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文言文及翻译

于月明之夜,余独步于庭院之中,仰观皎洁之月,心旷神怡,遂作赋以记之。
月光如水,倾泻于大地,皎皎者若列缺,流光溢彩,映照人间。
此月何其皎洁,何其明亮,使人忘却尘世之烦恼,顿生超然物外之感。
观者莫不赞叹,此乃天地之大美,自然之至善也。
于是,余怀揣敬畏之心,细观月之变化。
起初,月如银钩,悬于碧空,其光如练,横亘天际。
俄而,月渐升,其光渐盛,犹如一轮明月,悬挂中天。
此时,月光如泼,洒满大地,万物皆沐浴其中,显得格外宁静,宛如仙境。
彼时,微风徐来,吹拂着柳枝,摇曳生姿。
那月光映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如同一幅泼墨山水画。
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似乎也在欣赏这美妙的夜景。
忽然,一阵蛙鸣传来,打破了夜的宁静,令人心旷神怡。
余伫立月下,思绪万千。
遥想古人,月下吟咏,抒发胸臆,留下无数佳作。
而今,余亦欲效仿古人,抒发心中之情。
于是,余吟诵道:“月下独酌,把酒话桑麻。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言罢,余不禁想起古人李白,亦曾在月下畅饮,吟诗作赋。
彼时,李白视月如友,与月为伴,何等潇洒。
余虽不能及,然亦愿效仿古人,追求那超脱尘世的境界。
夜渐深,月更明。
此时,月如满盘,圆满无缺。
余仰望天空,只见那明月高悬,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夜幕之中。
此情此景,令余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仙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之圆缺,犹如人生之起伏。
余想,人生在世,犹如行走在月下,历经风雨,方能见到圆满之月。
然圆满之后,亦会迎来残缺。
人生之意义,便在于这圆缺之间,把握住每一个瞬间,珍惜当下。
月色依旧,时光荏苒。
余在这月光之下,感悟人生,抒发情感。
愿此赋能传达余心中之情,亦愿世人能在这月光之下,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与美好。
赋曰:月明之夜,独步庭院。
皎洁之月,洒满人间。
观月之变,心旷神怡。
怀古思今,效仿古人。
月有圆缺,人生起伏。
把握瞬间,珍惜当下。
月光之下,感悟人生。
此情此景,心驰神往。
【翻译】在月光明亮的夜晚,我独自漫步在庭院之中。
那皎洁的月亮,洒满了人间。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状语后置句【笔记区】状语后置句类型:【1】句式特点一:谓语+ 以+ 后置状语。
具告以事。
树之以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句式特点二:谓语+ 于+ 后置状语。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注意: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3】句式特点三:谓语+ 乎+ 后置状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名垂乎后世。
【例题一】1. 把下面所有文言文句子改成现代汉语语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参考答案】1. 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侣鱼虾而友麋鹿。
2. 不幸吕师孟于前构恶,贾余庆于后献谄。
【例题二】1.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C. 古之人不余欺也D.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2. 把下面所有文言文句子改成现代汉语语序,并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参考答案】1. D2.(1)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翻译: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2)州司临门,于星火急。
翻译: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3)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
翻译: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在路上就不再会肩挑头顶东西了。
【习题一】把下面所有文言文句子改成现代汉语语序,并翻译。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2)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参考答案】(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于后世自见哉?翻译: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2)管仲于齐任政,齐桓公以霸。
翻译:管仲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凭借他称霸。
状语后置例句文言文翻译

一、时间状语后置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例句2:夜以继日,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为政》)
翻译:夜以继日,不知老之将至。
二、地点状语后置
例句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幽暗昏惑的地方,没有东西可以依靠,也不能到达。
例句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高看得更广。
三、方式状语后置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例句2:吾尝三叹其才矣,亦不可及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多次赞叹他的才华,却也无法达到。
四、原因状语后置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例句2:吾尝夜观天象,不知天之所以高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夜晚观察天象,不知天之所以高。
五、目的状语后置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例句2:吾尝求师而问焉,亦不可得也。
(《劝学》)
翻译:我曾经寻求老师请教,却也无法得到。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使得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丰富。
在阅读文言文时,了解并掌握状语后置这一语法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状语后置初中文言文例句

