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合集下载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题: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引言概述: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化的预防接种门诊则是保障接种效果和公众健康的基础。

本文将从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管理、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宣传和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持续改进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1.1 提高接种效果规范化的预防接种门诊可以保障疫苗的质量和接种程序的正确性,提高接种效果,降低接种风险。

1.2 保障公众健康规范化的预防接种门诊可以确保公众接种的疫苗符合国家标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1.3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规范化的预防接种门诊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形象,增加患者信任度。

二、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2.1 严格遵循接种程序接种医生应严格按照接种程序操作,确保每一步骤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2 定期接受培训接种医生和护士应定期接受预防接种相关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2.3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预防接种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接种信息和接种效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管理3.1 确保疫苗供应医疗机构应及时采购和储备各类疫苗,确保疫苗供应充足。

3.2 加强设施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接种设施设备,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3 加强人员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人员管理和监督。

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宣传4.1 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4.2 制定宣传策略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宣传策略,提高宣传效果。

4.3 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医疗机构可以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社区资源等多种途径进行预防接种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

五、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持续改进5.1 定期评估和反馈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一、布局设置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上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个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如服务半径超过5公里,可增设接种门诊或分门诊。

预防接种门诊在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或医疗防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设置.独立设置的要按医疗机构的设置要求报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审批。

二、房屋及基本设备要求接种门诊须设置有预诊室、接种室和资料室,总使用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要求环境清洁,光线良好、空气流通,与医疗门诊、病房隔开,有专用通道。

各室挂有明显的标志牌.1、预诊室:用于登记、收费、体检、电化教育、留观;墙面应张贴家长告知书、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收费标准、免疫接种禁忌症等.2、接种室:要求一苗一台一隔断(室),接种室内有降温和取暖设备(电扇、取暖用油汀或空调等)。

接种操作台的台面上摆设疫苗冷藏包(或冰瓶)、接种盘等接种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汤匙、脱脂干棉球、75%酒精棉球、镊子、砂轮等),以及醒目的疫苗品种标识,并应备有凉开水。

配备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应包括肾上腺素、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等.配备的消毒设备应包括消毒桶、紫外线消毒灯,有条件的可装备一次性注射器的毁型器。

3、资料室:配备办公桌、资料柜、冰箱、电话和计算机.三、人员配备要求接种人员必须是获得卫生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并经注册的人员,经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划免疫10天以上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人员(不包括登记人员)配备标准:2万人口以下乡镇不少于2人,2万人口以上的乡镇门诊,每增加1万人接种人员相应增加1人,增加的接种人员可以为兼职。

四、工作运转1、摸底登记多渠道了解新生儿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内常住和流动儿童情况,对流出(或不在本单位接种)儿童也要登记在簿并注明,要求每月对辖区内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摸底登记或更新补充。

2、资料管理(1)接种资料:使用《安徽省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安徽省儿童预防接种记录簿》,记录完整、资料清楚,儿童出生后无论城市或农村1个月内及时建簿(卡)、建证,流动儿童居住3个月以上应及时办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成为了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包括门诊设施、医疗设备、人员配备、服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

二、门诊设施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立在医疗机构的合适位置,方便患者就诊。

2. 门诊的面积应符合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患者。

3. 门诊内应设有充足的坐位、候诊区和接种区,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隐私性。

4. 门诊内应设有洗手设施和消毒设备,以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卫生安全。

三、医疗设备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包括接种针头、注射器、冷链设备等。

2. 冷链设备应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能够保证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3. 医疗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4. 医疗设备的使用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设备的购进、维修、报废等情况。

四、人员配备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接种工作人员。

2.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预防接种工作。

3.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4. 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对患者进行友好、耐心的服务。

五、服务流程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制定详细的服务流程,包括患者登记、疫苗接种、疫苗记录等环节。

2. 患者登记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疫苗接种史、过敏史等内容,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3. 疫苗接种应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包括接种部位、接种剂量等。

