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摘要】英语与汉语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两种语言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通过分析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文化背景和语言学习等方面的相似性,探讨了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联系。

这种相似性不仅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还为进一步研究语言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继续关注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对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英语,汉语,相似性,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文化背景,语言学习,跨文化交流,研究,重要意义。

1. 引言1.1 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英语与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拥有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文化背景和语言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研究人员认为,了解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两种语言,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流。

在语音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拥有声调,相对较为简单的元音和辅音系统以及共享的音节结构。

这种相似性使得学习者更容易跨越语言障碍,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在词汇方面,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意义和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有助于学习者更快地扩大词汇量。

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主谓宾结构和修饰语的使用方式,这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便利。

英语与汉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也有助于加深对语言学习的理解。

继续深入研究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英语与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对于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似性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英语与汉语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两种语言之一,它们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相似性,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在英语和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和宾语。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容词、副词、代词等词类,并且它们的使用方式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英语和汉语还都有时态、语气等语法概念,尽管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相似性。

在学习英语和汉语的过程中,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会有一些基础上的相通性。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些相似的词汇,比如一些基本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

“家”在汉语中是“home”,在英语中也是“home”;“朋友”在汉语中是“friend”,在英语中同样是“friend”。

这些相似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的构词方式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有“前缀”、“后缀”和“派生词”等词汇构成方式。

学习者在掌握了一些基础词汇之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运用另一种语言中的词汇。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英语是一种“顺序语言”,句子中的成分排列是有序的,而汉语是一种“灵活语言”,句子的成分排列可以比较自由。

这就导致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和汉语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一点,尽量避免直译的方式,而应该更多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词汇的使用上,英语和汉语也存在一些不同。

英语中有一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在汉语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学习者在运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一点,避免出现直译和不自然的表达方式。

尽管英语和汉语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其实质和用法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性。

英语与汉语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学习英语和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基础的相似性,并结合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两种语言。

英汉间的语法差异与联系

英汉间的语法差异与联系

英汉间的语法差异与联系作为不同的语种,英语和汉语之间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语法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了解这些差异和联系,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其语法规则大致是相同的,如汉语中有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结构,英语中同样有这些结构。

这些语言结构的相同点,是我们搞好翻译的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于帮助我们有效实现英汉语法的衔接、提高翻译的质量大有益处。

下面就介绍几种差异,供大家参考。

一、词法的差异与联系英语与汉语词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的差异与联系英语与汉语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上,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没有很大的差异。

如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他们,在英语中有相应的you, I, he, (she, it), you, we, they等词与其对应。

另外,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有数和性的区别,英语中也有这些区别。

对于普通名词,汉语是没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的,数量只用数量词来表示。

而英语则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并且可数名词又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如:汉语“我校有700名学生。

”英语为“There’re seven hundred students in our school.”汉语“3瓶水”,英语为“three bottles of water”。

“学生”和“水”在汉语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英语中却发生了变化(students, water)。

2、动词的差异与联系汉语中的动词是不受人称和数的影响的,如汉语“我有一个小孩”“你也有一个小孩”“西蒙有3个小孩”这3句中的“有”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英语“I have one child.”“You also have one child.”“Simon has three children.”就发生了变化,Simon后面用的是has。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英语对汉语日常用语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英语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用音译的方式,意译的方式或照抄不译的方式来使用它们,我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译介,到19世纪末兴起对西方文学、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介,使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汉语,比如化学元素名称,还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真理、民主、知识、政府,以及阿司匹林、凡士林、X光、氨基酸、卡路里、比基尼等,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求新求变的计算机领域、在广告用语和青年用语以及经济方面所使用的英语的数量多于其他领域,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也最大。

1.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新词,许多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只能通过描述的方法才能传递同样的信息。

所以,人们干脆把此类词“进口”过来,直接使用,比如因特网(internet)、在线(online)、网络(network)、伊妹儿或电子邮件(e mail)、网络用户(user)、主页(homepage)、网页(webside)、链接(link)、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 拷贝,复制(copy)等。

