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山形水意生层云——东莞松山湖科学园二期规划与建筑设计

片 荔枝 林
,
整体
环 境优美 自然
作者单位 收稿 日期
:
深 圳 市 同 济 人 建 筑 设 计 有 限 公 司 (深 圳
2 00 8 04
—
5 180 57
10
59
维普资讯
镰
8
鸟瞰 夜
维普资讯
城 市建 筑 i 蠢 ;0 i 蠹 ;U R B A N IS M A N D
环 境 的污 染
。
生活对
10 km
。
水 为 虚 转 化 为 体验 路径 羞 山 开 永意 棺 互 依 存
, ,
在开 发秩序上
,
集 中开 发 t E部
-
3 4
内庭 院
5 水 岸公 共 区
拓扑 变 形
的土 地
,
而 对 自然 环 境 较 好 的 中部
,
、
南部采取 保 留
,
开 发 的方 式
这 样 既 增 加 区 域 开 发 的可 操 作 性
、
又
为 后 续 发 展 留下 更 好
更 大 的空 间
、
。
项 目基 地 周 边 分 别 被 红 棉 路
环绕
。
沁 园路
、
迎 宾路
基 地 南 侧 是 已 建 成 并 投 入 使 用 的 松 山 湖 管委
,
会 办 公 建 筑群 及 住 宅小 区
东侧 与 迎 宾 路 相 隔 的是
、
为 东莞 松 山湖 科技 产 业 园 区
响东莞 可 持续 发 展
能力
、
。
进入 新世 纪
,
为 提 高研 发 服 务
人 才 教 育 能 力及 由加 工 制 造 业 向 先进 制 造 业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23•【字号】东府〔2021〕21号•【施行日期】2021.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2021〕21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23日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贯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实《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产业链水平,加快高端产业要素集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按照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创建要求,以产城融合为引领,以绿色智慧为方向,以打造特色创新集群为重点,拓展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培育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重点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动能增量提升,持续引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理念——突出产城融合发展。
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强化产业、城市与人文关联,以城市发展承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驱动城市功能完善,以人文发展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在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城市、人的融合发展。
东莞松山湖案例研究

功
体育中心
能
布
山地公园
局
知识家园
医院 文化走廊
高尚住宅区
商业区
酒店公寓
生产力促进基地 商务办公区
五星级酒店
行政办公区
管委会大厦
规 划 总 平 面 图
管委会大厦
总体规划鸟瞰图
商务办公区
酒店
规划总平面图
总 体 规 划 鸟 瞰 图
文化走廊
总体规划鸟瞰图
控制指标
容积率为 0.5-0.8 密度≤30% 绿地率≥40% 公共建筑最高高度小于 60 米 居住建筑最高高度小于 20 米 公共岸线长超过 3000 米 自然及公共开放空间用地 85 万平方米(1278亩)
1号组团:牛津区 (学校)
设计理念: 参考牛津大学庄严的建筑特征创造街区,结 合以灰色板石为材料的大坡度尖屋顶、米色 莱姆石外墙、草坪里院和回廊,使整个街区 都可以感受到犹如知识殿堂般的氛围。
1号组团:牛津区 (学校)
规划: ■ 建筑物以三层为主,从巴士站经过庭院,可以与其他设施相连接。 ■ 巴士乘客可以在沿着环湖路的巴士站下车进入,私家车用户则可以从环湖路通过专用出入口进入地下停车场。 ■ 轨道交通是向其他区域移动的主要交通方式。 ■ 各个建筑物都以中庭为中心展开,人员经过中庭进入建筑物。 ■ 保存古建筑的外观,并在内部设计最先进的研究用办公室。 ■ 中庭的规模与实际的牛津校园相同,作为午餐时的休憩空间。
功能布局
•中心区 •科教区 • 中试产业弹性用地 • 食品科技工业区 • 机械装备科技工业区 • 生物产业区 • 综合科技工业园 • 生活居住区 • 市政设施用地 • 物流产业区 • 产业弹性发展用地
中心区规划
重磅,海量超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未来15年发展蓝图公示

重磅,海量超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未来15年发展蓝图公示畅想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1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5月7日,东莞发改委发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征询公众意见。
早在2020年10月,东莞市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同时,提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工程”: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
此次,《总体规划》的公示,预示着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进一步全面推进。
东莞松山湖迈入由“园”变“城”的新发展阶段,正式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湾区竞争中的创新支点。
相比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安徽合肥科学城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背靠雄厚的产业,是松山湖独特的优势。
以下为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精提:●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集中地;到2035年,科学城全面建成;到2050年,科学城影响力卓著。
●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双城联动,形成“一轴、一区、两心、四组团”的空间布局。
●加快推进轨道3号线建设,争取5号线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推进建设,近期推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接入松山湖,远期推动深莞增城际接入松山湖●加快推进儿童医院(松山湖院区)建设。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标题打通深圳市光明新区光侨路、S358交界处与潮莞高速、莞深高速松山湖收费站之间的道路,路段全长只需10公里。
建议内容1、物流运输意义非凡近日,一则消息吸引了深圳、中山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采招网发出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工程招标讯息。
这预示着论证讨论了10多年的深中通道工程今年就要上马。
有人据此分析,随着深中通道若干年后建成通车,深圳中山将开启“同城化”时代。
年初,中山市委全体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也支出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重中之重是要推进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在通过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按照A 3方案年内动工建设,并加快做好配套路网对接工程。
