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语域理论下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汉英交传译文质量对比实证研究》范文

《语域理论下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汉英交传译文质量对比实证研究》范文

《语域理论下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汉英交传译文质量对比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机器口译系统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其翻译质量与人类译者的表现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语域理论,对比分析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在汉英交传译文中的表现,以揭示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语域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情境性和功能性,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英交传翻译中,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因其不同的背景和技能,所呈现的译文质量自然有所差异。

本研究的开展旨在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提高翻译教育和学生实践提供实证支持。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译员和机器口译进行对比分析。

选取的样本包括学生译员的汉英交传译文和机器口译的相应译文。

在语域理论框架下,对译文进行多维度评价,包括准确性、流畅性、文化适应性等方面。

四、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的对比分析1. 准确性: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学生译员的表现相对稳定,但在处理专业术语和文化词汇时可能存在不足。

相比之下,机器口译在词汇覆盖率和准确性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但有时过于机械,缺乏对语境的深入理解。

2. 流畅性:学生译员在表达流畅性方面表现较好,能够根据语境调整句式和语序。

而机器口译虽然能够在语法上保持流畅,但有时会因为对语境的误解而产生生硬的表达。

3. 文化适应性:学生译员在处理文化词汇和习惯用语时更具优势,能够根据目标语域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翻译。

而机器口译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有时会出现文化误读或直接翻译的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词汇覆盖率和准确性方面,机器口译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处理专业术语和文化词汇时仍需加强。

2. 学生译员在表达流畅性和文化适应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根据语境和目标语域进行适当的调整。

3. 未来翻译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语境的深入理解,以提高其翻译质量。

语域理论下幽默语篇翻译的功能对等研究

语域理论下幽默语篇翻译的功能对等研究

语域理论下幽默语篇翻译的功能对等研究摘要:系统功能理论是一个近年来影响较为深远的理论,对翻译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它重新定义了翻译的本质、标准以及过程,研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对翻译幽默语篇的启示。

关键词:语域理论;功能对等;翻译幽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发展,语篇类型的不断丰富,幽默语篇的翻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但是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翻译策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幽默翻译进行研究的论著则很少。

近些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得到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而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为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依据语域理论来研究幽默语篇,不但可以揭示幽默的语言原理,而且对幽默语篇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语域理论是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韩礼德是继弗斯之后伦敦功能学派又一位在语境研究上作出贡献的人物。

他将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境概念和语言系统相关联,进一步深化了情景语境的概念,并1964年提出了“语域”这一术语,初步形成了语域理论。

他把语域分为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包括语言的环境,谈话的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根据话题类别可分为不同学科、领域、行业的语域,语场对语篇词汇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语式指语言活动所采取的渠道或媒介,包括修辞方式,可分为书面语体或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

语旨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

这三个变项共同构成语域,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具有反映文化的功能和预测语篇意义和语言特征的功能。

二、幽默语篇的特点幽默的概念涉及多种意义,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幽默进行了研究。

尽管幽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幽默下定义,对幽默的定义也是莫衷一是。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人类语言交流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而从语域理论的角度研究幽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以经典美剧《老友记》为例,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幽默的产生机制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二、语域理论概述语域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交际场合中的使用和变化。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语域的影响,而语域是由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交际目的、交际话题、交际场合等多个因素构成的。

因此,不同语域下的语言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三、《老友记》中的幽默产生机制《老友记》是一部经典的情景喜剧,其幽默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准的语言运用和恰如其分的语域转换。

剧中的角色们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域,进而产生了大量的幽默元素。

在《老友记》中,幽默的产生往往与以下几种语域转换有关:1. 正式与非正式语域的转换:剧中角色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下的语言使用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了语言带来的乐趣。

2. 日常用语与俚语的转换:剧中角色在使用日常用语的同时,也经常使用俚语和口语化表达。

这种语言的灵活运用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不同角色间的语域差异: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使得角色间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四、《老友记》中的具体案例分析以《老友记》中的一集为例,几个好友在一起庆祝乔伊的生日。