2.广告领域在很多产品的广告用语中,英语占很大份量,因为这样使广告显得更富科学性、更时尚,从而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现在多数知名品的产品名称及广告词设计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外来语,如“anything is possible (李宁广告)keep moving(安踏广告)等,以及品牌名称Audi、MOTO、NOKIA、Sony、Boss、YSL等。

也有人对广告中大量使用英语的现象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顾客的理解能力,影响产品的销售,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技术及经济实力,国人即使不明白,广告中英语单词的意思,也可猜出这些广告是公司的口号,并且意味着上乘的品质。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1. 引言1.1 英语与汉语作为世界上两种重要的语言英语与汉语作为世界上两种重要的语言,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学习和使用,是商务、政治、科技等领域的重要交流工具。

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两种语言都承载着各自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英语与汉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和汉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世界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两种语言的理解,也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

1.2 英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英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时期。

当时,唐朝中国开始与西方世界建立联系,汉语开始受到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家的语言影响。

而在英语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其他日耳曼民族开始在英国定居,并且他们的语言逐渐演变为英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也受到拉丁语、法语等其他欧洲语言的影响。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渊源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和地理背景,但在历史进程中也发生过一些交流和影响,这使得两种语言之间产生了一些共同的特征。

在古代,英语与汉语可能曾经在丝绸之路等交通要道上接触过,造就了一些共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虽然其影响程度有限,但这种交流也为今天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英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虽然并不十分密切,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一些联系,这也为今天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1.3 研究英语与汉语相似性的意义研究英语与汉语相似性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这两种重要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并从中发现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的实际意义。

通过研究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探究它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论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差异

论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差异

论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差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在语法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汉语和英语语法之间的一些主要差异:1. 词序顺序: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而英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或主宾谓。

换句话说,在一个简单的句子中,汉语的单词排序是主语 + 谓语 + 宾语,而英语的单词排序可以是主语 + 宾语 + 谓语或者主语 + 谓语 + 宾语。

2. 冠词:英语有冠词(a、an、the),用来表示名词的特定性质。

而汉语没有冠词系统,不需要使用冠词。

3. 时态:汉语的时态表示可以通过词语以及句子的上下文来推断,而英语则使用动词的时态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汉语中的动词不会根据时态的变化而改变。

4. 动词时态和语态:英语有多种动词时态和语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进行时、完成时以及被动语态等。

在汉语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通常由上下文来指示。

5. 名词复数: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形式使用复数形态变化,而汉语中没有复数形式,可以通过量词来表示数量。

6. 代词:汉语的代词没有性别和数的区分,而英语的代词有性别和数的区分。

在英语中,男性用"he"表示,女性用"she"表示,而在汉语中使用相同的代词"他"。

7. 形容词和副词的位置:在英语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前,而在汉语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后。

副词在英语中通常放在动词之前,而在汉语中通常放在动词之后。

8. 定语从句:在英语中,定语从句是由关系代词(如who、which、that)引导的,并且通常位于被修饰的名词之后。

在汉语中,定语从句通常是由关系词(如的、之、之一)引导的,并且位于被修饰的名词之前。

汉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汉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汉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对于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首先要将其放置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中来讨论。

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全面深刻的交融与渗透史无前例。

从这个背景来看,当今中国社会的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并存是必然的、必要的和必需的,也是进步的,具有积极意义的。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是共生共变的,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社会现实。

英语学习成为教育热点和社会潮流,反映的正是这种开放的时代要求,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回想“文化大革命”期间,会外语的人动辄被扣上“里通外国”、“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特务”的帽子,社会上极端的颂扬语和恶狠狠的骂詈语并存,母语教育被糟蹋得无以复加,外语学习更是被打八十八层地狱。

再从文化角度来看,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精彩纷呈,多元化的特征日益明显。

语言作为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载体,在相互接触与交融中不断丰富着内涵,这既合乎规律又十分有益。