今年准备在全市打通1320条村路。
另一方面通过招标公告显示,拟建的深中通道工程项目位于珠江下游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直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和中山两市。
项目跨越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全长约24公里,其中海中段长度约22.4公里,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与深圳之间只需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深中通道A3方案规划图据了解,深中通道在建成后将实施免费通行,东莞西部城镇经广深高速直达深中通道而连中山、茂名、珠海等市和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
而东莞的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以及惠州的惠阳、大亚湾片区距离深圳CBD的距离在60公里以上,与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大空港区的对接将会越来越边缘化,这对莞城的发展极为不利,与“一带一路”、“同城化、一体化”的建设战略显然偏线。
若打通与深圳主干道-光侨路(双向10车道)之间的断头路连接至G94莞深高速与S20潮莞高速交界处的屏山出入口-屏安路,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经光侨大道至深圳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只需50-60分钟,而距离中山则只需一个半小时,西南至阳江、茂名则更大大缩短之间的距离。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一、东莞松山湖概况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松山湖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将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区的示范新城。
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30万人。
发展定位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开发的基础背景及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结合其选址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土地容量,综合研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性质为: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新城,与东莞、同沙组团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功能定位体现如下特点:①成为东莞市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②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建设的示范新城;③成为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④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⑤松山湖组团与莞城、同沙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规划构思生态型新城是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主题,它既是以产业为核心的产学研集聚区,更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中心职能的城市功能区。
因而规划将城市的生长过程:“生息环境—劳动发育—城市繁荣”与产业链生长过程:“产—学—研”置于松山湖特定资源环境下,将人工空间有机融入自然空间,创造生态型新城。
遵循①自然生态核心—把握原始生态的脉络,以松山湖为中心,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生态型城市;②自由富于秩序—融于自然的人工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的城市空间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③滚动开发模式—落实时序推进的空间。
采用多组团、系统化布局模式适应项目引进与滚动开发;④弹性布局原则—赋予整体统一的主线。
东莞松山湖科技馆初步设计说明

东莞松山湖科技馆初步设计·文字说明第一部分总平面及建筑设计一、工程概况:东莞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国际制造业名城,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为更好地了解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科技发展,松山湖管委会决定建设松山湖科技馆,该馆将以科技手段、向参观者展示松山湖的科技、山水、人文,旨在建设成为具有松山湖特色和科技气息的现代性科学技术馆。
本项目用地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西北是红棉路,西南是礼宾路,交通极为便捷。
本项目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为44174.24 ㎡,分两期,一期为科技馆,用地面积为29847.74㎡,二期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用地面积为14326.5㎡,本次初步设计为一期科技馆。
二、设计依据:1、东莞松山湖关于本用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点。
2、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及中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开发控制图则A区,地块编号 A193、建设单位提供的用地红线及现状地形图(电子版)4、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5、国家及地方相关设计规范及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年版)《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9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建标[2002]219号《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5年12月)国家及省、市现行有关的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四、总平面设计:1、功能布局本项目用地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西北是红棉路,西南是礼宾路。
