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第八章原子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3.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三、教学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讨论归纳法、讲练结合法等[引入] 原子的概念[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指导阅读]课本P4页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思考与交流]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指导阅读课本后回答]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观点: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原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4.卢瑟福原子模型5.波尔原子模型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回忆复习] 原子的组成结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复习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高三化学复习《原子结构》教案

高三化学复习《原子结构》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广西大新中学高三化学复习原子构造教案●考点阐释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

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互相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会分析比较原子、离子核外电子层构造,掌握典型原子或者者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构造特征。

●试题类编(一)选择题1.(2021年,11)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氢的同位素有H、D,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一一共有A.3种B.6种C.9种D.12种2.(2021年综合,44)碳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其中14C具有放射性,它能自发放出某种射线,而衰变成其他元素。

考古学对出土生物遗骸的年代断定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其中较准确的一种是基于14C放射性的方法,但被断定的年代一般不超过5万年。

以下考古遗址发现的遗物中能用14C测定年代的是A.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距今约2400年)B.马家窑文化遗址的粟(距今约5300年)C.秦始皇兵马俑(距今约2200年)D.元谋人的门齿(距今约170万年)3.(2021年,2)C60与现代足球有很相似的构造,它与石墨互为A.同位素B.同素异形体C.同分异构体D.同系物4.(2021年春,16)氯的原子序数为17,35Cl 是氯的一种同位素,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35Cl 原子所含质子数为18 B.181mol 的H35Cl 分子所含中子数约为6.02×1023 C.g 的35Cl2气体的体积为4L D.35Cl2气体的摩尔质量为70g ·mol -15.(2021年春,12)以下四组物质中,两种分子不具有一样核外电子总数的是 A.H2O2和CH3OH B.HNO2和HClO C.H2O 和CH4D.H2S 和F26.(2021年春,14)酸根RO -3所含电子数比硝酸根NO -3的电子数多10,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R 原子的电子层数比N 的电子层数多1 B.RO -3中R 的化合价与NO -3中N 的化合价相等 C.RO -3和NO -3只能被复原,不能被氧化 D.R 和N 为同族元素7.(2021年,2)美国科学家将两种元素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175的超重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A.57B.47C.61D.2938.(2000年全国,2)136C —NMR(核磁一一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构造分析。

高中化学 专题02 原子结构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化学教学案

高中化学 专题02 原子结构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化学教学案

专题02 原子结构知识点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构成⑴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⑵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⑶原子构成⑷表示方法2、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的特征: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质量很小(9.109×10-31kg);带负电荷;运动空间范围大(直径约10-10m);运动速度快,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2)电子层: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②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③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④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核外电子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核外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

核外电子第三层最多18个电子。

核外电子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

(只有1层的最多不超过2 个电子。

典例1 某原子核外的M电子层和L电子层的电子数的关系是( )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能确定【答案】D【解析】当M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

L层电子数一定为8个,所以它们实际容纳的电子数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总结】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K。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Ca。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的性质;2. 理解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4.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3. 原子的基本参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5. 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梳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实验:进行一些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原子核实验和电子排布实验;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2. 讲解: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介绍原子的基本参数和电子排布规律;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实验现象;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原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巩固对原子结构的概念;2. 完成相关习题,提升对原子结构的运用能力;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二、探究新知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解析:相等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微专题8 原子结构与性质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微专题8 原子结构与性质

能较C、O两种元素高,因此C、N、O、F四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小到大的顺序
为C<O<N<F,满足这一规律的图像为a。
高考考什么
(2)[2022•全国甲卷节选] 图a、b、c分别表示C、N、O和F的逐级电离能I变化趋势
(纵坐标的标度不同)。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图是 a (填标号),判断的根据是
同__一__周__期__第__一__电__离__能__总__体__呈__上__升__趋__势__,_但__由__于__N_元__素__的__2_p_能__级__为__半__充__满__状__态__,因__此__N__
能 力
O是非金属元素,Na是活泼金属元素,Na比O更易失去电子,故电离能:I1(O)>I1(Na),
C错误;
元素的金属性:Na>Al,则碱性:NaOH>Al(OH)3,D错误。
高考考什么
迁移应用 (1)[2023•全国乙卷节选]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
探测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橄榄石矿物(MgxFe2-xSiO4)。基态F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高考考什么
(2)[2022•全国甲卷节选] 图a、b、c分别表示C、N、O和F的逐级电离能I变化趋势
(纵坐标的标度不同)。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图是 a (填标号),判断的根据是
同__一__周__期__第__一__电__离__能__总__体__呈__上__升__趋__势__,_但__由__于__N_元__素__的__2_p_能__级__为__半__充__满__状__态__,因__此__N__
·
夯 实
反常,如第一电离能N>O、P>S。


高考考什么
(2)电离能的应用

高考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

高考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

高考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主要知识有:原子的结构、构成原子后离子粒子间的数量关系、元素与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核外电子的构造原理、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知识,知识的特点是抽象。

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而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不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其族序数跟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是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越多,电子间的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而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

