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新探_汪少华

合集下载

话语理论与话语分析方法

话语理论与话语分析方法
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以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语言哲学两条进路展开。
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
对于分析哲学来说,精确可靠的语言逻辑是科学认知的条件和工具。 分析哲学在客体与语言、逻辑之间建立了根本关联,由此把对世界 的认知建立在语言逻辑的基础之上,不可见的意识被转化为可见的 语言结构,从而消解了形而上学。
欧陆哲学彻底与认识论作了决裂。语言从作为观念表达之媒介工具 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不再只是符号表征,它与人类的生存世界在本 体论上密切相关。人的认知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照,而是人的存在 的一种方式。
理论溯源
泽里格·哈里斯Zellig Harris (1909,10,23~1992,5,22)是美 国著名语言学家,数理句法学家。 “话语分析”一词最早于1952年 由他提出。哈里斯的学术贡献体现 在他把“分布关系的逻辑”作为结 构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建立了一整 套描写语言的严格的技术,对美国 描写语言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 中1951年的出版的《结构语言学 的方法》被认为标志着一个新的时 期的诞生。
概念辨析
如何定义“分析”和“话语分析”?
“分析”这一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它用来指称从一个前 提推论至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逻辑”概念的本 质含义。“分析”与“逻辑”本质关联。亚里士多德对语 言表达的逻辑分析成为传统哲学理解语言的起点,即语言 的逻辑形式是为对象服务的,它是再现事物本质和表达思 想的工具。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超句现象,这里的“句”在书面语中可以 是clause(小句)也可以是sentence(句子,以句号作为标 记)。话语分析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是超出单句长度的语段, 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构成的段落,如果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一 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便称之为“篇章(text)”。 Johnstone对话语分析中的“分析”也有一番议论,她认为 “话语分析”之所以不叫“话语学”,关键就在“分析”二 字。话语分析是用来回答各种问题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即是 把话语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开,然后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回 答语言在使用中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因此,话语分析只能 是一种方法。

委婉语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机制的认知分析--以经济报道中的委婉语为例

委婉语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机制的认知分析--以经济报道中的委婉语为例

委婉语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机制的认知分析--以经济报道中的委婉语为例孙雪羽;汪少华【期刊名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可用于解析委婉语的认知机制。

结合该二者理论分析有关经济报道中表述经济危机的委婉语,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概念化映射总结出三种委婉表达经济危机的概念隐喻类别;剖析有关经济危机的两个例句中事物之间的替代关系论证概念转喻也是构成委婉语认知机制的基础;探讨经济危机与空间概念“向下”之间的关联说明了委婉语的认知机制还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交织得以实现。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in euphemism.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two theories on the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economic reports, and the conceptual mappings from source domain to target domain, three typ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euphemisms a-bout economic crisis are summarized.The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ion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s in two examples about economic crisis verified that conceptual metonymy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mechanism of euphemism.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patial concept of"down"shows that the cognitivemechanism of euphemism can also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conceptual metonymy.【总页数】6页(P59-64)【作者】孙雪羽;汪少华【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委婉语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机制的认知分析——以经济报道中的委婉语为例[J], 孙雪羽;汪少华;2.委婉语中的隐喻机制认知研究 [J], 马红芳3.委婉语的概念隐喻机制分析——以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委婉语为例 [J], 孙雪羽4.关于"生"的汉英委婉语文化透视——以《红楼梦》汉英版本中的委婉语为例 [J], 孙桂平;陈天5.委婉语在线理解中的概念整合——以篇章委婉语为例 [J], 谌莉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域理论研究

语域理论研究

编号
篇名
期刊名
年份
1
英语的语域及其在文学 外语教学与研 1983
作品中的运用

作者
郭著章;
2
语言变异与形象塑造— 四川外语学院 1999
—谈《老人与海》中的 学报
词汇变异和语域变异
3
语域理论与诗歌的语义 外语与外语教 2002
和语用分析

