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 开始过农耕生活的?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采集 狩猎
栽培农作物 和饲养动物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1)时间:
①约2万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②约1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北方栽培粟、黍;中 国是世界是最早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有石铲、石镰、石 斧等,这些属于新石器,半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
石磨及磨棒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人面鱼纹陶盆
鱼纹彩塑陶盆
半坡的彩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尖底瓶
鱼纹陶 盆
原始符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 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半坡出土的纺锤
骨锥
问题思考:
三 、
黄河





生 活
半坡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房屋样式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等 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猪、狗等家畜 彩陶、纺织、制衣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Biblioteka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下列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D ( )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
C.磨制石器
D.火的使用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房屋:干栏式建筑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总结

二、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1.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流域: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成果: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水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2.河姆渡人的生活
知识点3.半坡居民的生活
(北京人的生活组织形式是群居,而半坡居民进入氏族社
【重点难点讲解】。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 华东师大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 华东师大版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河姆渡村落以水稻种植作为农业主要部分,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

山地林间的禽兽、饲养的牲畜、大量的水产,还有野生的水果、野菜及蘑菇、鸟蛋等,都被一一搬上“餐桌”,成为河姆渡先民的美味佳肴。

许多食物不但能够果腹充饥,还能加强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有不少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为今天的人们所喜爱,或成为宴席上的佳肴珍馔,或被选为上佳的滋补食品,特别如龟鳖等高蛋白食物,更是被制成形形色色的药丸、胶囊等。

然而在河姆渡人的“菜谱”上,这些是再寻常不过的食品了。

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有的可以直接食用,如各种水果、菱角等。

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现场,多处发现被掰成两半的菱角壳、桃核等,专家推测这是当时人们生吃后遗留下来的。

有的食物则需经过加热炊煮处理,一来可以杀菌,二则有助于消化吸收,而且烧熟以后吃起来的口感要比生吃好很多。

烤也是人类最原始的饮食方法,它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炊煮器具。

河姆渡原始先民自然也用这样的方法来烧烤食物,烧烤的对象则多为狩猎而得的禽兽以及饲养的家畜等肉类食物。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我国南、北气候相差很大。

不同的气候,使南、北方的房屋建筑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巢居”和“穴居”,当是南、北方最早的居住形式。

河姆渡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

今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的住房,仍保留干栏式建筑的遗风。

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而成。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多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

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

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华师大版)(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华师大版)(共

01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大量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从而对
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生态平衡的破坏

02
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导致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影响了生态系
统的平衡。
环境污染
03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
污染。
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 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避免对生
智能农业的发展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化管 理。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研发更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推广
注重生态平衡,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减少 化学农药使用。
循环农业的实施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工具的演变
石器工具
早期农业使用石器工具, 如石斧、石犁等。
青铜器工具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青铜器工具逐渐取代石器 工具。
铁器工具
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制农 具如铁犁、铁锄等得到广 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
PART 03
原始农业的影响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2
随着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 人类开始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原始农业应运而生。
农业起源的探索历程
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 程,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现
并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
考古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 科的研究成果为探索农业起源提
供了重要依据。
学术界对于农业起源的时间、地 点和方式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骨 耜
炭化稻谷
黑 陶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 1.地点: 浙江余姚( 南方长江流域) •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耒耜 • 4.农作物: 水稻 •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 6.原始饲养业: 猪 • 7.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西安半坡 出土
石磨盘
鱼钩
石斧
纺 轮
粟、菜籽
陶器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1.时间: 约五六千年前 • 2.地点: 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 4.农作物: 粟 • 5.原始饲养业: 猪、狗 •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 7.原始手工业: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房屋,请说明各自特 点和判断依据。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导航
1
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
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
4
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
异同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思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神农播种五谷
——
民,不至 农分足于 作地,神 古 。之于农 之
水稻(水田) 磨制石器、耒耜
粟(旱田)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 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共19张PPT
距今时间 住房样式 生产工具 粮食种植 家畜饲养 手工业
河姆渡人 南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建筑 磨制石器、骨耜(sì) 水稻 猪、狗、水牛 陶器、玉器、 雕刻、天然漆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盆, 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 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 业的密切关系。
陶灶、陶釜、陶甑
骨哨是一种乐器,也 双鸟朝阳纹牙雕(河姆渡文化) 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 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朱漆碗”
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木质、敛 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 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原始 生活 活动 房屋 农作
人面鱼纹陶盆
彩陶也称陶瓷绘画,用天然的矿物质颜 料在陶胚上描绘。
半坡彩陶纹饰
半坡陶埙
陶纺轮
合作
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建筑房屋的 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 润,多雨水。干栏式房屋既可防蛇虫猛兽之 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夏 天炎热,冬天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 还可以储存粮食。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 2.兴起地点: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的长 江流域,外加淮河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 出现、磨制石器的发展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生活 所在地区 具体地点
课堂小结
原始 生活 活动 房屋 农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共21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共21张)

二、半坡居民的生活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地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生产生活: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磨制石器、制造骨器 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动物 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半坡遗址
半坡原始农业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仔
粟(谷子)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
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
石刀
石锄
石铲 石斧 石耜冠
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 “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
我国古代都有哪些神话传说?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神农氏 教民播种五谷。神农尝百草、女娲捏 土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 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 禹治水、嫘祖养蚕、仓颉造字、伶 (ling)伦是中国音乐的始祖等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早期 距今 人类 年代
元谋 人
约170
北京 约70—20 人
发现地点 外貌 特征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西南 周口店
猿人
猿人
会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打制石器(旧石 器)使用天然火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起源于距今约10000年左右的新 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 生活,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 生和发展起来。
半 舞蹈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坡


鱼纹彩盆
半坡尖底瓶
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三、河姆渡人的生活
时间: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 地域: 浙江省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生产生活:
干栏式的房屋 水井 种植水稻、骨耜耕作、饲养家畜、 制作陶器和玉器、乐器骨哨。 象牙兽骨雕刻、天然漆
耒耜农业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 坑中都发现20至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 等堆积层,其中最厚处达80厘米。经专家 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且 以籼稻为主。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 量农具、主要是骨耜。骨耜的功能类似后 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 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 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 最高总产为18.1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 2 课原始农业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XX原始XX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 万年至20 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xx原始xx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百多万年、几十万年的悠悠岁月过去,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时候,我们祖先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场景,大家想象一下:
场景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间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场景二: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几株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

他们又进行了采摘。

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埋下几个果实。

场景三:一段时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埋下的果实真的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

这位妇女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想一想,这三个场景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

如此反复地观
察实验,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农业生产就由此产生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半坡遗址——北方的xx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第一目录。

(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

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

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

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

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

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xx遗址——南方的xx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第二目录,河姆渡人的生活。

(约2分钟)
提问:
(1)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对比北方的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发言、板书。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河姆渡人生活想象图》,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引导学生归
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当堂检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