本项目用地的北面和南面教育科研用地,东面是商住混合用地,西面是公共绿地整个场地北高南低,人行主要出入口位于场地西南侧,东北侧预留机动车出入口,利用地段内两个莲花池形成水空间,在主要入口邻近区域布置建筑,在景观与人流交通优势结合的地区设置户外展示空间。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07.07.06•【字号】东府办〔2007〕68号•【施行日期】2007.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07〕68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国土资源局《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〇七年七月六日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为重点解决我市规划面临的“三位一体”主城区建设、东部快速路地块统筹、长安滩涂围垦、松山湖工业园、虎门港、东部工业园建设、“四整四聚”用地整合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八大问题,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现就我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宏观布局的战略调整,以有效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为总体目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按“严格控制、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实际操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深化“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区”三进的集约用地原则,重新整合土地资源,实施“四整四聚”(整合城镇建设向中心镇集聚,整合工业建设向综合园区集聚,整合民宅建设向中心区集聚,整合耕地保护向规模经营集聚)、空间管制和双线管制。
二、规划原则(一)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二)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为核心,以人为本设定建设总量,严格控制建设增量和规模。
(三)坚持统筹区域发展,保障各业用地,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说明书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8月目录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1.项目提出2.现状概况二、科技产业·生态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三、现状·未来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四、选址·定位1.优越性2.前瞻性3.目标与定位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5.产业发展特征五、构思·设计1.规划原则2.总体构思3.发展规模4.形态与结构5.生态功能布局6.用地功能分区7.用地规划8.景观设计9.交通体系10.绿地系统11.配套设施12.形象策划六、安全体系1.环境保护2.生态安全3.综合防灾4.环卫规划七、信息化规划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2.污水工程规划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4.电力工程规划5.电信工程规划九、分期开发指引十、近期建设规划十一、开发模式1.开发指引2.分期开发3.管理模式4.融资渠道5.开发模式十二、附件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1、项目提出“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
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的城镇化地域。
但从发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阶段的特征,距现代城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因而,改善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要素之空间配置,提高中心城区的竞争实力,成为发展的必然。
根据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的功能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主城区”的构思。
东莞市委、市政府为落实上述构想,把位于莞深高速与常虎高速公路接驳区段的松木山水库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全新的生态型科技产业新城。
简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意喻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苍松劲柏、长盛不衰、长青不老。
具体地说,就是以高速公路交通枢纽为中轴,对松木山水库周边地区重新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产、学、研、景”功能,保育性开发该地区,既保留原有的自然风光,又增添现代化的高新区气息,整个“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控制面积约59.43平方公里。
统筹规划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确定本世纪前1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总体规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拓展更大的空间,是保持和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总体优势的一项重大决策,从而实现东莞市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转变;同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将构造东莞重要的科技产业中心,适应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需求,成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器,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随着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必将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大大提高城市化水平。
2、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邻惠州、博罗,西隔珠江与番禺相望,处于穗、莞、深、港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
东莞市境内东南部和中部为丘陵,北部为东江流域平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珠江口,是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处于东莞中部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围合区域,属丘陵水系发育地区,位于莞深高速公路中段,距离广州83公里、深圳35公里、莞城25公里。
(2)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潜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
年均气温为22℃,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3-4℃。
正常年份,年降雨量为1800-2000毫升。
年日照时间为200天以上,雨季40-60天,无霜期在350天左右。
规划区气候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花卉及多种蔬菜的生长,不少产品在港澳占有重要地位。
(3)生态环境规划区大量的森林覆盖和自然水体,加上地处低纬,日照时间长,大气对流旺盛,空气交换量大。
其中常风风速比广州大0.8倍,比深圳大0.5倍,自净能力强。
适宜开发高科技研发、产业、旅游、度假。
(4)淡水资源规划区依托松木山水库供水,水资源极为丰富。
水库总库容652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54.2平方公里,建有日产10万立方米的大型自来水厂。
随着东江引水工程的建设,区域性供水系统形成,中西部供水能力完全能保障本地区的开发需求,规划将松木山水库定性为景观水系。
(5)对外交通规划区有多种交通体系交汇。