赵翠莲; 潘志高 ;
唐述宗;
4
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 外语教学
微型语域语篇体裁——
从《老人与海》小说所
想到的
2003
李国庆;
教学:8篇
编号
篇名
期刊名
年份
1 语境和语域的研究及其对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 1985
语教学的意义(上)
院学报
2 语境和语域的研究及其对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 1985
语教学的意义(下)
院学报
3 翻译教学中注重语域和语体 国外外语教学 1985
4 语域变异理论与外语教学
EST:2篇编号篇名Fra bibliotek期刊名
年份
作者
1
科技英语的 外国语
语域特征
1992
2 语旨对科技语 外语教学 2001 篇语域特征的 影响
李努尔 赵宏涛
EBE:4篇
编号
篇名
期刊名 年份
1
广告语域的语旨三要 外国语
素及其在广告语篇中
的实现
1996
2
对话、殷勤之意与语 现代外语
2004
篇声音——关于旅游
广告语域中人际习语
• 英籍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20世纪30年代 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邓仁毅李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谚语的语言、语用、以及翻译和外语教学之间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谚语在外语教学中尚未被挖掘的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潜力,提出应当在外语教学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重视谚语的作用。

【关键词】谚语外语教学文化谚语,是人们交流人生经验以及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知识和智慧的有效工具。

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中,谚语除了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在加强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同时,拓展学习者的视野,增进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水平等。

一、国外关于谚语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就谚语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两位语言学家富尔里奇和雷蒙德就对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学者富尔里奇认为,语言的存在是与运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时期相关的,每一种语言的演变都与其所在国家或民族的变化紧密相关。

故此,外语教师应当努力的了解国外文明,包括其历史,哲学,经济生活,音乐,艺术,地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他还认为,学习谚语的价值不如牢记该国山川河流的名字具有文化价值;谚语本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不值得下功夫研究。

事实上,国与国之间的谚语具有相似性也是它不值得被学习的原因;并且,在谚语中的一些老式、陈腐的词和结构可能会给初学者带来困扰。

这样的观点并不为笔者所认可。

针对富尔里奇的观点,雷蒙德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谚语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学习材料。

首先,学习谚语与记忆地理名词的目的还是大有区别的。

由于谚语反应了一个集体或社会的观点态度,无论是从心理还是哲学的角度,学习谚语都是具有不可比拟的兴趣性。

其次,谚语的资源是很广泛的,并不只包括陈词滥调,其韵律性、节奏性、形象性、包含的智慧、反应的思维模式以及丰富的内涵意义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

俄罗斯学者古鲁伯瓦通过对谚语在非专业语言类学生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揭示了谚语可以从心理效应方面给学生一种个体折衷的模型,并认为可以将谚语运用到互动式英语课堂之中。

旅游文本英译赏析

旅游文本英译赏析

- 24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旅游文本英译赏析华北理工大学/郑璇【摘要】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到中国参观游览,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语域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文本功能的分析,实现文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对等,吸引更多游客来华参观。

【关键词】旅游翻译 功能对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一、引言旅游翻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正是因为很多学者都探讨过此类问题,才能彰显其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时代,成功的旅游翻译效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游览。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的意义传递,可能会使旅游文本的功能效应和社会效应有所损益,因此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相关理论指导旅游翻译,以期实现旅游文本功能对等。

二、旅游文本简介1.旅游文本的特点。

旅游文本包括旅游指南、旅游行程、旅游委托书、旅游意向书、旅游合同、旅游广告、旅游宣传标语、演出节目单、菜单、宾馆指示牌、各类通知、路标、地名等等。

因此所涉及的词汇量大、知识面宽、文化面广、措辞讲究、风格人性、具有可读性和亲和力,以及功能多样化。

2.英汉旅游文本对比。

一般而言,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最忌啰嗦堆砌”,多数情况下,景物描写往往用客观的具象罗列来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为求忠实再现自然,让读者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印象。

而汉语讲究音韵和谐、形式对称,用词空泛含蓄,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汉语旅游文本常大量使用修饰语形容词、华丽之词。

根据汉语的审美习惯,多用修辞语可以加强气势,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或增强节奏感,这些修饰语的使用在汉语文化中能够取得好的信息效果和实际效果。

三、旅游翻译实例1.语场与旅游翻译。

“语场”指的是实际发生的事,或者说是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的话题。

在旅游翻译中,应首先考虑旅游文本的语场。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语场的错位主要表现在译者对源语信息的取舍策略的不合适性”。

