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汇编(上)
2007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7篇(含答案与翻译)

2007年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郦生见沛公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①。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②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③,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④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⑤!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⑥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合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⑦。
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⑧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⑨,今其城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⑩足下。
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释]①沛公:汉高祖刘邦。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当时属陈留。
传舍:旅舍。
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
②倨:相当于“距”,坐。
③长揖:旧时所行的一种见面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移动。
不拜:不跪拜。
④且:还是。
⑤竖儒:骂人的话,如同说“无见识的儒生”。
⑥相率:互相联合。
⑦从横:合纵、连横。
这里是泛指秦与六国之间的激烈斗争。
从,相当于“纵”。
这句话的意思是:郦生就谈论起秦与六国合纵连横斗争的得失成败。
⑧起:兴起,率领。
⑨冲:要塞。
四通五达之郊: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
⑩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2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A郦生至,入谒.(拜见) B臣善.其令(与……要好,有交情)C延郦生上坐,谢.之(感谢) D遂下.陈留(攻下了)24、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2分)(1)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2)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2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意思。
(3分)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26、郦生见到刘邦十为什么“长揖不拜”?在攻打陈留一役中郦生给刘邦出了怎样的计谋?(4分)【参考答案】23、C(2分)24、(1)省略“之”字,即“这样的军队”。
2007年《醉翁亭记》中考试题汇编

SHZXZX 2007年《醉翁亭记》中考试题汇编整理编辑: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课文默写(1)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2007年温州市)(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2007年开封市)(3)野芳发而幽香,。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2007年河南省)(4)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晏饮之中的句子是:,。
(2007年河北省)(5)《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贵港市)(6)《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2007年安岳县)(7)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8)人们常用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2007年金华市)『参考答案』(1)在乎山水之间也(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觥筹交错 (8)醉翁之意不在酒二、课文阅读(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作答。
(10)(2007年十堰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007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

2007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20.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这一远见卓识。
(3分)【参考答案】18.(1)的人(2)就(3)这样19.(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20.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参考答案】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2007四川安岳)【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2007年山西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

2007年山西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甲】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选自《为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彼竭我盈.( ) (2)望其旗靡.( )(3蜀之鄙.有二僧( ) (4) 贫者语.于富者曰( )19.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翻译:(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2分)翻译:20.【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
【乙】文中富者先后说了两次相同的话,但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同,第一次表达出的是的态度;第二次表达出的是的态度。
(4分)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3分)(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答:(2)【乙】文中贫者“自南海还”的成功带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答:【参考答案】18.(非课改实验区)(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边境 (4)对……说,告诉 (每空1分)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20.故克之故逐之怀疑否定、蔑视及嘲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能力。
(每空1分)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深人理解,以及联系生活、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007年山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8篇(含答案与翻译)

2007年山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分)公约之.饭()惟.啖胡饼中间少许()1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1分)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1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2分)【参考答案】11.代词,代萧氏子只1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1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译文】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
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
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
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
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
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
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
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2007山东滨州)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200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

200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二)(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2007年中考文言文试题

2007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方法2007年中考文言文试题,取材于课内,考查内容包括:一、作家作品。
要了解文段出自哪部作品或文集,作家名、朝代、字、号。
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要注意通假、词类活用、古今词义区别,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静态和动态意义。
三、背诵并默写文中重要的句子,理解、翻译句子的含义。
翻译总体要求是“信、达、雅”。
要注意直译与意译结合。
在具体翻译时要注意:1、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到位。
2、注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几种特殊句式。
四、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分析文章结构,结合写作背景,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五、写作手法的鉴赏与评析。
要掌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赋比兴、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类比、铺垫、骈散结合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六、掌握重点语句的停顿。
主要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三种。
七、注意文言文段的比较阅读。
学会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
八、结合文段内容的开放性阅读。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如何做好文言文复习工作,我认为:根据考点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他们扫清知识盲点,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下面谈谈我复习文言文的几个措施,仅供参考。
一、根据课文内容指导背诵,准确默写每篇文章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我们可以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指导学生背诵,比如《曹刽论战》可以围绕战争,按照“请战——问战——参战——释战”的故事情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醉翁亭记》可以根据从远到近、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季节顺序指导学生熟练背诵1、2节;根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情节指导第3段的背诵。
二、梳理文言知识、分类归纳知识是具有系统性的,梳理知识结构是较好的复习方法之一。
尤其是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很有必要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
2007年湖南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