高速公路包括莞深高速和常虎高速;快速道路包括厚大快速和莞蛇快速;一级公路包括莞长公路和莞樟公路;国道有107国道;一般公路包括石龙大道和杨朗公路。
(6)生态资源气候舒适宜人,青山、碧水、树林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包括植物密集区、自然生态区、一般植被区、人工生态区和水生态区,各类生态资源类型如表1。
表1: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资源评价表(7)用地评定规划区总用地面积59.43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42.0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70.79%,不可建设用地17.3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9.21%,各类用地的构成见表2。
表2: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用地评定表(8)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包括工业用地、镇村居住用地、养殖用地、已平整用地、水库、鱼塘、园地(林地),总用地为59.43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为1.62平方公里,见表3。
表3: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现状用地汇总表(9)旅游资源规划区虽无著名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但这里气候舒适宜人,青山、碧水、树林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环境,十分适合以休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业之发展,尤其临近穗、莞、深、港国际旅游业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莞深、常虎高速公路、虎门大桥的建设,游客来源远达珠三角粤东、粤西,远景发展十分可观。
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还可能吸引北方旅游淡季的内地南下游客。
现代科技产业旅游区同传统省级旅游胜地虎门、威远岛、仙鹅湖和岭南特色的可园、茶山南社结合,构成旅游的整体优势。
(10)基础设施●港口东莞凭借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大力进行港口建设,发展航运事业,初步建立起了内河航运和沿海航运相结合的航运体系。
近年来重点建设了莞城港、石龙港、太平港口岸,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可依托的虎门港口距离为25公里。
1984年太平港设立海关,为国家一类口岸,开通直达香港的定期客货航运。
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东莞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定名为虎门港,并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展客货运业务,为东莞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又开通了一条新的航线。
建设中的虎门港,已建成2000吨级至35000吨级泊位11个,设计能力600万吨。
1999年,内河通航里程598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338万吨。
●电力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高标准建设电力生产供应设施,形成了以大电网为基础,分布在各镇区的电厂、变电站为骨架,通达各乡的较为完善的供电系统网络。
东莞2000年完成供电量178.03亿千瓦时,网供电量居全省之首。
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一批新的供电设施正在建设。
●电信东莞已拥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数据网、分组交换网、移动通信网和SDH传输网等,在全省、全国均居领先水平。
近年来,邮电部门向社会推出了国际互联网、视聆通、传真存储转发、电子邮箱等多种新业务,通讯技术形成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邮政储蓄、邮政广告、特快专递等新的邮政业务不断拓展。
●给水目前规划区已有10万吨松木山水厂,向大朗镇供水,其中部分水量可供园区近期开发建设使用。
中远期可进一步利用东莞中西部供水系统双向供水网络为园区供水,松木山水库作为景观水源。
二、科技产业·生态1、科技产业园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科技产业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已形成了一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的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已成为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
这些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不仅具备尖端的研究机构、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科研人才,而且还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
也正是由于其如此诱人的综合品质而被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追逐。
高科技产业代表着科技进步的产业,一般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及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
高科技产业区建设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求靠近智力密集和工业发达的城市、交通和通讯便捷、环境优美、地理区位优越等。
而环境优美已逐步成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园的象征。
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在减少,治理污染的能力在加强,环保意识更强。
而且从过去长远的工业发展过程来看,工业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低成本低产出的运作模式使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这在工业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明显。
环境的破坏正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更需要生存,所以也就必须要生产。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产手段越来越丰富,技术不断提高,资金也越来越雄厚,抵御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加强。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正是一切最有意义的工业革命。
而经济全球化又为它推波助澜,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来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求得环境的保育和土地产出的提升。
科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生态环境却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了空间,人类不仅需要有崇高的文明,还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科技产业才是人类发展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