①电子能层数:电子能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3、在原子里,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作高速运动,因为电子在离核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我们可以看作电子是在核外分层排布的。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得知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规律:(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及外排布在能量稍高的电子层里。

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

(2)每一电子层里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

即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第三电子层最多容纳18个……(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3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常见考法本知识单独考查的很少,主要结合元素周期律来考查,考查的形式有选择、填空、推断等,该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在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元素周期表来学习原子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概念。

2.提问: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二、探究原子结构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2.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原子的组成。

3.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三、案例分析1.分析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顾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组成。

2.提问: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二、探究原子结构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2.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原子的组成。

1.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2电子云:围绕原子核,由电子组成。

3.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1电子层的概念: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能量大小分为不同的层。

3.2电子层的命名:K、L、M、N……3.3电子排布规律: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²(n为电子层数)。

三、案例分析1.分析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1氢原子:1个质子,1个电子,电子分布在K层。

1.2氦原子:2个质子,2个中子,2个电子,电子分布在K层。

2.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原子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特征;了解原子轨道(波函数)、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等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的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2.电子原子结构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会由原子序数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构型;掌握元素周期系和各区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特征;根据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能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了解有效核电荷、屏蔽效应的概念;熟悉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主要氧化值等周期性变化规律,以了解元素的有关性质。

二、学时分配:§8.1引言从19世纪末,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学手段的加强,在电子、放射性和x射线等发现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的较复杂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

1911年卢瑟福(Rutherford E)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原子核并不发生变化,只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的结构和电子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原子外电子层结构,就成为化学领域中重要问题之一。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运动状态的研究以及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是从对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开始的。

§8.2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8.2.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表现出光的波动性,而光压、光电效应则表现出光的粒子性。

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表示为λ= h/p= h /mυ式中,m是粒子的质量,υ是粒子运动速度 p是粒子的动量。

1924年,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依(de Broglie L V)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大胆假设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7年,德布罗依的大胆假设就由戴维逊(Davisson C J)和盖革(Geiger H)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图8-1是电子衍射实验的示意图。

当经过电位差加速的电子束A入射到镍单晶B上,观察散射电子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得到完全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那样得到的衍射图像,如图所示。

这表明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

电子衍射实验证明德布罗依关于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是正确的。

图8-1电子衍射实验电子的粒子性只需通过下面实验即可证实:阴极射线管内两极之间装一个可旋转的小飞轮,当阴极射线打在小飞轮上,小飞轮即可旋转,说明电子是有质量、有动量的粒子,亦即具有粒子性。

2.微观离子运动的统计性在经典力学中,一个宏观粒子在任一瞬间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准确测定的。

例如发出一颗炮弹,若知道它的质量、初速及起始位置,根据经典力学,就能准确地知道某一时刻炮弹的位置、速度(或动量)。

换言之,它的运动轨道是可测知的。

而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则不同,现在已证明:由于它们运动规律的统计性.我们不能像在经典力学中那样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即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它们的速度和空间位置。

1927年海森伯(Heisenberg W)提出了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Δx ΔP=h Δx 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度, ΔP 为粒子动量的不确定度。

由此可见,对于宏观物体可同时准确测定位置和动量(或速度),即不确定原理对宏观物体实际上不起作用,而该原理却很好地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表明具有波动性的微观粒子与服从经典力学的宏观粒子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8.2.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一、 波函数ψ和电子云1.波函数1926年,薛定谔根据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当将这个方程用于氢原子时,求解这个方程,就能把氢原子系统的波函数ψ和能量E 求出来。

r 是核与电子的距离,代入上式,得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分布图——波函数的空间图像。

但求解过程很复杂,下面只介绍求解得到的一些基本概念。

2.电子云822222222=-+∂∂+∂∂+∂∂ψπψψψ)(V E h m z y x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设想核的位置固定,而电子并不是沿固定的轨道运动,由于不确定关系,也不可能同时测定电子的位置和速度。

但我们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判断电子在核外空间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概率)是多少。

设想有一个高速照相机能摄取电子在某一瞬间的位置。

然后在不同瞬间拍摄成千上万张照片,若分别观察每一张照片,则它们的位置各不相同,似无规律可言,但如果把所有的照片叠合在一起看,就明显地发现电子的运动具有统计规律性,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是在核外的一个球形空间。

如用小黑点表示一张照片上电子的位置,如叠合起来就如图8-2所示。

离核愈近处,黑点愈密,它如同带负电的云一样,把原子核包围起来,这种想像中的图形就叫做电子云,图(a)电子在核附近出现的概率密度最大。

概率密度随r的增加而减少。

图(b)是一系列的同心球面,一个球面代表一个等密度面,在一个等密度面上概率密度相等。

图中的数字表示概率密度的相对大小,同样离核愈近,概率密度愈大,其值规定为1。

图(c)是电子云的界面图,它表示在界面内电子出现的概率(如95%以上)。

概率密度代表单位体积中电子出现的概率。

二、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图8-2 电子云和界面图电子运动的状态由波函数ψ来描述,|ψ|2则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