4. 疫苗接种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接种时间、疫苗批号、接种部位等。

5. 接种后应向患者提供接种证明和相关宣教材料,提高患者的知情允许和接种率。

六、总结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门诊设施、医疗设备、人员配备和服务流程,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接种率,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
首先,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各级卫生部门应当
加强对预防接种门诊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要加强对预防接种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需要优化接种服务流程。

在预防接种门诊设置
方面,应当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接种场所的卫生和安全。

在接种服务流程方面,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为接种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接种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接种疫苗的储存和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要通过多种渠道和
形式,加大对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要加强对接种者的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增强接种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要建立健全的预防
接种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接种情况和疫苗效果,为预防接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对接种者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确保接种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
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卫生部门和预防接种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不断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2)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2)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

二、门诊基本信息1. 门诊名称:XX市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 门诊地址:XX市XX区XX街道XX号3. 门诊电话:XXXX-XXXXXXX4. 门诊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三、门诊设施和环境1. 接种区域:设立独立的接种区域,确保接种过程的隐私和安全。

2. 等候区域:提供舒适的等候区域,配备座椅和阅读材料,方便患者等候。

3. 卫生设施:保持门诊的清洁和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理工作,提供洗手设施和洗手液。

四、医务人员1. 医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资格证书的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提供专业的接种咨询和建议。

2. 护士: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能够熟练操作接种设备,掌握接种技术和操作规范,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工作人员:负责门诊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包括接待患者、登记信息、发放接种证明等。

五、接种流程1. 预约登记:患者提前电话预约或到门诊进行登记,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和接种需求。

2. 接种咨询:医生或护士进行接种咨询,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接种禁忌症等情况,提供相关建议和解答疑问。

3. 疫苗选择:根据患者的接种需求和疫苗供应情况,医生或护士提供合适的疫苗选择。

4. 疫苗接种:医生或护士按照接种技术和操作规范,为患者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有效性。

5. 观察和记录:接种后,患者在接种区域观察一段时间,医生或护士记录接种信息和患者的反应情况。

6. 发放接种证明:接种完成后,医生或护士发放接种证明,并向患者解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六、设备和物资1. 注射器和针头: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无菌。

2. 疫苗储存设备:设立专门的疫苗储存设备,保持疫苗的冷链运输和储存要求。

XX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XX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XX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XX县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并规范接种程序和操作流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1. 建立规范化的接种流程,确保接种工作科学、安全、高效、便捷;2. 提高医务人员的接种技能和知识水平,保证接种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3. 加强信息管理和监测,提高预防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4. 建立健全的预防接种门诊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1. 接种设备和设施的建设1.1 采购高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接种设备,包括针头、注射器等;1.2 规划采购适量并储备充足的疫苗,并确保其质量安全;1.3 设立符合卫生要求的接种区域,包括病区、接种间等,提供干净、安全的接种环境;1.4 配备适量的接种座椅和等候区域,方便患者和家属等待接种。

2. 医务人员培训2.1 针对接种操作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技巧进行定期培训,确保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接种技术;2.2 推广和普及接种相关知识和科学理念,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2.3 加强医务人员的沟通和服务能力培养,提高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

3. 规范接种流程与操作3.1 制定严格的接种操作规程和流程,包括患者挂号、登记、检查、接种、给药等环节的规定和操作要求;3.2 引入先进的接种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电子档案建立,提高信息管理和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3 定期召开接种工作研讨会,总结经验,完善规范,解决存在的问题。

4. 提升信息管理和监测能力4.1 建立完善的电子接种记录系统,记录患者接种情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4.2 与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建立联系,及时上报接种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及时性;4.3 加强对接种后反应的监测和记录,提高对不良反应的处理能力。

5.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5.1 建立并完善接种门诊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责;5.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执行接种工作;5.3 对接种门诊进行规范化的定期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5.4 加强卫生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提高预防接种的覆盖率。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格式,包括门诊设置、人员配置、设施设备、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二、门诊设置1. 位置选择: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应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地点,方便居民前来接种。

2. 门诊布局:门诊应设有接种区、候诊区、咨询区、登记区、药房等功能区域,各区域之间应合理布局,便于患者流程的顺畅进行。

三、人员配置1. 医生:门诊应配备有专业的医生,具备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接种服务。

