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合集下载

希波战争欧亚两大洲的第一次撞击

希波战争欧亚两大洲的第一次撞击

口气读懂古希腊SPECIAL ISSUE希波战争欧亚两大洲的第一次撞击文I 阎滨[.希腊与波斯帝国阿契美尼 ]I ;德王朝从公元前490年到公 I ---1元前479年间陆陆续续发生的一系列冲突,被后世称为希波战争。

这场战争是继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以来,欧亚两大洲间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与只存在于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特洛伊战争相比,希波战争已经属于历史的范畴,不再是神话。

希波战争结束之前一年,小亚细亚半岛的希腊殖民城邦哈利卡纳索斯诞生 了一位男孩,即写出了希腊第一部史学著作《历史》一书的作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被后世称为历史之父,称雄一时。

伯罗奔尼撒半岛多山,地形崎岖, 除了北部的萨里和马其顿等较为平缓的地区外,半岛大部分地方不适合骑 兵机动,因此古希腊通常不重视骑兵,而倚重不断改进的步兵方阵。

从公元前7世纪起,古希腊就开始采用方阵作战,在古典时代,希腊的重装步兵占 据了战场的主导地位。

军队的核心由重装步兵及其组成的方阵构成。

重装步兵Hoplite 这一称谓,来源于希腊士兵装备的盾牌,即大圆盾Hopion 。

重装步兵是拥有财产的公民,他们中有80%都是农民,需自掏腰包置备武器和盔甲。

希腊重步兵通过体育运动和频繁的作战练就健壮的体魄。

上战场时,重步兵会头戴头盔,胸披铠甲,膝盖至脚踝关节之间的小腿也包覆胫甲,正前方的防护严丝合缝。

重步兵的主要武器是长约2-3米的长矛,他们同时还手持圆盾,腰间常挂着一把短剑。

作战时,数以千计的重步兵构成一排排的重叠线列,将大圆盾套在左 臂上挡住大半个身躯,同时前面2-3排重步兵将长矛对准敌人,后面各排把 矛架在前一排士兵的肩上,形成一道屏障。

纵深8-12排不等,一排排密集洲际战争的信史记载。

古典时代的战争昌盛,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成就。

古希他的毕生心血《历史》一书集中讲述了希波战争,但这本书也存有众多争议。

400年后,古罗马时代的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就称希罗多德为谎言之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史学特点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史学特点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史学特点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与《荷马史诗》《希波战争史》并称为希腊史学的三大名篇。

其史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修昔底德在撰写这部著作时,采取了十分严肃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并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

他以资料翔实可靠、叙事力求公允而名垂青史。

- 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修昔底德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 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修昔底德具有比较成熟的史学思想和修史方法,他彻底的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 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他的文字表述形式平实、简洁、生动,充满智慧。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不仅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还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

《古希腊两千年史》伯罗奔尼撒战争1

《古希腊两千年史》伯罗奔尼撒战争1

《古希腊两千年史》伯罗奔尼撒战争1伯罗奔尼撒战争11、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帝国的出现,使雅典古典文明臻于极盛。

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任首席执政官,标志着希腊古典文明繁荣时代的到来。

伯里克利出身于雅典名门,年轻时代是在提洛同盟抗击波斯人的战争中度过的。

他任首席执政官后,对内实行改革,权达下层公民,使古典希腊文明臻于极盛。

对外以扩大雅典势力和利益为原则,加强控制提洛同盟盟邦,变提洛同盟为" 雅典海上帝国" ,把同盟金库从提洛岛迁至雅典,同盟会议不再召开,雅典积极准备扩张。

虽然雅典与斯巴达作为不同的政治制度国家一直有宿怨,但是基于斯巴达组建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势力比较强大,时机不够成熟,在结束波斯战争和加强“帝国”统治后,伯里克利在公元前448年发动外交攻势,派出一个由20组成的外交使团出使希腊各城邦,邀请希腊各邦参加在雅典召开的泛希腊大会,讨论重建被波斯焚毁的神庙、履行鲜祭誓言、保持海上自由和确立希腊世界和平等事宜,企图使雅典以盟主身份执希腊世界之牛耳。

但是,伯罗奔尼撤同盟拒绝了这一建议。

为了争夺中希腊,雅典与科林斯之间进行了持续十六年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60-前446) 。

科林斯所处的位置本应构成雅典和斯巴达间的缓冲国。

事实上,科林斯与雅典关系向来不错,曾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与雅典密切合作,一道打败了波斯海军。

