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概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简介【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简要介绍语域理论中,语域的界定及其制约因素,即语场,语旨,语式。
语域的功能和它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语域;语场;语旨;语式1.语域的定义语域一词最早是Reid在1956年对双语现象进行研究是提出的。
随着语域概念的提出,语言学家开始定义语域。
在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一书中,夸克(1972)认为语域是在某种语篇中根据不同的话语主题出现的变体。
在1981年,Leech的Style in Fiction中提出语域是非方言类型的语言变体,如政治语言与家庭语言,口语与书面语,宗教,法律语言等。
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20XX)中,语域是指由相同职业或兴趣爱好的特定人群使用的语言变体,如,医生,集邮爱好者。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得知语域是一种语言变体。
这一观点在Halliday 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1964年,Halliday等人在对“语言规划框架”时,认为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并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由功能区分的语言功能变体就是语域。
如,在法庭使用的语言和学校上课时的用语不同,两者属于不同的语域。
1978年,Halliday改变了之前的观点。
他认为语域是和某种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是因情景语景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本文采用了后者的定义。
2.语域的影响因素语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密切,语域体现语境,语境影响语域。
影响语域的情景语境主要有三个方面: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话语范围或语场是指交谈的主题以及交谈发生的背景场地等情景因素。
话语范围可以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大类。
技术性话语是指某一行业或专业的话语,如,商务谈判,法律咨询等。
语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摘要: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对改变目前沉闷、死板的英语教学方式,从而为跳出学语言就只是学词汇语法的桎囿起到有利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语境化、社会化、功能化和适用化,为中国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语言人才。
关键词:语域;语境;大学英语教学一、语域理论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
20世纪80 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奠基人韩礼德将语域定义为“与某一情景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 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semantic configuration)”,即:1.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2.语域是这三个变量组成产生的语义集合(Halliday & Hasan, 1985:35) 。
我国学者李运兴说“语域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多种参数——语篇语场、语式和基调——的综合体现,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篇方式变体”;而李延福则认为“语域是指根据语言使用的社会情景定义的一种语言变体,如科技语体、艺术语体、法律语体、网络语体等。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语言使用总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中,因此需要考虑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等因素对语义的制约。
系统功能语言学高度重视对语域的研究,以探索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与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加强对自然语言的功能特征和使用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并将之与语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向人们传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做到语言得体的知识和原则,以帮助人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和恰当的交际对象就恰当的话题说恰当的话。
语言的运用通常不是正误问题,因为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成立,所以说不存在语言使用绝对正确的问题,而应该是在某种语域中是否恰当的问题。
语域理论概述

语域理论概述1964年,依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而功能变体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把语域看作一种意义潜势,这种潜势由具体的情景语境决定。
不同语篇中语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体现语言意义。
由于语境决定语域,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来预测语篇,即预测什么样的意义有可能在这一语境中交换。
因此,韩礼德说:“语域这个概念是预测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知道语境,知道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大部分所用的语言,而且这种预测很可能是正确的。
”即我们可以根据语境预测语篇意义进而预测语篇结构甚至词汇语法等;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语篇来预测语境,即根据语篇的某些特征来预测出所交换的意义和产生这一语篇的语境,从而实现从语境到语篇,从语篇到语境的双向预测。
而这一双向预测功能正是通过分析语域来实现。
韩礼德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
1976年,格里高利( Gregory )的语境理论,说明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语境因素: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基调( tenorof discourse )和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
1978年,韩礼德改变了原来的语域概念,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 situation type )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即一种“意义潜势”,语言的意义系统。
韩礼德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称作“行为潜势( behavioral potential )”。
即一整套在行为上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
文化语境决定这一整套可选择系统环境,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
行为潜势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当行为潜势和句子,单词联系起来就变成了“语言潜势 ( linguistic potential )”,即整个语言系统。
register analysis 语域理论

