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教案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教案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中的状语后置结构;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状语后置句表达思想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状语后置句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状语后置句的定义和分类;2. 状语后置句的用法和意义;3. 状语后置句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状语后置句的结构特点;2. 状语后置句的运用技巧;3. 状语后置句与普通句式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状语后置句的定义、分类和用法;2. 举例法:分析经典例句,让学生对比理解;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句式中的状语后置结构;2. 讲解状语后置句的定义和分类:解释状语后置句的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各类状语后置句的用法;3. 分析经典例句:让学生对比分析状语后置句和普通句式的区别,加深理解;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改写和翻译;5.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状语后置句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6. 总结讲解:对状语后置句的要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状语后置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研究状语后置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分析其艺术效果;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状语后置句的句子,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3. 文化讲解:介绍状语后置句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如诗歌、散文等。

七、课堂练习:1. 改写句子:将下列句子改为状语后置句。

1. 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衣服。

2. 她在花园里散步。

3. 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

2. 翻译句子: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中文。

1. The student, who finished his homework, received a reward.2. In the classroom, sits a teacher we admire.3. Walking in the park, they saw an old friend.八、分组讨论:1. 讨论主题:状语后置句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2. 讨论内容:如何正确使用状语后置句,避免语序混乱和误解;3. 分享心得: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 PPT课件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 PPT课件
睇少啲电视啦 你行先
少看点电视 你先走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句子成分公式
﹝状﹞地

主语
﹙定﹚的
﹝状﹞地 +谓语 〈补〉得 +宾语〈补〉得
﹙定﹚的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帮助区分定状 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 逗号隔开心有数。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 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 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赤壁赋》 《赤壁赋》
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唐代的和尚慧褒起初在它的山脚下筑舍定居
2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
2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27、但见悲鸟号(于)古木。 《蜀道难》 28、又闻子规啼(于)月夜。 《蜀道难》 29、雄飞雌从绕(于)林间。 《蜀道难》
(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己]参省
《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
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乎吾后]生,其闻道也亦[乎吾先 ]。
3、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善淫】谣诼谓余。
《离骚》
【用好做淫荡之事】来造谣诬蔑我。
4、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 】申之
《寡人之于国也》
【用孝敬父母重兄弟的道理】教导百姓

「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带你搞懂状语和“状语后置”,文言不再怕

「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带你搞懂状语和“状语后置”,文言不再怕

「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带你搞懂状语和“状语后置”,文言不再怕今天小编老师要通过一篇文章带大家搞懂文言常见句式——“状语后置”。

在讲这种文言现象之前,要跟大家说一说什么是“定语”和“中心语”。

一、什么是状语?状语的功能是什么?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1.副词作状语,比如“轻轻地”、“明目张胆地”这些;2.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比如“明天”、“校园里”这些;3.介词结构常做状语,比如“用手”、“在教室里”这些下面举几个例句,大家找找每句话当中的状语:(1)我明天考语文。

(2)湖人再一次捧起总冠军奖杯。

(3)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应该不难找,谨记状语的定义——放在谓语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谓语前”很重要,再强调一次!第一句“考”是谓语动词,前面的“明天”就是时间状语;第二句“捧起”是谓语动词,“再一次”就是状语;第三句“大雪纷飞”是谓语,介词结构“在南方的艳阳里”就是状语,很简单吧~ 文言中有一种常见现象是“状语后置”,那是不是把状语和谓语调换一下语序,就是“状语后置”了呢?并不是的!在上面三个例句中,只有第三句有机会成为古文的状语后置,为什么?因为第三句的状语是个介词结构。

二、状语后置的三种基本结构所谓状语后置,指的是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多为由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往往会置于谓语后。

是倒装句的一种。

状语后置中,最重要的是“介词”。

以下几种“状语后置”结构,只是介词改变了而已:1.谓语+【介词“于”+名词】比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于晋”和“于楚”构成介词结构,两个虚词“于”都是“表对象”的用法。

全句意思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2.谓语(一般是动词)+【介词“以”+名词】比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初中状语后置教案