但雅典向西扩张,特别是囊括了西西里岛和亚平宁半岛(意大利)以后,科林斯的市场和原料来源被雅典控制,繁荣不再有保障;而且科林斯的富裕邻邦(或者说是“后院”)米加拉(麦加拉,Megara) 时而倾向雅典,时而倾向科林斯。

米加拉的骑墙态度加剧了雅典和科林斯之间的冲突。

遭到了雅典侵略和长期贸易禁运。

公元前460年,麦加拉与科林斯失和,退出伯罗奔尼撒同盟,加入雅典海上同盟(提洛同盟)。

第一次战役 (前460年) 科林斯获胜,但次年 (前459年) 雅典则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双方在公元前446年就雅典和科林斯之间的爱琴岛 (Aegina) 的自治地位订立了和平协议,雅典后来违反这个条约,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在战争期间内政与外交息息相联。

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

但战争的结束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希望,尤其人们希望和平和自由。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希望你喜欢。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背景提洛同盟是希波战争中由希腊的自由城市自愿成立的一个同盟。

希波战争50年后,这个同盟已经退化,成为雅典保持和加强其在爱琴海的霸权的权力和强制工具。

此外,雅典建立了从雅典到比雷埃斯港的一垛“长墙”,城墙将雅典与其海港比雷埃夫斯连在一起,使得这条对雅典来说俨如“生命之路”的地区不受陆上敌人的威胁。

斯巴达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是提洛同盟的霸权的对抗者。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冲突早在前460年就开始了。

触发的事件是米加腊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投靠雅典。

这场冲突从前460年一直持续到前446年,被称为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一般被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奏。

前446年,双方打了个平手,米加腊又回到了伯罗奔尼撒联盟。

在签署和平条约时,双方觉得彼此力量均衡,故决定互相尊重对方的联盟,在冲突情况下由一个裁判来决定谁对谁错。

“中立”的城市国家被排除在这和平条约之外,这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大错。

前430年代,在希腊世界的边缘,一根导火线被点燃,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引导了战争的爆发。

军事比较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

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滨海城市组成,因此它们的强处在于海战。

雅典作为最大的海上霸权,主要依靠它的海军和同盟。

雅典的海军最主要的是它的三列桨战舰和爱琴海的地理。

三列桨战舰是轻型战舰,实际上不能在深海中远航。

假如天气变坏,它们必须立刻寻找避风港。

最好的避风港是沙滩,但是爱琴海边上沙滩很少,大多数海岸是岩石和海礁,适当的避风港往往是港口城市,因此对于希腊的海军来说,同盟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

对雅典来说,提洛同盟对它的贸易和作战同样重要。

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市组成,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它们的长矛兵。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希波战争起因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该地区的希腊城邦被迫向居鲁士称臣纳贡。

公元前500年小亚希腊人发动起义。

首义之城米利都向斯巴达和雅典等邦求援,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同意出兵,斯巴达却拒绝了米利都人的要求。

雅典当时并不了解波斯帝国的情况,对西亚形势的变化所知甚少,只因米利都代表在雅典大讲波斯的富裕与波斯人的不堪一击而受到诱惑,再加上雅典人与米利都人有同族人的情感,于是派出20艘三列桨舰前往小亚援助。

①埃列特里亚出兵则因为米利都曾军援过它,此次是为了回报,象征性地派出5条战舰。

公元前499年,起义军被波斯军击溃,雅典等援军见势不妙,迅速脱离战场,返回本国,丢下起义者孤军奋战。

面对波斯重兵,小亚起义各邦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桨舰的联合舰队,坚持了5年战争,终被波斯军各个击破。

公元前494年,大流士一世在小亚彻底恢复统治,小亚希腊人为此蒙受巨大灾难:许多城市和神庙被毁,男子被杀,妇女变为奴隶,儿童受到阉割。

残余的居民向地中海西部逃亡,引起一次小规模的移民新浪潮。

据说,大流士特别对雅典的介入恨恨不已,发誓要向尚未受到“惩罚”的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复仇。

他的仇恨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致每天用饭时都让仆人提醒他:“主公,不要忘掉雅典人啊!”①因此,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因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在于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野心。

过程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公元前449年止,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段,后期(公元前479年以后)为希腊人的反攻和相持的阶段。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军水陆并进,杀向希腊。

中途遭受风暴袭击,陆军在征服马其顿后受色雷斯人打击,损失惨重,因而退兵。

公元前490年,波斯军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引导下,乘舰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腊。