在这一场景中,幽默元素层出不穷。

当问及乔伊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时,他回答说想要一个“脱口秀的门票”。

这里就涉及到了正式与非正式语域的转换以及日常用语与俚语的转换。

一方面,乔伊的回答打破了常规的生日礼物选择,让人感到意外;另一方面,他使用的“脱口秀的门票”这一俚语又让人感到亲切和幽默。

这种语域的转换和语言的灵活运用共同构成了这一场景的幽默效果。

语域理论概述

语域理论概述

语域理论概述1964年,依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 ),而功能变体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把语域看作一种意义潜势,这种潜势由具体的情景语境决定。

不同语篇中语域有着不同的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体现语言意义。

由于语境决定语域,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来预测语篇,即预测什么样的意义有可能在这一语境中交换。

因此,韩礼德说:“语域这个概念是预测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知道语境,知道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大部分所用的语言,而且这种预测很可能是正确的。

”即我们可以根据语境预测语篇意义进而预测语篇结构甚至词汇语法等;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语篇来预测语境,即根据语篇的某些特征来预测出所交换的意义和产生这一语篇的语境,从而实现从语境到语篇,从语篇到语境的双向预测。

而这一双向预测功能正是通过分析语域来实现。

韩礼德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

1976年,格里高利( Gregory )的语境理论,说明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语境因素: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基调( tenorof discourse )和话语方式( mode of discourse )。

1978年,韩礼德改变了原来的语域概念,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 situation type )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即一种“意义潜势”,语言的意义系统。

韩礼德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称作“行为潜势( behavioral potential )”。

即一整套在行为上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

文化语境决定这一整套可选择系统环境,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

行为潜势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当行为潜势和句子,单词联系起来就变成了“语言潜势 ( linguistic potential )”,即整个语言系统。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人类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多种多样。

语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幽默的生成与解读。

本文以热门美剧《老友记》为例,从语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幽默的产生机制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表现。

二、语域理论概述语域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在特定社会环境、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下的使用。

它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语境的制约,不同语境下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会有所不同。

因此,幽默的产生往往与特定语域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语境和交际目的密切相关。

三、《老友记》中的幽默表现《老友记》是一部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喜剧,其幽默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对话、情节到角色设定都充满了幽默元素。

在语域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幽默表现:1. 口语化语域《老友记》中的对话多采用日常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语域下的幽默往往来源于对日常用语的不合常规使用,或者是对常用表达方式的反讽和夸张。

如角色间的调侃、打趣,常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产生幽默效果。

2. 情境化语域情境化语域指的是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使用。

在《老友记》中,不同情境下的对话和情节常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比如,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尴尬局面时,角色们的反应和对话往往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成分,让人在笑声中反思生活。

3. 文化语域《老友记》中的幽默也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特点,如对个人主义、友情、家庭等价值观的展现。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剧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更加生动有趣,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四、幽默的产生机制从语域理论的角度来看,幽默的产生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语境偏离幽默往往产生于对语境的偏离和突破。

在《老友记》中,这种偏离常常表现在对话的突然转折、情节的出乎意料等方面。

2. 语言游戏通过玩弄语言游戏,如双关、反讽、夸张等手法,可以在特定语域下产生幽默效果。

3. 文化共鸣幽默往往建立在文化共鸣的基础上。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

“语域”理论视角下儿童语言表达的教学启示与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旨在让儿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语域”理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可以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儿童语言表达。

一、关于“语域”理论“语域”是指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环境,包括语言的使用者、使用场合、语言的所涉及的具体话题或内容。

在“语域”中,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语言,实现对话、交流等目的。

“语域”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环境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指出同样的语言,如果在不同的“语域”中使用,其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语境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注重环境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创设适宜的语境,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环境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室、活动室等场地,设置适宜的语言运用场景,让儿童在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表达。

另外,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细节。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引导和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儿童逐渐融入语言交流的环境中。

