航 线52条,总长近8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 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2013•江苏•19)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 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 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 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9.(2013•江苏•11)右图是2005年 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 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 影片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6.(2012•江苏•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 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 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7.(2013•江苏•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一 19 李琮辉 210190016摘要: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我通过网站搜寻、报纸查阅、图书翻阅等方法,具体地介绍出中国近代的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写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礼仪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出行习俗前言:本文意在说明引起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内外),反映变化的实质,了解变化的背景,故选此(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为题。
正文: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有何变化?是什么引起了这种变化?又有什么影响呢?这恐怕要从近代民俗的基本脉络开始讲起了。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近代礼仪变化
篇一: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
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仪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各民族的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随着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西方的现代礼仪文化逐渐被引入中国。
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礼仪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而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笔者就近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浅
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礼仪内涵的发展与变化
中华礼仪主要由“礼俗”和“礼制”构成。
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因此,也成为国家的一种统治手段。
在封建社会,礼仪无形中被打上了不平等的阶级烙印,直接体现了一定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建立,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等逐步分离,其涵盖的范畴逐渐缩小。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礼仪摒弃了旧社会中体现不平等的旧礼制,去掉了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复杂琐碎的内容。
现代礼仪体现的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其核心是尊重与友好,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含义。
二、礼仪形式的变化
现代社会讲求文明、高效,对人们的礼仪素养要求更高,融汇中西文化,体现民主、平等、尊重,其形式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1.称谓礼仪的变化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它不仅是一个名称,更能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
随着社会的发展,称谓发生了丰
富多彩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对身份地位较高的男性称为老爷、先生、大人;女性则是夫人、太太、小姐。
民国后,出现了“同志”这一新称谓,意为“志同道合之人”,是对党
内人士的称呼。
“同志”不仅是一个称谓,还被赋予了一定
的赞誉,使被称之人倍感荣幸与亲切。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一称谓也被发扬光大于全社会,并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先生、女士等称谓被广泛运用,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2.致意礼仪的变化
篇二: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
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仪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各民族的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随着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西方的现代礼仪文化逐渐被引入中国。
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礼仪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而发生了更文明、
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笔者就近现代礼仪的发展与变化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礼仪内涵的发展与变化
中华礼仪主要由“礼俗”和“礼制”构成。
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因此,也成为国家的一种统治手段。
在封建社会,礼仪无形中被打上了不平等的阶级烙印,直接体现了一定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建立,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等逐步分离,其涵盖的范畴逐渐缩小。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礼仪摒弃了旧社会中体现不平等的旧礼制,去掉了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复杂琐碎的内容。
现代礼仪体现的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其核心是尊重与友好,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含义。
二、礼仪形式的变化
现代社会讲求文明、高效,对人们的礼仪素养要求更高,融汇中西文化,体现民主、平等、尊重,其形式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1.称谓礼仪的变化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它不仅是一个名称,更能显示
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
随着社会的发展,称谓发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对身份地位较高的男性称为老爷、先生、大人;女性则是夫人、太太、小姐。
民国后,出现了“同志”这一新称谓,意为“志同道合之人”,是对党内人士的称呼。
“同志”不仅是一个称谓,还被赋予了一定的赞誉,使被称之人倍感荣幸与亲切。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一称谓也被发扬光大于全社会,并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先生、女士等称谓被广泛运用,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2.致意礼仪的变化
篇三:从古今礼仪看社会变迁
题目(中)从古今礼仪看社会变迁
(英)
姓名与学号庞懿雄3110103983
指导教师吴土法
年级与专业混合班
所在学院竺可桢学院
从礼仪变迁看社会发展
庞懿雄
(混合班3110103983)
摘要: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礼仪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在变化中成熟并且随着社会发展方
向而调整这自己的姿态。
纵观古今,典礼、曲礼、通礼、变礼,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都进行着或巨大或细微的变革。
在思想观念远远比古代开放的今天,具体的礼仪到底有什么样为了适应这种开放的社会而产生的变化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礼节的变化中寻找社会变迁的身影。
关键词:开放的社会礼节变化
正文:
一、从重大礼仪项目的对比看社会变迁
说到重大的礼仪项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婚礼,所谓“婚庆大典”,已经把婚礼说成一个重大的典礼了。
从古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婚礼的形式一变再变,而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又有一些不同。
我是北方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本文中就使用华北比较广泛的习惯来谈这个话题。
上至周朝,《礼记·昏义》中记载,娶亲有大致六个步骤,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些礼仪其实是作为了模板一直沿用到了以后的时代中。
“纳采”的意思与今日所说的“提亲”这个环节有点类似,男方看中女方,要首先请媒人上门提亲,得到允许之后,可纳“采泽之礼”。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请媒人”和“得到允许”这两个细节,这就说明了古代的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体现,同时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