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中国传统史学和新史学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传统史学是指以史书和史料为基础,依靠文献考证、史料整理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来研究历史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中国古代,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是儒家学派的核心内容之一。

传统史学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准确把握,强调历史事件的叙事性和客观性,追求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

同时,传统史学也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价值的归纳总结,对于塑造国家认同和历史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在面对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时,传统史学往往只是机械地进行整理和叙述,缺乏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因的思考。

此外,传统史学还存在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往往难以摆脱特定时期和特定政权的思维框架。

新史学的出现正是对传统史学的一种补充和超越。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借鉴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解构和解释。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变迁的产物,研究者应该在深入研究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同时,新史学也注重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思考和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念。

然而,新史学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面对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时,新史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框架和观念的建构,而忽视了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考证和研究。

此外,新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多样性和碎片化的现象,使得研究者在选择和应用时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

中国传统史学和新史学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上存在着差异。

传统史学注重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客观性,强调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新史学强调历史事件的解构和解释,注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美国新史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美国新史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史 学研 究 的范 围和领域 : 是研究 中要 突 出历史 学 与 二 现实 的关 系 . 就是 史 学 的 实用 性 : 是 在研 究 中注 也 三
传统 史学 的训 练 . 同 时深受 当时 欧洲史 界对 传 统史 但
学批 判 的影 响 . 回国后先 后在 宾夕 法尼 亚大 学和 纽 约 哥 伦 比亚 大 学执教 哥伦 比亚 大学 执教 的 2 在 5年 间 .
美国新史学运动 的特点及其对 中国史学 的影响
尹 行 创
摘 要 : 国的 新 史 学 运 动倡 导从 总体 上 研 究 人 类 文 明 史 , 综 合 因素 分析 历 史事 实 , 美 用 强调 历 史研 究为 现 实服 务 。 运 动 中
诞 生 的 边 疆 学说 将 思 想 文 化 、 济 发 展 纳 入 新 史 学研 究 , 拓 了历 史研 究 的新 领 域 。新 史学 思 想传 入 中 国后 , 即 在 中 经 开 立 国史 学界 获得 反 响 . 并在 中 国探 求 历 史研 究 方 法 中起 了积 极 的推 动 作 用 。 关 键 词 : 国新 史 学 ; 疆 学说 ; 合 因素 分 析 法 美 边 综 中图 分 类 号 : 2 G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3 1 9 ( 0 2 0 - 1 7 0 17 — 9 9 2 1 )9 0 4 — 2
和 发现 . 冲破传 统 史学 的壁 垒 , 历史 学 发 展成 一 门 把
可 以经世 致用 的学 问 它开创 了史 学研究 的新局 面 .
是美 国现代史 学 的开端 同时它很 快传 人 了 中国 , 对 中国近 现代 的史学 发展 产生 了很 大 的影 响 。

历史 真相 的探 索 . 应该 用 多 因素 的观 点和 综合 的观 点 去分 析和解 释 在这 方 面 . 鲁滨 逊提 出在 史学 研究 领 域里 .研究 的理 论 和方 法 上应 当 向其 它 学 科 如社 会 学、 心理学 、 经济学和人类学借鉴 因为历史运动是 由政 治的 、 经济的 、 地理 的 、 心理的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法国年鉴学派研究》篇一一、引言法国年鉴学派,又被称为“新史学”,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综合性的方法论著称于学术界。

本文将针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并借助实际案例展示其在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法国年鉴学派兴起于20世纪初,主要依托于当时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吸收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元素,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史学派别。

年鉴学派的开创者,如莫哈、马克·布洛赫等学者,主张史学研究应当摆脱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式,而应当将各种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放在更加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三、法国年鉴学派的特点法国年鉴学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性:年鉴学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结合,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研究历史。

2. 综合性:年鉴学派强调历史研究的综合性,注重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3. 长期性:年鉴学派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长期性特点,关注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长期演变过程。

四、法国年鉴学派的应用与价值法国年鉴学派在历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

首先,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背景和成因。

其次,年鉴学派的研究视角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年鉴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案例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年鉴学派研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通过运用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分析这场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法国大革命的成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此外,通过分析法国大革命的长期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六、结论总之,法国年鉴学派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综合性的方法论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学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和创新。

在中国,20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次拨乱反正,更是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使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一、新史学运动简介新史学运动是指20世纪初期的一次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们大力倡导以“新”思想和方法来探讨历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史学研究理念。

在此背景下,徐复观、陈垣等人提出了“实证主义”、“文献主义”等新的研究方法,强调通过事实的考证和文献的查证来审视历史。

同时,他们也反对了以神秘主义和传统观念为主导的历史研究理念,试图将史学的地位提高到科学的高度。

二、新史学的意义和价值1.推翻旧有观念新史学运动反对了旧有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观念,推翻了以往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神秘主义和传说。