2.针对不同语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3.注重实践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儿童语言表达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训练,帮助儿童通过实践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各种语言运用活动,如语音练习、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让儿童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关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三、总结。

《语域理论下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汉英交传译文质量对比实证研究》范文

《语域理论下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汉英交传译文质量对比实证研究》范文

《语域理论下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汉英交传译文质量对比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口译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学生译员在语言学习和翻译实践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语域理论,对比分析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在汉英交传译文中的质量差异,以期为翻译教学和机器口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质量成为影响国际交流的关键因素。

学生译员作为未来翻译事业的储备力量,其翻译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机器口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语域理论在汉英交传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在译文质量上的差异。

三、语域理论与翻译语域理论是指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下,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

在翻译过程中,语域理论对于理解原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语域理论引入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的对比研究,以分析两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差异。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学生译员和机器口译的汉英交传译文,进行质量评估和对比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译员和机器口译的汉英交传译文作为研究对象。

2. 运用语域理论,对译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语言准确性、语义连贯性、文化适应性等方面。

3. 对学生译员和机器口译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在译文质量上的差异。

五、结果与讨论1. 学生译员与机器口译的译文质量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译员在语言准确性和语义连贯性方面表现较好,但在文化适应性方面有待提高。

而机器口译在处理大量信息和快速反应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地道性方面存在不足。

2. 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语域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域特征,译者可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语境和语言风格。

在学生译员和机器口译中,语域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11125905_语域理论视角下《敦煌文化关键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211125905_语域理论视角下《敦煌文化关键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125[摘 要]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系统中直观反映该民族文化的词汇,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

从语域理论视角出发,选取《敦煌文化关键词(双语对照)》一书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语场维度、语旨维度和语式维度的分析,证实语域理论在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中需要达到的三重境界,以期拓宽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视角,丰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 键 词] 语域理论;文化负载词;外宣翻译语域理论视角下《敦煌文化关键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戴玉冰 刘润生一、引言敦煌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形成,融合了古代文明的精华,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深邃的中西文化思考,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

《敦煌文化关键词》一书中所编列的术语是敦煌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凝聚了敦煌文化的主体内容,书中出现了大量独特的文化负载词,是难能可贵的翻译实践素材。

《敦煌文化关键词》的英译,对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有利于传播好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声音,讲述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故事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二、语域理论与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文本,对它的英译和宣传,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精覃思。

不同学者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体认语言学视角、文化翻译理论等诸多视角进行不同题材文本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上述研究基本就某个具体理论对特定文本进行翻译研究,所选取的理论角度丰富多样。

但是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相关的深入探讨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语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概念,语域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代表性研究如下:黄忠廉、孙瑶从语域理论视角探讨语篇翻译语域转化的缘由及方法,提出语域转化“三步走”策略。

曹明伦从语言变体层面探究语域的翻译再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基于语域理论的ESP研究 • 北大外语类12种核心期刊刊登的有关语域研究的 论文共:37篇。包括: 80年代:7篇 以引入国外的语域理论的文章为主,主要介绍语 域的理论框架以及介绍语域理论在教学以及在文 学、翻译中的应用。
• 90年代:11篇 • 对语域理论的介绍更为深入细分,如通过对比研 究语境、语域、语体,和 语篇的文体分析、语域 分析和体裁分析,研究语域变异等;语域理论的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广告、科技英语、翻译 、教学、文学等。
ESP分类 • Strevens(1977)把ESP分为: “occupational”ESP和“educational”ESP. • Occupational ESP:29篇
• Educational ESP:8篇