先破埃列特里亚,将居民尽数掳往波斯,同年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东北部马拉松平原登陆。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要过程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要过程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要过程“这场战争的规模和重要性将远远超过此前的所有战争。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雅典和斯巴达双方当时都处于最佳战备状态,方方面面都已经蓄势待发,并且其他希腊人也加入了两大阵营中的一方,有的立即参加,有的正在打算加入。

因为这是曾经震撼了希腊人的最宏大的动荡,还影响到了一些蛮族,或者我们可以说,影响了人类的很大一部分。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典时代希腊三十年内战史,也是希腊文明由盛转衰的标准性事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可分为战前、一战、二战和战后四个时期。

战前时期(公元前5世纪),在战争开始前50年,时代主题是所有希腊城邦国家联合一起抵御蛮族波斯帝国入侵,具有正义性。

斯巴达是旧霸主,强于陆军,雅典是新霸主,强于海战。

在两次打败波斯入侵后,希腊人将波斯的势力赶出欧洲,并夺回小亚细亚沿海的希腊城邦,保持了希腊原有的独立。

希波战争后雅典通过殖民和贸易,成长为新兴海洋帝国,民主政体和软实力影响巨大。

希腊世界里出现新旧两个霸主和联盟,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联盟,雅典的提洛同盟。

两个联盟的势力在地中海时有摩擦,甚至触发长达15年的低烈度第一次战争,但两霸没有直接战争,妥协后签订《三十年合约》。

导致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远离两霸的“一个边缘国度的争吵”,但牵扯进来盟友绑架联盟,双方于是准备战争。

一战时期(BC431-421),又称为10年战争。

斯巴达盟友挑起战争,双方开战。

双方战略设计者是:斯巴达的阿希达穆斯国王对雅典的伯里克利。

斯巴达希望传统方式的陆战决胜,而伯里克利设计的陆地防御+海战侵袭的不败求和策略。

伯里克利的战略设计主导了前期的战争走向,但最终结果是伯里克利计划3年内求得和平没有实现,战争第二年雅典爆发瘟疫减少1/3人口,第3年伯里克利去世了战争还在继续。

双方主战派上台,改变为更进取战略。

斯巴达的伯拉西达策划从雅典北部海路进攻,雅典克里昂策划皮洛斯和西西里战役,最终结果是安菲波利斯战役两位主战领袖双双战死。

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
2015-5-14
希波战争
• 公元前492年至前449年之间(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90年、 公元前480年~449年) • 表面是波斯对于雅典参与到爱奥尼亚人叛乱的报复行动, 实际上是波斯为扩张领土对希腊的侵略。 •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 著名战役:马拉松之战、温泉关血战、萨拉米海战、普拉 提亚战役。 • 以波斯人的惨败而告终(公元前449年波斯与雅典签订 《卡里阿斯和约》) • 著名将领:帕乌撒尼亚斯、列奥尼达、铁米斯托克列斯、 薛西斯(波斯)、玛尔多纽斯(波斯)、阿尔铁米西亚 (波斯)
波斯
• • • • • • 由多民族组成,内部矛盾复杂,难以统一 异地作战,水土不服 主帅轻敌,贻误战机,指挥失误 跨海登陆作战,未能保障制海权 自然气象造成大量损失 补给问题难以解• 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 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 斯巴达 其他各邦之间
2015-5-14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希腊
• 反抗侵略的正义性 • 希腊联军的精诚团结和奉 献精神 • 联军各将领指挥得当 • 陆军方面:斯巴达军队的 士兵素质高,保障了强大 的单兵作战能力 • 雅典及时的发展了海军, 保证了海战的胜利以及雅 典海上霸权的建立
2015-5-14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2015-5-14
2015-5-14
马拉松战役示意图
2015-5-14
温泉关战役
2015-5-14
萨拉米斯战役
2015-5-14
几个有关希波战争的思考
• 波斯帝国在人员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情 况下何以战败?希腊联军又以何获胜? • 战争期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关系?其他 诸城之间的关系? • 希波战争对于当时的世界格局以及对后世 的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介、时间、背景、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介、时间、背景、经过

[键入文字]
伯罗奔尼撒战争简介、时间、背景、经过
【战争时间】公元前431~前404 年
【战争地点】希腊奴隶制城邦之间
【交战双方】雅典VS 斯巴达
【关键人物】伯利克利
【战争背景】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矛盾与斗争由来已久。