• ESP的发展经历了5阶段,现在处于第6个阶段,其中 第一阶段为: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
• 在这个阶段,语言学家们着重研究某一领域(如机器制造、 生物工程、商业贸易等领域)的英语文献与其它领域在词汇
、句法等方面的差异。语域分析的目的是找出这些领域的英
语文献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特点,这些语言特点成为制定教 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
国内基于语域理论的ESP研究 • 北大外语类12种核心期刊刊登的有关语域研究的 论文共:37篇。包括: 80年代:7篇 以引入国外的语域理论的文章为主,主要介绍语 域的理论框架以及介绍语域理论在教学以及在文 学、翻译中的应用。
• 90年代:11篇 • 对语域理论的介绍更为深入细分,如通过对比研 究语境、语域、语体,和 语篇的文体分析、语域 分析和体裁分析,研究语域变异等;语域理论的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广告、科技英语、翻译 、教学、文学等。
文学(诗歌、小说等):4篇
编号
1
篇名
英语的语域及其在文学 作品中的运用
期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 究
年份
1983
作者
郭著章;
2
语言变异与形象塑造— —谈《老人与海》中的 词汇变异和语域变异 语域理论与诗歌的语义 和语用分析
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
1999
赵翠莲; 潘志高 ;
3
外语与外语教 学
2002
唐述宗;
4
概念主位的经验内容与 微型语域语篇体裁—— 从《老人与海》小说所 想到的
潘永樑;
3 4 5
Rita Ulrych; 江虹;
张德禄; 蔡基刚;
试论在大学外语课堂上传授 外语界, 语域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语域理论及在师范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语域理论及在师范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一、语域理论简介语域理论是指每个人活动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其对不同陌生场景的个人适应能力,即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行为特征和交际行为的范畴。
它包括了语言环境、群体心理、交际目的和情境等要素。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人的语域能力越强,越能获得成功的文化交际,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语域理论在教育和语言学中有广泛应用。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人才,他们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因此,在师范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语域理论,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域理论在师范生教学中的应用2.1 加强口语课程教学,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一种跨文化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特别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师范生的口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过程。
采用互动教学法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中师生的语言交流互动,帮助师范生在实战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次教学:师范生的口语课程设计需要进行针对性分层教学,例如按照学生作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纪进行分层,按照学业要求分层,以及按照独立能力分层等。
这能够更好的培养师范生在不同情境下采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提供模拟和实践机会:可以提供诸如模拟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测试环境等的机会,让师范生能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模拟实际领域的情境,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2 强化文化教育和国际化教学,增强师范生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和能力语域理论中强调了群体心理、情境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素养和能力。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旨在让儿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语域”理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可以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儿童语言表达。
一、关于“语域”理论“语域”是指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环境,包括语言的使用者、使用场合、语言的所涉及的具体话题或内容。
在“语域”中,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语言,实现对话、交流等目的。
“语域”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环境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指出同样的语言,如果在不同的“语域”中使用,其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语境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注重环境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环境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室、活动室等场地,设置适宜的语言运用场景,让儿童在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表达。
另外,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细节。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引导和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儿童逐渐融入语言交流的环境中。
2.针对不同语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3.注重实践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训练,帮助儿童通过实践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各种语言运用活动,如语音练习、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让儿童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关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三、总结。
语域理论-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

语域理论_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语域理论_语域理论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摘要: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语域理论体现了语境对语言的制约关系。
它力图研究和揭示语言随情景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及规则,以帮助语言使用者了解和掌握语境对语言的制约规律。
本文在梳理语域理论的形成、模式、发展及局限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语域理论在交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语域理论交际应用语域概念最初是Reid在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
目前语域一词已成为语言学领域常用术语之一。
但是在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里,它的含义是有差别的。
普通语言学里的语域主要针对词汇而言。
在社会语言学里,语域指“根据使用目的而形成的语言变体”(Hudson,1996:45)。
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对语域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语域理论。
一、对语域理论的认识1.语域理论的形成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
弗思(John Rupert Firth)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语境”这个术语,他将情景语境因素归纳为参与者的有关特征、相关事物及言语活动产生的影响。
韩礼德从弗思的“情境语境”得到启示,于1964年提出“语域”(r egisters)这个术语。
将语域定义为“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2.语域理论的模式韩礼德认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一个统一层面的两种表现形式。
文化语境是潜在的抽象的;情景语境是具体的,直接与语言发生关系,是语言活动以语篇生成的直接环境。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作为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域”理论旨在探讨语言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规律和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
从教育角度来看,语域理论对于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以及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可以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语言教学策略,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一、理论概述语域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鲍姆斯特(Eugene Albert Nida)于1964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和语用规则,而这种特定的语境和规则即构成了该语言的“语域”。
语域涉及到语言的语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它不仅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还与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儿童语言的习得和表达也受到语域的制约,其语言表达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认知水平的双重影响。
要想有效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需要从语域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
二、教学启示1.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语域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对于语言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特点和潜能。
对于不同个体的儿童,可以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其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设置不同难度和形式的语言表达任务,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2. 关注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语域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和习得是有目的的,语言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产生和使用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儿童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进行语言表达,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注重语境和语用规则的培养语域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特定的语境和语用规则的制约,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需要逐步理解和掌握这些语境和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y Qin xiuhong
Langue and parole
• Langue (French,meaning"language") describes the social, impersonal phenomenon of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signs, • Parole describes the individual, personal phenomenon of language as a series of speech acts made by a linguistic subject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 Communicative events (交际事件) • Variety in language(语言变体)
Elements of Context
• The participants o other situation • The cultural factors
Thankyou!
Context of situation
• Bronisław Malinowski • Context is a notion used in the language sciences(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discourse analysis, pragmatics, semiotics, etc.)
Register
• It was used to explain how people use languag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yp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ree factors of Register
Halliday's three meta functions of language
• 1.Field of discourse(语场) • 2.Tendor of discourse(语旨) • 3Mode of discourse(语式)
• 1.Ideational function(概念功能) • 2.Interpers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 • 3.Textual function (语篇/篇章功能)
Context of situation
• • • • in two different ways verbal context social context Influence the Communication
Verbal context and Social contexts
• Verbal context refers to surrounding text or talk of an expression (word, sentence, conversational turn, speech act, etc.). • In sociolinguistics, Social contexts were defined in terms of objective social variables, such as those of class, gender or race.
Register and pragmatic translation
textual analysis
• • • • • Genre(文类) Discourse(语篇) Register(语域) Pragmatic (语用) Other elements in communication
Juliane House
Content level
Content level
Genre
Expressive level
Register
Expressive level
Language
The impacts on text
• Register (vocabulary, syntax) • Genre (discourse structure)
variety
• User-related variation( dialectal varieties ) • Social status, level, time ,region, individual • Use-related variation( diatypic varieties, that is register ) •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