ESP分类 : 三大类: ESS(English for Social Science),
2006
翻译:4篇
编号
1
篇名
浅谈文学翻译的语言学 原理——语域理论 试从语域的角度探讨《 印度之行》两种译本的 得失 语体、语域与翻译—— 英汉翻译风格纵横谈 口语体及书面语体的语 域标记与翻译
期刊名
外语学刊
年份
1989
作者
郭著章;
2
四川外语学院学 2000 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王苹; 刘文捷;
• Halliday从无数个具体情景中发掘出三个可比较的变量:
1)发生了什么事;2)谁参与了这件事;3)语言起什么作用。
这三个变量共同决定了意义选择的范围和表达内容的语言 形式。这是一个概括性极强的理论模式,这一模式与语言 的元功能、语言组织形式之间十分吻合。这是Halliday对 语域理论的伟大贡献所在。近年来它已广泛地应用于语篇 分析、文体分析、翻译以及教学之中,功能语言学家也在 不断地探讨和发展语域理论。(谢建平,2008:54)
(Hutchinson & Waters, 1987)
根据以上分类,将37篇文章分类统计为: EST:2篇
EBE:4篇
ESS:5篇 纯理论介绍:10篇
文学(诗歌、小说等):4篇
教学:8篇 翻译:4篇
EST:2篇 编号 篇名 期刊名 年份 作者
1 2
科技英语的 语域特征 语旨对科技语 篇语域特征的 影响
期刊名
现代外语 山东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 山东外语教学 山东外语教学 山东外语教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 山东外语教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山东外语教学 1987 1987 1990 1997 2000 2000 2001 2004 2002 2003
年份
作者
张德禄; 朱永生; 王萃田; 章远荣; 白红爱; 汪少华; 武姜生; 卫岭; 王秀卿; 程晓堂; 王琦;
语域理论的形成
• 1964年,韩礼德等人在研究“语言规划框架”时,对双语 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认为“语言将随着其功能的变 化而变化,情景不同,语言不同。这种由用途区分的语言 变体就是语域。” • 20世纪70年代,韩礼德明确了语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语 域是情景语境的具体表现,语域是情景语境理论的更为抽 象的解释; • 20世纪80年代,韩礼德进一步将语域理解为“与某一情景 组成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把语域看作是 “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 。这样,语域之间的区别不仅是形式上的(词汇、语法), 还有意义上的,而且意义决定形式; • 1985年,韩礼德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语域理论框架。
• 这一阶段的研究表明ESP和普通英语相比,在句子类型、句子长度、
动词形式、动词时态诸方面都呈现了较大的差异。ESP较多地使用陈 述句和祈使句而很少使用疑问句和感叹句。但语域分析的结果表明
ESP无论是在语法上,特别是在动词形式、动词时态和语态、句子结
构方面,还是在修辞手段、篇章结构上还没有超出一般英语的总框架 。进行英语语域分析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但更多的是教学意义。语域 分析可以帮助制定一个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学员们在各 自的专业学习中和在将来工作中常用的语言点和语言技能的教学,使 ESP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语域理论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关 联
• ESP是一种“语言学习为目的服务的教学”( Robinson,1991)。它的最终目标使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 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 ESP理论认为:任何具体的ESP都是一定语域内的ESP,也是
一定语言环境中的ESP。
(谢建平,2008:59)
潘永樑;
3 4 5
Rita Ulrych; 江虹;
张德禄; 蔡基刚;
试论在大学外语课堂上传授 外语界, 语域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94
6
7 8
试论语域理论用于报刊阅读 外语界 课
ESP语境语域分析在英语教 学中的运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6
李杰;
孙慧; 张沉香;
1997
语域理论对博士研究生英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 听说教学的启示
外国语 外语教学
1992 2001
李努尔 赵宏涛
EBE:4篇
编号 1 篇名 广告语域的语旨三要 素及其在广告语篇中 的实现 对话、殷勤之意与语 篇声音——关于旅游 广告语域中人际习语 表达的话语分析 外贸谈判英语语域及 其语言特点 评价:英汉财经语域 学术论文摘要语篇宏 观图式结构TC的生长 点 期刊名 外国语
国内基于语域理论的EST研究现状 • 数据来源:CNKI (1979-2010)
• 基于语域理论的EST研究的论文共:6篇,其中外
语类核心期刊2篇
• 1.科技英语的语域特征(李努尔,1992:21-24) • 根据韩礼德语域理论情景因素的三个变量讨论了讨论科技 英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 • 2. 语旨对科技语篇语域特征的影响(赵宏涛,2001,21-
25)