早在公元前6 世纪末,斯巴达就曾经干涉雅典的内政。

希波战争前期,尤其是在公元前480 年及公元前479 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就不断发生冲突。

后来,以雅典为首建立起了伯利克利提洛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另外一些城邦则建立起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于是两个同盟之间开始了对希腊霸权的争夺,冲突日趋激烈。

【战争经过】
公元前431 年5 月,斯巴达对雅典宣战,战争由此爆发。

斯巴达的精锐部队迅速入侵阿提卡。

此时,雅典的统治者为伯利克利,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治和军事统帅。

在战争爆发之前,伯利克利就预料战争即将爆发。

为了提早防备斯巴达人的陆上进攻,他提议在雅典城与外港比雷埃夫斯之间修建了一道长垣,这样就加固了陆海两方面的防务。

战争爆发之后,伯利克利非常清楚地了解敌我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因势利导,采用了一种比较稳妥的战略:在陆上以防守为主,将村民迁入城市,在必要时放弃农村,加固城壁,坚守城池;同时,他还主张充分发挥海军优势,主动攻打伯罗奔尼撒沿岸各个城市,以便逼迫对方求和。

伯利克利依照伯利克利的策略,战争的第一年基本上都在顺着其预料的情况发展。

一边是斯巴达军队连续不断地向阿提卡进军,另一边雅典军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登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希波战争起因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该地区的希腊城邦被迫向居鲁士称臣纳贡。

公元前500年小亚希腊人发动起义。

首义之城米利都向斯巴达和雅典等邦求援,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同意出兵,斯巴达却拒绝了米利都人的要求。

雅典当时并不了解波斯帝国的情况,对西亚形势的变化所知甚少,只因米利都代表在雅典大讲波斯的富裕与波斯人的不堪一击而受到诱惑,再加上雅典人与米利都人有同族人的情感,于是派出20艘三列桨舰前往小亚援助。

①埃列特里亚出兵则因为米利都曾军援过它,此次是为了回报,象征性地派出5条战舰。

公元前499年,起义军被波斯军击溃,雅典等援军见势不妙,迅速脱离战场,返回本国,丢下起义者孤军奋战。

面对波斯重兵,小亚起义各邦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桨舰的联合舰队,坚持了5年战争,终被波斯军各个击破。

公元前494年,大流士一世在小亚彻底恢复统治,小亚希腊人为此蒙受巨大灾难:许多城市和神庙被毁,男子被杀,妇女变为奴隶,儿童受到阉割。

残余的居民向地中海西部逃亡,引起一次小规模的移民新浪潮。

据说,大流士特别对雅典的介入恨恨不已,发誓要向尚未受到“惩罚”的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复仇。

他的仇恨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致每天用饭时都让仆人提醒他:“主公,不要忘掉雅典人啊!”①因此,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因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在于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野心。

过程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公元前449年止,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段,后期(公元前479年以后)为希腊人的反攻和相持的阶段。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军水陆并进,杀向希腊。

中途遭受风暴袭击,陆军在征服马其顿后受色雷斯人打击,损失惨重,因而退兵。

公元前490年,波斯军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引导下,乘舰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腊。

先破埃列特里亚,将居民尽数掳往波斯,同年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东北部马拉松平原登陆。

雅典获悉波斯军登陆后,倾全部重装步兵1万人和少量轻装步兵开往马拉松迎战。

同时,派出使者向军事强国斯巴达求援。

斯巴达虽应允援助,但因刻板的习惯,必须月圆时方可发兵。

雅典只得到邻近小邦普拉提亚1千重装步兵的协助,便首先发起攻击。

主帅米尔提泰加厚方阵两翼的厚度,意在重点打击敌方两翼,以局部优势克服人数上的劣势。

双方激烈肉搏了很长时间,波军突破对方中央,两翼却被敌击垮。

雅典人和普拉提亚人在两翼得手后迅即返身夹击中路敌军,迫敌大败而逃。

是役雅典军阵亡192人,波军亡6400人。

大流士一世发动的第二次入侵又告失败。

雅典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希腊人的斗争,原先已向波斯表示臣服的许多城邦鼓起了抗战的勇气。

当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时,31个不甘屈服的城邦在斯巴达的领导下联合起来,组成10余万将士、400艘战艘的多国部队,严阵以待。

波斯军由国王薛西斯亲自率领,总数约50万。

②首战发生在进入中希腊的隘口铁尔摩披莱(又译作温泉关)。

希腊守军仅7200人,由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统帅,血战两日,未让敌人前进一步。