例如,清代的传统历史学研究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都在封建地主阶级的领导下,这样的观念是对历史的严重曲解。

而新史学运动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打破了这些陈旧的观念,挽救了中国历史学的形象。

2.重视实践和经验新史学运动强调历史的实证性和文献性,对于史料的准确查找、事实的准确描述方法提出了要求。

又由于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进行,新史学运动积极倡导历史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研究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利用历史研究来促进社会发展。

3.开创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一种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拓展了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新史学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一次革命,不仅引领了中国历史研究走向了标准化,而且初步读出了中国特色历史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史学的影响1.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史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了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学界,还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并且以徐复观、陈垣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在世界上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史学思想理念,它探寻了历史的真相,实现了历史的准确而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 ——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政法系 严磊
一、新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领域
新史学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历史学界的一个新的发 展潮流,新的发展趋势。它对国内外的历史学研究都产 生了重要影响。
1.新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兰 克开创现代史学的传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于 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新史学。
兰克史学存在着以下三个明显的缺陷:第一,从内 容上看,兰克史学主要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的狭隘的政 治史;第二,从方法上,主要强调对史料的鉴别,而对 其他学科的发展知之甚少;第三,在认识论上,认为只 要对史料进行真正的深入挖掘,便可以做到绝对的客观 公正历史事实,而对研究者主观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
2.新史学的开端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如:德国的
早在1979年,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就极其敏感 地指出,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出现了一股要将历史学研究 拉回传统叙事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西方一些 历史学家开始使用更为清新的语言,更为完整的故事吸 引了大批读者的关注。事实上,《蒙塔尤》、《奶酪与 蛆虫》(金兹伯格)《马丁盖尔的归来》(娜塔莉·泽 蒙·戴维斯)都是属于新文化史。其他如劳伦斯·斯通写 的《16至19世纪英国的家庭、性和婚姻》,阿利耶斯的 《私人生活史》,林·亨特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 罗曼史》等都ry today)、法文的 《历史》等刊物,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使历史 学研究重新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2)新政治史
新政治史是在对传统政治史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
统的历史学研究中,政治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史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在美国,早 年的政治学、政治史是设在历史系下的。但是,当二战结束后, 由于大学扩招、历史学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对政治兴趣的下降, 使得政治史的研究一度变得非常边缘化(20年左右)。

新史学思想

新史学思想

“新史学”思想《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主要内容1.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

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这就是,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

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未超出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都“属于历史之范围”,但通常历史撰述所记常限于人类,这是因为:“人也者,进化之极则也,其变化千形万状而不穷者也。

”指出了人类进化在“凡百事物”进化中是最为复杂的特点。

这样,梁启超就注意到历史研究有“广义”、“狭义”之分:“言历史之广义,则非包万有而并载之不能完成;至语其狭义,则惟以人类为之界。

”梁启超进而又指出:就“狭义”的历史来说,也不是都可以写入历史撰述的。

他认为:“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因此,“历史〔撰述〕所最当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入历史〔撰述〕之范围也。

”从中国史学之历史观的发展来看,从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进步;从重视个人的作用到重视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进步。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的历史学派诞生并逐渐成熟。

其中,新史学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和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新史学展开讨论,通过解释相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史学的原理与特点。

1. 新史学1.1 定义新史学是指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与理论,通过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与工具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认识。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试图摆脱旧的历史观念的束缚,打破传统历史学派的壁垒,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

1.2 特点新史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科学性:新史学借鉴了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来分析历史问题,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

2.客观性:新史学强调客观、中立的立场,力求摆脱个人观点的主观色彩,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综合性:新史学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或特定角度,而是将不同的学科和视角结合起来,全面地研究历史问题。

4.反思性:新史学鼓励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2. 新史观2.1 定义新史观是新史学的核心理论,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一种突破和革新。

新史观试图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

2.2 主要观点新史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1.文化历史观:强调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历史是文化的产物和表达,文化在历史演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历史观: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试图从社会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3.经济历史观:重视经济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强调经济力量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性。

4.人类历史观:将人类视为历史变迁的主体,探讨人类行为、思想和决策等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3. 新史学方法3.1 定义新史学方法是指在新史学框架下进行历史研究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初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与西方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形成不同,中国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取代传统史学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在传统史学内部长期蕴育发展,即通过对传统历史观、史学方法与规范等进行不断革新与完善来实现的,而是在外界因素,主要是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的背景激发下,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借鉴西方近代的史学观念、方法和规范,确立起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挽救灾难深重的国家,保持民族自立与自强成为近代中国人关注的最紧要课题,近代史学也不得不围绕这一课题并服务于这一课题。

在严重的危机面前,近代史家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近代史学渗入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深重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经世情怀,是中国近代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近代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区别。