初中状语后置教案

初中状语后置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状语后置的概念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状语后置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句式的认识和运用。

【教学内容】1. 状语后置的概念和分类。

2. 状语后置的用法和意义。

3. 状语后置的练习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常用的句式,如主谓句、并列句、复合句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状语吗?状语一般放在哪里?3. 讲解状语后置的概念,即状语放在句子主干之后的位置。

二、讲解状语后置的分类和用法(15分钟)1. 分类:状语后置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介词短语、副词短语和分句。

2. 讲解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的用法,如“家里没人”(家里没有人)、“这本书很好”(这本书很好看)等。

3. 讲解副词短语作状语后置的用法,如“非常快”(非常地快)、“很漂亮”(非常漂亮)等。

4. 讲解分句作状语后置的用法,如“我回家了”(我回家了,他也回家了)、“他走了”(他走了,我也走了)等。

三、练习和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用状语后置的方式改写句子,如将“他跑得很快”(他跑得很快)改为“他很快地跑”(他很快地跑)。

2.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互相纠正和指导。

3.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句子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总结和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状语后置的用法和意义。

2.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其他的状语后置的例子吗?3. 讲解状语后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口语表达、写作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的练习作业,看是否能正确运用状语后置。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状语后置的概念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状语后置,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七年级语文状语后置

七年级语文状语后置

七年级语文状语后置
七年级语文状语后置,你真的搞懂了吗?
亲爱的七年级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聊聊语文中的状语后置这个有趣的知识点。

一、啥是状语后置
简单来说,状语后置就是把状语放在了动词的后面。

比如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这里“于厅事之东北角”就是一个状语,它原本应该在“施”的前面,现在放在后面啦,这就是状语后置。

二、状语后置有啥用
嘿,这可有用啦!它能让咱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更有韵味。

比如说,“尝射于家圃”,如果正常说“尝于家圃射”,是不是感觉就没那么特别啦?状语后置能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哟。

三、咋判断状语后置
这个其实不难。

当你看到一个句子,先找到动词,然后看看在它后面有没有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等的词语,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状语后置啦。

比如“行者休于树”,“休”是动词,“于树”就是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了“休”的后面,这就是状语后置。

小伙伴们,状语后置虽然有点小复杂,但只要咱们多看看例子,多做做练习,就一定能掌握好哒!加油哦!。

如何理解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

如何理解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

如何理解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例约12.7%,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有的地区也会考查“识记能力”,主要提现在“古代文化常识题”,如下:文言文考点如下:谈到特殊句式,不得不谈到倒装句,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状语后置”。

要想解决文言文状语后置这一难题,首先你得知道汉语中正常的语法顺序是什么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具体聊一聊“状语后置”。

一、状语后置的概念在文言文中,含有介词+对象的状语,如“于x”、“以x”、“乎x”等,往往在谓语中心词后面(有宾语时,处在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之间),这种情况就叫“状语后置”,或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二、状语后置解析〖1〗动词+以+宾语举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解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2〗动词+于+宾语举例:……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欧阳行周文集序》)解析:“于……中”,状语后置,应翻译成“在寒门之中推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即可得分。

〖3〗动词+乎+宾语举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4〗形容词(谓语)+于+宾语举例:其势弱于秦(《六国论》)解析:此句可翻译为“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在这种“形容词+于+宾语”的状语后置句式中,形容词充当了谓语,“于”往往翻译为“比”。

〖5〗诸,相当于之于举例:“……考诸古,师不乏矣”解析:“考诸古”中的“诸”是“之于”的兼词,该句译为“到古代典籍中验证它”。

〖6〗者+数次事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翻译:五次用信催促光世召集军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教案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教案

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中的状语后置现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状语后置句的能力。

3.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状语后置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状语后置的定义和特点。

2. 状语后置的类型及用法。

3. 状语后置句的识别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1. 状语后置的定义和特点。

2. 典型状语后置句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难点:1. 状语后置句的识别和分析。

2. 状语后置在实际应用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状语后置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状语后置的规律。