但波军得一彼奥提亚农民引路,迂回到希腊守军侧后,迫使大部联军撤退。

坚持踞守的只有李奥尼达和300斯巴达战士以及1100名志愿人员,结果几乎全部战死。

突破温泉关后,波斯人长驱直入中希腊。

雅典将军铁米斯托克里说服雅典人撤出城市,3万丁壮登上战艘,家属避往邻邦。

联军陆军撤至科林斯地峡,试图扼守进入南希腊的通道;海军集结在阿提卡附近的萨拉米斯湾,被迫同波斯海军展开古代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殊死决战。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白天,波斯海军统帅阵亡,加之士卒出自不同民族,语言不通,号令不齐,大批舰只在狭窄的海湾中难以调动,渐渐在以雅典海军为主的多国舰队反复打击下处于劣势,最终退出海湾。

希腊人以损失40舰的代价取得歼敌舰200艘的战绩。

在附近观战的薛西斯见大势已去,恐希腊人乘胜直捣赫伦斯滂,断其退路,遂留下部分军马,仓惶返回亚洲。

公元前479年8月,联军11万与波军15万在中希腊普拉提亚展开陆上会战,斯巴达重装步兵击毙敌统帅,致使波军阵势崩溃,伤亡达10万之多,被彻底赶出欧洲。

在陆战开始时,希腊海军远渡爱琴海,向停泊在小亚的波斯海军残部发起攻击,在米卡列海角附近全歼敌舰队。

自此,希腊军从防御转入进攻,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公元前478年,斯巴达因战火远离家园,历史上又和小亚没有密切联系,同时怕将领长期在外,易染上与斯巴达道德准则格格不入的腐化作风,便退出战争,把领导权让于雅典。

同年冬,主张继续作战的小亚、爱琴海岛屿、色雷斯沿岸诸邦代表与雅典代表会聚提洛岛,正式结盟,史称提洛同盟。

入盟各邦原则上一律平等,在盟会上各有一票表决权。

但由于雅典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掌握盟军指挥权,实际控制了同盟。

为了共同利益,同盟在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设立共同金库,入盟各邦依本邦岁入的多少以及承担同盟义务的大小交纳盟金。

不愿出军舰的城邦应纳附加捐款。

各邦所交盟金总额460塔兰特,由司库官(雅典人)保管。

动用盟金需经同盟大会批准。

公元前476年,提洛同盟舰队在雅典将军客蒙率领下拔除波斯在色雷斯的据点埃昂,展开了新同盟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行动。

随后双方角逐爱琴海霸权,互有胜负。

公元前454年,盟军海军在尼罗河口损失军舰200余艘,提洛岛暴露在波军威胁之下。

雅典把同盟金库从提洛岛移到本国卫城。

在此期间,一些城邦试图退出同盟;遭到雅典镇压。

同盟至此成为雅典控制外邦的工具,盟金转变为雅典的财政收入。

公元前449年,雅典与波斯都苦于难以彻底战胜对方,不得不握手言和,签署协定。

波斯放弃对爱琴海的霸权,允许小亚希腊城邦独立,即承认雅典的势力范围。

作为回报,雅典不干预波斯对其属地的统治,不再插足埃及事务。

因雅典谈判代表是卡利阿斯,因此这次和平协定又称“卡利阿斯和平”。

希波战争实际以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胜利而告终结。

希腊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希腊所以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因在战争的初期阶段,希腊人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波斯军的大多数是被征服、被压迫民族,因胁迫或雇佣而参战,故作战消极。

希腊军在士气上胜过波斯军。

另外,在几次大会战中,希腊将领在指挥、布阵方面具有优势,希腊士兵的重武装较波斯军的轻装更适于集团肉搏战。

波斯军劳师远征,天时多次不顺,后勤供应困难。

总之,波斯的失败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希波战争对波斯帝国来说是衰落的转折点,从此帝国失去了扩张能力。

但战争为希腊一些城邦创造了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资金、劳动力来源和社会需求,使希腊的经济和政治趋向极盛。

战争还极大地改变了希腊邦际政治关系。

斯巴达一家称霸的局面被打破,雅典从一个屡受斯巴达干涉的二等国家发展成为与之相竞争的地区霸主,其附属国遍布爱琴海和希腊本土,最多时达200多个。

战争还促进了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雅典第四等级公民广泛在海军服役,为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从而提高了政治地位,促使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随着雅典霸权的确定,雅典式的民主政体在其附属国广泛传播,对寡头制和贵族制以沉重打击。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霸希腊,从而导致分别以两国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激烈对抗。