近代学者齐思和概括晚清学术时这样说道,晚清之际,“一批新兴青年学者,忧时势之急迫,感汉学之迂阔,对于极盛一时之考证学,遂失其信仰,转而提倡经世之学焉。

”他们“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近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

”。

在“忧患”与“经世”风气影响下,人们读书务求实用,以“有用”与否来判断中西学术,以是否“实用”作为标准来取舍学术。

西方史学传入中国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有“用”。

从最初的史地知识介绍,到后来西方史著的编译和中国史家编写西方史书等,不管形式如何不同,其社会致用性一直是首要目标。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学以社会现实为导向,在对西方史学传播时,其主要价值判断不在于学术性,而是在于社会性,把是否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否服务于社会变革,是否有助于救亡图存作为价值取向的标准。

《泰西新史揽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此书被翻译入中国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泰西新史揽要》并不是一部优秀史书,甚到可以认为是“一部观点狭隘、受着文化局限而又沉闷的三流作品”。

译者在书中还露骨地为侵略辩护,称是“不得不借兵力以定商情”,诬指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恃其权势”“弃好寻仇”,而中国的失败是由于“不体天心,不和异国,不敬善人”。

既然如此,这部书为什么能当时中国大受欢迎并迅速传播呢?原因在于,它是最早被翻译至中国来的外国史书之一,对中国了解西方历史很有帮助。

梁启超在1897年所作的《史学书目提要》中评论《泰西新史揽要》,认为“此书近事颇详,实为西史肯要”.足“以取法”,足“以垂鉴”,康有为因为它“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

在1898年《上清帝第五书》中,把《泰西新史揽要》推荐给光绪皇帝。

现实的关照是近代史学思维的基本情怀,它作为一个强大的内驱力,深刻影响着近代史学发展方向与内容取舍。

然而,中国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知识基础来源于西方近代史学,因此西方近代史学思维中的观念与价值无疑会被深深地植入进来。

在西方,近代历史学被视为一门科学是主潮,科学是近代西方史学思维的核心价值趋向。

中国近代史学在与经学分离的过程中,科学迅速成为史学的价值取向,尽管“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困绕中国学者,始终找不到统一的答案,但它一点也不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学对科学目标的追求。

当历史被视为一门科学,或者当历史学确立科学价值追求时,学术对真理的追求就成了首要目标。

为了达到致科学的目标,要求史学要采取超然物外、纯然中立的态度,这势必与史学经世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胡适是梁启超发动史学革命之后归国的学者,他深受西学近代学术的浸染,把科学追求视为学术的首要目标,并且曾力图把经世的价值判断排除于学术追求之外。

胡适主张“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他强调“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

他反对为经世致用而功利性地做学术,他说“我以为我们做学问不当先存一个狭义的功利观念。

……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态度”。

受科学主义影响,1920年代的梁启超也主张,“真学者之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用无用之言”。

在胡适、梁启超等人大力倡导下,二十年代科学史学取得压倒地位,涌现王国维、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一批科学史学大师,整理国故与古史辨等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24年杨鸿烈出版《史地新论》一书,书中明确提出“历史家的唯一目的”,“是求得真相”。

“历史的目的乃是与人类以过去完全可靠的写真”。

吕思勉也认为,“学术在于求真”,史学研究也是如此。

胡适等人的史学追求“纯学术”的努力并不顺利,因为在他们努力“为学术而学术”,史学的经世价值已然渗透于其学术努力之中。

胡适在谈及整理国故的目的时,也承认他是以“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为手段,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

胡适的学生顾颉刚是古史辨的发起人,他认为学术是自己的天性,他认为史学的目的在于求真。

他说,“吾辈研究历史者注重证据,重证据者必重然否,其目的在止于至真”。

顾颉刚坦承“我既没有政治的兴趣,又没有社会活动的才能”。

顾颉刚的“古史辨”曾被人与胡适的“整理国故”放在一起批评,称他们“一切都是假设,随时可以改变”,既不关心对现实问题做出根本性解释,也无力做出根本性解释,因而“消极的破坏意义居多,积极的建设意义很少”。

但即使像顾颉刚这类为纯学术而生的学者,也不是一个不问世事之人,心中同样有一个学术致用的终极追求。

顾颉刚在他的《古史辨》《自序》曾这样说“我心中一向有一个历史问题,渴望借此行一解决,……”,“我很想就用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做我的唯一的救国事业,尽我国民一份子的责任”。

顾颉刚根据个人的性情与爱好,以自已的方式把学术研究与救国事业自然而然地联系了起来,求真与致用在他那里表现为学者的一种自觉的学术报国论或史学救国论。

在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中,经世与科学是并存的思维价值取向,在史家历史思维活动中共同起作用。