2. 护士:门诊应配备有合格的护士,负责接种操作,包括接种前的准备工作、接种注射、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等。

3. 咨询人员:门诊应有专门的咨询人员,向患者提供接种相关的咨询和解答疑问。

四、设施设备1. 接种区设施:接种区应设有专门的接种台和接种座椅,方便医生和护士进行接种操作,同时保障患者的舒适度。

2. 候诊区设施:候诊区应设有舒适的座椅和足够的空间,方便患者等候,同时应提供接种相关的宣传资料。

3. 咨询区设施:咨询区应设有咨询台和咨询室,方便咨询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4. 登记区设施:登记区应设有登记台和电脑,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患者信息的登记和管理。

5. 药房设施:药房应设有药品储存柜和冰箱,保证疫苗的储存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五、操作规范1. 接种前准备:医生和护士应核对患者的接种记录,确认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接种知识和注意事项。

2. 接种注射:护士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接种注射,包括消毒、疫苗制备、注射技术等,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有效。

3. 接种后观察:护士应观察患者接种后的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在患者的接种记录中。

4. 接种记录管理:门诊应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接种记录准确、完整,并能够及时查询和统计。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为儿童和成人提供规范化、安全、有效的疫苗接种服务。

下面是关于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详细内容:一、门诊设施与设备要求1. 门诊应具备独立的接种区域,确保接种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2. 门诊接种区域应具备充足的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门诊应配备专业的接种设备,如注射器、针头、冷链设备等,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门诊应配备充足的疫苗储存设备,保证疫苗的冷链管理,防止疫苗失效。

二、医务人员要求1. 门诊应有专职的疫苗接种医生和护士,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疫苗接种计划和接种技术。

2.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疫苗接种相关的培训和考核,更新接种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3. 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接种对象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疫苗接种相关的问题。

三、接种管理要求1. 门诊应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接种对象的个人信息、接种疫苗的种类和剂次等相关信息。

2. 门诊应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计划的要求,制定接种方案,并向接种对象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3. 门诊应定期检查和更新疫苗库存,确保疫苗的有效期和质量。

4. 门诊应建立健全的疫苗冷链管理制度,确保疫苗的储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四、接种安全管理要求1. 门诊应建立健全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过程中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

2. 门诊应建立健全的疫苗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接种过程中浮现事故时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护接种对象的安全。

3. 门诊应定期对接种过程进行自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接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宣传和教育要求1. 门诊应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门诊应向接种对象及其家属提供疫苗接种相关的教育和指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增加他们的接种意愿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有经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固定的预防接种工作用房、设备,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免疫程序,实行定时定点接种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点。

二、房屋配备和布局
(一)预防接种门诊应为相对独立的区域,须与传染科、放射科、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等科室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接种门诊所在楼层最好设在首层,不得高于第2层。

(二)预防接种门诊面积不得少于40平方米。

接种门诊应设有候种室、预检室/登记室、接种室、留观室、冷链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

各室通风良好、有专门的出入口,且衔接合理,保证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候种室和留观室应分门出入。

1、候种室:供受种者及家长接受接种前休息、宣传教育和等待预检/登记。

设置要求:
①设置“候种室(区)”标识;②配备足量的固定座椅(10张以上);③宣传资料架(夹);
④健康教育设备(电子显示屏或电视机);⑤饮水机;⑥取号设备;⑦公示预防接种家长须知、预防接种流程、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品种及免疫程序、宣传画册、接种服务价格及咨询电话等制作上墙等;⑧组织人员1名。

2、预检/登记室:供受种者接受预检、登记和预约服务。

设置要求:①设置“预检/登记室”标识;②体检台或体检床,以及体检所需体温计(10个以上)、体重秤、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等;③冷暖空调;④预防接种卡及档案柜;⑤预防接种登记台及接种登记人员转椅、受种者座椅;⑥安装有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的计算机、打印机两台;⑦公示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制度、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疫苗接种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制作上墙;⑧登记人员至少1名。