状语后置初中文言文例句
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是一种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以下是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10个状语后置的例句:
1.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翻译:用将尉的头祭天。
2.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翻译:拿当代的国家大事来询问我。
3.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翻译: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4.告事者乃疏状御史,验与本状不同。
(《张文瓘传》)
翻译:告事的人乃疏写状子给御史,验与本状不同。
5.欲有求于我也。
(《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想对我有所求。
6.覆之以掌。
(《促织》)
翻译:用手掌覆盖住它。
7.藏于己曰私。
(《四书五经·大学》)
翻译:藏在自己身上叫做自私。
8.投以骨。
(《狼》)
翻译:把骨头投给狼。
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10.具告以事。
(《鸿门宴》)
翻译: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他。
状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子

状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子摘要:1.状语后置的定义和作用2.状语后置的类型3.状语后置的例子和解释4.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应用5.学习状语后置的意义和方法正文:状语后置是指在文言文中,状语出现在句子的主干之后的现象。
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条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状语后置有助于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使句子更加简洁、精炼。
状语后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间状语后置: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如“之夜”、“明日”等。
例如:“明日,吾与尔共赴沙场。
”(明天,我和你一起去战场。
)2.地点状语后置: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地点,如“于”、“而”等。
例如:“孔子生于鲁,长于鲁。
”(孔子出生在鲁国,成长在鲁国。
)3.原因状语后置: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原因,如“以”、“故”等。
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因为险恶的命运,从小就遭遇不幸。
)4.目的状语后置: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目的,如“乎”、“而”等。
例如:“吾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乘风回去,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太寒冷。
)5.条件状语后置: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条件,如“然”、“则”等。
例如:“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如果让我眼底没有离别的悲伤,我才不相信人间会有白发。
)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应用需要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总结。
学习状语后置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习状语后置的方法有:1.多读文言文,积累各种类型的状语后置句子,并加以理解和分析。
2.结合实际句子,了解状语后置的作用和意义,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
3.在写作中尝试运用状语后置,提高句子的表现力和精炼程度。
文言文状语后置句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庐山谣者,庐山之谣也。
昔者,庐山之上,有仙人焉,故庐山得名。
仙人已去,庐山之名犹存。
水之深浅,龙之有无,亦复如是。
斯室虽陋,然吾德馨,故可称为斯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室之美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室之雅也。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此室之乐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室之静也。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室之志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言室虽陋,然德馨,何陋之有?吾尝游于斯室,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心甚悦之。
盖因其陋,而反见其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室之所以为雅也。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此室之所以为乐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室之所以为静也。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室之所以为志也。
庐山之谣,非独庐山有之,凡山之有仙者,皆有谣。
水之有龙者,皆有灵。
此室虽陋,然吾德馨,故可称为斯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室之美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室之雅也。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此室之乐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室之静也。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室之志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言室虽陋,然德馨,何陋之有?吾闻之,德馨者,不以为陋。
故斯室虽陋,而吾心不以为陋。
何陋之有?吾尝游于斯室,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心甚悦之。
盖因其陋,而反见其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此室之所以为雅也。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此室之所以为乐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室之所以为静也。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室之所以为志也。
庐山之谣,传于世久矣。
吾虽未能至庐山,然心向往之。
盖庐山之谣,非独庐山有之,凡山之有仙者,皆有谣。
水之有龙者,皆有灵。
此室虽陋,然吾德馨,故可称为斯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室之美也。
文言文倒装句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其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
2. 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状语通常放在动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状语,会将其放在动词之后。
例如,“以乘韦先,牛十二,弗石辞也。
”(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赠礼品,再送十二头牛,辞谢再三不肯接受。
)
3. 介词短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短语通常放在动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介词短语,会将其放在动词之后。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
”(看到打鱼人,便大吃一惊。
)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状语后置句文言文

状语后置句文言文
状语后置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语法现象,即将状语放在谓语之后。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放在谓语之前,而在文言文中,由于谓语后面不能直接加上宾语,因此需要将状语放在谓语之后,以引出宾语。
以下是一些状语后置句的例子:
1. 名词 + 之+谓语:如“吾与之共知此事”(我和他们俩都知道这件事)。
2. 动词 + 于+名词 + 谓语: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
学习的时候时常复习,不是很高兴吗)。
3. 形容词 + 而+谓语:如“山静而水清”(山很寂静,水很清澈)。
4. 副词 + 则+谓语: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会产生空虚之感,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面临危险)。
状语后置句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是文言文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
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
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②贤③战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
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
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可见,只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且有意识地在课文中寻找和总结,那么,轻松学会“介词结构后置”这一语法现象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