语域理论概述

语域理论概述

语域理论概述1964年,依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而功能变体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把语域看作一种意义潜势,这种潜势由具体的情景语境决定。

不同语篇中语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体现语言意义。

由于语境决定语域,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来预测语篇,即预测什么样的意义有可能在这一语境中交换。

因此,韩礼德说:“语域这个概念是预测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知道语境,知道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大部分所用的语言,而且这种预测很可能是正确的。

”即我们可以根据语境预测语篇意义进而预测语篇结构甚至词汇语法等;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语篇来预测语境,即根据语篇的某些特征来预测出所交换的意义和产生这一语篇的语境,从而实现从语境到语篇,从语篇到语境的双向预测。

而这一双向预测功能正是通过分析语域来实现。

韩礼德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

1976年,格里高利( Gregory )的语境理论,说明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语境因素: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基调( tenorof discourse )和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

1978年,韩礼德改变了原来的语域概念,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 situation type )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即一种“意义潜势”,语言的意义系统。

韩礼德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称作“行为潜势( behavioral potential )”。

即一整套在行为上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

文化语境决定这一整套可选择系统环境,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

行为潜势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当行为潜势和句子,单词联系起来就变成了“语言潜势 ( linguistic potential )”,即整个语言系统。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荣正浩;汪少华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24(41)2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近50年来,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交叉互动,历久弥新。

其嬗变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研究内容不断扩增,从理论创建走向理论修补和完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从内省的认知机制探索到实证的神经机制验证;研究视角不断更新,从语言与认知研究走向语言与认知、社会和语用互动的多视角研究;研究对象不断多元,从单一认知语言学科走向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维度不断丰富,从理论引介与英语研究走向理论应用与本土化研究及其汉语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本体推陈出新,并且不断向邻近学科辐射,呈现理论本体进一步“再语境化”、学科整合及本土化研究加强的发展态势和多维发展、适用面广的研究前景。

【总页数】10页(P22-30)
【作者】荣正浩;汪少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2011年11届世界认知语言学大会综述
2.认知语言学与历史词汇学研究的融合创新——《认知语言学与词汇演变》述评
3.从认知语言学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规律
4.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认知语言学综观》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总第88期)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崔义平1 汪少华2(1.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200433)作者简介:崔义平(1967-),男,安徽庐江人,讲师。

研究方向: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汪少华(1968-),男,安徽宿松人,博士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以及外语教学。

收稿时间:2002204216摘要:语言意识活动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感悟与运用。

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调查了60名大学生的语言意识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意识活动在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看法,并就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言意识;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2)03200782041.引言国外语言学研究与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国外语言学研究如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指导与启迪。

近十年来,外语教学理论主要侧重研究学习主体的特点、学习策略,开始了“从教到学”的转变。

这些都使人们对外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纷纷重新审视各种教学理论与方法。

有的对交际法提出了一些批评;有的则体现了回归传统教学法的思想;有的干脆提倡“折中法”。

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在人们交往日渐频繁、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和外语教学的根本宗旨。

何为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发端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于1971年提出的“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其中包括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四个变量。

后来Canale 与S wain 又进一步把交际能力概括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Canale &S wain ,1980)。

90年代Bachman 又提出交际语言能力模式,其中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Bachman ,199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2期(总第79期)语 域 理 论 新 探汪少华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语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文首先概述了Halliday的语域理论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Martin和Leckie-Tarry对语域理论的新拓展;接着对上述两种模式一一作出了评析;最后文章阐明了作者自己对语域理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域理论;语场;语旨;语式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0)02-0006-05 一、引言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

语域理论发端于“英国的语境主义”。

人类学家M alinowski在30年代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后来Firth将语境概念发展为“语义存在于语境”的理论(Eggins,1994)。

60年代Halliday继承并发展了Firth的语境理论。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情景的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影响语言的使用。

这三个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这就是H alliday语域理论的雏形。

其实,“语域”这一术语最早是由Reid(1956)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运用变体的。