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它们的ψ各不相同,其|ψ|2也不同。

在波函数ψ(r、θ、φ)=R(r)Θ(θ)Φ(φ)中,R(r)与r有关,可以用以讨论径向的分布;其他两个函数与电子出现在什么角度(θ和φ)有关,将两个函数可以合并起来,用以讨论角度分布。

即令:Θ(θ)Φ(φ)=Y(θ、φ)Y(θ、φ)称为角度波函数,于是波函数ψ可以写为ψ(r、θ、φ)= R(r)Y(θ、φ)下面分别讨论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ψ的角度部分是Y(θ、φ)。

若以Y(θ、φ)对θ、φ,作图则得到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若以Y2(θ、φ)对θ、φ作图,得到电子云的分布图(即概率密度的分布图)。

1. ψ的角度分布图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的具体作法是:从球极坐标原点出发,引出各条方向为θ、φ的直线,取它们的长度等于相应的Y(θ、φ) 值,将所有这些直线的端点连起来,在空间形成的曲面即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因为Y(θ、φ) 只与l、m有关,与n无关。

2. |ψ|2的角度分布图如前所述,把|ψ|2在空间中的分布叫做电子云,它形象地表示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大小。

把波函数的角度部分Y(θ、φ)取平方后Y2(θ、φ)对(θ、φ) 作图就得到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与相应的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是相似的,但有区别: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中Y有正负,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Y2则无正负。

而且由于Y(θ、φ)<1,取平方后其值更小,所以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稍“瘦长”些。

图8-3是 s、p、d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图8-3 s、p、d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三、四个量子数要描述原子中各电子的运动状态,需用四个参数确定。

1.主量子数 n主量子数 (主电子层数) n=1, 2, 3, 4, 5, 6,7,…电子层符号: K,L,M,N,O,P….物理意义:主量子数n是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程度的参数,电子运动的能量主要由主量子数n来决定,n值越大,电子的能量越高。

2.角量子数 l角量子数 l 的取值为0,1,2,3…,(n-1),在光谱学上分别以 s,p,d,f,…表示。

意义:角量子数 l是描述电子云形状。

当n相同时,不同的 l 值(即不同的电子云形状)对能量值也稍有影响,且与 l值成正比,例如:当主量子数同为n时,有如下的关系:E ns<E np<E nd<E nf,这是因为 l 值越小,电子在核附近出现的机会多,受核的引力大,能量也较低。

由于 l 的不同,引起能量的不同,可以理解为能量再分级或形成了亚层(或副层)。

例如,n=1的电子层,l 只能取0,它只能有一个能级;当n=2时,l 可以取0,1两个值,所以有2个能级(或有2个亚层);当n=3时,l 可以取0,1,2,所以有3个能级(或有3个亚层)。

3.磁量子数m磁量子数m的量子化条件是取值0,±1,± 2,± 3…±l。

磁量子数表示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一种伸展方向。

l=0时,m只取一个值,即m=0,表示亚层只有一个轨道。

当l=1时,m=0,± 1,p x、p y和p z这三种不同伸展方向的轨道能量是相同的4.自旋量子数m s电子除绕核运动外,其自身还做自旋运动。

为了描述核外电子自旋状态,引入第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m s,根据量子力学的计算规定:m s只可能取+1/2和-1/2,用以表示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通常用正反两个箭头↓和↑来表示。

综上所述,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能量;角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磁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或原子轨道的数目;自旋量子数电子运动的自旋状态。

也就是说,电子在核外运动的状态可以用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例已知核外某电子的四个量子数n=2 l=1 m=-1 m s=+1/2则这是指第二电子层、p亚层2Px 2Py轨道上自旋方向以+1/2为特征的那一个电子。

§8.3多电子原子结构8.3.1原子结构的周期性一、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在原子轨道的能级图上出现能级交错的原因,来源于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下面分别介绍。

1.屏蔽效应氢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这个电子仅受到原子核的作用,氢原子的波动方程可精确求解。

但是在多电子原子中,每一个电子不仅受到带Z个电荷的原子核的吸引,而且还受到(Z-1)个电子的排斥。

故至今尚未能对除氢原子或类氢原子以外的微观粒子运动方程精确求解,因此对多电子原子系统是采取近似的方法。

在多电子原子中,核电荷对某个电子的吸引力,因其它电子对该电子的排斥而被削弱的作用称为屏蔽效应令Z’=Z - σi,其中Z’是有效核电荷数。

σi为屏蔽常数。

σi就是电子i受其他电子排斥而在核的吸引上要把核的正电荷扣除的部分。

2.钻穿效应由图8-4中可知不同电子在离核r处球面上出现的概率大小不同。

对于n较大的电子(例如3s,3p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离核较远,但在离核较近的地方有小峰,表明在离核较近的地方电子也有出现的可能.也就是说外层电子可能钻到内层出现在离核较近的地方,这种现象叫做钻穿效应。

图8-4 4s,3d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二.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根据光谱实验数据以及对元素性质周期律的分析,归纳出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的排布应遵从以下三条原则,即泡利(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Hund)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