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上学原理》第⼀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在世界之中,⼀般地,甚⾄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个⽆条件善的东西。
理解、明智、判断⼒等,或者说那些精神上的才能勇敢、果断、忍耐等,或者说那些性格上的素质,毫⽆疑问,从很多⽅⾯看是善的并且令⼈称羡。
然⽽,它们也可能是极⼤的恶,⾮常有害,如若那使⽤这些⾃然禀赋,其固有属性称为品质(Charakter)的意志不是善良的话。
这个道理对幸运所致的东西同样适⽤。
财富、权⼒、名誉甚⾄健康和全部⽣活美好、境遇如意,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就使⼈⾃满,并由此经常使⼈傲慢,如若没有⼀个善良意志去正确指导它们对⼼灵的影响,使⾏动原则和普遍⽬的相符合的话。
⼤家都知道,⼀个有理性⽽⽆偏见的观察者,看到⼀个纯粹善良意志丝毫没有的⼈却总是⽓运亨通,并不会感到快慰。
这样看来,善良意志甚⾄是值不值得幸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有⼀些特性是善良意志所需要的,并有助于它发挥作⽤,然⽽并不因此⽽具有内在的、⽆条件的价值,⽽必须以⼀个善良意志为前提,它限制⼈们对这些特性往往不合理的称颂,更不容许把它们看作完全是善的。
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不仅从各⽅⾯看是善的,甚⾄似乎构成了⼈的内在价值的⼀部分;它们虽然被古⼈⽆保留地称颂,然⽽远不能被说成是⽆条件地善的。
因为,假如不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这些特性就可能变成最⼤的恶。
⼀个恶棍的沉着会使他更加危险,并且在⼈们眼⾥,⽐起没有这⼀特性更为可憎。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标⽽善,⽽仅是由于意愿⽽善,它是⾃在的善。
并且,就它⾃⾝来看,它⾃为地就是⽆⽐⾼贵。
任何为了满⾜⼀种爱好⽽产⽣的东西,甚⾄所有爱好的总和,都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由于⽣不逢时,或者由于⽆情⾃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
如果他竭尽⾃⼰最⼤的⼒量,仍然还是⼀⽆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当然不是个单纯的愿望,⽽是⽤尽了⼀切⼒所能及的办法),它仍然如⼀颗宝⽯⼀样,⾃⾝就发射着耀⽬的光芒,⾃⾝之内就具有价值。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道德形而上学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基础的问题。
形而上学一词源自希腊文,意为“超越自然界”,因此道德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超越自然界的道德原理和规律。
在这个领域中,人们试图寻找道德的根源、道德价值的本质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道德形而上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和应用道德规范的影响。
首先,道德形而上学强调道德的客观性。
道德形而上学认为,道德并非主观意愿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的规范和原则。
这意味着道德并不取决于个体的情感或意志,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一种普遍性规律。
这种客观性使得道德规范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们不受个体主观意愿的影响,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类。
其次,道德形而上学强调道德的理性基础。
道德形而上学认为,道德规范并非无序、随意的,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合理性源于人类理性的本质,它们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理性规划和要求。
因此,道德规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和推演的结果。
另外,道德形而上学强调道德的本体性。
道德形而上学认为,道德并非一种外在的规范或规则,而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内在要求和基础。
道德规范的本体性表现在它们与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内在要求和基础,是人类自身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内在规律和秩序。
最后,道德形而上学强调道德的终极价值。
道德形而上学认为,道德规范的本质和价值在于它们能够指导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使之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和更完善的社会秩序发展。
道德规范的终极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实现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理想状态,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公正和美好。
总之,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对我们理解和应用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们强调道德的客观性、理性基础、本体性和终极价值,为我们提供了理性和普遍的道德规范,指引着我们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和更完善的社会秩序发展。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近现代西方哲学专题作业学号;S1******* 姓名;郭立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学习心得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著作于1785年出版,正如我们本学期集中学习中使用的苗力田所翻译的后记中所指出的“这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发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H.J.帕通)”。