2007年湖南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2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
26.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7.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参考答案】23.①同(通)“辨”,分辨。
②尽头。
③长久,永远。
24.B25.①秋天里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②听到了上百条(不少)道理,便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26.C27.可能的感受:①现有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②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有被人认为学问少的时候,因此我们一方面没有骄傲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③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④见识短浅,学识浅陋就会遭人耻笑,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汇编(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潺亭实验中学邓强1. 2007 年陕西省试验区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19题。
(14分)【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姑置.之( )(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16.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18.【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2分)19.【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2分)参考答案:15.(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4)离开16.C17.(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
(2)一会儿,那个人有狂奔回来。
18.“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至少;也可能是第一枝。
更能体现“早”的特点。
19.甲:作诗要反复修改。
乙:作诗炼字很重要。
2.2007年福建省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4题。
(16分)【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选自《四知》)【乙】公仪休①相鲁②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公仪子不受。
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④。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⑤夫恃人⑥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初潭集》)【注释】①公仪休:人名,复姓公仪,名休。
②相鲁:做鲁国宰相③下人:迁就别人④色:神色⑤明:明白⑥恃人:依赖别人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举.茂才()(2)故人知.君()(3)一.国争买鱼而献之()(4)虽.不受鱼()1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闻其贤而.辟之一国争买鱼而.献之B. 君不知故.人夫唯嗜鱼,故.不受也C.当之.郡必有下人之.色D.明于人之为.己者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2)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13.联系甲段的内容,说说杨震为什么被称为“四知”先生?你还知道与杨震具有相同品质的人吗?请列举一个。
14.读完这两则故事,请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10. ( l )推举,选拔( 2 )了解(3 )全(4 )即使11. A12. ( l )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字来送给杨震。
( 2 )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13.示例:因为杨震为官清廉,不接受别人的贿赂。
如包拯等。
14.示例:从他们的拒不受贿的言行,感受到他们廉洁自律的思想品德。
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
(或不要只贪图眼前利益而迷失方向等。
)3. 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
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
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
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2分)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 D.指佛教或僧人E喜悦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2分)答: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4分)答:参考答案: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2. A3. 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
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各2分)4. 2007年湖北省黄冈市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3分)(1)(2)(3)15.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除甲、乙两文之外)(1分)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参考答案:13.(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分,每空1分)14.(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
(3分,每小题1分,意近即可)15.(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1分,符合要求即可)5.2007年湖北省黄石市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①之为“盗户”。
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②之,盖恐其复叛也。
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③焉。
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
(选自《聊斋志异》)注:①别:另立户头的意思。
②曲意左袒:有意袒护。
③稽籍:查看户籍。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盖.恐其复叛也盖:②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辄:③适.官署多狐适:④而怨家则力.攻其伪劣力: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邑宰别之.为“盗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B.而先以.盗之真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C.反复相.苦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D.宰有女为.所惑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9.请将文中划线的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0.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2分)参考答案:7.①因为②就,总是③适逢④竭力8.A9.(术士)用符(把狐狸)捉进瓶中,将要用为烧(它)。
10.“我盗户也!”6.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黔之驴柳宗元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 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 (hǎn):虎怒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10.翻译下列句子。
(2分)技止此耳!译文: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4分)成语:启示:参考答案:7. 2007年吉林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六一居士传(节选)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
……”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
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3.“屡易其号”中“屡”的意思是:(1分)14.“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2分)15.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2分)参考答案:13.多次(1分)14.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2分)15.聊以志吾之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