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大国,必须广泛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学习一种外语就是在习得一种文化,就是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子,对扩大视野、吸收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成果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中,母语文化也能在不断强健自身的同时,对其他语言文化旌以种种影响,从而为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化作更多的贡献。

其次,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两者的关系,既坚持母语的第一性,又肯定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作为我们母语的汉语,其音、形、义都有一系列其他语言不具备的特点。

如在语音上,元音占优势,又有声调、双声叠韵、儿化迭音、开齐合撮等变化,还讲究双音节、四音节对称匀合,使之音节分明、音色明亮、节律自如、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在文字上,有表意体系文字特有的强烈的象征性和表意性,方块字形的分合和重组十分方便;在意义上,单音节语素的条件使语义组合格外灵活,形成了强烈的意合特点和自由倾向。

在语言文化方面,讲究含蓄、内敛,意在言外,有明显的汉民族文化特征。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浅析英语与汉语的相似性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语音和语法结构,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们也有着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相似性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看看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方面的相似性。

英语是一种印欧语系语言,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

尽管它们的词汇来源不同,但是它们在一些词汇上有着相似之处。

英语中的“tea”和汉语中的“茶”表示的都是茶这种饮料;英语中的“computer”和汉语中的“电脑”表示的都是计算机;英语中的“music”和汉语中的“音乐”表示的都是音乐。

这些词汇的相似性反映了两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之处。

让我们来看看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的相似性。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英语和汉语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基本词类,并且它们的词序都是主谓宾的顺序。

在一些句子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和完成时态等。

这些相似之处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的一些共同之处。

尽管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语音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深入研究英语和汉语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内在规律,并且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它们。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和汉语的相似性,进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近来,社会上有些人大谈“英语热”影响了母语即汉语的教学,因而提出以降低英语提高汉语在高考中的分值来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当然,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时期,这一招会有一定效果。

然而,我对于这一建议的出发点难以赞同,对用这种方法能否达到促进汉语教学的目的,我也持怀疑的态度。

我在《外语教育不可削弱》①与《外语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②两篇文中曾提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说得很简单。

最近,读了《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③一书很受启发,我试图较深入地与外语界和语文界的人士一起探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的地位空前提升,不断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英语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这是英语热的根本原因。

只要坚持改革开放,英语就不会降温。

当前英语是否过热?实际是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

例如,高考必考外语使得一些有特长的但外语成绩差的考生难以上大学;各种职业招聘都要外语资格证;职业学校不论专业特点都要求学生学外语;外语学习低龄化,家长争相送小学低年级和幼儿上英语培训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其实,这些是属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不应该一股脑归罪于英语热。

至于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需要调查和实证。

中小学乃至整个社会一向重视语文课,有充足的课时、好的师资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学条件优于英语教学。

只有为数极少的刚刚起步的国际班使用全英语教学,学生可能对语文学习有所放松。

即使外国语学校也很重视语文课,由于汉语与英语相互交融,外语学得好的学生汉语也不会差。

如果,学生普遍存在对语文不够重视或不感兴趣,这首先要从语文教学本身找原因,而不好埋怨别的学科。

正像英语教学出了问题,就该分析自身的问题,怎么能把责任推到别的学科身上去呢?所以,汉语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仅靠高考增加分值是难以奏效的。

英语对汉语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自19世纪以来,我们的先辈对比汉语与英语,发现汉语缺乏规范的拼音和语法规则,为了方便国人学习汉语,也为了减少外国人学汉语的困难,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早在清末就有一位名叫卢憨章(1854-1928)的厦门人,去新加坡学过三年英语回国后,研究拼音字,于1892年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

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普及教育、兴科学,使用拼音字可大大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

1918年一种新的注音方案(玻、坡、模、佛)开始运作,到了1930年,注音符号与罗马字拼音名并存,普及到词典和启蒙童稚读物中。

1951年,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他还说:“看起来还是以采取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