Halliday等人(1964)在Hill(1958)的“机制语言学”框架内发展了语域分析。

70年代Halli-day明确了语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语域是情景语境的具体表现。

80年代他进一步将语域理解为“与某一情景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se-mantic co nfiguration)”,即:1)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2)语域是这三个变量组成产生的语义集合(Halliday&Hasan,1985:35)。

到目前为止,从事语域理论研究的学者主要有Ure&Ellis(1977),Gregory(1967),Greg ory&Car-roll(1978),Faw cett(1980),Halliday(1964, 1978,1985,1989),Ellis&Ure(1969),H asan (1985),Ghadessy(1988,1993),M attin (1982,1992,1997),Eg gins(1994,1997), Leckie-Tarry(1995)等。

限于篇幅,本文对这些研究不作详细介绍。

在我国大家所熟知的仍是Halliday于1978年提出的语域理论模式,而对于语域理论在近十年内的发展了解不多。

因此,重新探讨语域理论很有意义。

二、Halliday的语域理论模式Halliday自1964年在Linguistic Scienc 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语域”这一概念后不断完善、发展语域理论,到1978年语域理论模式基本形成。

1985年他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语域理论框架,具体描述如下:语场———社会行为:“究竟发生了什么”主要指所发生社会行为的性质:参与者参加了什么活动,而在此活动中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旨———角色结构:“谁参与了”主要指参与者的性质以及他们的身份与角色:参与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角色关系,包括6各种永久性和暂时性关系,在对话中参与者的言语角色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社会性重要关系的集合。

语式———象征性组织:“语言起什么作用”主要指参与者期望语言为他们在情景中做什么:语篇的象征性组织,语篇的地位以及它在语境中的功能,其中包括渠道(是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抑或是二者的混合形式)以及修辞方式,即语篇要达到的诸如劝说、说明、说教之类的效果(Halliday&Hasan,1985/ 1989:12)。

以上三变量分别影响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这三种元功能又分别影响讲话者对语言的及物系统、语气系统、主位系统进行选择。

这样语域“形成了社会系统与语言系统之间的一个接口,语域实现社会意义并由语言形式来实现”(Halliday,1978:115)。

Halliday从无数个具体情景中发掘出三个可比较的变量,1)发生了什么事;2)谁参与了这件事;3)语言起什么作用。

这三个变量共同决定了意义选择的范围和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这是一个概括性极强的理论模式,这一模式与语言的元功能、语言组织形式之间十分吻合。

这是Halliday对语域理论的伟大贡献所在。

近年来它已广泛地应用于语篇分析、文体分析、翻译以及教学之中,功能语言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和发展语域理论。

但是这一理论也显出一些缺陷与不足。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也许正是由于它的概括性太强,这种“完美”的对应不可避免地引向它的反面。

实际上,自然语言是纷繁复杂的,形式与功能、意义之间的对应也并非整齐划一。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有一些语外因素,需要人们心理和认知推理的参与。

有的语言学家开始批评语域理论,例如Widdow son曾指出,“语域分析……只适于语篇,而不能揭示语言在话语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Widdow son,1983:28)。

M ar-tin,Christie和Rothery认为语域理论对社会过程以及语篇的社会功能方面重视不够。

因而语域理论是把语言看作是语篇而非话语的理论(M artin,Christie&Rothery,1987: 117)。

虽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内部对语域理论的看法大体相同,但他们对语域变量的划分也不尽相同。

例如G rego ry(1967)将语旨再细分为人际语旨和功能语旨。

Ure&Ellis (1977)认为,除语场、语式外还有正式度与角色两个变量。

Faw cett(1980)则认为语域包括主题、渠道、关系目的和语用目的四个完全不同的变量。

一些功能语言学家开始对语域三变量的相互作用,动态过程以及其社会性作了新的探讨。

本文着重研究Martin(1992)和Leckie-Tarry(1995)对Halliday语域理论模式的拓展。

三、语域理论的新发展M artin和Leckie-Tarry先后对Halliday 的语域理论作了新的探讨。

在研究中M artin 强调语域三要素的社会性,并且他将语域理论与语类分析结合起来分析语篇或话语;Leckie-Tarry则着重指出了语场的作用并对三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动态的分析。