通过本学期的阅读学习,我试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一,论善的意志康德认为在世界之中甚至世界之外,只有善的意志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无条件的,绝对善的东西。
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善的东西都不具备这一属性,例如勇敢、机智、荣誉这些大众认为善的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一个善的意志或者善的品质,以上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随时可以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去干坏事,例如一个人十分乐善好施,我们觉得此人应该被誉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只从一个人的行为和取得的结果去进行是非善恶评价,但是假若此人正是利用乐善好施为手段而去博得别人的拥戴,然后再去变本加厉的干坏事,那么乐善好施在他那里就成为了一个作恶的工具,例如历史上的田成子就是通过乐善好施来收买人心而谋反篡权的。
康德认为其他大众认为善的东西充其量只能作为履行善的意志的一种工具,它们具有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那些貌似构成人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品质的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在我们看来和一个人的美德相关的东西也不具备绝对的善,它们是服务于善的意志的。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善的意志,唯有善的意志,其自身就是善的,而且是种无条件的善。
它如同一颗宝石一样,本身就具有无上的价值。
善的意志才是一种纯粹的,不夹杂任何其他爱好和主观客观条件的崇高的东西。
康德认为理性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应用理性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以理性作为实现自我功利的手段,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有机物,一个与生活目的相适应的东西的自然结构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一个用于一定目的的器官不是于这一目的最相适应的、最为便利的,自然的真正目的就是保存它使它生活的舒适,一句话就是幸福”这句话也就是在说这样一个道理——幸福就是感官和欲望的某种满足,也就是像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揭示的一样,真正的幸福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是康 德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 《 实践理 性批判》 的准备 和纲要 。虽然 它 的篇 幅不长 ,但 是集 中论述 了 德 性 是 人 的 意 志 的一 种 道 德 力 量 的思 想 。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分 三个 部分谈 理性原 则。第一部 分 , 从 道德的普 通理性 知识过 渡到道德 的哲学原理知识 。第 二部分 , 从 大众 道德哲 学过 渡到道 德形而 上学。第三 部分 ,从 道德形 而 上 学过 渡 到对 纯 粹 实 践 理 性 的批 判 考 察 。 下 面 将 详 细 阐 述 对 第 部 分 的理 解 。 第 一部分 的标题就 是从普通 的道德理性 知识 到哲 学 的道德 理性知识的转变 。文章开 篇就 写到 “ 在 尘世 之 中,一 般地 ,甚 至在尘世之外 ,除 了善 良意志 ,不 可能设 想一个 无条件 善 的东 西。 ” 抛 出一 个 道 德 的最 高 原 则 善 良意 志 ,接 着 解 释 什 么 是 他 所 谓的 “ 善 良意志 ” 。善 良意志是 唯一 的无条件 的善 ,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 它是 唯一 的善 ,相反 ,除 了善 良意志之外 ,康 德提 到 了 有许多东西 “ 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是善的和可取 的” ,比如 ,思 维能力方面 的智力 、机 智和判 断力 ;精神 才能方 面 的勇敢 、果 断和执着 ;由幸运赠 赐 的东 西如 权力 、财 富、荣 誉 、健康 和幸 福 ;以及各种精 神气质 如节 欲 、自制 和沉静 。这些 都是人 们在 普通 的实践生活 中理所 当然地认 同为 善美 的东 西 ,康德也 认为 它们是善 的,但与 日常直 观 的看 法不 同 ,康 德认 为它们 只是有 条件 的善 ,而不 是绝 对 而无条 件 的善 。而且这 种有 条 件 的善 , 是需要善 良意志去匡正的 ,“ 财 富、权利 、荣誉 、甚至健康和全 部生活美好 、境 遇如意 ,也 就是那 名为幸 福 的东 西 ,就使 人 自 满 ,并 由此经常使人 傲慢 ,如若 没有 一个 善 良意 志去正确 指导 它们对心灵 的影 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 目的相符合 。 ” 比如一个 恶徒 的沉着冷静 ,康德 认为假 如一个 恶徒 拥有这 一善 良品质会 更加危 险、可憎 。所 以要 以善 良意志为 出发点 ,用善 良意 志去 指正 。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 ,享 有善 的东西 的人利 用它们 去实 现某种 目的,并且 一方 面这 目的是善 的 ,另一方 面这些东 西作 为手段对实现该善 良目的是 有价 值的 ,我们 才能够 说它们 是善 的;显然 ,它们的善 良性依 赖于人们 使用 它们 的方式 、它们 与 别 的东西结成的价值 关系 ,特 别是通 过它们要 达 到的 目的的价 值性质 ,如果 所有 这些 因素都 是 善 的——用 康德 的语言 来说 , 如果有善 良意志相伴 随或 以其为前 提条件 的话 ,那 么它们 就是 善 的,既然依赖于 自身之外 的环境 关 系,并且 是受前 提条 件制 约 的 ,所 以 是 有 条 件 的 善 。