• 作者从语法隐喻和情态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语旨对语域的 影响。提出科技语篇的作者也必须根据不同的语旨对其文
章的语域做出调整,否则就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接受。
3.从语域分析的角度探讨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夏丽华, 2001:205-206) • 科技语域中的词汇可根据语域的特点和范围分为三类:普 通词汇、准技术词汇和专用技术词汇。从语域的角度—语 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探讨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框架
• 韩礼德把情景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语场 ”(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 “语场”指的是实际发生的事,或者说是指语言发生的环 境,包括谈话的话题; • “语旨”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 • “语式”是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比方说是口头的还 是书面的,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 • 这3个组成部分趋向于决定意义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概念 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胡壮麟等,1989:175)
外语教学
2003
李国庆;
教学:8篇
编号 1 篇名 语境和语域的研究及其对英 语教学的意义(上) 期刊名 解放军外国语学 1985 院学报 年份 作者 潘永樑;
2
语境和语域的研究及其对英 语教学的意义(下)
翻译教学中注重语域和语体 语域变异理论与外语教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 1985 院学报
国外外语教学 山东外语教学 1985 1990
4.科技英语语域及其语言特点(赵萱,2006:47-48转52)
• 科技英语是一种独立的语域,作者通过科技英语的语言结构两个 方面分析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
5. 试论科技英语的语域概念(童远鹏,2007:65-68)
• 近10年:19篇 • 对语域理论有了新的探讨,如《语域理论新探》 、《语域变异的多维向分析模式简介 》;语域理 论的应用更广泛,更具体,如财经的,新闻报刊 的,外贸谈判的等等;同时很多文章不仅分析了 语域理论,还运用了其他相关联理论共同研究, 如《语篇的语域连贯和语类连贯》、《英汉动物 词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投射》等。
3
刘玉梅;
4
山东外语教学
2000
汤君;
• 从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内介绍语域理论的文章和
教学方面的文章比较多。分析ESS、文学和翻译的文章比较
多,分析EST语域方面的比较少。 • 语域理论应用比较广泛,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分的领域涉及 的比较少,如口语交际、口译等方面的文章很少。 • 从研究方法上看,与语料库结合研究的很少。
语 域 理 论(国内部分)
Register theory
语域理论的形成
•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源于“英国的语 境主义”; • 英籍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20世纪30年代 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 费斯(Firth)将语境概念发展为“语义存在于语境”的理论 ; • 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Halliday)继承并发展了费斯的语境 理论。然而,“语域”(register)这个概念最初却是由Raid 在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
年份
1996
作者 左岩; 郝振益;
2
现代外语
2004
丁建新;
3
外语与外语教 学 外语教学
2004
王蕾;
4
2006
张滟; 祖大庆;
ESS:5篇
编号 1 2 篇名 英语报刊文章中的语域 实现过程 试谈英语交际中的语域 变化 期刊名 外语学刊 年份 1994 1997 白彬; 作者
山东外语教学
杨守一;
3
语域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 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理论最早是在1977年介绍给中国读者 的(方立等,1977)。在那篇文章中,有一节专门介绍了功能 语言学,谈到了弗思(J.R.Firth)和韩礼德两位英国语言学 家,以及语言的三大功能和语域等概念。 • 1989年,胡壮麟等合著出版了《系统功能语法概论》。该 书第七章“系统功能语法的应用”的第三节专门论述了“ 语域理论”。胡壮麟等把语域定义为我们讲的和写的语言 将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 徐大明等在1997年出版了《当代社会语言学》 (CurrentTrends inSociolinguistics)一书,在该书第三 章“语言变异与语言变体”的第五节中,作者论述了语言 的功能变体———语域和语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