3、接种室:供受种者等待和接受接种。

设置要求:①设置“接种室”标识,保证足够照明度;②设置预防接种操作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按照1台(格)/苗设置,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至少设置4个及以上预防接种操作台;卡介苗必须设立专台接种;③每个接种台配备1个专用普通冰箱(或冷藏包、冰排按冷藏包数量2倍配备),冷藏室和冷冻室各备有温度计、1张接种人员专用转椅、1张受种者座椅;④安装有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的计算机2台机以上;⑤一次性注射器回收设备,空气紫外线消毒灯、手枪式或感应式水龙头及污物桶等必需用品;⑥冷暖空调;⑦配备一次性注射器、小口杯、药匙、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或棉签、压舌板、治疗盘、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急救用品;⑧公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安全注射制度、三查七对一观察制度、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制作上墙;⑨预防接种人员至少2名;⑩接种室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环境整洁,具备进、出双通道。

4、留观室:供受种者接种后留观30分钟和休息。

设置要求:①设置“留观室”标识,内外布局应温馨、童趣;②适量儿童及家长休息座椅;③健康宣教设备1台;④预防接种反应与事故处理等相关制度制作上墙。

5、处置室:用于处置出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的场所,配备一次性注射器、小口杯、药匙、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或棉签、压舌板、治疗盘、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急救用品、一张抢救床,抢救流程图上墙。

6、冷链室:用于放置冷链设备及疫苗的房间。

设置要求:①设置“冷链室”标识;②配置足够储存疫苗的计划免疫专用普通冰箱和低温冰箱;冰箱冷藏和冷冻室各放置一个温度计,严禁存放除疫苗以外的其他物品;③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等制作上墙;④冷链室要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分2次记录冰箱温度。

7、工作人员办公室:供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进行办公的内部工作区域。

三、接种流程
接种流程合理,接种场所按取号、候种、核实、预检、
登记、(收费)、接种、记录、告知(预约)、留观流程进行,尽量做到不交叉。

(一)候种室
1、接种前等候;
2、健康教育与咨询;
3、维持现场秩序,安排儿童和监护人有序进行登记、接种。

(二)预检/登记室
1、预检:
(1)询问儿童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症等情况,进行常规儿童体检;
(2)工作人员认真核实接种对象预防接种证、接种预约单、接种卡(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有关接种信息,核对儿童姓名、出生日期和本次应种疫苗;向儿童监护人告知所接种疫苗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登记
(1)为第一次接种疫苗的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并发
放宣传册,为遗失预防接种证的儿童补办预防接种证;
(2)在儿童预防接种证和“信息系统”上记录本次所接种疫苗的名称、针次、正确记录年月日和接种门诊、人员及疫苗信息等;
(3)与儿童家长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种类、时间,并在儿童预防接种证和“信息系统”上做好记录;
(4)根据预约记录,向前来接种的儿童家长发放疫苗“知情同意书”并签名,同时发放疫苗接种通知单。

3、收费:接种一类疫苗者凭疫苗接种通知单直接到接种室免费接种;接种二类疫苗者按规定收费并在相应“知情同意书”盖上收款章。

(三)接种室
1、接种前准备:接种器材准备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要求进行;门诊开始接种前10分钟,将专用普通冰箱疫苗取出放入冷藏包,各疫苗有明显标识。

2、接种时工作
(1)确认:确认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知情同意书和本次接种疫苗的通知单;
(2)核对:接种前从冷藏包取出疫苗,核对疫苗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批号、效期。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3)皮肤消毒:确定接种部位。

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

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

3、接种: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

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活疫苗启开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4、登记: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记录接种疫苗的批号等信息,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签名或盖章。

5、宣传告知:告知家长接种后留观15-30分钟和相关注意事项。

(四)留观室:接种对象进入留观室观察15-30分钟,观察有无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五)处置室:对出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目标儿童进行应急处置。

(六)接种结束后工作
1、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消毒后备用;
2、核对接种儿童数与使用疫苗数量,如实记录疫苗使用情况,按月做好疫苗耗损分析;
3、未使用的疫苗放回专用冰箱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