智 力 、勇 敢 、权 力 和 财 富 等 是 善 的 , 因为它们可被运用于 诸如促 进公益 事业 、维 护世界 和平等 善 良 之举 ,但并非是无条 件的善 物 ,因为 它们也有 可能受 邪恶 意志 支配而被运用 于诸如偷 盗 、奸淫 、杀戮 等邪 恶之行 ,在这 种情 况下 ,它们 就不 止是一般意义上 的恶行 ,而且如康德所说 ,“ 成 为 最 大 的恶 ,是 极 端 有 害 的 ” 。一 个 杀 人 凶手 若 是 智 勇 双 全 ,并 且具有极 高 的判 断力 ,那 么 当他逍 遥 法外 ,继 续行 凶作 案 时 , 他 所 造 成 的恶 行 一 定 会 比他 若 是 没 有 这 些 品 质 所 造 成 的恶 行 要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报告——意志的自由与自律姓名:余汉斌学号:0121102022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班级:英教(2)班作者简介《道德形而上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作品,他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帙合称“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系统且关连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康德终身未婚,于1804年2月12日逝世。
读书感想我们小组是由三个男生组成的,成员分别有我,李志航和阿迪力。
我们共同学习了康德的这本哲学书《道德形而上学》,受益匪浅,从这本书中,我们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自由,道德,宗教与科技等问题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对这本书读后感的讨论和对作者康德的逐渐认识,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面就让我来谈谈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几个感想:康德对道德和自由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诠释和简介,什么是自由?是随心所欲?还是无所事事?,所谓真正的自由,是在道德规范下我们意识中的自律,而不是由潜意识中的贪欲,贪念驱动下所做出的决定。
康德之前的伦理学一直对于什么是“善”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有人认为善是相对的,认为道德没有一个终极的标准。
关于自由,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觉地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康德关于自由的叙述是他对于道德标准问题的阐述的铺垫但康德认为道德是有一个最高标准的,即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的“道德公设”:即道德规定自身。
通俗地说,比如“要欠钱不还”就不能成为一条道德原则,因为如果人人都这样认为那“借钱”这种行为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没人再会借给别人钱了,所以“要及时归还欠款”才是能成为道德公设的原则再通俗来说其实就是“推己及人”由康德的道德律,我想谈谈我从中学到的意志的自由与自律。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在并不是很长的时间简单、初略地看了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并且借助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
大概地读懂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康德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是他律的,就是说它们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道德的。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具有原则上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他所强调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幸福、快乐等而去做道德的事是非道德的,只有为了道德而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即便我没有做到康德所说的真正的道德,只要我没有做不道德的事,我就不会妨碍别人和社会,并且非道德也可能有助于别人与社会。
现在不少人强调道德就是不做不道德的事,就相当于把康德所说的道德与非道德都作道德来理解。
康德认为道德不仅崇高,而且道德规律是普遍的、必然的。
他认为道德规律以理性为基础,道德规律对所有理性存在物都有效。
并且道德规律是必然的,而不像以经验为基础的主观准则那样具有偶然性。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
我们的一部分知识是从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的性质。
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因而是偶然的;先天的知识则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撇开经验来探究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
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
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
【读后感】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感_174254

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感“对于许多从未听说过什么是哲学,更不消提及康德的人来说,道德不过是康德所说的东西……只有当我们理解了康德所说的东西才明白。
”(麦金泰尔语)“要按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形式。
我试图(仅从第二章)重构绝对命令的演绎过程,然后提及我所知的,对康德伦理学的有力批评(一共五个)并附带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只有有理性的生物才具有意志。