早在希波战争期间,两国在联合抗波之中便存在着利益冲突。

希波战争后期,雅典势力的急剧扩张更加引起斯巴达不安。

公元前457年,两国在中希腊发生公开武装冲突,虽缔结了30年和约,但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后起的霸主雅典四处伸手,欲攫取对全希腊的霸权。

公元前435年,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国科林斯与位于希腊西部的科西拉邦发生争端。

雅典认为这是插足西部的机会,因而兵援科西拉,击败科林斯,使原科林斯的殖民城邦科西拉加入提洛同盟。

公元前432年,雅典出兵色雷斯沿岸的一个重要据点波提狄亚,要求驱逐科林斯派驻该地的人员,禁止波提狄亚退出提洛同盟。

同年,雅典与邻近城邦墨加拉产生争执,封锁墨加拉港口。

墨加拉是科林斯盟友,科林斯不能坐视。

在同年秋召开的伯罗奔尼同盟会议上,科林斯力主向雅典宣战。

斯巴达作为盟主,再三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发动战争。

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向雅典发出最后通牒:放逐主战的领导人伯利克里,允许雅典盟邦独立,取消墨加拉禁令,解除对波提狄亚的围困。

雅典当然不能接受。

战争旋即展开。

经过这场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27年之久,战火几乎遍及整个希腊世界。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431—421年为第一阶段,史称“十年战争”,这是战争的相持阶段。

公元前415—413年为战争的转折阶段,雅典趋于劣势。

公元前413—404年,斯巴达的进攻和全面胜利阶段。

战争初期,雅典正值伯利克里当政,政治清明。

在他建议之下,雅典取陆上防御、海上进攻的战略。

因此斯巴达陆军顺利进逼雅典城下。

雅典农民实行坚壁清野,居民转移到城中。

雅典海军频频出击,袭掠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

公元前430年夏,雅典因居民过于密集,卫生状况恶化,引起瘟疫,约1/4的居民病亡,伯利克里亦染病去世。

雅典人捱过瘟疫的恶梦后于公元前429年冬拿下波提狄亚,获开战以来第一次有较大意义的胜利。

但斯巴达随后毁灭雅典忠实的盟邦普拉提亚,回敬了雅典。

公元前425年,雅典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美塞尼亚地区的一处叫作派罗斯的海角,建起要塞,成为插入斯巴达腹部的一把利刃。

美塞尼亚的希洛人因此骚动不安,动摇了斯巴达的统治。

斯巴达急忙调兵遣将,企图赶走雅典驻军,但遭到失败,292名公民被俘,被迫向雅典求和。

但雅典未予应允,战争继续下去。

斯巴达驱兵北上,对雅典造船木材的产地和运粮船必经之地色雷斯沿岸实行一系列打击,颇为成功。

双方在战争中都受到很大损失,需要喘息,便于公元前421年缔结五十年休战条约。

雅典参加和谈的代表是尼西阿斯,故和约在史书中又称“尼西阿斯和约”。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为西西里的财富所吸引,在政治蛊惑家亚西比德的煽动下,公民大会贸然议决远征西西里岛。

远征军由136艘军舰、3万余人组成,亚西比德、尼西阿斯等三人为统帅。

但远征军刚在西西里登陆,亚西比德的政敌便在国内控告他“亵渎神明”,派通讯船召他回国受审。

亚西比德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便叛逃斯巴达,鼓动斯巴达趁机出兵,置雅典于死地。

雅典远征军在西西里苦战两年,虽一再得到国内增援的舰只和人员,但在斯巴达军、叙拉古军的联合打击以及主帅尼西阿斯的错误指挥之下,竟全军覆没,5万军人(包括同盟国的部队)几乎无一生还。

自此,雅典陷入被动,附属国叛离接踵而来,造成雅典兵源和财源的紧张。

斯巴达改变过去的战术,派军长驻阿提卡,引起雅典2万奴隶大逃亡。

在困难形势下,雅典国内局势动荡,贵族寡头派乘机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正在爱琴海与斯巴达角逐的雅典海军闻讯,拒绝承认寡头政府,并迎回亚西比德担任统帅,夺回在东部战场的主动权。

国内民主派受到鼓舞,一举推翻寡头政权,民主政体失而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