……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

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

”经过多次研究,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并开始向全国小学推行。

26个汉语拼音字母与英语26个字母相同,通过汉语拼音将汉字词汇音译成英文词汇,创造了极为方便快捷的途径,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国际交流。

同时,世界各国愿意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上说的是借助英语字母创造了汉语拼音。

我们的前辈还借鉴了英语语法创建了汉语语法。

1898年马建忠(1844-1900)受英语语法的启发,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以“词本位”为基础的汉语语法《马氏文通》。

1924年,黎锦熙出版了《新著国语语法》,创立了“句本位”的语法体系。

1943年,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法》,提出了汉语无屈折作用和汉语词无形态变化的观点。

以后,丁声树、朱德熙、吕叔湘等均仿照英语语法继续研究汉语语法。

“借英鉴汉”“以英套汉”的研究方法固然建立了汉语语法,但毕竟没有摆脱西方的影响,缺少中国自己的语言理论,因而在世界上很少听到中国的声音。

据吕叔湘、许国璋、钱冠连等先生的分析,问题的原因在于外语界与汉语界长期老死不相往来。

汉语界人士以音韵、训诂、方言、汉语语法的研究为主,外语界人士则以解释国外语言学派的理论为主。

汉语界缺乏精通外语的人才,外语界罕见精通古汉语的人才。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提倡,语言专业(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的研究人员应精通汉语和一至两种外语。

那种“研究汉语的不必学外语”和“研究外语的不必学古汉语”的观点是狭隘的。

应加强汉语与英语及其他外语的交流,外语与汉语互相学习、交流、借鉴,共同发展。

21世纪也应多出像赵元任、林语堂、季羡林以及前面提到的大师级的人物,英语和汉语都非常娴熟,并能在语言研究上有真知灼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发展汉语,就要解放思想,借助外语,创新改革,创立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汉语语言学理论,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向世界各国推广和普及汉语自然要借助英语和其他外语。

从1990年我国设立“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以来,外国考生人数迅速上升。

为了更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和学习汉语,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发起创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计划。

到2012年底,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进一步强劲,全球“汉语热”必将持续升温,并深入世界各个角落。

据乐观预计,用不了多久,中文将和英语、西班牙语一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工作语言。


3. 凸显汉语在网络上的优越性
计算机技术由西方传入中国,首先使用的是英语拼音文字输入,然而,汉字输入方法多于英语,有音码还有形码;由于汉字是单音调比拼音文字更具保真能力,汉字单体书写比拼音文字更易于储藏,汉字相互逻辑结合更具表现力,不仅输入汉字的速度快于英文,而且比英语更容易采用语音和手写输入。

虽然,现在互联网上使用英语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汉语却具有很大的潜力,当然,目前还面临严峻挑战,还要利用英语这个媒介来推广汉语,发挥汉语在网络上的优势。

英语与汉语要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国人的声音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

中式英语逐渐被外国人所理解和认可。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已经达到一千多条。

除了音译的人名、地名及文娱体育、食物、习俗等名词,如wushu (武术),jiaozi(饺子),feng shui(风水)等,还有意译的词或短语,如The Art of War(《孙子兵法》),open door policy(开放政策)。

最有趣的是语义再生的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等。

据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显示,自1994年以来国际英语增加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亿万中国人在学英语、用英语,也在制造英语,实际上是在向英语输入汉语的元素,逐步使其形成中国式的英语,成为英语的一
个分支。

最终与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等一样融入世界英语的大家庭。

而与此同时,英语热也给汉语词典增加了大量的新词,如“AA制”、“T血衫”、“粉丝”、“GDP”等。

在当今形势下,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是历史的必然。

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这两大世界强势语言文化只有相互学习、借鉴,交融在一起,才能对世界的和平和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中小学英语与语文教学之争不难解决。

我认为,英语和语文界的同仁们要改变互不联系的状况,携起手来,相互学习、交流,切实研究如何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