它们是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内驱力和定向机制,在史家思维活动过中往往呈现为一种“先在”的框架,提前渗透于史家思维的过程中,影响或规范着史家的思维指向和价值判断,任何新史家都无法绕开这双重价值的影响。

正因为此,在20世纪中国新史学中,纯粹的科学史学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当史学发展背离科学价值,沦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时,史学的发展也趋向终结。

但经世与科学在20世纪新史学思维方式中并不是统一的,它们往往成为史家思维方式中的两极,呈现出分离甚到对立状态。

中国近代史家的思维取向也往往呈现在此价值两端滑动的现象,有的史家更注重史学的科学追求;有的史家则把关心现实经世致用作为史学价值判断的标准;也有史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思维中,对史学的经世与科学价值追求表现出不同的侧重。

经世与科学在近代史家的历史思维中,常常因不同原因表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其中史学的经世追求处于主导地位,史家对史学科学价值往往让步于致用价值,致用压倒科学,这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明显体现出来。

经世与科学的双重追求不统一性以及过份注重史学的经世价值成为20世纪新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确立是中国史学的一次巨大变革,它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近代新史家的历史思维视野较传统史家大大拓展。

近代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科学理性的传入和新世界图景的形成,大大拓展了史家历史视野的时空范围。

“昔述史迹,不过数千年”的时间局限因科学考古学的发现被彻底突破,在近代新史家的思维中“今则……知人类初生至今已七十五万年。

”昔日区分“华夷”的“天朝中心论”,也被“世界一体论”取代。

新史家认识到“吾人愈成为世界全机体中不可解脱之一分子。

”近代新史学的研究对象从“君私”转向“民群”,历史学从以君王为中心记述官僚贵族活动的“君史”,转向面对全体国民记述国民的社会生活的“民史”,历史学内容从偏重政治史,转向对各个时代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全面考察。

这是中国历史学视野的一次实质性突破。

1924年衡如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新历史之精神》一文,文中提到新史学视野拓展的三个方面,“所述人类之意趣与活动加广,一也;上及吾人关于人类行为起始之时代之知识,二也;旁及全世界,使近代史渐成为世界之事业史,三也;有此三者,……遂非昔人之史所能企及矣。

”其次,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对科学与规律的追求是对传统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超越。

在传统史学思维方式主导下,史家习惯主观的憧憬上古时代的理想社会,对先古圣贤的言行以微言大义的方式加以主观构造,并且以虚构或美化先古历史的方式以佐证,对历史的叙述多以史料堆积,以对历史表面的概括总结作为对历史理解的结论(如历史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解释往往归结于超自然的力量。

主观化是传统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它缺乏立足于客观历史事实,对历史因果关系进行深入发掘的理性精神。

新史学思维方式确立后,把“求得其公理公例”作为历史学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历史叙述不只是孤立的史料堆积,而要体现史事间的因果关系。

在晚清学人看来,历史惟有讲求因果关系,才有益于人类,才能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增进人类的幸福。

夏曾佑在《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说:“本编亦尊今文学者,惟其命意与国朝诸经师稍异,凡经义之变迁,皆以历史因果之理解之,不专在讲经也。

”近代史家还改变了对以往熟见的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认识视角,促成了一批体现近代科学理性和系统思维特点的全新史著面世,历史学跨入一个新境界。

新史学对科学史学的追求,促使新史家对历史思维精密化的重视。

“我们不能用主观的、神学的、玄学的或国家主义的观察去研究历史。

我们要采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考虑历史的真象。

”历史认识”应该清楚、正确,不能支离恍惚。

”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是历史思维精密化的显著表现。

科学为史学提供了一种透视现象、分析社会的认识工具,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史家思维的信心。

近代新史家研究历史不再局限于弄清历史事实,而是把注意力转向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不但要究其然,而且要究其所以然。

因此近代新史学思维,“不仅是社会现象之平面的比较研究,并且要研究社会进步、发达的过程——变迁、进化的径路,追求他发达的顺序。

”对历史背后内在联系的重视,影响到史家对历史现象的精密探究。

梁启超指出:“我们以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

”“往往有很小的事,平常人绝不注意者,一旦把他同类的全搜集起来,分别部居一研究,便可以发现出极新奇的现象,而且发明出极有价值的原则。

”。

新史学思维这种微观精细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历史认识的科学程度,是历史思维的一大进步。

再次,新史学历史思维方式趋向开放与多元化。

20世纪初新史学突破传统经学束缚,开始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历史,思维方式趋向多元化。

其表现之一是不同的历史资料被纳入史料范畴。

19世未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文书、汉晋简牍的发现以及明清内阁库档的整理,异族故书和域外文献传入等突破了过去仅从正史中寻找史料的传统方法的局限,建立广阔的史料观念,拓展史料搜集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