3. 实践训练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句式中的状语后置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状语后置的定义和特点:1) 状语后置的定义:状语放在句子的谓语之后,起到修饰谓语的作用。

2) 状语后置的特点:状语后置句的谓语通常为动词或形容词,状语可以是名词、副词、介宾短语等。

3. 分析状语后置的类型及用法:1)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如“至于夏水之Win,则帝禹疏而决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 副词作状语后置:如“孔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3) 名词作状语后置:如“夫子在三军之中,左执coverage,右属剑,能以其中行乎?”(《左传·宣公十一年》)。

4. 识别和分析典型状语后置句:1) 学生自行分析教材中的例句。

2) 教师选取典型例句进行分析,讲解状语后置的识别方法。

5. 实践训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状语后置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状语后置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状语后置的定义、特点和类型,以及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掌握了状语后置句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句首状语:在句首表时间、处所、目的等的名 词或介词短语
周老师非常帅 副词
周老师非常帅 副词
周老师在夜里讲语法课 介词结构
周老师非常帅 副词
周老师在夜里讲语法课 介词结构
状语:动词和形容词的修饰语。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状语
形容词 幽默 疯狂 努力
副词
非常 十分 很
介词结构 向老板要 从火星来 在天上飞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找状语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虽董之以严刑
《寡人》 《寡人》 《鸿门宴》 《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虽董之以严刑
《寡人》 《寡人》 《鸿门宴》 《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虽董之以严刑
《寡人》 《寡人》 《鸿门宴》 《谏太宗十思疏》
类型2:介词“以”引导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高中文言文入门状语后置课件(推荐 )
还有呢?
下面这种比较奇葩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例1: 帅气的周老师幽默地讲完了枯燥宾语
例2: 聪明的学生们马上听懂了无聊的语法课
昨晚,周帅没忍住饥饿,又出去吃夜宵了。 在旧社会,这种偷偷吃夜宵的行为是要罚作业的。
昨晚,周帅没忍住饥饿,又出去吃夜宵了。 在旧社会,这种偷偷吃夜宵的行为是要罚作业的。
那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是怎么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 )
❖ 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A、操军破,必北还 ❖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得双石于潭上 ❖ 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语法格式: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名/代)+动词
识 2.语法格式:动词+/若+宾语(名/代)
2、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
不做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很少做状语。
例:你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应该”是汉语中
的助动词。
注意:助动词又叫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煎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 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 表必要:要、应、应该、应当、该当 表意愿:肯、敢、要、愿 在句子里常作状语,例如: “我们要认真对待。”(要) “他能不能来?”(能) “他不会不来。”(会) “春天早已到了,应该暖和了。”(应该) 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 “这样做可以吗?”(可以) “完全可以。”(可以) 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过”等。
语法格式: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
1、判断以下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A、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D、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屈原列传》)
2、选出是状语后置的一项:( A )
3、介词结构常做状语 例:燕王拜送于庭 “于”是介词,“于庭”是介词短语
状语说白了,就是修饰动作的词,也 可以理解成修饰谓语的词。
温故而知新
❖句子成分:(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 宾语
❖划分句子成分时先找谓语(动词或 形容词)
何谓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 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1.覆之以掌 (《促织》)用手掌盖在上面, 2.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3.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语法格式: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1、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学于余 (《师说》)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归去来兮辞》) 4、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法格式:动词+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梦游天姥 吟留别》) 3.长于臣 (《鸿门宴》)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 也》)
语法格式:形容词+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形容词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促织》) 3、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狱中杂 记》)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
状语与定语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前者附加成分; 不同的地方是,状语是谓语里的附加成分,
而定语是主语或宾语里的附加成分

例句: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状语常以以下形式出现:
1、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 例:跑得快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C、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 D、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史记·信陵君
窃符救赵》)
❖ 3、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C )
❖ 例:叫嚣乎东西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B、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 C、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翻译:如/若+宾语(名/代)+动词
小 3.语法格式:动词+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名/代)+动词
4.语法格式:形容词+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名/代)+形容词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