在Martin(1992)语域理论模式中,语场是带有全局性公共机构目标的活动系列(ac-tivity sequences)。

活动系列与人工智能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心理图式和草案有关。

例如“购衣”的活动系列大体为:(售货员向顾客)招呼并询问需要何种衣服∧挑选衣服∧(顾客)付款∧取衣致谢、告别。

“活动系列”这一概念的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语域理论的解释力。

例如,同样是描述一场足球赛,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中的语言组织大相径庭:新闻报道一般先介绍比赛结果,而现场报道则首先描述比赛的开始情况。

若根据Halliday的语域理论模式,其中语域三要素似乎都相同,但M artin用“活动系列”来分析则可解释二者的区别。

M artin又根据活动所需的知识专业化程度、分类详略情况将语场分为技术性和常识性两种。

技术性7语场如科技论文需要较深的科技知识,分类很精细,譬如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性语场如家庭闲聊,一般不涉及专业性知识,分类也很简单。

M artin认为,语旨是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磋商(neg otiation),这是一个动态的描述。

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身份、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

身份与接触同社会语言学中的权力(power)与一致性(solidarity)大体相同,身份主要指参与者社会地位是否平等。

反映这种关系的一个典型手段就是称呼语的使用。

但这种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

譬如某夫妇在工作单位丈夫是领导,妻子处于被领导的地位;而回到家中二人的位置颠倒过来,妻子成了家庭中的“领导”。

接触可能非常频繁也可能很少,一般来说,接触越多,关系越随便,但经理与雇员虽然天天接触,他们之间仍然维持较正式的、严肃的关系。

情感投入可多可少,通常交际者之间感情投入较多则会选择较随便的言语方式或非言语行为。

此外,交际者接触频繁,情感投入较多则其交际内容就愈加难以根据语域理论来预测。

至于语式,M artin将它定义为语言在实现社会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他根据人际距离和经验距离将语式进一步分类。

根据人际距离,即反馈的快慢,可以把语式分为很多种,如:日常闲谈、电话、电子邮件、电传、电台节目、小说等;根据经验距离可把语式分为语言作为行动的语式,如打桥牌,言语本身构成了打牌行为的一部分;以及语言作为反映的语式,如写小说,语言只是用来描述经历的手段。

在论及如叙述、说明、议论等语类结构(generic struc-ture)时,M artin没有接受Halliday将其归于语式中修辞手段的说法。

他主张用语类分析(genre analy sis)方法,因为语类结构并不只是与某一种元功能相对应。

总体看来,Martin拓展了Halliday的语场概念。

他强调语言变体的社会方面和语场在话语过程中的动态过程。

在语旨描述中他运用社会语言学中有关理论来探讨交际者的社会关系。

此外,用语类分析理论来补充语域理论的不足也构成了他模式的一大特色。

在Leckie-Tarry的语域理论模式中,语场是指情景中固有的内在特征和发生的事件。

她用三个小变量来区分不同的语场:1)活动场所(arena)或活动,指交际的场所,活动的内在特征以及决定活动的社会机构。

“活动场所”这一概念表明活动情景的动态性。

她认为活动场所和活动是语域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们可以影响语场和语旨中其它因素的选择。

根据这一变量语场可分为机构性较强的,如法庭;和机构性较弱的,如家庭;2)参与者,指参与者的本质属性,如种族、性别、阶层、财富、年龄、外貌、智力、认知和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等;3)语义域(semantic domain),指主题或某一语言事件的内容。

根据这一标准,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如教室,和非专业性的,如家庭。

Leckie-Tarry认为,语旨主要指非内在特征,即随社会交际活动变化而改变的特征。

同样她用了三个变量来区分语旨:1)正式度(formality):指活动场所,特别是与机构有关的场所的正式程度。

若场所的机构性较强则其正式度也较强。

正式度是由参与者在文化语境中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来进行选择的;2)角色,指参与者的社会角色,这与M artin模式中的地位因素相似;3)焦点(focus),如果语场专业性较强,那么焦点可能指向信息,即概念意义;如果语场专业性较弱,那么焦点可能指向人际交往,即人际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