意志,指按照规律的观念(意志的观念即准则)行动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意志等同于实践理性。
影响意志的两大因素是理性和爱好。
也就是说,意志只是一种选择的能力。
当理性完全支配意志,即意志只选择完全依赖于理性所规定的原则时,被理性认为是客观必然的行动,同时是主观必然的。
此时意志与理性自在地符合。
而当意志受到爱好的影响时,理性依然可以规定客观必然的行动,但在主观看来这只是偶然的。
理性对意志所提出的客观道德规律被表述为命令式。
在理性未能与意志完全符合时,命令式是理性对意志的“必要性”要求,既客观规律对主观准则的要求。
因此,所有命令式都是应然的,都包括“应该”这个词。
命令式分为假言和定言两大类。
假言命令的必要性在于这个行为的实践是达到某个目的的必要手段。
它的善(实践必然性),仅仅在于这个行为的工具意义。
因此它是有条件的,条件即是它所欲的目标。
该行为只对于其目标是必然的,而这个行为本身却是偶然的:我们可以随时放弃这个目标,这时这个行为就失去了实践必然性,也就不再善了。
它采取的表述是“如果……那么……”,如下所示(参考@跳格子):a. 行为A是达致目的B之手段;b. 目的E值得欲求;c. 所以,行动A是善的。
(我应当做A)进一步,假言命令被分为技艺命令,机智规劝两种。
对于前者,目标是偶然的,因此前者又叫或然命令。
世界上有多少种目标,就有多少种手段。
而后者的目标则是幸福,这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愿望,因此它又叫做实然命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很早就知道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
”对于康德的认识也仅限于此。
直到读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我才真正理解道德法则在康德心中的地位。
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就是康德的道德最高原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的确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法则。
做一件事情之前,做出选择之前,先想一想你是否希望别人也像你这样做,你是否希望你的做法变成普遍规律。
如果不希望,那么就永远不要去做,因为这绝对是不道德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这项原则,都能如此考虑,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出现那么多环境污染问题,不会出现那么多虐待老人的问题······这跟我们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却又将它提升了一个高度。
但这个原则有时却不容易践行,因为有很多决定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你并不知道哪个决定更好,也就不知道是否应该成为普遍规律。
可能一点意识偏差就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虽然认为这做法能成为普遍规律但实际却是错误的。
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每个人应该遵从的。
然后,康德又明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在康德的时代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一句呐喊,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因此,个人是不可侵犯的。
我们不能像功利主义那样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侵犯其他人的利益,因为每个人本身都是目的,不能作为服务整个社会的手段。
我们每个人都是目的王国的首脑,是立法者,但同时也是其中的普通成员,也需要服从这些法律。
因为人是自在目的,所以他只服从自己的意志,他自身的意志也就应当成为法则,这也就回到了康德最高的原则。
人之所以是目的,就在于人的理性,人也就需要承担责任。
在这里,康德批判了利己主义。
他指出,理性对幸福的作用并不大,但人类不是为了幸福而存在,而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
理性的使命就是实现理想,而不是幸福。
理性也因此远在个人意图之上。
不得不说,康德的话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
如今大家都在寻求幸福,互相询问“你幸福吗?”,似乎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
而理想只是幼稚的表现,是童年的梦,被人嘲笑。
多少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为了追求幸福。
也正因此,理性得不到重视。
人们只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满足于柴米油盐的幸福。
不能说这样的生活就不好,但如果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人类都这样,那么是没有未来的。
总要有些人不满足于现实的幸福,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磨难,但理性的光辉由此绽放。
康德是其中的一员,希望会有更多这样的人出现。
康德还强调了行为的动机。
他认为同一个行为可能有很多动机,有些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说爱好,这种行为即使合乎责任,也绝不是道德。
只有纯粹出
于责任、按照定言命令行事,才是真正的道德。
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为利益而诚实与为责任而诚实确实不一样,后者更值得赞扬。
但现实情况是你很难判断一个人到底出于何种动机。
更关键的是,无论他动机是否高尚,结果都是一样的,意义也是相同的。
不管他是为了名誉还是责任,他都救了人,那么他的行为就有价值,就值得鼓励,为什么一定要追究他的动机呢?大多数人毕竟没有那么高尚,纯粹出于责任的确很难做到,难道就因此说大多数人都不道德吗?或许康德只是提出最理想的情况,只是在理性王国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涉及经验,但我认为在现实中还是结果更重要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